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延一个忠臣,死后还要被灭三族,到底谁的错?

刘黄叔


魏延之死就是个千古冤案,很多人总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魏延是诸葛亮设计害死的,因为诸葛亮总是说魏延有反骨,但三国演义就是小说,在历史上,完全没有这回事,诸葛亮从来也没有陷害过魏延,相反诸葛亮总是处处护着魏延,魏延和刘琰有矛盾,诸葛亮训斥刘琰,魏延拿刀在杨仪面前划来划去,诸葛亮反而不处罚魏延。

蜀汉可能是因为人才较少的缘故,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很是护短,前有关羽,后有魏延,关羽作为刘备的创业伙伴,那性格可是傲到天上去了,马超投靠刘备,关羽想和马超比试一下,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认为大丈夫不能与老兵为伍,这都是关羽骄傲的表现,魏延简直就是关羽的翻版,看是目中无人,傲气十足,看不起车骑将军刘琰,还看不起长史杨仪,与很多人都有矛盾,一般人都会让着魏延。

魏延

一、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是被马岱杀死的,是杨仪下的命令。

诸葛亮临死前,定下了北伐大军撤退的命令,并作好了安排,让杨仪率领大军撤退,姜维和费祎协助杨仪,让魏延断后,结果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听从命令,也不愿意断后,他率领自己所属的一支军队提前向汉中方向进发,抢在杨仪大军前,通过栈道,然后把栈道给烧了。

在魏延和杨仪分别回军的时候,两人都向朝廷上表说对方谋反,然后两军都在往汉中撤军,魏延军跑得快此,还烧了栈道,栈道一被烧了,杨仪大军只能走小路和山路,魏延提前率军到达了南谷口,并派兵攻击杨仪大军,杨仪派出王平应战,王平只是大骂魏延军队,诸葛公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样做?

魏延

魏延手下的士兵自知理亏,都逃散了,魏延手下的军队就这么没了,只剩下几个人跟着他,杨仪就派出马岱率军追杀魏延,马岱追上了魏延,斩杀了他,将魏延首级交给杨仪,杨仪原本老是被魏延欺负,魏延被杀后,杨仪还踩着魏延的首级骂,同时派人诛杀了魏延三族,可怜一代名将魏延,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被冤杀。

二、魏延之死原因分析

1、首先是诸葛亮的部署。诸葛亮的部署没有问题,主帅去世,全军撤退,魏延虽然在军中官职较高,但由于性格高傲,并不适合当全军主帅,诸葛亮让杨仪当全军主帅,也只是权宜之计,当时蒋琬不在军中在成都,费祎资历较浅,姜维更加不可能,不让杨仪率军能让谁来率领呢?杨仪是诸葛亮丞相府长史,相当于首席秘书或秘书长,让杨仪率军也说得过去,况且诸葛亮是丞相,让谁率军也是他职责范围,并没有错。

诸葛亮

不能因为杨仪和魏延有矛盾,就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杨仪掌权来害魏延的,杨仪不过是临时是掌握权力,回到成都后,接替诸葛亮职位的是蒋琬,同时费祎作为第二继承人,杨仪并没有受到诸葛亮的赏识以及蜀汉朝廷的重用。

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就是担心魏延不听从撤军的命令,会有全军有所影响,打个比方,如果让魏延当主帅,他不听从诸葛亮命令撤军的话,你认为魏延能打过得司马懿吗?魏延能有办法破解司马懿避而不战的消耗计吗?并不能。

魏延是激进型的军事将领,有一定的才能,但并不是主帅之才,魏延需要有人管着,才不至于闹出大问题来,激进冒险的策略对于局部战争会有效果,但诸葛亮都五次北伐了,司马懿大军始终盯着蜀汉北伐大军,这个时候就算是韩信转世,也不能突破司马懿的防线,更别说魏延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撤军。

魏延

诸葛亮如果不让魏延断后的话,让魏延率军当前锋或在军队中间的话,会因为魏延自己的情绪影响整支军队的情绪,打个比方,蜀军撤军,魏延当前锋或中锋,他就会做出一些影响整个军队撤军的动作,比如烧毁栈道,堵塞道路,不让大军撤退,诸葛亮对魏延太了解了,非常清楚他的性格会干什么,就是让魏延断后,减少影响,即使如此,魏延都跑到最前面去还是烧了栈道,可见诸葛亮让魏延断后是正确的决定,是想保全魏延。

2、魏延的抗命和不断地犯错误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中还真没有人能制约魏延,一个没有制约的人,本身就是一大隐患,杨仪虽然是诸葛亮选中的临时负责人,但也管不住魏延,管不住只能不管了吧,就让魏延按命令断后,但魏延根本不听,也不愿意断后,这是魏延第一次抗命,抗命可是重罪,按处罚的话,有可能掉脑袋的,这是魏延的犯的第一个错误,抗命不遵

杨仪

魏延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私自率领军队从断后的位置,跑到全军的最前面,这个属于私自调动军队,魏延不愿意断后,也就罢了,还私自把自己的军队调动到前面,一直到南谷口,并布置好军队,这种私自调动军队的行为就属于谋反,军队不是个人将领的,而是国家的,魏延无权调动,只有在国家同意的军事行动,魏延才有权力调动军队,这是魏延犯的第二个错误。

接下来,魏延的行为更加离谱了,私自烧毁栈道,影响杨仪大军的撤退,属于攻击己方军队的行为,这种行为论起罪来就是谋反吧,攻击自己的部队,还不叫谋反吗?这是魏延犯的第三个错误,烧毁栈道,影响己方军队军事行动

魏延犯的第四个错误就是武力攻击自己一方的军队,魏延抢先到了南谷口,就开始率军攻击杨仪大军,这可是武力攻击啊,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蜀汉的军队自相残杀,这不叫谋反又叫什么?或者你可以说魏延是在和杨仪争权夺利,但杨仪可是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规规矩矩地撤军,杨仪这个时候还没有犯错,是魏延一直在犯错,

武力攻击己方军队是魏延犯的第四个错误,也让魏延丧了命

魏延

诸葛亮在的时候,能容忍魏延犯错误,诸葛亮一死,就没有人能容忍魏延犯错误了,包括蒋琬、费祎等人,诸葛亮护着魏延不代表其他人也都护着魏延,当杨仪和魏延互相告对方谋反的奏章送到皇帝刘禅那里,蒋琬、董允等人都认为是魏延谋反,而不是杨仪,为什么?魏延看不起人,处不好人际关系,虽然杨仪也是如此,但是魏延是武将啊,哪有文官谋反的,向来只有武将造反,所以朝廷将魏延定性为谋反。

3、杨仪的错误

杨仪派出王平骂散了魏延的军队,又派出马岱杀了魏延,还诛杀了魏延的三族,这就是杨仪所犯的错误了,公报私仇,杨仪完全可以把魏延抓起来,送到朝廷,让朝廷去审理这个案子,因为魏延已经失去了兵权和继续犯错的资本,可杨仪不依不饶的,杀魏延本人也就算了,还诛杀了魏延三族,这就是公报私仇,所以杨仪对于魏延之死也有责任。

总结

因为魏延犯错在先,所以魏延本人要对自己被杀负主要责任,如果魏延老老实实地听从命令,他会死吗?当然不会,所以魏延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魏延对自己的死和三族被灭负80%的责任,其余20%的责任得由杨仪来负,而朝廷中虽然认定魏延谋反,可是前线的杨仪已经杀了魏延及其三族,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结果,朝廷中的决定只是一个定性结果。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魏延,作为忠于蜀汉屈指可数的将才,为什么被自己人所杀,还夷了三族,这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问题里有两个点,一是忠臣,二是灭族,下面把事件还原,稍作分析。

图为汉中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首先魏延肯定是蜀汉的忠臣,如果非要说魏延以前跟刘表,后来跟韩玄,再归刘备,几易其主就是叛徒,那三国人物都有此迹,有人非要相信《三国演义》说他有反骨,食其禄而杀其主,把小说当史料来看,那就什么也别说了,实际上魏延一生就反过一次,而且性质还不同,他归了刘备后,一直在诸葛亮帐下,尽管不怎么信赖,仍然忠心辅佐,直到最后。

图为昭化古城的魏延石像。

为什么魏延最后落得灭族下场,诸葛亮率军第5次北伐时,魏延为前锋,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结果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死前遗言,部队回撤,魏延作为前军断后,听到消息后的魏延觉得,都已经剑拔弩张了,怎么能就撤呢,丞相不在了不还有我么,此话一出,便将掌军的长史杨仪推到了对立面,而且魏延和杨仪两人平时就不对付。

四川梓潼的魏延祠。

杨仪要回撤,魏延觉得可攻曹,带着部队赶到杨仪前面,并烧掉栈道,阻挡杨仪带兵回撤,杨仪就认为魏延反了,赶紧把消息传回成都,魏延也不示弱,也上奏杨仪造反,在成都的刘禅不知怎么回事,问身边人,这两人都说对方反了,肯定有人说假话,到底谁反了呢,蒋琬、董允这帮书呆子分析,杨仪一拿笔的不可能反的,倒是魏延曾有倒戈的劣迹,所以刘禅这帮人,不去搞清事情,靠猜的是魏延反,派禁军去捉拿,让杨仪逮到了机会,令马岱斩了魏延。

魏延死后被抛尸荒野,蒋琬任丞相重新安葬魏延,至今魏延墓已不存,只有残破石马两尊。

其实这两人都没有造反,只是两人平时水火不容,杨仪尊诸葛亮遗令,少了丞相征战受影响,要回撤从长计议,魏延认为,北伐大事在于众将士,并非丞相一己之力,且已箭在弦上,为此两人大吵进而互相诬陷,刘禅糊涂的站在了杨仪这边,魏延成了刀下鬼,因为是以谋反罪论处的,汉代律法,谋反罪是十恶重罪,要处以诛灭三族之极刑,于是魏延的父、兄、妻三族被屠干净。


图文绘历史


魏延(?——234年),字文长,蜀汉政权的名将,深得昭烈皇帝刘备所信任,并被授予汉中太守之职。刘备过世后,魏延追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

因为战功卓著,魏延遭到了诸葛亮的猜忌,长期遭受政治打压。诸葛亮过世后,杨仪借故诬陷魏延谋反,并诛杀了魏延的三族,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接着来,文史不假带您走近魏延,还原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真相。

魏延早先颠沛流离,先是投靠刘表,后又投靠韩玄,但一直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刘备消灭韩玄后,魏延和黄忠一起投降了刘备,被授予牙门将军一职。

为了建功立业,魏延开始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一步步成为了刘备帐下的得力干将,一步步赢得了刘备的器重和信任。

在刘备成功夺取汉中之地后,自封为汉中王,势力横跨荆、益两地,蜀汉版图也达到了最鼎盛的状态。踌躇满志的刘备对自己的兵力进行了划分,编为三个军团,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实现自己的夙愿。

第一军团:

由关羽统领,驻扎在荆州之地,主要负责对曹魏的东线作战,同时防御东吴。

第二军团:

由张飞统领,驻扎于阆中一带,作为帝国的机动力量,进可支援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退可拱卫成都的安全,顺带防御南方的蛮夷。

第三军团:

由魏延统领,驻扎于汉中重地,镇守着帝国的北大门,主要负责对曹魏的西线作战,震慑长安。

按理说,镇守汉中这种咽喉要地,必须选择能力和忠诚都绝对靠得住的将领。诸葛亮提议由张飞担任汉中太守,但刘备却坚持任用魏延统领第三军团,担任汉中太守并加封为镇北将军。可见,刘备对于魏延无比的信任。

而魏延也不辱使命,当即表态: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份慷慨激昂的军令状,魏延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在镇守汉中期间,多次成功抵挡住了曹魏的进攻,被他斩杀的曹魏名将数不胜数,比如张郃、郭淮、王双等人,牢牢地扼守住了蜀国的北大门。

可惜,蜀汉的辉煌岁月并不长久,很快就因为第一军团的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失利,接着又被东吴袭取了荆州导致全军覆没而宣告终结。

刘备借机开始发飙,亲率张飞的第三军团去讨伐东吴。即便在如此紧张的形势下,刘备都没有调动镇守汉中的魏延第二军团,继续由他独自抵挡北方的曹魏,看守空虚的蜀国后方。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灭,挨到白帝城后过世,指定诸葛亮和李严辅佐后主刘禅。其中,诸葛亮统揽政治和经济,李严掌握军权,二人一正一副,相互制衡。

由于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相继覆灭,魏延的第三军团就成为蜀汉国内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而魏延也成为蜀军中的最高将领。

为了独揽朝政和加强集权,诸葛亮对于李严这个副手始终看不顺眼,一步步剥夺了他的军权。

文史不假不是为了故意抹黑诸葛亮,也不是怀疑他的动机,但李严的权力的确是被架空了。以至于,刘备钦定的托孤重臣李严,只得去负责为前线督运粮草的物流工作。即便如此,诸葛亮依然没有放松对李严的警惕,最后将其贬为了庶人。

为了彻底掌控蜀汉的军队,之前从未直接统兵的诸葛亮以平定南蛮为由,强令魏延从汉中率军前来。

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魏延凭借自己的战功获得封赏,性格比较直傲;而诸葛亮则不同,担任谋臣长期追随刘备,性格比较多疑。所以,二人在很多问题上都意见相左。

加之,魏延之前就与诸葛亮多有龃龉。因此,诸葛亮越来越担心自己难以驾驭魏延,为了保证军队的平稳,他开始在军队中有意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制约魏延。马谡、杨仪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军中的。

杨仪(?——235年),字威公,曾在荆州关羽的帐下担任功曹一职。受关羽派遣前往成都,因为策论高深而被刘备看中,留任成都并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诸葛亮当政后,杨仪成为了参军署府事,这样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凭借口头功夫一步步获得诸葛亮的青睐。《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眼见如此,魏延对于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更加严重,两人几乎到了决裂的程度。

为了进一步降低魏延在蜀军中的影响力,诸葛亮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利用这次典型的明升暗降,诸葛亮在剥夺魏延军权的同时,也完全解散了先帝刘备当年设立的第三军团,自己直接掌控了军权。

尽管不被诸葛亮重用,但魏延依然秉承自己忠臣的本性,在诸葛亮多次北伐期间都任劳任怨,甚至还主动出谋划策。

随着杨仪的崛起,逐渐成为蜀国的高级官员。他虽谈不上是小人,但心胸和格局的确不够开阔,平时就和魏延就势同水火。而诸葛亮在双方的争执中,大多倾向于支持杨仪,变相地纵容了杨仪的气焰。

果然,在诸葛亮死后,杨仪立即假借诸葛亮的遗命,强令魏延离开主力军,只率少部人马负责断后。魏延自然不会服从于杨仪的调遣,于是大动干戈发生了火并,结果魏延被杨仪诱杀。

虽然除掉了魏延,但杨仪的如意算盘也没有达成。当他率领蜀军的主力还朝后,本以为凭借再造山河的功勋,可以接替诸葛亮来总揽蜀国的朝政。

可惜,诸葛亮身前就深知杨仪的真实能力,他重用杨仪就是为了制衡魏延而已,并未打算让他接班,早已安排了蒋琬接任自己处理朝政事务。

杨仪回朝后,虽被加封为中军师,但并无多少实权。据《三国志·蜀书》记载:

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久而久之,杨仪开始抱怨,在被费祎弹劾后,刘禅将其贬为庶民并流放。杨仪非但不认罪,反而言辞激烈的争辩,终于被赐死,也算是为魏延报了仇。据

《三国志·蜀书》记载:

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纵观魏延之死,虽然是杨仪直接造成的,但从根源而论,却在于诸葛亮。

诸葛亮在自己生命的后期,一直都苦苦找寻未来的接班人,先是马谡,后有杨仪,甚至姜维,可唯独不选择最有能力也最忠诚的魏延。个人认为,这是由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所导致的。

诸葛亮之所以不信任魏延,除了他个人能力突出以外,更在于魏延的政治站队和政治选择。魏延先是选择刘备,后又选择李严,唯独没有在政治上真正靠拢过诸葛亮。正是基于此,才造成了魏延的人生悲剧。

诺曼·文森特·皮尔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而今天,借助魏延之死的真实历史,我想说的是:“选择决定命运,政治决定一切”。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文史不假


魏延,字文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作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十年,后又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谁也不能说他不是个忠臣,可是就是这样一员大将,结局却是被诛杀三族,让人唏嘘。

关于魏延之死,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死后,军权交给长史杨仪。魏延不服,率先带军南归成都,并派兵阻止杨仪南下,杨仪命何平抵御,何平斥责魏延反叛,魏延的士兵见状四散而逃,魏延本人和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最终被杨仪派来的马岱追杀至死。后来杨仪回到成都后,诛杀了魏延三族。

当时在诸葛亮晚年,魏延可以说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很多人都认为魏延会在诸葛亮死后顶上去,魏延自己估计也做好了准备。可是在诸葛亮死前,却与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人秘密商讨他死后的退军计划,只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军令,便弃他不顾。

很显然,事情非常诡异,为什么一个有望继承诸葛亮职位的人却在最后很明显被抛弃了呢?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那是因为魏延投奔刘备时,诸葛亮就看出魏延生有反骨,天生就是叛徒。所以诸葛亮才在魏延身边安插了马岱,情况不对就弄死魏延。但是这很显然是小说家的演绎,原因并不在于此。

整个事件更让人不解的是,魏延的士兵明明有烧绝阁道的决心,为什么会在何平的三言两语下就跑了呢?这一切都显得非常不合理。除了这一点,还有两点不解之处。一个是魏延为何能绕开驻军褒斜谷北口的杨仪,毫不受阻的到达褒斜谷南口,再将谷口栈道烧毁呢?总不能说杨仪军中都昏睡了数日,以至于没发现魏延军队吧。第二点是魏延如果是烧毁了栈道,将杨仪隔绝在褒斜谷北口,为什么双方的奏报能在同日抵达成都呢?

既然有这么多矛盾之处,那么很显然这件事情的过程有很多谎报的地方,以此来更合理的给魏延扣上“欲举众北附”的罪名。

如果魏延的罪名是假的,那是谁设的计谋呢?是诸葛亮,还是杨仪?这就要从诸葛亮为什么不招魏延开会,并且说出“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句话分析了。

首先诸葛亮不让魏延开会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先锋突然返回大本营,那么前线势必群龙无首,甚至吃败仗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诸葛亮为了防止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才没让魏延回来是可能的。

其次魏延不从命只是说魏延如果因为没开会,结果和他们出现意见偏差,不愿意退兵的话,那么你们可以先走。诸葛亮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因为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不和,万一他死了,魏延很有可能不受杨仪的控制。

如果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何须如此麻烦,更加不会用魏延当先锋才对。只是魏延的杨仪两人的问题,诸葛亮估计也没什么好办法,这两个人他都想用,但是冲突又化解不了,所以才会让杨仪可以先撤。

后来事情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杨仪派费祎去告知魏延会议决定后,魏延果然反对,并表示不可“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还要求重新表决来决定撤不撤。费祎也不多废话,反而忽悠魏延说长史杨仪是文官,在军事上还是得听你魏延的。

当魏延和杨仪的奏折都到了成都后,刘禅问蒋琬、董允怎么看,结果二人都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很有深意。杨仪和魏延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互相指责对方叛乱很可能就是矛盾升级。可是蒋琬董允二人却明确袒护杨仪,绝对有猫腻。

这就不得不说到蜀汉的权利斗争上去,蜀国一直有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为首的外来军人集团,另一个是以蒋琬、费祎、李严等为首的蜀地文人集团。我们知道诸葛亮死的时候,外来军人集团的势力就很小了,魏延作为随刘备入川的将领,实际上已经成为军人集团的代表,所以遭到文人集团的打压和排挤,属实正常。

诸葛亮为什么北伐,还不是因为中和双方的矛盾,用战争来缓解内部矛盾。可是随着军人集团的逐步走弱,文人集团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增强,所以诸葛亮向刘禅推荐文人集团的蒋琬、费祎继承宰相,让杨仪接管军事。这说明了诸葛亮决定了将身后的军政大权都交付文人集团。

自此我们可以猜测,魏延的死并不是他叛乱造成的,和他的个人性格关系也不太大。他之所以被诛三族,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输掉了蜀汉内部集团的权利斗争。


邯郸醉


这是魏延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


战功卓著

魏延,字文长,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北伐大将,子午奇谋

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如同前汉将领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性情孤傲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爱惜二人,也常为二人调解。

六次北伐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大军都随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说对方谋反,问董允、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

夷灭三族

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由于诸葛亮的限制,魏延只能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不仅如此,诸葛亮死前还让马岱设计杀了魏延。就这样,魏延在临死前还嚣张的大喊:“谁敢杀我!”魏延含恨而死,他在临死前大喊的这四个字,可怜的魏延居然就这么残死了,这四个字也被后人当成口头禅,沦为笑柄,不料竟然成了2000年后的流行语。另外马岱字丁林,杀魏延是不是巧合?吗丁啉治胃炎。

性格决定命运

魏延孤傲,不能容人,是他被杀根本原因,倘若他待人平和,谦卑,又怎么会落到灭三族的地步。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魏延之死且被诛灭三族,是诸葛亮和杨仪的错。也可以说是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争权夺利的结果,他诬陷魏延谋反,是后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大冤案。诸葛亮身死,魏延被杀直接导至蜀汉再无和魏、吴一争天下的机会。魏延被灭有两方面原因。


  1. 诸葛亮和魏延军事战略路线不同,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过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不被诸葛亮采纳。魏延常有怨言,说诸葛亮胆小等等。其实不知诸葛亮北伐仅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而已,况蜀汉的那点兵力是诸葛亮在刘备夷岭大败后,花了整整五年才积攒的家底,一旦失败,蜀汉国小民弱就再无翻身机会了。所以诸葛亮临死不敢将兵权交给当时已是蜀汉军二号人物的魏延,却交于杨仪一介文官,还素与魏延不合,魏延肯定不服。
  1. 杨仪和魏延性格都缺陷明显,杨仪机警能干,善于处理各种繁杂政务却心胸狭隘、睚眦必报。魏延勇武过人,丝亳不亚于蜀汉原五虎上将的关、张、赵等,但魏延性格孤僻高傲,目中无人,像极了关羽的为人。

总之诸葛亮遗命“令杨仪暂领军权,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是魏延不听号令,军可自发”魏延听后大怒,不听调度,他认为诸葛亮死后就该有他继领兵权,继续北伐,即便撤军也不听杨仪号令。

争端已起,杨仪与姜维等只有依诸葛亮遗命撤兵,魏延见杨仪与姜维准备撤兵,他抢先撤回,烧毁栈道,截杀杨仪。两人都上书后主刘禅,诬陷对方谋反,因魏延人缘太差,结果没人信他皆信杨仪。最后魏延被马岱斩杀,将其人头交于杨仪,杨仪踩踏魏延头颅说“庸奴,还敢干坏事吗”遂诛杀魏延三族。

魏延有罪,但罪不及三族,诛其三族实是小人杨仪借题发挥,以泄私愤的结果。


魂系安阳河


蜀国大将魏延生前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他也在诸葛亮六次北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魏延投奔刘备之前,他本来是想追随曹操的,但当他见到刘备之后,就一心跟随刘备了。刘备虽说领兵打仗的能力一般,但其识人能力堪称顶尖,因此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名将不少。不过天生谨慎的诸葛亮却对魏延,有不同的看法。诸葛亮早就对魏延提防了,因此诸葛亮曾对刘备说:“此人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即便如此,刘备生前一直把魏延视为大将,委以重任。让他长期镇守汉中,屏障益州,真可谓是用之不疑。

而刘备死后,魏延不在被重用了。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始终没有给魏延安排过重要的任务。诸葛亮在平定西南孟获的过程中,魏延曾几次献计,最终都被做事谨慎保守的诸葛亮否决。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这一妙计,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未必不是一条出奇制胜的妙计,结果诸葛亮却不采纳。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原因是,此计虽可迅速夺取长安,但长安没有天险可守,一旦被魏军围住,就是死路一条。在街亭之战前,蜀军中有能力去镇守街亭的,只有赵云和魏延了。但是诸葛亮却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结果造成街亭失守,这也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魏延的建议一再被诸葛亮否决,他的心中是很不痛快的。在后来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不和,不听调遣,惨遭马岱追杀,并且被夷三族,也就是被灭门了。魏延的死当然有其军事上的失利一面,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他性格孤傲,过度的表现自己,做事情比较“激进”,没有摆正位置造成的。这也就是诸葛亮之前说魏延有“反骨”的意思,所以才设计杀死了魏延。中国有句老话“枪打出头鸟”,魏延估计就是那只被打死的出头鸟。


恒亮制钉


魏延被杀,宣告蜀汉政权最后一个柱石良将终结,对蜀汉的影响非常的大,而魏延的死有很大的原因归罪于他自己,他并没有反叛,却因为自身性格原因招来了杀身之祸。

魏延被灭三族并不是后主刘禅的意思,马岱灭其三族的时候刘禅的旨意都没到,他就在汉中砍了魏延的脑袋灭了其三族。

马岱杀魏延是领了杨仪的军令,杨仪是诸葛亮军中的长史,相当于一个参谋长,还兼管粮草和纪律,此人能力很强,做事麻利,还是深得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北伐曹魏就只能放弃,北伐不成,要撤军,诸葛亮就把蜀军后撤的指挥权交给了杨仪,诸葛亮看中了杨仪处理事务果断麻利,熟知军中制度等特点。

杨仪主持蜀军撤退,这就惹了另外一个重要将领——魏延。

魏延是蜀中名将,深得刘备的信任,一路从荆州跟随刘备入川,从一个牙门将成长为镇北将军,都亭侯,汉中太守,可以说在蜀汉众多将领中,魏延的能力与关羽、向宠等名将齐名。

魏延的能力很强,但是性格与关羽一样,都很自傲而且孤僻,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特别是他镇守汉中十多年,几乎不与朝中的文臣武将有往来,连诸葛亮都与他交情一般,每次北伐,诸葛亮都是以汉中为基地,却从来把汉中太守魏延当个一般将军使用,这让魏延非常的委屈,感觉怀才不遇。

刘备在世很看中魏延,刘备死了,魏延在蜀中的地位不如以前,主政的诸葛亮虽然对魏延没有恶意,但也不重用。

诸葛亮一死,基本上朝中能为魏延说话的人就没有了,除了后主刘禅,虽然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但他对人还是看得准,特别是对魏延。

话说杨仪领了诸葛亮的遗命指挥撤军,没有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魏延。杨仪本来安排魏延负责大军的断后,害怕曹魏司马懿追击蜀军,魏延不干了。

“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杨仪与魏延一直有私怨,在诸葛亮生前就发生过几次冲突,几次都是诸葛亮、蒋琬出面撮合调节,这次诸葛亮死了,蒋琬去了成都,两个仇人终于正面钢了起来。

杨仪和魏延都不服对方,不过都还算克制,都上表成都后主,说对方要谋反,刘禅就召集朝臣讨论这件事情。

这就是拼人缘的时候了,魏延一向没有人缘,大家都不为他说话,而杨仪却有一个重要的帮手——蒋琬,杨仪是他推荐给诸葛亮的,杨仪要是真谋反,蒋琬肯定要受到牵连,蒋琬力保杨仪不反,群臣又没人为魏延说话,局势很明显,魏延要吃亏。

刘禅却是个明白人,别看他傻乎乎,遇到这种大事毫不含糊,他清楚魏延不可能反,杨仪也不大可能造反,这其中一定有误会,于是他发出诏书查实。

没等刘禅的诏书到来,魏延这个急性子就动手了,居然率军堵住了杨仪的退路,想抢夺军权继续北伐,杨仪也是个火爆脾气,一看魏延理亏,立刻调兵遣将对抗魏延,其中以王平、马岱为首首先劝说了魏延的军士放下武器,然后命令马岱追赶孤身逃回汉中的魏延父子。

马岱追到汉中后,立刻包围了魏延的府邸,得到杨仪的军令枭其首,灭其三族,后来杨仪还踩着魏延的脑袋呼其为“庸奴”。

魏延死得的确很冤枉,性格不好,人缘很差,连老实人王平都不帮他,更遇到了杨仪这种心胸狭隘的小人,自己处事冲动,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

其实,说到底,这都是诸葛亮的错,他在临死前的安排就没有考虑到杨仪与魏延的关系问题,这关乎到蜀军的重要军事行动,让两个私怨极深的军中实权人物直接对峙,一个领军,一个断后,这万一要是爆发冲突......,果不其然。

最后说一下杨仪的下场,此人自恃杀魏延有功,回到成都后,日益骄横,后来被罢黜流放,还后悔当初没有率军降魏,被朝廷赐死。可惜一代名将魏延死于一个宵小鼠辈手中,魏延一死,汉中在姜维手中没过多久就丢了,至此蜀汉的北伐就愈加困难。


沉墨I方之城


个人比较擅长用阴谋论来解释一些英雄人物的死。就像关羽是被三王一向合伙谋杀的一样。魏延也是被4个人合伙谋杀的。

魏延在蜀国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几个人:

一个是权倾天下的丞相,

一个是睚眦必报的长史,

一个自称是丞相接班人,

一个是背后下刀的君子。

魏延就算再有能耐,也架不住这4个人合伙弄死他。



1.刘备活着的时候重用魏延,诸葛亮就是看他不爽

就像张飞给吕布起名叫三姓家奴一样,诸葛亮给魏延起的名就是反骨仔。在名声重于性命的古代,一个不忠不义就可以让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

食其俸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

就这样一个不忠不义的人,刘备活着的时候。却让魏延做了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有刘备极其信任的人才能做。整个蜀汉历史上只有两个人:魏延和赵云。

蜀国的心腹之地汉中太守这个人选上,刘备力排众议,坚决让魏延去做。而胃炎也不负众望,在这个位置上抵挡了曹军十几年,还把曹操的门牙给射掉了一个。

刘备当了汉中王之后,第1个就给魏延封了侯,所以魏延忠心的是刘备。


2.是不是说刘备死后魏延就要反叛呢?

魏延之死是在诸葛亮病逝之后,按诸葛亮的遗愿大军要返回蜀国。魏延坚决不同意。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我们先看一看诸葛亮临死之前的四步棋:

第一:将相权交给了长史杨仪(杨怡与魏延一直不合)

第二:将军权交给了姜维。(这是诸葛亮的徒弟)

第三:密令马代潜伏在魏延身边,准备随时动刀。

第四:让魏延断后。



不客气的说:实权都给了自己人,断后的危险却留给魏延。有失厚道。

我们再看一看当时蜀军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司马懿当时率领魏军,正在与蜀军胶着。魏延当时提出:“丞相虽亡,吴今现在,杨怡入川,我领大兵攻司马懿”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并没有任何反叛之心。而是从蜀国的利益出发,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更为重要的是魏延当时的官职是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他是最有资格,最有能力来领兵的。


3.当魏延大喊出谁敢杀我?马岱在最在背后偷袭,斩杀魏延之后,刘备生前的心腹全部死光了。蜀国的军权政权,也全部落到了诸葛亮手中。

——以上分析基于三国演义。

三国志中的说法:魏延并没有反,只是带着孩子逃回了汉中。杨怡派马岱把魏延的三族,杀了个精光,还把魏延的人头当成球踢。

就这样诸葛亮,杨怡,姜维,马岱这4个人合伙弄死了蜀国最后一个统帅级的军事指挥家。

蜀中再无大将,廖化作了先锋。


少校柳下惠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品鉴不凡】

首先,我们看魏延是否是忠臣。

魏延的人生之路比同时代将领大都曲折,他先是依附于刘表,因为不同意刘琮部将蔡瑁等拒绝刘备入城而反出荆州。后投身长沙太守韩玄,因不满韩玄要斩杀黄忠,一怒之下,袒臂高呼,救下黄忠,砍死韩玄,引百姓出城,投降刘备,一生之中追随过三位主人。此外,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死后,因与杨仪有异,其与马岱商议:“我等投魏,若何”?被马岱反对乃止。这虽不为正史记载,但也反映民间对其是否为忠臣早有判断。因此,从其整个人生几度改换门庭,及死前流露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念头来看,说魏延为忠臣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在他死后会灭三族。

窃以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魏延引军与主力对抗,已被坐实反叛之名。诸葛亮死后,北伐大军按他生前的安排有惊无险地撤退,但只有魏延一人带所部与大军脱离,还烧毁栈道与大军对抗。这种行为虽未投敌,但与反判何异?且其已死于马岱之手,无法为自己辩解,所以反叛之名被坐实。而被定为反叛罪的人被灭三族是必然的。

二是在魏延谋反一案中,诸多蜀国将领牵涉其中,为杜绝后患,必然会有人落井下石。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与同时代将领关系均不甚融洽,有的势成水火,平时人皆避之。这次魏延公然违反诸葛亮的安排,把自己置于所有人的对立面,杨仪等参与诛杀魏延的将领,和平时与之有矛盾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落井下石的机会,为杜绝后患,斩草除根就是必然的结果。

三是魏延居功自傲,在与蜀国文官相处中“语言虚涎",为蜀国文官系统所厌恶,所谓的反叛事件发生后,必然无人为其呜冤叫屈。建兴十年(232年),魏延与刘琰不和,发生冲突,诸葛亮明知错在魏延,但为笼络魏延,仍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

其三,我们来分析到底是谁的错。

笼统说错在哪一方和哪一人都比较片面。各方在事件中均有责任:魏延刚愎自用,所采取的举措均有把自己推向众人对立面的效果;杨仪等军队将领因为执行诸葛亮的安排,在道义上占据道德优势,但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不能排除挟私泄愤、公报私仇的嫌疑;蜀国高层在魏延已伏法被杀的前提下,仅凭杨仪等一面之词,不念魏延过往战功,诛杀其三族,未免显得不念旧情,刻薄寡恩。

关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在这里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好身体,同时也祝大家在自媒体行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