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豪傑輩出的省份,安徽古代名人(二),看看你的家鄉都有誰

安徽位於中國經濟最發達的華東地區,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醉翁亭是天下第一亭,安豐塘是天下第一塘,安徽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金寨縣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區縣和旅遊資源大縣,也是中國第二大將軍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是革命老區。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這片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的大地也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和燦若星辰的歷史,那麼,安徽有哪些古代歷史人物呢?讓小編為你一一揭曉,相信這些名人一定有你家鄉的。

英雄豪傑輩出的省份,安徽古代名人(二),看看你的家鄉都有誰


1、梅堯臣,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2、張孝祥,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3、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為韓愈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代表作有《秋思》、《節婦吟》、《野老歌》等。

4、高瓊,字寶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北宋大將。高瓊少時兇猛無賴,淪為強盜。後周時期,於王審琦部下為將。後入晉王趙光義(宋太宗)藩邸,歷任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他屢立戰功,不識字而曉達軍政。澶州之戰時,與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為“澶淵之盟”的訂立立下大功。

5、劉金定。又叫劉金錠,北宋名將,蒙城小澗鎮劉莊人,高瓊之妻,被宋太祖封為巾幗英雄,劉金定因戰功顯赫被宋太祖封為兵馬大元帥。雍熙三年(986年),太宗正籌劃北伐,召高瓊回京,劉金定同往。淳化四年(993年),又北上抗遼,鎮導雁門、寧武、偏頭三關,屢立戰功。


6、梁紅玉。抗金名將韓世忠的第二任妻子。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在建炎四年(1130年)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

7、劉長卿,宣城(今屬安徽宣城)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8、李紳,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三十五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

9、呂夷簡,字坦夫。淮南路壽州(今安徽鳳台)人,祖籍京東路萊州(今屬山東)。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太子太師、北宋名相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鹹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天聖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10、嵇康,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成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反映出時代思想。

11、崔白,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北宋畫家。崔白是開始發揮寫生精神的畫家,其無前人的畫稿可臨摹或參考,但其依靠超越前人的觀察研究及描繪能力,探索花木鳥獸的生意,擺脫花鳥屬裝飾圖案的遺影,開創新的發展方向。一改百餘年墨守成規的花鳥畫風(指“黃筌畫派”),成為北宋畫壇的革新主將,數百年來頗受畫壇尊崇。

12、劉福通,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紅巾軍領導者,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韓山童戰死後,劉福通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定都亳州,後遷開封建元龍鳳。他為樞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掌握軍政大權。

13、郭子興,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領袖,是後來使明太祖朱元璋後來能崛起的關鍵人物。

14、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命徐達、常遇春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 。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15、徐達,曾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6、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

17、 李善長,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18、戚繼光,生於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祖籍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19、胡宗憲,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家族世代錦衣衛出身,在東南倭亂時期任直浙總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縣令,累遷浙江巡按監察御史,為官二十五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書和右都御史。

20、傅友德,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遷居碭山(今屬安徽)。明朝開國名將。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

21、沐英,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

22、沈有容,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人,明代名將。萬曆七年(1579)中應天武試第四名,後北上投軍,因屢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為都督同知 。在沈有容一生四十餘載的軍旅生涯中,有數十年是鎮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這期間,他曾率軍三次進入臺灣、澎湖列島,殲倭寇,驅荷蘭入侵者,成功地保衛了臺灣。

23、左光斗,安徽安慶府桐城縣東鄉(今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橫埠鎮)人,其父左出穎移居桐城縣城。漢族,著名水利專家,明末東林黨的重要成員,累官至左僉都御史,萬曆“六君子”之一。左光斗為官清正、磊落剛直,被譽為“鐵面御史”,是一位敢於同邪惡作鬥爭的政治家,而且在治水興利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取得明顯成效。

24、程大位,明代商人、珠算髮明家。字汝思,號賓渠,漢族,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率口(今黃山市屯溪)人。少年時,讀書極為廣博﹐對書法和數學頗感興趣,一生沒有做過官。於60歲時完成其傑作《直指算法統宗》,可謂集成計算的鼻祖。

25、胡雪巖,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巖,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憑藉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後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

26、年羹堯,安徽鳳陽府懷遠(今安徽省懷遠縣)人,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朝名將。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27、張廷玉,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乾隆帝即位後,君臣漸生嫌疑,晚景淒涼,致仕歸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於家中,年八十四,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28、吳敬梓,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其作品《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部帶有開創意義的傑作,它奠定了我國諷刺小說的基石,對後來的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9、曹振鏞,安徽歙縣人。乾隆朝戶部尚書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後。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少詹事、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以平定喀什噶爾功績晉封太子太師,旋晉太傅,並賜畫像入紫光閣,列次功臣之首。

30、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31、張英,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安徽桐城縣人。清朝大臣,名相張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先後充任纂修《國史》、《一統志》、《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

32、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安徽廬江縣石頭鎮人。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水師提督。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大東溝海戰,後艦隊退保威海衛。

33、程長庚,安徽省潛山市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並稱為“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程長庚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

34、孫家鼐,安徽壽州(今淮南壽縣)人。清咸豐九年(1859)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累遷內閣學士,歷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禮部、戶部、吏部、刑部尚書。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命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首任管理學務大臣,1900年後任文淵閣大學士、學務大臣等。

35、劉銘傳,清朝名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1885年,任臺灣巡撫。在臺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臺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臺灣防務亦日益鞏固。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36、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東原,又字慎修,號杲溪,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人,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梁啟超、胡適稱之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37、方苞,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裡)人,桐城“桂林方氏”(亦稱“縣裡方”或“大方”)十六世,與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38、薛時雨,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清代咸豐三年(1853)進士,授嘉興知縣。太平軍起,參李鴻章軍幕,以招撫流亡振興文教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佈政、按察兩司事。為臺灣第一巡撫劉銘傳親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