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對日作戰,為何能夠摧枯拉朽,而美軍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

導語:

《拯救大兵瑞恩

》這部電影向我們講述美國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在登陸諾曼底兩週後,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週內陸續在各地戰死。

由此我們可以諾曼底戰役的慘烈,而同時期的太平洋戰爭上,也上演著一幕幕同樣慘烈的諾曼底登陸戰役,這便是美日圍繞太平洋諸多的奪島作戰,美日兩國圍繞太平洋的諸多戰略要地,展開了一系列的島嶼爭奪戰。而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付出慘重代價,尤其是美軍同日軍的奪島作戰,可謂傷亡慘重。

如同《父輩的旗幟》、《硫磺島家書》、《血戰沖繩島》等諸多講述太平洋戰爭的電影情節一樣,從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在太平洋上展開不到四年的血戰。美軍在付出慘烈代價後,最終成功於1945年攻入日本本土。

同時期的蘇聯,在結束歐洲戰場的三個月後,出兵遠東,面對曾經號稱日軍“精銳”的百萬關東軍,蘇軍在短短一週內,斃敵80000多名,俘虜關東軍60多萬。曾經被稱為日軍最“精銳”的關東軍,為何面對蘇軍的攻擊,一潰千里,反而在太平洋戰場,卻讓美軍吃盡苦頭。

蘇聯對日作戰,為何能夠摧枯拉朽,而美軍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

被俘虜日本關東軍


這其中原因眾多,作者給大家一一分析。

作者從兩個方面,講述為何蘇聯攻打關東軍如摧枯拉朽,而美軍在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

  • 一、太平洋戰場和蘇聯出兵遠東攻打關東軍的歷史背景。
  • 二、蘇聯攻打關東軍如摧枯拉朽,而美軍在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的原因。

其一、太平洋戰場和蘇聯出兵遠東攻打關東軍的歷史背景。

太平洋戰場是指日本同美國等盟國發生在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海戰以及島嶼爭奪戰等諸多戰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遭遇重創,同時期日本聯合艦隊派遣“南方軍”登陸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群島等地區,日軍“南方軍團”迅速席捲整個東南亞地區;同時期的日軍迅速攻佔中太平洋以內的諸多島嶼。

一直到珊瑚海海戰前,日軍進攻的態勢,銳不可當,可是日本大本營也非常清楚,日本襲擊美國,同美國開戰,就如同喚醒了一隻沉睡的怒獅。畢竟當時的美國已經穩坐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座椅,美國的工業潛力,一旦全面大戰,對付日本,雖然不是如同碾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但是以當時的美國國力,不僅可以供應本國軍隊的多線作戰,還可以為整個盟國提供後勤保障,成為當時盟國後勤保障的大本營,由此可以看出美軍戰爭潛力有多大。

因此,日本十分清楚,他們根本無法同美國進行一場持久的消耗戰。

當時日本大本營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他們希望通過突然性的襲擊,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乃至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讓美軍付出慘重的傷亡後,美國在面對這突然的遭遇後,會同日本進行協商和談,以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東亞、東南亞的侵略行徑。

但是顯然日本如意算盤打錯了,日軍襲擊珍珠港,就如同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說的那句話一樣,“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他們將面對的是一場根本無法取勝的戰爭。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這就是著名的雅爾塔會議。

蘇聯對日作戰,為何能夠摧枯拉朽,而美軍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

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會議的內容主旨,其中一點就是關於討論歐洲戰場結束後,蘇聯出兵遠東問題,對日作戰的討論。

當時德國戰敗局面已定,僅僅是時間問題,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到時僅剩日本,關於如何對日作戰,如何登陸日本本土作戰等問題,進行一系列的討論。

蘇聯則在1945年5月結束歐洲戰場後的三個月,出兵遠東,宣佈對日作戰。

其二、蘇聯攻打關東軍如摧枯拉朽,而美軍在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的原因。

1、1945年的日本關東軍,戰鬥力早就已經名存實亡。

關東軍,成立於1919年4月12日 ,可以這樣講,關東軍曾經是舊日本帝國時代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日本軍國主義時期,關東軍曾經是日本陸軍中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的部隊,有“皇軍之花”之稱。極盛時,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共約一百二十萬人。

全盛時期的日本關東軍戰鬥力確實強悍,然而,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宣佈對日本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太平洋戰爭的上半場,日本趁美軍太平洋艦隊遭遇重創,日本則一路高歌,銳不可當,迅速攻佔東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多等眾多地區。此時日本對外的侵略疆域進入鼎盛時期。

然而,日本的好景並不長,隨著美國進入全國總動員,美國的戰爭潛力開始全面打開,美國工業源源不斷的為美軍前線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和武器彈藥的供應,同時期美國全國進行戰爭總動員,美國青年踴躍報名,美軍很快壯大成為一支百萬規模的軍隊,到二戰結束,美軍各兵種的兵力突破千萬人。由此可以可以看出美軍戰爭潛力有多大。

當美國的戰爭潛力全面打響後,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經過珊瑚島海戰、中途島海戰以及瓜島等眾多戰役,逐漸取得太平洋戰爭的主導權。

1943年下半年起,日本逐漸喪失太平洋戰爭的主導權,為了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軍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和大批作戰物資增援太平洋島嶼,而這些日軍的“精銳之師”在太平洋戰爭絕大部分淪為美軍的“炮灰”。

到二戰末期,曾經號稱百萬的日本關東軍,規模已經縮減到七十萬左右,其中大約有將近三十萬是臨時徵召的日本僑民、退伍老兵、殘疾軍人或者娃娃兵。這部分日軍大多都缺乏訓練,實戰經驗不足,裝備又極其落後。

在這七十萬左右的關東軍中,其中有十幾萬無槍可持,因此,當1945年8月蘇軍出兵遠東後,經過蘇德戰場洗禮的,面對此時的關東軍,自然勢不可擋。

2、蘇軍經過蘇德戰爭的洗禮,戰鬥力強悍,蘇軍大兵團裝甲集群,適合在東北廣袤平原快速推進。

1939年,德軍突襲波蘭,英法宣佈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德軍利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的優勢,發動著名的“閃電戰”,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西歐大陸,取得輝煌的戰爭。

然而,希特勒並不滿足,在西線戰爭尚未解決的情況下,經過秘密的集結軍隊,於1941年6月突襲蘇聯,發動東線戰場。

面對550萬德軍的突襲,尚未做戰爭準備的蘇聯,在戰爭初期,一潰千里。德軍利用快速的裝甲集群,在短短的三個月內,突入蘇聯境內達600多公里。

蘇聯對日作戰,為何能夠摧枯拉朽,而美軍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

蘇德戰爭


當德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準備攜勝利之威,趁機攻佔莫斯科,進而滅亡蘇聯。但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太低估蘇聯的戰爭潛力。

蘇聯擁有廣袤的疆域,東線全線長達萬公里的國土,為蘇聯提供了廣闊的戰略空間,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二戰爆發前,已經完成工業化,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一個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此時的蘇聯的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在兩個五年計劃中,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些重工業為蘇聯在蘇德戰爭時期提供了雄厚的戰爭潛力。

1941年12月,當德軍兵力莫斯科城下時,蘇聯已經完成全國戰爭總動員,蘇聯的工業主力也完成東遷。但是自信的第三帝國,相信在莫斯科的冬季尚未到來之前,德軍就可以攻佔莫斯科,並且滅亡蘇聯。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蘇聯已經完成戰爭總動員。德軍進攻莫斯科,一直到莫斯科的冬季到來之季,德軍尚未攻佔莫斯科,反而德軍深陷莫斯科城下,當莫斯科的冬季氣溫達到零下40度時,德軍由於後勤保障供應困難,德軍大批量的凍死、凍傷在莫斯科城下,準備充足的蘇軍,趁機對德軍發動反攻,最終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傷亡數十萬精銳。

蘇聯對日作戰,為何能夠摧枯拉朽,而美軍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

莫斯科保衛戰

而後蘇軍經過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等眾多大型的會戰,最終德軍兵敗蘇德戰場,當到蘇德戰爭後期,蘇軍已經掌控蘇德戰爭的主動權,蘇軍則趁機一鼓作氣,對德軍發動十次大規模的會戰,德軍被徹底趕出了蘇軍的國土。而蘇軍則趁機攻入德國本土,一直到1945年4月底攻入柏林,最終希特勒自殺,第三帝國滅亡。歐洲戰爭結束。

蘇德戰爭數年,蘇軍成功擋住德軍數百萬精銳的進攻,德軍的數百萬精銳則在數年的蘇德戰爭中消耗殆盡,蘇軍則越戰越強,到蘇德戰爭結束,蘇軍已經擁有一支超過千萬規模的軍隊。而蘇軍在數年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對於大兵團裝甲集群的戰術使用,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當歐洲戰爭結束後,經過蘇德戰爭洗禮的蘇軍,運用蘇軍的裝甲集群,面對東平沃野千里的平原,特別適合大規模裝甲機群快速的推進,自然戰鬥力低下的關東軍不是蘇軍的對手。

蘇聯對日作戰,為何能夠摧枯拉朽,而美軍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

蘇軍出兵遠東


3、美軍在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一方面日本在太平洋諸多修建嚴密的防禦工事,太平洋上的島嶼地形複雜,另外一方面,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上,面對的多數是日本精銳。

美軍在太平洋與日軍的奪島作戰,一方面日本在太平洋諸多修建嚴密的防禦工事,太平洋上的島嶼地形複雜。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大本營知道日本的國力遠遠不如美國,因此在美國的戰爭潛力尚未打開之前,日本聯合艦隊則迅速攻佔東南亞以及太平洋諸島嶼。

日本大本營圍繞以日本本土為中心,建立起周圍兩千公里的“絕對國防圈”,日本不僅在“絕對國防圈”的太平洋島嶼上修建嚴密的防禦工事。而且另外日本則在“絕對國防圈”的太平洋眾多島嶼上,也佈滿兵力,修建嚴密的火力網。

日本之所以在太平洋諸島上,部署大量的兵力,修建嚴密的火力網,就是為了防止美國的戰爭反攻。

當美國戰爭潛力打開後,美軍經過中途島海戰,逐漸控制了太平洋的主導權。美軍則採用麥克阿瑟的跳島戰術,進攻日本日本。

但是日軍則在這些重要的島嶼上,已經修建了四通八達的地下洞穴火力網,以硫磺島戰役為例。

指揮硫磺島戰役的日本指揮官慄林忠道,上任硫磺島後,圍繞硫磺島,修建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在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則是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為骨幹的防禦陣地。構建數十公里的地下坑道陣地,輻射整個硫磺島。這些地下坑道全部都相互連接,結合硫磺島天然的洞穴配合,組成了嚴密的地下火力網。

蘇聯對日作戰,為何能夠摧枯拉朽,而美軍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

慄林忠道在硫磺島指揮作戰


當美軍登陸硫磺島,日軍以逸待勞,在慄林忠道正確的戰術下,最終硫磺島戰役結果,美軍傷亡高於日軍。

在太平洋戰爭上,類似的島嶼作戰,更是數不勝數,其中較為出名如:血戰瓜島、:血戰塞班島、血戰沖繩島等等。

從血戰兩個字,足可以看出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的殘酷。

另外一方面,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上,面對的多數是日本精銳。在太平洋戰爭前期,日軍經歷過數年戰爭洗禮,老兵多,戰鬥力強悍,即使島1943年下半年,日軍逐漸喪失太平洋戰場主導權,但是日本抽調大量的關東軍精銳投入到太平洋諸多島嶼上,與美軍戰鬥。因而,美軍面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的多數是日本的精銳,戰鬥力強悍的老兵,自然美軍在太平洋奪島作戰中,步步維艱。

總結: 縱觀太平洋戰場和蘇聯出兵遠東這兩個戰場,之所以蘇聯攻打關東軍如摧枯拉朽,而美軍在太平洋作戰卻步步維艱的原因,蘇軍面對的是戰鬥力早已名存實亡的關東軍,經歷過蘇德戰爭洗禮的蘇軍,在大兵團集群的立體進攻下,東北沃野千里的平原,更為此提供天然的平臺,蘇軍自然如摧枯拉朽一般。

相反,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由於太平洋諸多地形複雜,日本修建嚴密的防禦工事,以逸待勞的日本當美軍登陸作戰,總是讓美軍付出巨大的傷亡,加之太平洋島嶼上日本戰鬥力強悍,自然美軍在太平洋作戰處處步步維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