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宮崎駿曾說,最好的動畫,在中國。

童年時,我們守在電視機前看《黑貓警長》《哪吒鬧海》《大鬧天宮》,這些我們童年看的動畫陪伴我們一路長大。我記得我家裡有《黑貓警長》和《哪吒鬧海》的光碟,我放假一直翻來覆去的看。

但是我發現有一部,一直被我遺忘在角落裡的動畫,它夾在《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的時間夾縫中,很少有人提起它,但它的的確確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榮光。也就是今天我要說的的動畫《天書奇譚》。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動畫發展的輝煌時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成立,更讓中國的動畫錦上添花。1978年在《大鬧天宮》已經獲得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之際,《天書奇譚》於1983年誕生。這部影片的誕生正好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動畫的製作已經進入鼎盛時期。這部動畫就是集結了當時有想法,又有硬核實力的中國動畫人制作的一部有著中國特色的思想結晶。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這部動畫講述的是,一位看守天書的對天書的內容好奇不已,他乘無人之際,偷偷拿出觀看。原來,天書上記錄了一百零八條法術,袁公偷偷下凡,把天書上的內容刻在石壁上。但本意造福人類的袁公此舉卻觸犯了天條,遭到了玉帝的懲罰。煉丹爐裡的仙丹不慎被三條狐狸偷吃了,她們變成精下凡騙人錢財,還假扮仙姑和官府勾結,欺壓百姓,禍害人間。袁公便指引天賦異稟的蛋生——一個從蛋裡跳出來的孩子修習天書上的法術,和狐狸精鬥智鬥勇,為民除害。

這部動畫被譽為中國動畫的絕唱,比中國史上的神作《哪吒鬧海》(豆瓣9.0分)的成績更高(豆瓣9.2分)。堪稱中國動畫史上的傑作,實至名歸。

而劇中的管穿線就是天書,盜取天書----丟失天書---追回天書,為什麼劇中的主要人物都想得到天書,因為天書中有一百零八條法術,它變化無窮,可以變出你想要的一切,簡直太有誘惑力了。天書中的內容就是知識,稀缺性知識。那是否知識一定就要共享?知識一定就能帶給我們便利?知識究竟是讓我們渴望還是產生焦慮?


鑿壁刻書----知識共享or知識付費

《天書奇譚》的袁公,只是一個天庭看守天書的小官,連去瑤池參加宴會的資格都沒有,但卻是整個天庭中最有智慧的人。他主張知識共享,想把天書傳播給人類,於是在石洞中的牆壁上刻上書中內容。他撿了一個蛋,耐心教化他,取名為蛋生。一個心繫天下,又尊重生命的人物就這麼鮮活地出現在了我們面前。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一箇中國版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為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也是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他作為人類的維護者參加了眾神的會議,因為他欺騙了宙斯,宙斯拒絕向人類提供他們賴以生存的火焰。普羅米修斯盜取了火種,受到了懲罰,被綁在高加索山脈上,讓一隻飢餓的雄鷹天天啄食他的肝臟。在普羅米修斯那裡,創造和知識就意味著冒犯了神,冒犯了神就必須贖罪。

袁公也一樣,作為一名天書的守護神。他矜矜業業守了3000年,卻依舊不受天庭重用。同時他又認為知識是可以共享的,擁有了知識和能力,人類或許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動畫中的袁公,他主張知識共享。天上的神仙,主張知識存儲,都不是知識付費,是把它供起來,不能讓任何人看到。那麼知識共享和知識付費這兩種對待知識的態度值得我們來說一說。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什麼是知識?知識是對外部客觀規律的歸納和總結。而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就是前人經過幾千次甚至幾萬次的失敗而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驗證和推翻,才最後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中,存儲在頭腦中。這算是知識共享,我們共享了前人的智慧結晶,分享了他人的研究成果。而如果要追溯到前人的那個時代,同樣,他們的知識有些也是壟斷的,比如愛迪生的燈泡發明,他用他頭腦中的知識創造了電燈泡,一提到電燈泡大家就會想到說是愛迪生,市場流通的電燈泡是愛迪生髮明的,他用他的知識壟斷了電燈泡的市場,同樣也是知識付費的一種表現。

所以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前提,知識共享和知識付費,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本質都是知識共享或者付費。既然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明確一個大環境,這是基於現代社會環境下才有的議題。

國內學者喻國明認為,知識付費所提供和分享的知 識,主要包括:“低頻度使用的知識”“跨 界度高的知識”,以及“降低或減省人 們獲得知識的時間付出、精力付出以及 增強人們理解力的知識”和“有借鑑意 義的個體體驗性內容、個性化量身定製 的知識”。這些知識類型無一例外,都 體現了稀缺性,不僅是知識本身的稀缺 性,還包括了獲取的稀缺性。而這兩方 面的稀缺性,恰恰構成了知識付費產品 的價值來源,也支撐起人們的支付意願。

也就是說從本質上,知識的付費所體現的價值就在於稀缺性,你的付費行為是在為你的注意力,時間和效率買單。《認知天性》中就強調了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嘔盡心血的過程,如果你學習得越吃力,你所得到了長期回報也就更多。

而現在的付費產品,直接把他試錯過的路徑直接抹掉,直接教會你一條正確的道路,你用金錢購買的是你的試錯成本。同時,知識付費的本質,在於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知識付費其實是在建立一種人和知識的有效連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打破了信息流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因此,優質的課程和高質量的知識產品可以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時代到達每一個被網絡連接起來的人身邊。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正如片中所展現的那樣,天書中的一百零八條術法,就是稀缺知識的展現。裡面包含了如何練習這些術法的秘訣和方法,只要你一看這本天書你就能習得裡面所有的知識,你只要按照書中所講的方法,就一定是正確的。這本書降低了人們的試錯成本和時間成本。正是這是一本幾近於是真理之書的存在,裡面知識的稀缺性就更為凸顯,天上的神仙也怕啊。只有在他們手中才有的稀缺資源為什麼要落入到凡人之手?如果他們的到了這本天書,豈不是和我們平起平坐?我們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知識共享就無從談起了。而且這些神仙也不是為了用知識謀利,只是用稀缺知識彰顯其優越性。在他們眼中,他們本身就代表著稀缺,不會用共享這樣的意識存在。

而在現代社會中,稀缺資源的共享是可見的。他們用知識為自己謀取物質條件,只要你支付與之等價的金錢,你就可以得到稀缺知識。《天書奇譚》雖然是1983拍攝的動畫,但其中所表達的內涵讓如今的我看了依舊有所反思。一部優秀的動畫無外乎如是。


三隻妖狐------知識共享的後果

動畫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莫不是那三隻狡猾的狐狸。他們偷入洞府,偷吃仙丹,幻化成人形。並習得了天書中的術法。他們三隻就是知識共享成果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幹了什麼?他們得到了天書,為非作歹禍害百姓,一邊享受知識給他們帶來的便利,為自己謀利。同時又運用知識的稀缺性,去做一些和道德相悖的事情。同時知識共享的成果還有一人,就是從蛋裡出來的蛋生。他同樣也習得了天書的術法,也是稀缺知識的既得利益者。他幹了什麼?他用術法幫助百姓,鬥法狐妖。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這裡有一個現象,都是稀缺資源的受益者。但有人用知識去危害社會,為自己謀利。有人用知識去造福社會,建設國家。兩個很極端的後果。也可以說是知識造成的後果本身就是極端的。前提是什麼樣的人去感受。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差異。

就像我之前讀的《人間便利店》的女主角,她從小就是一個和常人不同的個體,她的本身情感就極其淡漠,並且道德底線極低。無法感知他人帶給她的溫暖和基本的社交禮儀。小時候大家都覺得路邊死了的鳥很可憐,只有她興高采烈,她認為這隻鳥死去了,它的生命結束了,就應該把它烤來吃掉,而不是埋掉,這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她是這樣想的。

發現了嗎?這種人從小就是這樣,他們受環境影響的程度極低。他們不會被知識或者是教條所折服,因為她這個本身生來就是這樣。如果是書中的女主角,你讓她學習知識,她都不會改變,她會融入到社會中,模仿他人說話的口吻,讓自己看起來是正常的,但她本質依舊是不正常的,這只是假象罷了。對於這種本身就不正常的個體來說,知識對於她而言並不會帶來任何影響,她不會用知識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也不會用知識去幫助別人,你要要求一個連自我都沒有人去做什麼呢?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那我自己來說,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動漫,我把我從書中所看到的觀點和信息放在我的素材庫中,運用到我的寫作中,寫作所產出的閱讀量可以為我某得一點金錢上的安慰。我用我自己從各個渠道獲取的知識,為自己謀福利。

不管是動畫中的那三隻狐狸,還是《人間便利店》的女主,還是我自己。都是知識共享這個大環境下的受益者,我們汲取知識,獲得成長,知識有的人用知識做壞事,有些人不會運用知識,有些人用知識為自己謀利。這都是個體的差異性。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就決定了它如何使用知識,他用知識來做什麼,我們無法獲取每個人的想法,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在這個知識共享的大環境下汲取更多對自己有益的知識。


無字天書----- 知識渴望還是知識焦慮

在動畫中,不管是三隻狐妖還是蛋生他們都對天書中的知識有強烈的渴望。狐妖是渴望擁有了這些知識後就能更好的獲取利益,蛋生是渴望擁有知識後,如師父所說的一樣,造福天下蒼生。無論怎樣,他們都有著強烈的動機,不管是否好壞,他們的動機就是渴望。

而在現代社會中,用戶花錢購買的並不是知識本身, 而是附著在知識上面的稀缺性與不可替代性。因此,越是用戶稀缺的知識和內容,越能夠獲得用戶的支持和關注。然而,這種對稀缺屬性的追求,卻容易導 致“買櫝還珠”式的價值錯位,引發虛假學習的風險。人們蜂擁般地購買知識 付費產品,一旦將其攬入懷中,就彷彿 已經佔有這些知識,至於花沒花功夫去學習、到底有沒有學到知識,反而關注不足。知識付費讓人陷入一種心理消費 的幻象之中,將付費行為等同於學到知 識,只注重心理感覺上的滿足,徒有緩解焦慮之架勢,而無實際獲得,成為一 種虛假的學習。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在這種現象面前,雖然看起來動機很明顯,就是為了讓自己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自身。但有太多的付費知識吹得天花亂墜,都買下來心理上好像是我就擁有了這些知識,但這些知識根本沒時間看完,就會引發焦慮。前幾天去書店,看到的暢銷書封面太多都是,汽車的漫畫史,三分鐘瞭解某某某,讓大家在最短的時間就能瞭解你想了解的,用更明瞭的漫畫形式呈現。難道現在大家的時間已經連一本書都無法真正看下去了嗎?而看這些書雖然也有利於瞭解想要了解的知識,但都是浮與表面的淺顯的知識啊,如果無法靜下心來看一本書,同時又想一步登天,瞭解事情的全貌,這怎麼可能呢?

人類處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的生產、傳播和分享呈現出扁平化、碎片化、幾何級增長等特徵。美國學者克萊·舍基提出“認知盈餘”的概念,指出人們越來越多的閒暇時間不再只是用於消費,而會用於共享和創造。一旦滿足專業領域的知識、 自由支配的時間、接入互聯網的條件和主動分享的熱情等四個條件,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公眾就能在互聯網上貢獻自己的“認知盈餘”,形成蔚為壯觀的知識傳播浪潮。“認知盈餘”構成的知識世界猶如排山巨浪,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卻始終有限。無限知識和有限注意力之間的張力,不僅構成用戶知識焦慮的來源,而且提高了人們甄別、 篩選和獲取知識的時間成本。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所以從上述的現象看來,現帶社會對知識的渴望和知識的焦慮都是55開的情況,人們即想獲取知識,又想要在很短的時間類獲取它。而兩者無法兼得的情況下就產生了焦慮。

而在《天書奇譚》這部動畫問世的時候,我們在看這部動畫的小時候,我想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動機還是基於書本,是很純粹的動機。就像《大江大河》裡面的宋運輝一樣,對知識的獲取途徑就僅限於圖書館,那時候的獲取知識的途徑沒有那麼多,才塑造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頭腦,從這些頭腦中誕生出的動畫作品才那麼層出不窮。

回到動畫的結尾部分。

最終,因為洩露了天書,袁公要被天庭抓走。蛋生哭哭啼啼,袁公卻很平靜,只說:“我的心願已經了了。”但被綁走的一瞬間,袁公突然像想起了什麼似的,留下了一句悠長的吶喊:“蛋生,你要好自為之啊。”

《天書奇譚》:我播下火種,心願已了

我把知識的火種已經留在了人間,你要好自為之啊。

但他的心願真的了了嗎?

這顆火種是否在人間成燎原之勢,一個接著一個的傳下去?他無從得知,也沒有辦法再看到了。


參考資料:《形成“連接”是知識付費的核心功能》

《知識付費的多種屬性和本質特徵》

《天書奇譚花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