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魏、楚、秦都以李悝的思想实行变法,为何只有秦国统一天下?

yixinbuer


原因有三,第一,魏、楚两国变法并不彻底,都是强人政治,人亡政息;第二,天时不如地利,秦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他不仅能够完整的自我保护,还能充分发挥变法优势,成为唯一一个有能力统一天下的诸侯;第三,地利不如人和,先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政制度加快了秦统一天下的脚步。

一:魏、楚两国令人悲伤的强人政治,人亡政息的恶性循环

(一)魏国的李悝变法运动

自韩、赵、魏三家分晋以来,“五霸为尊、共襄周室”的天下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当最后的“遮羞布”被无情撤去的时候,天下诸侯也就赤裸裸的挣扎在权力和利益之中。而作“三晋”之一的魏国,由于其地处中原腹地,四面平旷无依,绝无险塞可守的尴尬地形。为了能够在此豺狼当道的乱世中救亡图存,魏文侯斯不得不任命李悝进行变法。

由于刚进入战国之世,前此之时世间又鲜少有变法之事,所以李悝变法的内容基本立足于当前已经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之上:

1、鉴于三代之时,春秋之世的官职大多垄断在卿族士大夫手中,而卿族势力的做大又严重威胁公室的权威和尊严,所以,李悝毅然废黜贵族世袭制度,建立“能者上,劣者退”的选官机制,有效的打开了下层阶级的上升通道。

2、鉴于随着铁器的大规模运用而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极大提升,李悝又率先废除“井田制”,施行“尽地利之教”的政策。极大的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3、在前两条政策都得以贯彻之后,李悝随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法令,改革军制,建立“武卒”体系,使地处中原四战之地的魏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原本艰难求存的魏国,在魏文侯和李悝这对明君贤相的通力合作之下,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傲视天下诸侯的中原霸主。只可惜,在魏文侯和李悝去世之后,后继之君并未能有效的继承并贯彻变法政策,而是一味的享受着祖辈的变法福利,以至于使魏国的霸业化为一场春梦。

(二)楚国的变法运动

大概在李悝变法后期,在南方楚国也发生了一场极为轰动的变法运动,史称“吴起变法”。吴起其人本是魏国的臣子,是李悝的同事,素有“兵圣”之称,威震天下的魏武卒就是在他手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但因为微问候的去世,功高盖世的吴起也随之而受到新君的打压,不得不逃奔楚国,寻求政治庇护。

彼时,正为原本孱弱不堪的魏国因为变法而变得胸强天下而眼红不已的楚悼王,在得知当年变法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吴起,前来投奔的消息时,自然是足之蹈之,喜不自胜。所以,在吴起入楚不过月余,彼此沟通尚且不深的情况下,迫不及待的楚悼王就任命吴起为楚国令尹。全权主持并负责变法事宜。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备受鼓舞的吴起于是充分汲取李悝变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楚国的具体国情。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对辟出南方瘴疠荒蛮之地的楚国进行革新变法。并最终使楚国的国力有了质的飞跃,之后,更是联合赵国一同击败素有“无敌”之称的魏国“武卒”。以实打实的战绩使楚国的陆军一度成为横扫天下的存在。

但所谓“祸兮福之所伏”,随着变法运动的逐渐深入,吴起得罪的楚国贵族也越来越多,由于楚国是个历史极为悠久的封国,国内的封君势力和老牌贵族势力皆极为强大。公元前381年,一代雄主楚悼王溘然长逝,有大功于楚国的吴起随即遭到楚国上下的群起而攻之,其本人更是被万千穿心而死。而伴随着吴起一同死去的,自然还有他苦心经营的变法运动。

综合两国的变法情况,毫无疑问的,在当时都算是非常的成功,但是限于特殊的时代和国君的能力,导致了变法不得不以失败收尾。当然,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非常普遍的,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时期。更何况“强人政治、人亡政息”在我国向来是数见不鲜的。

二:巨大的战争红利使商鞅变法得以始终贯彻

公元前356年,在距离李悝变法近半个世纪后,卫公子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了以“废井田、开阡陌,行郡县,奖耕战,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的变法运动。期间虽然遭到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的激烈反抗,甚至连当时的太子都被鼓动起来,但秦孝公还是以其铁腕手段,强行镇压,进而保证了变法运动能够持续不断的开展下去。

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秦国亦一跃成为诸侯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存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强有力的助力,被群起而攻之的秦国贵族车裂而死。

但幸运的是,已经尝到变法甜头的秦惠文王并没有因为处死了商鞅就废止变法政策,而是继续不断的推进深化商鞅的变法运动,继之而起的武王、昭襄王、安国君、庄襄王等则继续坚守祖先的国策,励精图治,使商鞅变法的成果得以继续发展壮大,并最终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结实的基础。

不得不说,相比较魏国和楚国的变法运动,秦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更具持续性和连贯性,并没有发生“人亡政息”的情况,相反随着时势的变更能够进行相应的损益。而就此一点差别,奠定了秦国问鼎天下,席卷六合的基础。

二:天时不如地利,秦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除了商鞅变法所带来的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之外,秦国能够一统天下,还在于他独特的地形地势。作为西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岐丰,地势平旷,沃野丰饶,适宜的气候环境和丰美的水土使得这个地方成为了天然的粮仓。再加上常年与戎狄混处而渐染的夷狄风气,使得当地的百姓大都生性剽悍,轻死善斗。所以,在粮食不再是问题的时候,秦国的人口也迎来了爆炸性的增长。而这就又为秦国能够迅速集结一只雄强勇悍,蔑不畏死的无敌战队提供了客观条件。

而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因力量过度膨胀而无处宣泄的秦国又在司马错等将领的带领下,向西征服了四川巴蜀之地,不仅极大的拓宽了秦国的战略纵深,更是为秦国开辟了又一地势广袤、丰饶肥沃的天然粮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原本制约国家发展的粮草问题因而被彻底解决,为之后秦军打赢“长平之战”,东出“三晋”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这种“进可以窥视天下,退可以高枕无忧”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强大的秦国最终成为惟一一个走出函谷关,走向山东六国,问鼎天下的诸侯。

三:地利不如人和,君主集权制为秦的统一添砖加瓦

所谓“地利不如人和”在商鞅的法令在秦国根深蒂固之后,一对千古无二的最佳拍档,终于在最恰当的时候踏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秦始皇和李斯。

自幼饱经风霜,生命几度垂危的秦始皇,早在为之赵国,颠沛流离之际,就立下了“包举宇内、席卷天下”的雄图大志。所以,在他执政大秦的时候,不惜纡尊降贵,访寻岩穴隐逸之士,崇之隆之,恨不能与之共治天下。也许是“苦心人天不负”吧,秦始皇的谦逊和揖让确实招徕了大量的 人才,诸如“尉缭子、李斯、韩非、郑国等等”无一不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英雄豪杰。以及产之于秦国本土的“王翦、王贲、李信、蒙恬、蒙毅”等骁勇善战的猛将。再加上渴望通过战争,来获取“首功”奖励的秦国的虎狼之师。

拥有当世最强阵容的秦始皇终于踏上了征战天下,混一四海的帝王之路。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的艰苦卓绝,意志非常而雄才伟略的始皇帝终于达成了一统天下的梦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集权之国家。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奠基于中国历史上惟一一次伟大而获得成功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是出自子夏的法家思想。只不过李悝有年龄优势,比吴起先做丞相,比商鞅早了100年。所以楚、秦变法被说成是效仿李悝,压根儿就是吃了年龄上的哑巴亏。

魏、楚、秦变法是被战国乱世的环境给逼出了来的,三国国君面临存亡之际不约而同选择了见效快,但也霸道的法家。法家讲究法治,有令即行,有禁即止,但法家只重视法律,讲究实用,反对儒家虚头巴脑的礼仪规矩,所以法家又被人称为“刻薄寡恩”,从诞生起就没少挨骂。

战国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远远超过春秋时期,君王只要求“霸主头衔”的初级段位,战国的战争更多变成了更为实际的人口和土地,规模往往是动辄死亡几万几十万的灭国级大战。放眼诸子百家,战国的君主能选的也只有见效快和副作用明显的法家变法了,但是局势紧张,君主们管不了那么多,法家的霸道被诸侯国当家尽收眼底。战国,最先登上变法舞台的是被秦、赵、楚包围的魏国。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继位,当时,魏国四面临敌,文侯压力山大。李悝是魏国安邑(今山西)人,他在春秋律书的基础上修订编撰了《法经》,书中详细梳理,有关偷盗、强奸、赌博、行贿、受贿等等,通俗易懂且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极为密切的法律条文,看似简单,教化威力缺极为有效。魏文侯将李悝的《法经》内容当做法律在魏国实施以后,魏国迅速第一个称霸战国百余年的主流强国,李悝功不可没。

楚国变法的主导者吴起,是和李悝同时代的人物,并且两人还曾一同在魏国做过官,平时开会讨论,思想碰撞应该少不了,虽然李悝看不起吴起的势力,但是内心依然认同吴起的能力,吴起后来在楚国改革,虽然效仿李悝思路,但吴起却青出于蓝,楚国依靠吴起变法成果,联合赵国一起群殴强魏,搞的魏国几乎还手之力。只可惜楚悼王死后,吴起没了后盾支持,楚国变法就夭折了。

秦国商鞅变法,是李悝和吴起变法一百年后,此时魏国、楚国以前的变法强国之策已成强弩之末,商鞅作为后来人,有机会看到法家实践的利弊成败,比李悝和吴起更懂得变法除了要见效快,更要强化巩固,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商鞅后来两次大规模变法,都极为注重巩固改革成果,这点比楚、魏两国要强,即便在秦孝公和商鞅死后,秦国连续六代君主也能遵循改革之路继续走下去,所以说秦国的最终胜出,是赢在了坚持和时间上。你说,虽然秦、楚、魏三国的都是“以法竖势”,但秦国坚持120年的事情,能和楚魏只做了20年的事情效果一样吗?


米缸搂着麦芽糖


魏国是战国时期最早实行变法的国家,也确实在李悝变法后成为当时第一强;楚国接受的是吴起的变法,秦国实行的是商鞅变法,二者都是承袭了李悝变法的部分成果。

秦国的商鞅变法吸取了李悝变法的经验,但也有了更多的发展,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最成功的变法,或者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最为成功的变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变法足够彻底、直接从原有封建制度中脱离出来建设成为了一个军国体制的秦国,特点是彻底、稳定、强力执行。秦孝公放权给商鞅,让他进行变法,给予他最强力的保障,而且活的时间长,才能支持二十多年的变法过程。要是他是个短命的君主,变法的成果没有那么显著,后世之君主能不能贯彻执行还很难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继位的秦惠文王坚持变法不动摇,后面的君主都坚持了下来,于是变法成果得到了保障,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了扩大。

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的先行者,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强的国家;所以梁惠王时期在中原争霸,就得益于李悝变法获得的成果。不过随着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两场战役,魏国也就无力与诸侯争霸了。魏国没有保住变法成果的原因有三:

一是继承人没有延续变法,梁惠王在先辈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变法,以魏国当时的国力足以支持深彻的变法,但他制定了错误的战略方针,走上了中原争霸的不归路。

二是魏国本身处于四战之地,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变法不容易成功。拿现代举例,改革开放也是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的基础上的。

三是变法人才没有发挥的空间,人才流失严重,吴起和商鞅都是从魏国出走的。

楚国的吴起变法是三个变法当中最为浅显的一个,仅仅涉及军队和官制改革。吴起变法可以说是彻底的失败,因为魏国的李悝变法至少还保证魏国可以争雄天下。楚国的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是领导人楚悼王寿命短,吴起仅仅获得了君主的支持,众多的贵族都视他为仇敌。

二是楚国本身封建化程度是三个国家中最高的,国内有大量的卿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他们可以支配的力量足以和国君抗衡,吴起主要的策略是类似于晁错给汉景帝提出的削藩策,削藩急切不可得,弄不好就会引起敌对势力的反扑。

三是吴起个人能力的问题,吴起在军事上的成就我们给予肯定,吴起在魏,秦国被压制起不来。但我们看和那两个经天纬地的变法人才李悝、商鞅相比,他在变法上的能力相对就差很多了。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意,也许就是为了让秦国胜。哈哈哈,秦国赢在了后发优势,慢工出细活。魏国属于先行者,遇到的问题是最多的,而且没有参照物,难度可想而知;楚国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的变法就会引来亲切的反扑,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滦阳诚毅


楚国是吴起变法。被墨家联合楚国贵族做掉了。魏国也是被墨家惠施夺了权。孔儒的变法没有能彻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