李悝为什么能善终?

光辉十万


李悝能善终的原因和魏文侯有很大的关系。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君主,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继承魏恒子之位,前424年称候改元。

那么李悝善终究竟和魏文侯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从魏文侯的为人说起了。

魏文侯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礼贤下士,爱民如子,非常尊敬有才能之人,魏文侯觉得要想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足,那必须广纳贤才,改革法制,虚心向有才能之人请教治国理政的想法。

文候听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於诸侯。

—参考《史记》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非常有才学,就亲自前去拜他为师,子夏深受魏文侯的感动,就来到了魏国河西,和他讲了很多治国理政,仁政爱民的观念,并让魏文侯向尧舜学习,亲贤臣,远小人。

又听说田子方的贤明,便亲自请到魏国来。有一次魏文侯和田子方宴饮,听到奏乐声不协调,就对田子方说:"钟声不协调,左边的声音高,田子方大笑,魏文侯问他为什么大笑,田子方答到:"君主不应该把心思用到这里,应该专心致志用于治理国家,现在君主如此欣赏音乐,臣就非常担心了。

魏文侯虚心接受了田子方的建议。

魏文侯听闻段干木,想让他在魏国为官,段干木没有答应,就亲自拜访他,没想到他却翻墙而走,文候便更敬重他,每次路过段干木的家,总要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以示敬重,段干木深受感动才与魏文侯见面。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于魏文侯的为人十分的清楚的了解,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臣,礼贤下士,对于有才能之人不论出身如何,总是恭敬,尊敬,因为他心里清楚要是魏国强大,这些贤臣名将就是宝贝,所以李悝变法之后使魏国强大起来,他心里更会尊重李悝而不会去猜疑。李悝本人也是一个不恃宠而骄的人,忠心耿耿的去辅佐文候。

所以李悝这个有功于魏国之人才能善终。


历史精神


导语:

李悝变法相比较商鞅变法没有那么出名,但是李悝变法要早于商鞅变法,商鞅就是拿着李悝编纂的《法经》,奉之为经典,才前往秦国完成了变法。也就是说,李悝是商鞅的老师。

  • 李悝是魏国人,李悝变法也是魏国人的变法。魏国最后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所以李悝没有商鞅出名。
  • 李悝变法的过程中,他本人并没有因为变法而牺牲。可是商鞅却因为自己的变法,最后成了牺牲品,这也是商鞅比较出名的原因。

虽然没有商鞅出名,但是无疑李悝是商鞅的典范,商鞅的几乎全部变法措施,都是跟随着李悝的脚步往前走的。那么为什么商鞅最后被杀,而李悝却安然终老呢?

01支持李悝变法的魏文侯,足足活了77岁。

任何一个国家的变法,其实都离不开君主的支持。商鞅如果遇不到秦孝公,他永远都无法完成变法大业。

同样的道理,李悝变法也是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君主,那就是魏文侯。魏文侯支持李悝实行变法,这才使得李悝在魏国变法成功。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史记》

变法的结局非常明显,魏国变得异常强大。魏文侯作为一代明君,自然是要感谢李悝,又怎么可能加害于他呢?

商鞅之所以被杀,主要是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台。秦惠文王跟商鞅之间是有个人仇恨的,加上嬴虔的唆使,秦惠文王必然是要杀掉商鞅。

  1. 可是李悝非常幸运,他遇到的是一位长寿的君主。
    魏文侯活了足足77岁,跟李悝只隔了一年去世,所以有魏文侯罩着他,谁敢动李悝呢?
  2. 由此可见李悝能够活下来,要感谢一下魏文侯的长寿。反观秦孝公嬴渠梁,他只活了44岁,他死的时候商鞅变法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
  3. 当时的商鞅把天下贵族都得罪光了,秦孝公突然去世,使得商鞅完全没有任何依靠。他本身就不是秦国人,又得罪了这么多秦国掌权者,自然是要被害死的。

李悝虽然也得罪了不少魏国的贵族,但是魏文侯一直罩着他,所以变法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魏文侯都有参与,这帮贵族要报仇也不敢找魏文侯报仇。

02李悝变法时,魏国刚刚建立,贵族集团尚未有统一利益体系。

三家分晋刚刚结束,魏文侯上台的时候,魏国刚刚建立起来,一切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当初魏国、赵国和韩国都是晋国的贵族,算不上是一方诸侯。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

那么他们手下的这些家族成员自然也就没有国家的贵族地位那么崇高了。在建立魏国之初,魏国的这帮贵族,其实还没有从过去的状态中觉醒过来。

他们甚至认为天下局势还会变幻,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打造贵族利益体系的时候。贵族们想要垄断国家的官场,垄断国家的财富收入,甚至垄断人才,这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打造这样的架构体系。

  • 而魏国刚刚建立不久,这种体系并没有搭建完成。所以说贵族集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
  • 在他们还没有适应过来的时候,李悝便已经开始实行变法。这对魏国贵族来说,是措手不及的。因为魏国贵族们还没有拧成一股绳,所以根本就没有机会在这个时候对李悝下手。
  • 李悝变法如果在晋国实行那就不行了,因为赵魏韩三国贵族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系,他们当然不会容许李悝损害他们的利益。

所以三家分晋之前,李悝即使有才华,也不敢随意提出变法。一来晋国没有支持变法的明君作为依靠,二来赵魏韩包括智家这些贵族力量,是李悝难以撼动的。

反观秦国的商鞅,他实行变法的时候,秦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时间。这些腐朽的老贵族们,早就垄断了国家的所有资源。

商鞅现在要损害这帮贵族的利益,人家自然是绝对不会答应。所以商鞅遭到了秦国贵族们激烈的打击。

03李悝本人早就垂垂老矣,无法撼动贵族集团。

魏文侯去世以后,仅仅一年时间,李悝也跟着去世了。魏文侯活了77岁,而李悝活了61岁。这两个人先后去世证明了什么?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

证明了李悝当时早就体力不支了,人生七十古来稀,61岁的李悝,其实岁数也不算小了。贵族集团的利益链搭建的过程中,即使受到了李悝的损害,这个时候的李悝再也无法撼动他们了。

而秦国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秦孝公44岁就去世了。而商鞅却还活得好好的,当时是58岁。

  1. 估计商鞅的身体状况比较好,所以他成为了秦国贵族集团统一打击的对象
    。因为没有了秦孝公以后,商鞅再也没有依靠了。
  2. 如果商鞅这个时候继续实行那些伤害贵族利益的变法策略,那贵族集团自然是不用再怕他了。秦孝公44岁去世,的确非常可惜,甚至可以说,贵族集团根本不允许秦孝公再活下去。
  3. 因为秦孝公在一天,他们就没有好日子过。老百姓们自然是非常喜欢秦孝公这样的君主,但是他们掌握不了权力,这才是症结所在。

58岁的商鞅,依旧有能力可以撼动贵族集团的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贵族集团果断出手,商鞅必死无疑。

总结:再说一个阴谋论,李悝当真是安然终老的吗?

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其实都触碰到了贵族利益。变相地为普通民众争取了很多上升的机会,这对民众来说是好事,可是对贵族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盘子就这么大,官位就这么多,贵族集团的子弟们都分不过来,还需要排队,普通民众凭什么就能挤进来呢?

为此商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用生命证明了一切。同样的道理,李悝难道就没有付出过代价吗?历代变法,哪有不牺牲流血的呢?李悝真的是终老吗?

58岁的商鞅,和44岁的秦孝公在同一年去世,因为我们知道商鞅是被秦惠文王和嬴虔给逼死了。那么77岁的魏文侯和61岁的李悝,只相差了一岁,相继而终,难道就一定是安然终老吗?

这世上其实有很多阴谋和秘密,是永生永世都不可能揭露出来的。魏文侯和李悝去世的时间也非常紧凑,就没有李悝被人弄死的可能吗?只是我们对魏国的关注度不够高,后世史学家也是一样,自然是挖掘不出其中的真相了。


江湖小晓生


李悝是战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人物。李悝别名李克或里克。他也是儒家学派著名大师子夏的学生,被子夏推荐给魏文侯。魏文侯任命李悝担任魏国的相国,全力支持李悝变法。

李悝在魏国主持的变法,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并且,无论是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还是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都借鉴了李悝变法的内容和经验。

在我国古代,主持变法的改革家们大部分没有好下场。例如,商鞅被车裂(五马分尸)。吴起被守旧派乱箭射死。

那什么在魏国主持变法的李悝能够善终呢?主要原因有:

一、坚决支持李悝变法的国君魏文侯健康长寿,统治魏国长达五十年。古人的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医疗技术水平也明显低于现代社会。所以,魏文侯在战国时期能活到76岁左右,已经算长寿了。在魏文侯的庇护下,魏国没有人敢伤害李悝。

二、魏国的守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魏文侯曾经是晋国的大臣。魏文侯联合赵家、韩家共同瓜分晋国,各自独立建国。当时,魏国属于新成立的国家。魏国境内的贵族势力非常弱。其中,实力最强的魏国贵族,就是坚决支持变法的魏文侯本人。

三、在魏文侯去世不久,李悝也跟着病逝了。即使守旧贵族打算报复李悝,时间上也来不及。因为李悝也去世了。

四、李悝在制订和实施变法政策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段,减少变法的阻力;并且,李悝制订的变法政策能够使多数魏国人受益。在改革中获得实际利益的魏国人,都成为李悝和变法运动的坚定支持者。

例如:李悝制订《平籴法》,由魏国政府收购和销售粮食。具体做法:

(1)在粮食丰收的时候,魏国政府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不会受到损害,防止“谷贱伤农”。

(2)在遭遇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时,魏国政府以优惠的价格向国民出售粮食,保障国民的经济利益,防止商人趁机抬高粮食价格以及“谷贵伤民”。

《平籴法》的制订和实施,使农民和其他国民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

五、李悝为人处事特别谨慎低调,始终恪守本分不逾越半步。因此,李悝在魏国的人缘非常好。

六、魏文侯执政期间任人唯贤、不问出身,大力选拔各种人才做官,进一步削弱了守旧贵族的势力。

这些就是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却能够善终的原因。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144116347210866"} --}

寒松722


李悝最后能得以善终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点当权者魏文侯的鼎力支持,魏文侯当时已经有了很强的忧患意识,想要变法图强,所以在李悝变法的过程中大力支持,为他提供了大量人才以及特权,让他在变法的道路上畅通无阻,而且魏文侯死后没多久李悝也跟着去世了,所以在魏文侯的保护下没有人敢动李悝;第二点当时的魏国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底层百姓都有了很强的忧患意识,魏国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所以自上而下都渴望变法图强,这让李悝的变法得到了拥护,这也能看出来中国的变法从某种程度上是倒逼的变法,只有大家都意识到问题所在都愿意变法的时候,这样变法者更容易保全自己;第三点李悝本人长期在地方做官,非常了解当时魏国的国情,知道应该在哪里进行改革,这样就能更好的顺势而为,减少变法阻力。



仙巢谈历史


谭嗣同曾经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盖因变法必然会得罪既有的利益集团,以致变法者一旦失去庇护,就会遭遇利益集团的反攻倒算。所以,我们就能看出变法者能否善终的两个关键因素,利益集团的实力和最高统治者对自己的态度。


李悝变法简介

具体到李悝,我们首先了解下李悝变法的背景。李悝生长的时代正值春秋战国之交,因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发明和普及,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私田越来越多,以集体耕种、土地公有为特点的井田制逐渐瓦解。


随着私田的增加,新兴的地主阶层迅速崛起,并与世袭的旧贵族阶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原有的奴隶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国都亟需变法来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李悝变法就是在背景下开始的。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李悝担任魏国的相国,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小农经济;同时劝课农桑,“作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就是由国家收购和出售多余的粮食,稳定粮价。


政治上,李悝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有功国家的人,用人唯才,赏罚分明;军事上,实行实行有严格考选制度的“武卒制”,用专业的精兵代替之前的动员兵制;法律上,则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


在李悝的变法措施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是最损害旧贵族利益的一条,使得这些人再也不能依靠继承父辈的爵位和官职而不劳而获,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李悝的变法不仅使得魏国在战国初期实力领先于群雄,也对后来的商鞅、吴起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商鞅、吴起的变法措施中,都包含了废除世卿世禄制的内容,这也使得他们日后招致了猛烈的报复,不得善终。


然而,作为变法始祖的李悝却得以安享晚年,一直到60岁才去世,寿命远远超过了当时社会的平均水平,这是为何?这就涉及到第一段提到的两个因素,利益集团的实力和最高统治者对自己的态度。

没有引起新君王的杀心

商鞅为什么被杀?一方面是得罪了旧贵族集团,一方面和新即位的秦惠王有私怨。于是在庇护自己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指控谋反,最终惨遭车裂;

吴起为什么被杀?一方面也是得罪了旧贵族,另一方面则是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楚悼王死的时候,吴起刚刚领兵打败了魏武侯,听到了楚悼王逝世的消息,急忙率领大军返回都城。在尚未即位的楚肃王的默许下,旧贵族发动兵变将其射死。

相对来说,李悝就很幸运了,魏文侯一直活到了李悝死前一年。等到魏武侯即位时,李悝已经六十,既没有手握重兵,引起魏武侯的猜忌,此前也没有得罪过魏武侯,于是平稳度过了余生。


恰逢三家分晋,魏国贵族势力不强

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正式瓜分晋国,而魏国的第一代国君就是魏文侯。因此在李悝变法时期,初生的魏国,贵族阶层实力不强,而魏文侯有鉴于晋国的遭遇,也会本能地限制贵族阶层。


旧贵族实力越弱,反而受到变法的损害越小,能够实施的报复也小,于是魏文侯死后,也没有旧贵族跳出来反对李悝。


而商鞅和吴起就没这么幸运了,秦国和楚国都是立国已久,国内旧贵族阶层根深蒂固,因此他们的反扑也相当猛烈。而失去了国君的庇护,商鞅和吴起也只任人宰割,惨遭杀身之祸。


小熊猫看历史


对于李悝能够善终,我的看法是可以归结为五个字“他是幸运的”,对比一下商鞅,吴起两位战国改革家,可以说李悝是真的幸运。

1.遇上了伯乐魏文侯,魏文侯在战国是可以称得上是招揽人才的高手,吴起、李悝、乐羊等布衣出身的政治家都在魏国纷纷上位。

李悝的变法就是得到了魏文侯的全力支持才得以平稳的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去世不久,李悝也自然去世,这也使得李悝得以善终。不像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还被公子虔绑上罪名车裂而死。

2.商鞅是幸运的,因为他是在魏国变法,魏国是三家分晋建立起来的,不像吴起变法的楚国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氏族和诸侯的矛盾重重阻碍着变法实行,也使得吴起在楚悼王一去世就遭到氏族的反击被乱箭射死。

3.当然李悝除了幸运以外,个人的能力也是他善终的一大因素,在参与魏国变法以前,李悝在中山、上地等做过官,与秦国人打过交到,深知改革的要点。

在魏国李悝废除井田制允许老百姓自由耕种和买卖土地,但也保留了部分公田,这样一方面激起了农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又给贵族留了一份财产,使得贵族的反抗就少了许多,以至于自己得以善终。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750586611211976"} --}

历史百货铺


战国七雄并立时期,变法似乎成为大家快速提升国力、军力的唯一途径,尽管旧贵族集团一直鼓吹“利不百不变法”的陈词滥调,但七国都无一例外的采取过变法措施,其中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主持变法的大臣如吴起等人都下场不好。侥幸成功的商鞅等人最后也没有逃脱五马分尸的下场。但有一个人,不仅主持变法最早,还取得了事业成功和个人善终的双丰收。

这个人就是李悝,他在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被启用为相进行变法改革,帮助魏国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雄霸中原,险些统一三晋。这次变法也是中国变法之始,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此为开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变法轰轰烈烈开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李悝变法时,魏国国君魏文侯任人唯贤,身边聚集了许多当时名臣。李悝在朝廷主持变法,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令,在地方帮助推行新政,共同镇压反抗力量,从而形成上下同行、联动发力的局面,有力的震慑了反对者的蠢蠢欲动。

这与吴起、商鞅变法时不同,帮助变法的没有一个有太大名气,总让人感觉这两个猛人仗着国君在单挑全体旧贵族。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改革搞得有声有色。魏国改革,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均有改革家主政,这就营造了改革的氛围,形成了改革的气势,反对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弱。与后来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仅凭个人单打独斗相比,魏国的经验值得记取。除了在经济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平粜法”等农业政策外,李悝还注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专门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6篇, 在保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力的增强、财富的积累,魏国开始全力打造战国第一支新军——魏武卒。初期建立时仅3万人,但这3万人待遇之高前所未有——入选者一律脱离奴籍,分百亩土地,免除徭役和田宅税,等于从奴隶直接过渡到小地主阶层。因此,这些武卒在爆发巨大战力的同时,对变法深深的感恩,对一切试图复辟的旧贵族势力本能的反感,这支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变法持续的坚强护卫。


诗雨花魂


战国时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濮阳人。出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李悝最终急流勇退


战斗大黄蜂


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早年师从子夏,魏文侯以为相国,主持变法事宜。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的魏国,成为当时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细数魏文侯的改革措施,有以下几点:

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李悝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推行“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民“治田勤谨”,目的在于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税收。

推行“平籴法”。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在意平价出售,稳定小农经济,巩固经济基础。

创制《法经》,确立了封建法制,成为了后世秦汉法律的张本。

李悝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魏国的发展,也为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战国时期,七国的地主阶级在取得夺权斗争的胜利后,为了巩固和扩展地主阶级的利益,纷纷掀起变法,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李悝变法,还有吴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然而据史书记载,吴起和商鞅下场都不尽如人意。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虽然此番带走几位与他共赴黄泉,但他最终的下场依然令人叹息。

《史记.商君列传》里说道:“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鞅最终走投无路,也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然而唯独李悝不同,他公元前455年出生,公元前395年去世,活了整整六十岁。六十岁在如今不算什么,但在过去已经是很长寿了。

为什么同为法家改革家,但是唯独李悝为何得以善始善终呢?让我们对比李悝与另外两位。

首先,在个人品格上,商鞅的个人诚信具有很大的问题,他曾经与魏公子约好不忍交战,约好游乐,却在宴席上设下埋伏,攻打魏国。此战虽然不战而胜,但却胜之不武,这也恰恰体现了商鞅的品德败坏。吴起和商鞅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心高气傲,他们的内心既有成霸业的渴望,也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狂傲。而李悝没有,尽心辅佐,潜心改革,最终成就一番功业。

其次,便是和历史的环境分不开,支持李悝变法的君主是魏文侯,在魏文侯去世后,李悝早已经年迈,在魏文侯去世的第二年,李悝也去世了。而支持商鞅变法的是秦孝公,支持吴起变法的是楚悼王,秦孝公和楚悼王去世后,他们还有做官改革的能力,他的改革大业还没有完成。

另外,便是和他们的选择有关了。李悝是魏国人,对于魏国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所以能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而更加有效的实施措施,而且魏国是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的国家,旧贵族势力还很薄弱,所以进行这样的新型改革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而反观吴起和李悝,他们分别到了其他的国家进行改革,对当地还不是很熟悉,仅仅采用大趋势下能够发展的改革措施进行改革,虽然最后改革成功了,但也大大的破坏了旧贵族的利益,得罪了在秦国和楚国中势力还很强大的贵族势力,他们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青山故垒


李悝是战国早年的魏国人,和公孙鞅一样,信奉法家,秉行“以法治国”,主张削弱贵族,加强君王权柄。李悝同时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书,系统搜集撰写法典的人。公孙鞅也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很大程度上,商鞅要感谢李悝这个长辈,因为商鞅的秦国新法借鉴了不少李悝的《法经》,只不过商鞅在秦国因地制宜,变革执行更彻底,比李悝更加“青出于蓝”罢了。

 

有关于李悝是不是死后得到了善终,历史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历来的传言有两种,一是李悝死于自杀,另外一种是病死。

 

死于自杀的说法是,因为李悝撰写《法经》以后,审案判案依靠《法经》的依据,来决定犯人生死。不过,人总有失手的时候,李悝失手误判,一次冤枉了无辜之人,直到多年后,真凶因为另外一件案子被捕,撂出实情,真相才大白于天下,李悝为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吃不好,睡不好,之后羞愧自杀。

 

死于善终的说法是,李悝因为在魏国变法有功,最先利用法家的霸道,一举让魏国成为了战国的第一强国,当时的魏文侯为了感念李悝大功,始终对其深恩厚禄,李悝命好,走在了魏文侯的前面,得到了善终。假如反过来是魏文侯死在李悝前面,就凭李悝取消贵族世袭俸禄这一条,恐怕失去保护的李悝也难逃一劫。

 

当时战国的社会环境已经礼崩乐坏,不管是魏国的李悝,还是韩国的申不害,又或者是秦国的商鞅,都不约而同选择了霸道的法家思想进行变法图强。而法家变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必须削弱贵族权力,这些变法家们触动了各国贵族数百年的根基,不是扣工资就是取消人家的铁饭碗,你说贵族能拼命吗?

 

如果有先王在,贵族们惧怕先王,拿你没辙,等到支持变法的老君王一死,变法家失去保护,结局通常会很惨。除非你能像李悝一样走在魏文侯的前面,但那纯属运气。当时战国变法家不得善终的原因,估计是新法涉及的人太多,新立的君王刚登基,王位不稳,急需这些先前被新法打压的贵族们支持,以保持王国的稳定。而且那些被打压的贵族,并不是普通人,不管是在秦国、韩国又或者是楚国,他们身后的家族势力,早已经绵延数百年,关系盘根错节,或明或暗的影响力极大,老国君一死,新君登基,必须考虑是否要让贵族们的怨气得到发泄,而发泄的出口,新君会选择变法家的性命,平息干戈,这就注定了变法之路会走的有多艰难。

 

比如,秦国商鞅变法,支持变法的秦孝公一死,商鞅被车裂。吴起的楚国变法,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死后,吴起被贵族乱箭射杀,而且吴起死后还被挖出来重新鞭尸,你说贵族得是多恨。当然,如果新君够聪明,看得远,只杀人,不废新法,往往会让王国脱颖而出,江山一统,比如秦孝公之后的秦惠文王。但楚悼王的儿子楚肃王不争气,成了反面教材,楚肃王是把吴起和新法一起废,所以楚国成了秦国的垫脚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