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慈善會:接收捐贈資金9278萬元,94.4%已劃撥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符暢 薛江華

3月11日上午,廣州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廣州市第38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社會組織專題),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社會組織聯合會、物業管理行業協會、律師協會等負責人介紹運用社會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及助力復工復產有關情況。

廣州市慈善會:接收捐贈資金9278萬元,94.4%已劃撥

據悉,截至去年底,廣州市共登記註冊社會組織8137個,其中社會團體3424個、民辦非企業單位4634個、基金會79個。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福軍在會上表示,廣州社會組織在這次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工作全程發揮了積極作用。

廣州市慈善會:接收捐贈資金9278萬元,94.4%已劃撥

第一, 迅速響應,引導發動全市社會組織全力戰“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後,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聞令而動,立即部署落實防控措施,要求各社會組織暫停論壇講壇、教育培訓、研討交流和年會、團拜、春若等人員密集活動,開展環境衛生治理,提升安全防範能力。並先後印發3份緊急通知,指導制定18份專業指引,廣泛發動、科學引導社會組織全力參與城鄉治理、疫情防控、群眾生活保障等行業、領域,推動社會組織科學有序專業地投入疫情防控、復工復產。

持續編印廣州市社會組織疫情防控專報15期,到慈善組織、志願服務組織、社會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商會檢查督導疫情防控工作,召開行業協會商會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座談會,全面加強督導、科學指引。啟動第七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投入1800萬福彩公益金暖“社”,持續激發社會組織參與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潛能。

第二, 凝心聚力,聚焦“四個服務”主動擔當作為。

廣州市社會組織利用自身優勢和專長,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職能作用,凝聚起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社會力量。

一是服務國家,馳援疫情嚴重地區。市社會組織聯合會第一時間發出指引,明確捐贈途徑。市慈善會、基金會等慈善組織發出倡議,通過新聞媒體、自媒體廣泛發動捐贈款物援助湖北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

截至3月10日,廣州市慈善會累計接收新冠肺炎防控社會捐贈款物共10357.85萬元,捐贈資金9278.86萬元,累計劃撥資金8759.3萬元,資金劃撥率為94.4%;捐贈物資估值1078.99萬元,到賬物資678.99萬元,到賬物資劃撥率為100%。行業協會商會積極推動會員企業為武漢火神山醫院等防疫醫院建設提供物資支援和人員支援。科技類社會組織全力衝刺科研攻關,積極推廣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加快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智能熱成像測溫等技術研發,一系列科研成果迅速在一線投入應用。

二是服務社會,築牢社區防控體系。各社會服務機構和社區社會組織紮根基層,參與社區宣傳和排查、開展防疫諮詢服務、創新社區配送服務,協助社區合力築造基礎防線。全市社工服務機構利用社工服務站和其他服務項目平臺,在各個項目服務點和項目所在社區開通並公佈“廣州社工紅棉守護熱線”,積極為廣大市民和社區居民提供防疫知識、應急和救助服務諮詢等,協助、支持在地基層政府部門做好基層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

截至3月10日,共開通229條“廣州社工紅棉守護行動”熱線,累計服務市民32萬人次,提供防疫知識諮詢12.8萬次、心理輔導2.8萬次。推出“善暖社區——資助社區疫情防控計劃”,參與社區公共防疫宣傳服務,線下防控排查50萬人次,服務社區留觀隔離人員5806人次。102個志願者協會及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發動社區志願者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組織近1.5萬名社區志願者投入疫情防控,服務社區居民超過16.6萬人次。

三是服務群眾,織密兜底保障網絡。各社會組織發揮專業專長,設立心理援助熱線、搭建諮詢平臺,積極為居民群眾提供心理疏導、政策宣解、鏈接解困資源,關愛睏難老人、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為有需要的居民群眾、兜底保障對象、困境人群提供資源鏈接、危機干預等專業化社會服務。

市志願者協會開通“長者心聲熱線”,為2700戶社區空巢老人、困境群體提供上門送藥、送口罩、送菜等緊急求援。市社會組織聯合會結合百名困境兒童結對幫扶項目,發放“2020蓄力護童包”。

市慈善會關心愛護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籌集1060萬元善款發放慰問金,為2067戶次家庭配送1.2萬公斤生鮮食品套餐,為困難家庭醫務人員進行線下接力對口幫助。

四是服務行業,助力復工復產復市。350家行業協會商會及時梳理復工復產復市“暖企”政策和防疫要求,充分利用協會網站、公眾號、微博等宣傳工具和會員交流平臺,實時更新發布覆工復產指引,推廣行業企業在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經驗做法,引導會員堅定信心、科學防控。開通涉稅、金融、法務、安全防控等諮詢熱線,幫助復工企業用足用活幫扶政策。竭力保障企業會員復工復產防疫物資需求,推動設立行業紓困基金,減免企業會費,積極協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引導會員利用網上購物、直播銷售等數字經濟發展契機,促進行業實現轉型升級。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審籤 | 鍾傳芳

實習生 | 張麗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