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只为薪水跳槽

跳槽,可以使薪水提升,这几乎是职场人的共识。

据不科学统计(关于这个数据,我没法在公开数据中找到有科学依据),大约可提升10~20%。

不过,同样是据不科学统计,通过跳槽后领得高(一点)薪水的人,往往不一定领得久,弄不好仍然会打回原形。

一般而言,每次跳槽,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损失。

比如,五险一金的不断档购买(断档时得自己补),搬家的费用,新人考核分打折(很过公司新人的考核奖金大约是老人的80%,有些试用期内干脆没有绩效考核)。

入职不足一年享受不了足够的有薪假,年终奖打折等等,综合计算,收入不一定会增多,反而会减少。

所以思考如何跳槽,何时跳槽,才能让薪资与生涯发展齐头并进,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别轻易只为薪水跳槽

0 1

30岁前,优先考虑学习机会

如果你工作顺利,深受老板器重,公司前景也看好,就算目前的薪水普通,也不要轻易跳槽。

薪水从5000调到5500,感觉不少,但新的公司可能不会再给你学习空间。所以,对于年轻人而言,学习机会其实远胜500块。

反过来,如果公司到了成长瓶颈,哪怕外面的待遇低,也要勇敢跳出去,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只有出去,才可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也更有潜力的工作机会,挖掘自身潜质。

30岁前,学习机会要远大于薪水收入。

遇到好的上司,好的环境,好的行业,好的个人成长机会,能抓住就抓住。

当然,太过频繁跳槽不可取,但如果你完全不跳,也不一定可取。总之,该跳就跳,不要等成长机会过去了,再后悔自己错过了最佳时机。

别轻易只为薪水跳槽

0 2

30岁后,别轻易只为薪水跳槽

30岁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从年龄上来讲,到了中国传统的所谓“三十而立”的年龄,该出成绩了。

从职业成长的角度而言,30岁前,都是成长期,而30岁之后,在职业成长中,正是晋升管理的关键期,在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上,也是博得上司信任的时候。理论上,你的升职将指日可待。

除非以上两项你都不具备,而且确实也没有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你可以考虑跳槽,否则,我建议你不要见利心动,贸然换公司。

一般而言,资历越深,考虑的面向越多,薪资固然重要,但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中,绝对不是唯一,未来成长空间,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重要需要权衡的因素。

别轻易只为薪水跳槽

0 3

管理跳槽的频率

前面提到过,不要太频繁跳槽,那一份工作,到底该做多久呢?

坦白说,没有标准答案,3个月到30年的都有。

有些人,甚至从工作到退休都在一个公司度过。

就我的经验和观点,我觉得,一份工作,至少要做满3年,否则会在履历上留下稳定性不足的证据。

如果你的履历上每年都有那么一跳到两跳,那么你就要小心了,真正好的公司基本就不会收你的简历了。

如果40岁以后,你还在频繁跳槽,下一次面试,我估计就连差一点公司的人事经理,都不想与你谈了。

别轻易只为薪水跳槽

0 4

产业可以跳,专业不要跳

不管换到哪,最好都能从自己原有的专业基础和工作基础上开始,尽量以它们做为支撑点,强化专业深度,拓展专业广度。

例如,你如果是在制造业做品质管理,跳槽后就尽量做品质管理,不要从事一个自己没有太多积累的工作。

即便是你想跨越一下,你也应该是尝试向不同领域和类型产品的品质管理方面发展,而不是跳出去做制造管理,或者售后服务,这就完全脱离了自己的专业了。

如果你的专长是销售,则应该尽量以销售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即便是产业不同,但专业要求相近,则仍然能发挥自己的核心所长,同时,也不至于让自己被完全定型,日后缺乏转行的说服力。

别轻易只为薪水跳槽

0 5

要有及时了解同行外界信息的习惯

即使满意目前的工作,也仍要留意外界同行用人需求的变化。

一是,借此了解到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自己要保持危机感及时学习;

二是,借此盘点自己的能力及身价,待价而沽,寻求合适的时机一击即中。

至于跳槽时,该不该虚报薪资,增加谈判筹码,我觉得就上升到了诚信的问题了。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

毕竟,行业越来越透明,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只要人事部门不懒,很容易就能获得你过去的薪资收入情况。

一旦被发现,反而会造成”不诚实”的印象,只会减分。

不虚报薪资又想获得高薪,那就要看你的谈判技巧和方法了,还要看你平日有没有做有助于为自己增值的事情。

比如,在行业报刊上发表论文,在行业会议上多争取发言和做报告。

一般而言,你的影响力越大,你的薪资也就可能会谈得更高。

至于,如何才能有效扩大在行业里的影响力,则变成了另外一个话题,今天就不谈了,等改天得空,再详细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