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課書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註解:“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爭論已久的諸葛亮躬耕地問題之“教課書”事件源於2002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課書《語文》第六冊上,襄陽人五上北京做工作,打通人教社關係,將諸葛亮自言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堂堂管轄三十七縣的南陽大郡註解為:“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這一嚴重違背歷史記載的註解,極為荒唐可笑,誤導了下一代青少年。創下了中國史學界、教育界的奇恥大辱。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呢?如果此教課書是湖北省編寫的地方教材,人們或許會對“襄陽說”一笑了之。但此教課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書,由教育界的權威出版社即人民教育社出版,且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審查通過的,這麼嚴肅的教課書出現如此失誤,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直至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報》刊登了該報記者釋喻的《“復出”的背後》一文,才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原來是襄樊市用奔走、遊說的辦法使《隆中對》重新選入初中語文課本。5次進京遊說的襄樊市教育局副局長張華美說:“這是一篇來之不易的《隆中對》呀,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香港《中國誠信》雜誌2003年第二期刊登了劉福民的《震驚:誰把“南陽”劃給了“襄陽”?》一文,僅從標題上便可看出,作者不滿意教科書中把“南陽”註釋為“襄陽”,幾個分段小標題是:“南陽本為郡,何時屬襄陽?”、“茅廬千古存爭議,課本輕率作‘定論’” ,“教育呼喚誠信,切莫貽誤後人”。作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歪曲歷史記載的錯誤提出批評。

中央電視臺《央視論壇》2003年10月24日播出了《名人名地硝煙起》的節目,演播室請到的特約評論員陳小川先生說:“爭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可以,通過爭也就提高了知名度,甚至爭就是目的”,“但是爭一定注意要講點規矩,要有點道德感”。這其實是對襄樊含蓄的批評,正是他們不講規矩,沒有道德感,才造成了“教課書事件”的。

時至今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語文九年級下冊,2010年12月第四版第一次印刷的最新版本,迴歸了歷史記載的真相。在第二單元收錄的《出師表》中,將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註解為:“意為在南陽種地為生。躬:親自。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課書語文九年級下冊“躬耕於南陽”的註解,充分體現了他們“不唯權、不唯錢,只唯真理”,追求歷史真相、認真負責、嚴謹治學的態度,是應該受到大加讚揚和肯定的。也說明了“歷史不是泥巴捏的”、“真金不怕火煉”這一千古不變的真理,最終將撥雲見日,露出歷史真相。

教課書語文九年級下冊的註解肯定了諸葛亮自言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南陽即是現在的南陽,否定了“襄陽說”的“隆中”。從而積極引導中小學生正確的瞭解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這段歷史事實。也將促使南襄兩地儘快結束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攜手共贏走共同發展旅遊事業之路。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言的“躬耕於南陽”的南陽即是指宛城,即今南陽市,這是因為:南陽郡治在宛城,若單說南陽即指宛城。這在《三國志》、《漢書》、《後漢書》上是常用的稱謂方法。如:1、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死於建安二年正月)即公元197年。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三國志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證明:諸葛玄死後,17歲的諸葛亮失去了生活依靠,自己開始躬耕種田,獨立自主的生活。

2、 “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 證明:諸葛亮離開了上學、故居地襄陽,自己說到南陽躬耕種田了。 劉備三顧的是草廬,不是“故居、宅、家、院”。

3、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前出師表》 證明:諸葛亮自己再次說明:躬耕於南陽。而不是其他地方。

4、 “張濟自關中走南陽。濟死,從子繡領其眾。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三國志 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證明:《三國志》上這裡說的南陽即是宛城,南陽僅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縣。

5、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然困於南陽”。《後出師表》 證明:曹操在南陽宛城被張繡打敗,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同一件事在《三國志 魏書一》上說“公到宛”,《後出師表》上說“困於南陽”。這是鐵證,有力地證明了南陽即是宛城。

6、 “……公之自舞陰還也,南陽、章陵諸縣復叛為繡。……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一》 證明:這裡說的南陽指的也是宛城。

7、“繡領其眾,屯宛,與劉表合”。《 三國志 魏書八》。這裡說的是宛。同一件事但在《魏書十賈詡傳》中說的卻是“張繡在南陽”。 證明:有力地證明了南陽即是宛城。

8、“宛,故申伯國,莽曰南陽”。《後漢書地理志》王莽是第一個說南陽即是指宛城的。 證明:說南陽即是宛城。

9、“荊州刺史王睿素遇無禮,堅過殺之。比至南陽,眾數萬人。南陽太守張諮聞軍至,晏然自若”。《三國志 吳書一孫堅傳》 證明:這裡說的荊州就是襄陽,南陽就是宛城。只說郡名即指郡治所在地,如果說除郡治以外的縣名時,必在郡名後加上縣名。這在《三國志》、《後漢書》上是一種習慣的稱謂方法,不用解釋,皆知其意。

10、“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魏書六劉表傳》 證明:這裡的“表州”說的就是郡治襄陽。“袁術之在南陽”即指宛城。

11、“光武起兵舂陵,市賊張印、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陽……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後漢書志第十》 證明:這裡說的是南陽。同一事件在《後漢書光武帝紀、劉玄列傳》中說的都是宛城。

12、“四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從南陽還,道寢疾,至葉,崩”。《後漢書天文志》 同一事件在《孝安帝紀》中記載:“……乙丑,自宛還。丁卯,幸葉,帝崩於乘輿” 。 證明:說南陽即是宛城。

13、“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三國志第六、黃忠》。證明:這裡的南陽即宛縣。黃忠已經確認為宛縣人,黃忠故里在南陽宛城區新店鄉。

14、“亮生於琅琊,遷居南陽,官於西蜀”。《琅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 證明:諸葛亮遷居南陽。

15、荊州博物館(太暉觀)中藏碑 《漢諸葛武侯像》石刻碑文: “武侯琅玡人,遷於宛,隱居躬耕。後劉先主三僱,始出佐之,收江南,並西蜀,而成帝業。平生勤慎忠貞,精巧過人,實千古人龍也”。石刻碑文證明:諸葛亮確實是躬耕於南陽即指宛!

以上歷史記載出現的十五個南陽,指的都是宛城或宛縣。 這麼多南陽絕不可能都在“襄陽一帶”?都管轄現在的“隆中”這塊飛地?或部分南陽在“襄陽一帶”? 管轄現在的“隆中”?部分南陽指宛城?這更不可能。毫無疑問,這裡的十五個南陽即指宛城。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即宛城。

諸葛亮《前出師表》與《後出師表》僅隔一年,在前後一年的時間內,作為軍事家、政治家、地理學家的諸葛亮不可能將同一個地名分指相隔兩百餘里的兩個地方。而且《後出師表》是習鑿齒收錄於《漢晉春秋》上的,習鑿齒為什麼不在“……然困於南陽”後面做註解:“……之鄧縣…號曰隆中”?很顯然習鑿齒也認為這裡的南陽指的是宛城。只能是宛城。

而縱觀“襄陽說”列舉的大量證據都只能證明襄陽有諸葛亮的“亮家、故居、舊宅、舊院”,沒有“躬耕、草廬、三顧”。這就是說諸葛亮在少年時代到襄陽“遊學、故居”過,而十七歲以後就到南陽躬耕了。“故居地”和“躬耕地”是兩個不同時間,發生在兩個地方的兩件事。“襄陽說”者總是要混淆“故居地”和“躬耕地”的概念,使兩地之爭歷千年不衰。

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課書語文九年級下冊“躬耕於南陽”的註解,將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註解為:“意為在南陽種地為生。躬:親自。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以科學合理、嚴謹治學的態度做出了符合歷史記載、尊重歷史真相正確的註解,為結束南襄兩地之爭,起到了里程碑、劃時代的作用。中國有關歷史書籍、辭海、詞源、字典等工具書,都應以此為鑑,修正不符合歷史記載的注觧,歸還歷史一個真實的面目。歷史也必將得出這樣的結果:襄陽是諸葛亮的“遊學、故居地”,南陽是諸葛亮的“躬耕地”,劉備三顧地,“草廬對”發生地!

2011.07.14西嶺千秋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