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在位33年,改了14個年號,他都做了什麼?

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6月1日,李治登基為帝,史稱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在位33年,改了14個年號,他都做了什麼?

01

李治即位,改年號為“永徽”,永徽這個年號,是長孫無忌為首的輔政大臣擬定的,意味著李世民貞觀的延續,以後的治國理念將繼續秉承李世民的遺訓和治國思想。簡單說就是李治要在父親李世民制定的框架下治理國家。

永徽這個年號取的特別美好,可是李治幹出來的幾件事卻是完全跳出了這個既定框架,還啪啪的打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為首的輔政大臣的臉。

第一件事,李治把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從感業寺接入宮中,納為昭儀。如果李世民地下有知,估計會爬出墳墓,大罵兒子不孝。

唐高宗李治在位33年,改了14個年號,他都做了什麼?

第二件事,廢除了李世民定下的兒媳婦王皇后,立武媚娘為皇后。

第三件事,摧毀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勢力。

第四年事,廢除太子李忠,立李弘為太子。

02

立了李弘為太子,公元656年,建立西明寺為太子祈福,同時改年號為顯慶。

改元,表示李世民的時代徹底結束,屬於李治的時代已經來了。

既然自己能當家作主了,李治和武媚娘就要大動干戈,把不順眼的和有阻礙自己的人該清除的清除,該貶的貶。

第一件事,把李忠和李素節都打發到外地,遠遠的,先來個眼不見心不煩,李素節是蕭淑妃的兒子,曾經也有望問鼎太子之位。

第二件事,褚遂良在被貶之地去世,去除了一大隱患。

第三件事,李治暗示許敬宗以韋季方之案,牽連出長孫無忌謀反案,先是貶去黔州,後又被迫自盡,其他柳奭、韓瑗等關隴集團全部清除出朝廷,自此,李治終於可以自由的掌權了。

唐高宗李治在位33年,改了14個年號,他都做了什麼?

第四件事,科舉取第,選取寒門子弟進入朝廷,鞏固自己的皇權。

第五件事,李治帶武媚娘回山西,兩個人都算是榮歸故里。武媚娘回幷州老家炫耀,李治同樣的回幷州顯示自己天子的威勢。

第六件事,讓李治無可奈何的風疾發作,武媚娘進入朝廷,開始掌權,從此二聖時代開啟。

03

本來想大展身手的李治卻不想自己患了風疾,本來不信神明的李治,自從得了病也開始相信鬼神,想通過改元來改變自己。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

武媚娘面前的紅人李義府聲神蜀地有神龍昇天的祥瑞,於是李治於公元661年2月改年號為龍朔。

改元之後,李治馬上開始點兵徵高句麗,同時百濟也開始亂了起來。

就這樣,大唐王朝一面征戰高句麗,一面平亂百濟,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百濟復國全面爆發,本來已遵皇上旨令撤退的軍隊,在劉仁軌的一力堅持下,軍隊重新制訂計劃,在劉仁軌和劉仁願兩將的領導下,不但反敗為勝,而且全面鎮壓百濟叛亂,重新掌管了在濟。

隨著武媚娘垂簾聽政,抓權,培置自己的勢力,與李治之間的關係漸行漸遠。

李治沒有辦法對付武媚娘,先拿武媚孃的寵臣李義府開刀,以李義府找道士看相為契機,叛他謀反,然後把他流放儁州,以此折了武媚娘一個臂膀。

唐高宗李治在位33年,改了14個年號,他都做了什麼?

​下一步,李治密召上官儀寫廢后詔書,準備廢了武媚娘,結果被武媚娘散佈在宮中的眼線得知,李治面對武媚娘不敢承認自己廢后,而是推到了上官儀身上。

於是廢后事件,以誅殺上官儀和李治的貼身宦官王伏勝,以武媚娘重新參政為結束。

04

公元664年,李治改元為麟德,希望能帶來祥瑞能帶來好運,但是帶來的是二聖臨朝,武媚孃的權利更進一步。

公元665年10月,李治帶領群臣去泰山封禪,666年2月,李治終於到達泰山進行封禪,同時,武媚娘作為皇后進行祭祀,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一後。

封禪,是多麼大的一個盛典,公元666年,李治改麟德三年為乾封元年,大唐再次東征高句麗。

乾封三年,即公元668年,李治準備籌建明堂,為了儘快考證清楚明堂相關內容,改年號為總章。

總章元年九月,唐軍佔領平壤,立國長達七百年的高句麗終於覆滅,這場勝利,為李治的帝王生涯添了一筆華麗篇章。

669年12月,曾經支持武媚娘當上皇后,支持李治從長孫無忌手中奪取皇權的李勣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李治失去了一個臂膀。

05

李勣去世後,劉仁軌和許敬宗先後致仕,一下子朝中失去了三位重臣,預示著一個朝代的終結,新的朝代開始。

公元670年,李治改年號為咸亨。

咸亨元年四月,李治任命薛仁貴為帥,征討吐番。

7月,薛仁貴大敗,李治接到消息,怒氣交加,頭暈眼花更嚴重了,無奈之餘只好更加倚重武媚娘,封武媚孃的亡父武士彠為太原王,母親為太原王妃,進一步提升武媚孃的地位。

隨著武媚孃的政治地位的提升,李治對朝臣的掌控開始變弱。於674年,李治再次改年號為上元。

隨著李弘的病情嚴重,二兒子李賢明顯有爭奪儲君之位的傾向,為了維穩,讓三兒子和四兒子不覬覦對儲君之位,李治對兒子們的名字和封號進行更改。

改三兒子周王為英王,改四兒子殷王為相王,將李顯改名為李哲,四兒子李旭輪改名為李輪,李賢的封號從沛王改為雍王。

公元675年5月25日,太子李弘去世,終年24世歲,半年月後,立22歲的李賢為太子,史稱章懷太子,武媚娘與李賢的爭權開始。

06

公元676年11月,準備已久的嵩山封禪因為邊庭不安被迫推遲,李治改年號為儀鳳,飽含著國泰民安吉祥之意。

吉祥沒有盼來,內部盼來的是武媚娘和太子李賢你死我活的爭鬥,外部盼來的是唐軍征討吐番的再次戰敗。

儀鳳這幾年,對李治來說,算是內憂外患,於679年,李治再次改年號為調露,依然是一個充滿吉祥寓意的年號。並且準備封禪嵩山,結果東突厥暴亂,吐番再次入侵大唐,封禪嵩山再次被迫取消。

調露這個年號非但沒有帶來吉祥,讓李治更頭痛的是,公元680年9月,太子李賢謀反,武媚孃的得力干將在東宮查抄出上百件鎧甲,太子謀反證據確鑿,廢李賢為庶人。

李賢被廢,立李顯為太子。

同年,改年號為永隆。

之後,李治在頭疾的折磨下,武媚娘對皇權的越來越強的把控下,李治頻頻改年號,希望能國泰民安,自己的病能好一點。

681年改年號為開耀,682年改年號為永淳,683年12月27日改年號弘道,改元當日,李治駕崩於洛陽貞觀殿,終年56歲。

無論李治的年號改的多麼的吉祥如意,依然沒有改變武媚娘爭權的決心,也沒有改變邊關的戰爭,更沒有改變人民的生活,更沒有改變自己的病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