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纳兰性德的一生?

完美百科


如何评价纳兰性德的一生?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是清朝初年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后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他十八岁即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他在殿试后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且于两年之中就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因而深受康熙皇帝赏识。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出身名门,但纳兰性德与人交往不重门第,并且他对朋友极为真诚。他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朋友们的品格和才华,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从客观来讲,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他的行为迥异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这也是他特立独行的一个方面。

纳兰在22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三年后卢氏难产而死。纳兰性德难以平复失去结发之妻的伤痛,自此其词的悼亡之意拔地而起,且成为了他后期词作的重要部分。直到这一时期,才有了后来的《纳兰词》,其词作才有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影响力。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日,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一生共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很多人都认为纳兰词的词风感伤婉约,颇近南唐后主。事实上。他本人也十分推崇李煜的词。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但是纳兰性德这个人就是多面的,其词作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情深不寿"用来形容纳兰的一生最恰当不过。可以肯定的说,不少人知道纳兰性德都是从其《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开始的。对于一些人而言,纳兰性德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甚至只是一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国学大师王国维评论纳兰词,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读纳兰词,恰似心血交融,顿有《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幸苦不寻常"之感!故纳兰性德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一点都不为过。

只可惜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古有云,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然而,福祸相倚,真正的不幸,就存在于这万幸之中,就存在于看似一帆风顺的纳兰性德身上。纳兰的一生只有短短三十载,但他却用这一生演绎重情痴义。


煮酒君


纳兰乃初清著名才子,被尊为清朝第一词人。父亲纳兰明珠,康熙朝代的宰相。纳兰性德诗词上成就有多高?《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给出了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个评价应该是金字塔顶了,数朝方出一人,造诣可谓登峰造极。至于今人该如何评价,自认再多溢美之词都无法描述纳兰对国学的贡献。他短暂一生是光彩绚丽的,是为后人膜拜敬仰的。

18岁中举,20多岁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并编写了一部四卷的《渌水亭杂识》。这里且不谈诗词,纳兰容若还有些许潘安之貌,气质脱俗,玉树临风,他不仅在国学上高山仰止,还擅长骑射,被康熙钦点为御前卫士,后又官从三品。身在朝中看惯血雨腥风,纳兰开始厌倦了尔虞我诈,也为自己的武将身份郁郁寡欢,他始终自认为一介书生,应伺服于翰林院这种书香之地,怎就生生被按在了马背上,他的这种幽怨可以从他的数首词作中窥见一斑。再看看他的感情生活,曾读过一本关于纳兰生平的书,正史或野史未考,他的初恋是一表妹,后表妹被招进宫,为此纳兰还混进宫为远远看他一眼,他的一首词写的就是这个女子(一生一代一双人),在此之后纳兰娶了卢氏,夫妻恩爱举案齐眉,但卢氏婚后不久因难产离世,纳兰伤心不已,为亡妻曾写三首悼亡词(如:泪咽却无声)。之后纳兰又娶过一名歌妓。一次在与旧交把酒言欢后,纳兰次日感染风寒,几日后离世,享年31岁。哀哉!红颜从此不老!


Lavender_Scarf


纳兰性德(1655一一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族 正黄旗人。康𤋮十四年(1675年)殿试赐进士出身。诗文词均有作品,

但以词扬名。作词以五代北宋为宗,以小令见长。真挚自然、凄清婉丽是纳兰词的主要风格。

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 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与意中人相处总像刚刚相识的那样快乐,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离弃?情人间就是容易变 心的,

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刚发过永远在一起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我也不生怨。你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发过誓,与杨玉环厮守终生。

《决绝词》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口吻控诉男子的负心,表示与之决裂,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借用古诗立意,抒发一种怨愤:或是为与情人的决绝而作。


陈年往事1222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用情太深偏情难长久;过于聪明敏慧的人,总是思来忧去,瞻前顾后,而长虑过多亦反受其扰。翻千册案卷,纵观史书微末角落,总有太多情深不寿的人,比如纳兰性德: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即公元1685年7月1日。暮春初夏,最是一年蝉声四起的时候,而正侧躺在床榻上的纳兰性德,已是病体虚弱,再无力像往常一样,提笔写下心中诉求,说些荒凉散漫的事,谈些儿女情长的词。七日前,他尚且抱病和好友相聚,席间一醉一咏三叹,仿佛他此生便在这其中匆匆走过。

窗外有风,他侧目,想透过薄纱再瞥一眼这物象繁华,长梦烂漫,却只是稍微转了转脖颈,再没力气动上半分。有人说,一个人从这世上离开的时候,总是会有感觉的,纳兰性德隐约有大限已到的预感,但许是这一生写尽了悲凉仓皇、故人惆怅,此刻的纳兰竟有些想笑。

回首这三十一年的光景,过往一幕幕辗转流离在脑海之中,自己这一生,是笑时多,还是愁时多呢?是爱时多,还是恨时多呢?纳兰性德想着那人、那事,思绪漫朔回到三十一年前的寒冬腊月,走过这一生,多少漫漫长夜,竟是过往了……不自觉中,溘然长逝。

一盏青灯,独剩长烟。

1655年1月19日,如果按照农历的话,应该是1654年腊月十二日,北京城里大雪飘零,家家掩门,围坐火炉,一片地冻天寒之景。在这寒冬腊月中,大清顺治皇帝銮仪卫云麾使纳兰明珠家里却是一派喜气。

銮仪卫为清代为宫廷服务的机构,掌管帝、后车驾仪仗,而銮仪卫云麾使则是清初正四品在京武官职。那一年,纳兰明珠刚好二十岁。

弱冠之年,京都任职,初为人父,这之中的欣喜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且不去提。纳兰明珠深情凝望着怀中的婴孩,刚大哭过的婴儿回望其父,眼角还尚且带有泪痕。明眸璀璨,像是映示着他的聪颖,而或隐或显的却也有一丝忧虑。

这是纳兰家族骨血的传承,如此大喜之事,卧于榻上的一贯给人以性情暴烈印象的初为人母的爱新觉罗氏,在看向这孩子时,眼神中也有遮掩不住的温和以及柔情,毕竟人情至此,总是温润绵柔的。

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而阿济格又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还是多尔衮同父同母的哥哥。也就是说,爱新觉罗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亲孙女。家世显赫的她理应心高气傲,若非当初其父因为获罪牵连被贬为庶人,爱新觉罗氏家道中落,任凭如何爱新觉罗氏是怎么也不会嫁给当时仅仅为一个侍卫的纳兰明珠的。据传,爱新觉罗氏生性刁蛮,一身傲气,嫁入纳兰府中之后更是满腔妒忌之心,有轶事称,纳兰明珠只是随口夸赞了一句家中的一个婢女的眼睛明亮有神,爱新觉罗氏便在一旁怀恨在心,不几日,将一锦盒放在纳兰明珠的面前。纳兰明珠狐疑地打开珠绣锦盒,竟被骇得连退几步,锦盒也失手落地,原来那锦盒中盛放的正是那名婢女的眼球,眼球也在地上滚了片刻,纳兰明珠掩面长叹。

我们当然没有办法去探查这一轶事的真实程度,但是在那些封建社会的王宫贵胄之间,多的是这种因妒忌引发的惨案,譬如西汉时期吕后曾有“人彘”一法,戚夫人幽怨的歌声应当仍回荡在未央宫中,久久难以消散;而唐时武周皇帝,在唐高宗时,也曾效仿吕后,将萧淑妃做成“人彘”。更不必去提那些深宫冷院中互相妒忌、残害的女人们了,她们当然是可怜的,但更多也是可悲的。

至于爱新觉罗氏,据史书记载,她“平日皈心释氏,晨起必焚香膜拜,诵梵经一卷。尝手书《金刚经》”,也许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证据,这样一位虔诚向佛的女子,又怎么会做出如此残忍之事呢?我们可以大胆的假定,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的母亲,是一位脾性火爆,极为严格的女性,是那个社会中一个典型的贵族女子。

而在纳兰性德流传下来的三百四十九首诗词中,我们一一翻览,有悼念妻子,有感怀际遇,有倾诉幽情,有长景慢慢,可是,竟无一首是抒写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写尽爱情伤怀的纳兰性德竟未有对母亲的感怀之情吗?兴许是散佚了,我们无从考证。

无论爱新觉罗氏是粗暴狂躁还是幽怨善妒,此时此刻的她,望着自己的儿子,心中总该是无限柔情的,孩子的降生给严肃的深院高府增添了些许柔软的情绪。

儿子降生,总要有个名字的,那么,该取个什么名字呢?

纳兰明珠思前想后,于《易经》中取“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一句,为儿子取名为纳兰成德。而后来因为康熙皇帝立皇二子为皇太子,又因为太子乳名“保成”,和纳兰名字中都有一个“成”字,于是纳兰成德改名为我们最为熟悉的纳兰性德,只是,纳兰性德这一名字不过使用了一年而已,第二年保成便改名胤礽,“性德”二字便又改回“成德”,当然我们称呼纳兰依旧是习惯于纳兰性德这一名字。

对于纳兰名字的由来,纳兰本人总是保留一丝困惑的,相较于父亲的说辞:取之于《易经》,彼时的纳兰也在另一部儒家经典《仪礼》中找到了“弃尔幼志,顺尔成德”一句。纳兰性德不由得去想:难道自己不抛弃童心质朴,不像一个“规规矩矩”的世俗的成年人一样行事做人,就不能够有福有寿吗?这份困惑直到纳兰离世,依旧保留,同样留存的,更有纳兰的童心。

他这一生,是富足的,也是贫穷的,出身乌衣世家,身有恢弘背景,心存诗书才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纳兰无疑都是富足之人,但在感情之中,在江湖之中,他却是一个落魄的狂生,爱而不得,求人求己皆不彻通,与人交虽有绵长之情,却也寥落半生。

他曾写年华浮生,借闺怨写愁绪,却又同多数闺怨诗不同,有人评价纳兰写出了男人的愁怨,诗词中有南唐后主遗风,这是纳兰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浣溪沙·锦样年华水样流

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病余常是怯梳头。

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愔愔只是下帘钩。

年华如此明媚,若丝锦缠绵,若绸缎散漫,无限美好,却终究是似水远去,滚滚不绝。三十一载春秋,难见一缕温存,多是寒冬,惹人骨中精寒,心内黯然。最是那年寒冬时节,因冬而获乳名“冬郎”的纳兰,自此摆渡一生,却也离不开冬日里的彻骨冰寒,纵是花团锦簇,山河烂漫,也不过须臾片刻,此生匆匆。令人扼腕,一声长叹。

那么,纵观纳兰性德的一生,似乎可以用“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但又似乎意犹难尽,千言万语也诉说不完……


超能博士


恐惧,苦闷,孤独,清冷。

恐惧是认为,纳兰性德认为自己家族已经是烈火烹油,必然会盛极而衰。小可记得当年他是御前侍卫,其父亲权相明珠由于过于贪权,结党营私,已经遭到过康熙的斥责,细心的纳兰容若在这些斥责中发现康熙对父亲越来越不满,所以愈发恐惧,康熙倒是不以为然,还安慰他,大意就是,你是你,你爹是你爹,可是皇上的话如何信得?

所以他不贪栈权势,一方面是心性淡泊使然,另一方面也是迫不得已,父亲是权臣,如果自己再在仕途事业有所成绩,这就等于变向地加速了自寻死路的进程。所以,性格加上忧患,让他始终主动地远离朝政,远离是非。可惜,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远离就可以远离的,明珠之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标签,可悲的是,他看到了结果,却看不到解决办法。

所以,他很少结交朝臣,更很少揽办朝事,对加官晋爵避之唯恐不及,不仅如此,他还反其道而行之,只是结交那些布之士,谈风月,谈际遇,谈生活,唯独不谈政治。后来又对编书著书兴趣大增,当然,一方面是个人骨子里的爱好,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向康熙表明,自己绝无权势之心,以淡化或延迟康熙对自己家族的贬降时间表。

没有人了解他,父亲明珠身在朝堂,身不由已。那些朋友都是清淡书生,诗词文赋都很优秀,可是论到政治斗争,党派倾轧的理解,这些天真单纯的名士哪里及得上纳兰的万分之一,所以,纳兰容若所有的义举,仁举,一方面是初心不改,另一方面何曾不是一种排遣苦闷的方式呢?

或许他不需要了解,只需要缓解,或者一颗心的温柔以待,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是的,他终于过上幸福的生活。妻子的善解人意,妻子的知书达理,妻子的默契相随,都给他枯涩的心里灌入一缕缕的清泉,纳兰容若,在另一个领域里活了过来。什么帝王将相,什么仕途飞扬,什么群雄束手,都不如家里画眉来得自由和浪漫,都不如月光之下那一朵俏然的身影。

直到连上苍也羡慕不已,于是把她的妻子收了回去。

他的世界,从哪一天开始,就变成了灰色,无风无雨,无阴无晴。然后他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依然喝酒,依然写词,依然谈笑风生,依然仗义助人,依然编书不缀,依然绰约不凡,只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死了!

他只敢把一半的苦闷和孤独写进词里,剩下的一半自然要留在身边

他开始安然地等待肉身的死亡,带着剩下那一半的词!

正所谓

人间莫道只寻常,长恨当时醉一觞。

料得相思终作土,此身不复是萧郎。


亦有所思


“情深不寿”用来形容纳兰一生最恰当不过。

可以肯定的说,很多人知道纳兰性德(字容若)都是从其《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开始的,夸张点也许是从“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开始的。

纳兰性德出身满洲贵族,其父纳兰明珠(就是康熙王朝里那个与索额图斗争一辈子的明珠)是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重臣。纳兰性德22岁时,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多次升他为一等侍卫,他的出身和文武双全,都是被时人所艳羡不已的。

24岁时,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其词共349首合为《纳兰词》。纳兰词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虽然出身名门,但纳兰交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并且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他的行为迥异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也是他特立独行的一个方面。

纳兰22岁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三年后卢氏难产而死,自此纳兰词的悼亡之意拔地而起,也占据了他后期词作的重要部分。30岁时与好友饮酒咏叹,一病不起,终而辞世。

录一首纳兰的浣溪沙与读者共飨: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三悟轩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纳兰明珠有了第一个儿子纳兰性德。对于这个婴儿,没有人可以猜测到他的将来。作为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跟皇族有极为亲密的关系。他只比康熙小一岁。如果论关系的话,纳兰性德与康熙可以算是表兄弟。因为纳兰明珠是康熙的表姑父。

此时康熙皇帝仍不是储君,纳兰明珠也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位。但是,这一年朝廷颁布了一套谕旨:“国家选举人才,共襄治理,文武两途,允宜并重。现中式武举二百二十人,均应照文进士例一体殿试,并将亲行阅试。”这种对文化的重视,对于马上平定得天下的清朝而言,代表另一种趋势的开始。

后来康熙继位,纳兰明珠作为亲信得到重用提拔。仅三年时间,纳兰明珠就从侍卫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担任弘文院学士,逐步参与朝政。等到康熙扳倒鳌拜,纳兰明珠入主中枢,担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升迁大学士的职位。

纳兰明珠的升迁,无疑为纳兰性德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他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富足的家境,也让纳兰性德也专心学业,不用为生存奔波。在纳兰明珠担任兵部尚书那年,纳兰性德被送入国子监读书。作为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汇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纳兰性德又拜入徐乾学门下。徐乾学不仅是内阁学士,更是一个有深厚学问的读书人,功底极深。

不过,如果只是拼出身的话,并没有办法让纳兰性德达到后来的成就。他的天资禀赋极高,二十二岁考中进士,被康熙钦点三等侍卫,留在皇帝身边。康熙出巡时,经常会带上纳兰性德,让他多加磨砺,有意栽培。纳兰性德也极为努力。

他嗜好读书,即便跟在康熙身边,依然手不释卷。纳兰性德曾说,自己是读书的声音,常常跟别人的鼾声交杂一起。这一点倒是跟康熙很相似,康熙年轻时,也非常喜欢看书。甚至累到咳血,都没有放下书卷。

纳兰性德交往的朋友,都是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这些文人学者为主。这跟他的秉性有关。纳兰性德除了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外,对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洋事物也有很大兴趣,并且评价极高。

纳兰性德曾说:“西人历法,实出郭守敬之上,中国未尝有也。”他又说过:“中国天官俱言天河是积气。天主教人于万历年间至,始言弃无千古不动者,以望远镜窥之,皆小星也。”这是跟当时人很不同的评价。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都认为那些是歪门邪道,甚至提出:“宁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但纳兰性德对富裕的家境,前景光明的仕途,又有一些反感。他曾写了一首诗,名为《笼莺》:“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幙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纳兰性德把自己比喻成囚禁在笼中的莺鸟。虽然享受这荣华富贵,却失去自由。但纳兰性德又没有打破这种牢笼。所以,这就有种无故发牢骚的感觉了。

如果只是这样,纳兰性德以自己的出身、天赋、努力、机遇,也许会成为一代名流,一个优秀的词人,或者在仕途上有更高的位置,但绝对得到后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满清第一词人”的评价。

公元1674年,纳兰性德与两江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为夫妻。这次婚姻,原本带有一些政治联姻的意味。但就是在这场婚姻中,两人却产生极为深厚的感情。两年后,纳兰性德考中进士。爱妻在旁,金榜题名,人生最得意的事情,纳兰性德得以亲身体会。

两人很快有了孩子,可谁也没想到,在生孩子的时候,卢氏却突发难产在过去那种医疗水平下,即便是豪门贵族,生孩子也是一个鬼门关,更何况是难产这种事情。卢氏最终没有撑过,纳兰性德悲痛欲绝,写下许多诗词,悼念亡妻。这些悲痛,化作纳兰性德词中的哀婉,也成为他的词作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即便纳兰性德本身,也很难跨越。这才有了后来的《纳兰词》,才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影响力。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脑洞外星人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出生于大名鼎鼎的叶赫那拉氏,与清太祖孝慈高皇后、清圣祖惠妃、清高宗舒妃、慈禧太后等为同宗。豪门望族的生长环境给了他寄情诗词的物质根基,造就了一个绝顶的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佳品尽出。号称"清末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将他誉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美丽、温柔又灿烂的一抹,凭后人感叹,令我辈怜惜,让世人哀婉。

一、满腹诗书伟少年

顺治十一年的腊月十二日(即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性德降生。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因而能轻而易举地饱读诗书。他数岁时即习骑射,可谓是文武兼修。17岁的他,入太学读书,得到时任国子监祭酒徐文元的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18岁,他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一切似乎都进行得顺风顺水,然而19岁,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准备参加会试的他,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冬日出生的他,自带有傲骨之气,宛若凌寒之梅,反而愈加自强。尔后数年,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短短两年中,他就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不仅如此,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二、家族荣耀侍御前

功夫不负苦心人。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他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三、真情寄词广传唱

性情中人的纳兰性德无心利禄,诗词的世界才是他最热爱和最擅长的。

20岁,他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成婚后,两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从此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绝代回响。

《青衫湿·悼亡》:"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写妻子的贤惠以及对自己体贴入微的关怀,字字滴血,句句哀婉,片片深情。其他如《鹊桥仙·七夕》《于中好》《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等,无一不感伤,无一不深情,亦散发着卓越的艺术光芒。

他的词作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象。有"爱看晴丝百尺长,风定却闻香"的怀春少女,有"远信不归空伫望,幽期细数却参差"的闺中思妇,有"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的孤寂征人,也有"寂寞锁朱门,梦承恩"幽怨宫女。

他的词作也饱含着凄婉的意境美。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他的词令人产生共鸣,生出几多凄清幽伤之美感。或是"落花"、"西风",或是"暮春"、"残月",这些意象浸润着纳兰性德的生命血泪,映射着词人的内心情感,可以说是词人内心的外化。《临江仙》中"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为征人在夜雨打芭蕉、声声传情的氛围中生发了对伊人的思念;《于中好》中"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幂画桥",在冷雨凄风中写下对亡妻的怀念,内心的思念煎熬跃然纸上,令人心中一颤;《寻芳草·萧寺记梦》中"梦相伴、倚窗吟和",写梦中相会,倍增思念之深情……词中所言,皆是纳兰心中所思,才会如此真挚而荡气回肠。

24岁,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一时间出现了"家家争唱"的场面。

也正因名极一时,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皆是他的"俊异"之友。他对友人极其真挚,使得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名噪一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四、醉里魂归空断肠

数年沉迷于哀婉的诗词格调中,也消磨着纳兰性德的身体。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他宛如夜晚的一朵昙花,好似星空中的一闪而过的流星,又像是匆匆而过的飞鸟。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他的生命的丰厚的。他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他为世人留下了300余首绝美的词作,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他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翩翩少年郎,他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的他乡游子,他是"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的多情真公子,他就是纳兰性德。

他唱着清丽哀婉的歌,走向了诗词的天堂。




一往文学


要给大家介绍纳兰性德,我想那大概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忧郁、痴情、才华横溢?似乎都不是很贴切。

因为写的是纳兰容若,写的是公子翩翩倚楼嗅青梅的细腻浪漫,更是男儿豪迈策马在草原的风华绝代。 更加难得的,写的是他的真,他的善,他的美和细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么评价容若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景观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词中所写的“不辞冰雪为卿热”出自《世说新语》,

记载了一位丈夫为了让高烧的妻子退烧便在冰天雪地中脱光自己的衣服再回去拥抱妻子以降低体温。但不幸的是,妻子没能逃过风寒,最后丈夫也郁郁而终。

在那个时代,或许最让人看不起的就是深情吧,尤其是一个男人的深情。因为男儿本风流,古往今来,多少豪杰风流倜傥便成就一段佳话。在当时,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个笑柄了,居然有人为了妻子做这么傻的事情,真是让人耻笑。

但容若并不这么想,他欣赏苟奉倩的深情,因为他也是至真至纯的人,于是他写“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愿意像皎洁的月光一般守护着你,即使外面冰天雪地也想要给你温暖。

这般的真情怎么能令人不动容?

或许是出生于富贵世家的大环境中,又或许长大后再也没有儿时与表妹或者和朋友相伴的童真,更可能的是早年经历丧妻之痛。

容若的词中,常常透漏着深深的抑色。“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倘若所有的事物都像我们初见那般的美好,会不会就没有后来的悲伤。

纳兰容若在诗中用了班婕妤的典故写下了这首《拟古决绝词》,开篇即抒发了极大地悲伤,

一个人最好是不要懂得“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道理的,因为太过于感伤和心酸。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诗的下篇运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典故。故事我们大多都耳熟能详,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将这段爱情写的缠绵悱恻,情意绵绵。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与前文成了一场呼应,我不能与你一直相伴的缺憾、故人心易变的痛苦、曾经辗转的情丝......到了故事的最后,我已经没有了任何怨恨。

只有出于对爱情的向往与感动,才会有这般的词存在。

至真至善的容若,写出的词往往是令人动容的。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感情真挚至此,便已向朋友道明了心意。月光如练,君子之间,无需多言便能洞明彼此。

容若虽出身富贵之家,却从未因此骄纵自满,反而在写雪花时会隐喻自己“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他深知自己的境地,看似高高在上,实则伴君如伴虎,时常是“跪”着的。

所以才会有“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这般的失意和落寞。

关于纳兰容若,太多的赘言只会落得俗套和浅薄。默默地记住他,记住他的词,记住他的真善美足矣。

在今后的时光中,时常捧起一杯热茶,将他的词细细品味。

多年后,愿我们也能初心常在,真善永随。



思想思想的思想


纳兰性德,是出现在十七世纪下半叶中华文化核心舞台上的一位天才词人,又是一位清朝初满汉文化冲折交融时期的社会活动家,显示出他的文化使命感和和诗词人生的独树一帜,堪称中国文学史最卓越的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的词作欣赏和学术研究热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纳兰性德的词作欣赏和学术研究之热再度兴起,形成了较为广泛的跨民族、跨区域、跨两岸、跨国度的读者群,其学术研究时至今日虽还远远未到达“红学”的显赫,却也是硕果满目、专家荟萃。

特别是“纳兰词”等相关出版物与销售量,都达到历史的高峰期。其中专家提出了“纳兰性德现象”的命题,更是引起了深入的关注和多维度的解读。其范围包括纳兰性德生平的研究。

关于他诗词的研究,他的文献作品的研究和史料考证,他的文化背景、文化DNA以及思想的研究,还涉及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纳兰词与《红楼梦》的研究等。

纳兰性德“天才”的背后

满洲建立中央政权后,学习汉文汉语成为当务之急。纳兰性德就成为满洲青年人中的文化奇兵,而且一骑绝尘,登临汉语言文字创作的高峰。

除词作成就外,纳兰性德还钻研经学、哲学、骈学,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天资聪颖,“才力之强敏,学问之淹通,实践之高明,天姿之纯粹”皆难以比拟。他以强烈的认同感参与编辑儒家经义丛书《通志堂经解》共计有140种、1788卷。

纳兰性德以北方少数民族来到中原文化腹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优秀的继承者,并在古典诗词创作群峰中耸起一个新的海拔高度,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

纳兰词不是只有抒情和哀感顽艳,纳兰词中的边塞行旅词,描写山川风物的词被大诗人毛泽东点评为“看出兴亡”的咏史词,其豪放词风,忠义忠烈的气节,都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心气度一脉相承。

多样的纳兰诗词风格

纳兰性德所处的时代正是满族传统文化涅槃的时代,文学成为满族“再造金身”的重要方面。纳兰诗词的创作,继承了有宋以来的规制和风格,兼融汉文学言情写志的传统和女真人、满洲人“志诚格天”的观念,铸成纳兰词天然标格的、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与魅力。

纳兰性德把“志诚格天”的观念深入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创立了“真情词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首《木兰花令》是纳兰词在今天流传最广的一首,人们已将“故心人易变”传抄为“故人心易变”,似更能传达现代人的难言隐痛。

纳兰词中,边塞行旅与咏史词占了一定比重,抚今追昔,意气横逸,有雄浑沉郁之风。成为继苏东坡、辛弃疾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隘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咏物词亦较多,占了全部纳兰词的六分之一。

悼亡词是爱情词中的一类题材。纳兰词的悼亡词数量之多、境界之高、创作激情投入的时间之长,在诗词史上也可以称作“一人而已”。

只钟情于纳兰君的“纳兰性德现象”

在现代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背后,人类的精神生活的田园正在被物质的沙漠吞噬着。在娱乐狂欢的文化生态中,中华文化的“诗词恐龙”也面临灭绝的威胁。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存在着一条连绵不已的感发自生命的长流,会有中华优秀儿女不断加入,使这条生命之河永不枯竭。

中国毕竟曾经是一个诗词王国,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由诗词主宰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不论你经历多少悲与喜、不论你走了有多远,冥冥之中的某个瞬间,早有一句诗词在等你,使你感受到被理解、被言说、被点化,这与其说是情感要有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如说哲学有着自己的文化功能。

“纳兰性德现象”说到底也就是“中华古典诗词现象”,不过钟情于纳兰君而已。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一个超越诗词的历史文化坐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