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纳兰性德是怎样一个人?

小焱论史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一语成谶,纳兰公子的一生仿佛总是与"无可奈何"四字有千丝万缕的勾连。无论是门第出身,还是理想抱负、爱情爱人,他都是无奈的。这位天纵英才的相门公子,一生为"情"字牵绊,只可惜"情深不寿",他只在纷纷扰扰的凡尘走了短短30年,终于还是为"情"而去了。

要说历史上的纳兰性德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可以看看他对自己的形容。这位极聪明、细腻的才子,他的词间透露出的信息,就好像《红楼梦》的判词一样,隐隐约约地注定了可叹的一生。

1. 德也狂生耳

此句出自《金缕曲·题顾梁汾侧帽投壶图》,年仅二十二岁的纳兰性德因这首词而名扬天下。"德也狂生耳":我原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这恐怕才是最真实的纳兰,虽然看到这样的自我形容,还是与印象中锦衣玉食的豪门公子有些偏差的,而接着往下看,你就不会奇怪了。"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这不过是因为出身于高贵门第和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名利财权的厌恶,使他不屑于自己的身份。他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出身豪门的无奈、对庙堂之上生活的厌倦。然而,这些都不是他能左右的,

世人向往的朱门生活却是他的枷锁,困住了纳兰自由不羁的心。

标题中的顾梁汾顾贞观)是他最好的朋友,可这个人却是个辞了官,混迹江湖的文人,而纳兰性德却是赫赫威名的相门公子。这样门第悬殊的人,可能是真心做朋友吗?

在别人身上或许不是,在纳兰身上却是的!他从来都是真心、真诚地对待朋友,从来不看对方的身家背景,只看是否投缘、是否有文采,能一起作词赏玩是他最大的乐趣。"不信道、遂成知己""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万万没想到,今日遇到了您这位知己。他日历经千难万劫,我们也要友谊长存。这后半生的缘分,恐怕要到来世才能补足。这个诺言是很重的,您一定要牢记在心里。这样高洁、真挚的友谊,在普通人身上尚显珍贵,更不要说存在在这样两位身份云泥之别的人之间了。纳兰对待友情的真诚,就像孩子一样,没有世俗、没有功利,有的只是倾心相对、真情相付。<strong>

2. 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公子容若,一生写过近400首诗词,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当属他的爱情诗和悼亡词。而这些,几乎都是写给同一个人的,他的今生挚爱——妻子卢氏。

初恋分手

在和妻子卢氏成婚之前,纳兰还有过一段青涩但刻骨的初恋。关于初恋是谁这个问题,民间有许多传言,一说是表妹谢氏,也有传是相府丫鬟。同样的,衍生出了两个结局,前者被选秀女入宫,纳入了康熙的后宫;后者被赶出相府,落发为尼长伴青灯古佛。不管传言哪个为真,这段夭折的初恋都给纳兰留下了很深的回忆。有道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无论中途发生了什么、结局将会是怎样,在回忆时都忘不了初次相见时那一瞬的美好。这样貌似平淡的一句词,带来的,却是痛击心头的决绝。

发妻早亡

而殿试落第,再一次的让纳兰陷入沉郁之中,也正是这时这时,影响他一生的女子出现了。

卢氏,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父亲是康熙年间的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卢兴祖。七岁之前的卢氏跟随父亲在广东生活,后随父亲迁回北京。而父亲卢兴祖也是一位很重视文化教育的人,这使得卢氏既有行千里路的见地,又有读万卷书的才华。不论怎么看,这两人都是天地无双的神仙眷侣。

不过,面对这一桩包办婚姻,纳兰会安心接受吗?我们知道,纳兰是一位向往自由生活的狂生,面对这样硬生生出现的妻子,他或许是有所抗拒的。所以,他在居所总会时不时地怀念初恋,满地的情诗乱乱地散落着。而卢氏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她会细心地把散落的诗词收集起来整理好,既不吵嚷,也不吃醋,只是微微蹙一下眉,转眼仍是大度地等候着回家的纳兰,像所有的贤妻一样。面对这样的女子,任何一个丈夫的心都会暖化了,更不用说天生情种的纳兰。于是两个人开始如胶似漆起来,卢氏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才华出众深深吸引着纳兰,夫妻二人互相爱慕、互相崇拜。而这,也这是他短暂生命中最美的时光。

卢氏的出现像救世主一样拯救了身心俱伤的纳兰,婚后第三年卢氏生子,如果没有那件事,纳兰可能将会是世间最让人羡慕的人,贤妻、孩子、家世他都有了。但是,意外发生了。卢氏难产,任你求医问药、四下慌张,她还是留下了可怜的纳兰,自己去了红尘之外。"待寄芙蓉心上露,且道是,解朝醒",纳兰以为妻子是宿醉未醒,专门给妻子调好了芙蓉花露,希望像往常一样她只是贪杯喝醉了。然而,这只是幻想。

她走了,带走了纳兰的心,却留下了纳兰的情。这思念之情转为才情,刻印在纳兰的诗词句章里,飘落在缕缕墨香中。纳兰在往后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爱妻。他用情至深,甚至一度不相信她已经走了,为此停灵时间一年多,早已超越了亲王贝勒的身份礼制。在双林禅院守灵时,时时陷入思念不能自拔,"心灰尽、有发未全僧""薄福荐倾城",心如死灰,只怨自己福薄,纵有如花美眷,也只在生离死别之中。这样的思念成疾,也使得纳兰常常出现幻觉,"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至此你我天人两隔,经声烛火迷迷蒙蒙,我到底是醒着还是在做梦,刚才真的不是你为我披上外衣,叮嘱我早点休息吗?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卢氏是纳兰的爱情信仰,一生只愿为一人,卢氏走了,纳兰的心也冷却了,管这天地春色是为谁,在他心里,只有寒冬一片。

沈宛红颜

在之后单薄无味的日子里,沈宛的出现也曾带给过纳兰希望。她相貌姣好、才华傍身、温柔知心,和卢氏太像了,像到让纳兰以为可以填补爱妻的空白。然而,沈宛终究是她自己。她不同于卢氏之处在于,她只是烟花女子,一位才情过人的江南歌女。这身份的差别,使得她不可能嫁入相府,甚至于不能住在相门之中。她成为了纳兰的外室,连妾都不是。

相见欢难敌生活消磨。在京城的日子一天天的让沈宛看不到头,这样苦苦等候心上人归家的生活太难熬了。"

醒来灯未灭,心事和谁说?只有旧罗裳,偷沾泪两行。(沈宛)"纳兰有自己的妻子儿女、有皇宫的体面官职、有显赫的身家背景,自己哪怕熬到容颜老去、油尽灯枯,也不过是个外室,这样的感情是不对等的。

既然如此,早早散了的好。这也是沈宛和卢氏又一不同之处,卢氏是纳兰正妻,是会默默陪伴纳兰的人;而沈宛出身江湖,性格独立,哪怕对纳兰爱入骨髓,也不会赌上尊严苦苦守候。她选择了离开,带着不舍、带着爱意。

沈宛的离开,是纳兰生命中昙花一现的美丽,花期一过,注定枯萎.

3.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性德对自己富贵的身世从来都不喜欢,因为这样显赫的贵胄身份带给他的是"身不由己"。我们都知道纳兰性德与朱彝尊和陈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他们的时代是清代词坛的鼎盛期,而纳兰性德因为自己出众的身世更是广为人知。一般来说,越是豪门后代,越不容易在文坛有所建树,因为他们的生活优渥,鲜少有世俗的同情心。而且,豪门官爵的世袭通常才是他们的命途,于此之外的事情,常显得不那么重要。

而纳兰不同,他的身份生来高贵,和康熙皇帝是表兄弟;父亲又是内务府总管、武英殿大学士和太子太傅,在朝被称作"明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明珠帮助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巧撤三藩、统一台湾,这些纳兰都看在眼里,也曾想和父亲一样建立功勋、为国图强。可是,他在第一次殿试时突染"寒疾",未能如愿及第。这次"寒疾"冥冥之中也为纳兰的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埋下了伏笔,虽然彼时遇到了卢氏,令他有所好转,但后来卢氏的离去却也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

纳兰第二次殿试是在二十二岁这一年,这一次他成功了,高中二甲第七名,真是少年英才!但此后一年,康熙皇帝都对他没有任命,使他的处境很疑惑,也更加深了纳兰对自我理想抱负的怀疑。一年后他被任命为三等御前侍卫,虽然官品高于翰林院,但这与纳兰的理想差别太远,而一年年的伴君如伴虎,也让纳兰对人生、对官场生活看的更透彻。康熙二十一年秋,他奉旨出使西域,这次出使是成功的,也是纳兰政治才华的展露,但这不是他毕生追求的。在出塞途中,面对无定的山河,他越发认为世间唯有情字永不变,什么功名、什么江山,都抵不过一个"情"字,真是一往情深深几许

曾经他也想跨马持弓的为国杀敌,可成为御前侍卫后,这一切都再也不可能了。虽然皇帝对自己很信任,他也尽心尽力地辅助康熙。但这些都不过是宫廷内的闲事,他最想做的或者是保家卫国,或者是为民请命,只要能够在力之所及的地方实实在在的做事,就很心满意足了。

可惜纵横疆土为国出力是做不成了,那就做一个舞文弄墨的学术文人吧!

纳兰在天性极高,在文学上很有天赋,17岁入国子监读书,18岁中举,19岁跟随老师徐乾学开始编印儒家经解丛书著名的《通志堂经解》。通志堂是纳兰家书房的名字,在和卢氏结婚后,生活幸福的纳兰也有了更多的动力进行学术活动。在二十二岁那年,圆满完成《通志堂经解》的编印,共有 1800多卷,囊括了儒家180余部经典,收录先秦、唐、宋、元、明经解138种,其中纳兰性德自撰2种。

他还将自己的词作刊印出版,也就是著名的《侧帽词》(《饮水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饮水词》在语言特色上追求的是"天然去雕饰",即不过分追求辞藻,他主张自由抒写性情,反对雕琢矫饰。纳兰反对雕饰,并不是不重视锤炼,而是主张不露斧凿之痕,艺术上锤炼到归于自然的程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他的词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或许是"词如其人"吧,纳兰本身也正是性情高洁的人。面对不可能摆脱的显贵身世,他只有在词中表露心迹"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京城的繁华热闹不是他的追求,心在别处,不与俗世同。

4. 我是人间惆怅客

这位在人间几许惆怅的公子,终于还是舍弃了影子的牵绊,在5月30日去寻找他的今生挚爱了。他选择的这个日子很是特殊,这次寒疾发作,整整七日未曾发汗,却在这天他走了。或许是"手写香台金字经,情愿结来生"的心诚则灵,这一天,正是爱妻卢氏的忌日。这样同月同日的巧合,我更愿意相信是三生三世的承诺。总之,在人间嚎啕一片的时候,他却实现了"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的心愿,不必再天人永隔,可以同穴而眠了。

纳兰性德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年纪轻轻就有重要的学术作品和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传世,后世对他也是赞誉有加。如:梁启超称他为"清初学人第一";一向苛刻的王国维盛赞他的词作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且,和对《红楼梦》研究成为"红学"相同的是,当今学术界对纳兰的文学造诣也有专业的研究,并称之为"

兰学"。从清代到现在,在民间也一直有怀念着他的群体,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称他为"公子"。这位公子用他传奇的身世、凄美的爱情、传世的佳作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也正因此,300多年过去了,在人们心中,他始终是那个少年英才。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是啊!谁还能走进这样的才子的内心,开解他那为情所困的许多心事呢?或许,只有北京后海的那两株夜合花可以吧。毕竟,它们看过纳兰笑,听过纳兰哭。在与友人最后相见的那一晚仍挣扎着做了一首《夜合花》,只是谁都没想到,那竟然是绝笔。(一往文学作者:盛夏)


一往文学


他天赐富贵,满腹才气,生而多情。一生有过四位女子,但命运多舛,终为情伤英年早逝。纳兰性德、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现存其词作348首。《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纳兰性德出身豪门,他是贵胄,天赐富贵。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改名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其父纳兰明珠,康熙朝重臣,其母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天姿英俊,聪颖睿智。小时候读书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并且很早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康熙十五年,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被授予三等侍卫,很受康熙赏识。其武艺出众,善于骑射百发百中,很快被升为一等侍卫,正三品。

纳兰性德这个玉树临风,饱读诗书,文武双全的才子因初恋变故内心充满了悲伤与忧愁。

纳兰性德与表妹(纳兰明珠的亲外甥女)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是玩伴,是知己,纳兰和她私定了终身,可纳兰的父母知道了他们之间的情愫坚决反对。纳兰的父亲纳兰明珠为了家中的利益,而将表妹送入宫中,成为了康熙皇帝的女人,纳兰一生中最重要的爱情就这样被家族利益断送掉了,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这是他遭受的人生第一次打击,满腔悲愤的他写下了: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正是这样,身为皇帝身边的侍卫,纳兰性德才感到极度的压抑,那高度紧张的心理压力,是心思细腻敏感的纳兰性德倍感煎熬。有因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是父亲的政敌,处在这样的夹缝之中,他的内心充满了悲伤与忧愁。



纳兰性德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公子,他不爱荣华富贵,只喜欢诗词歌赋,他一生中有过四位女人,但真爱过两个女人,一个是“一朵芙蓉着秋雨”;一个是“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椅斜阳”

那个“一朵芙蓉著秋雨”的表妹,被送进宫去做了康熙的妃子,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青梅是路人。初恋是人们最美好的感情,然而此女入宫,顿成陌路。19岁的纳兰性德带着痛失初恋的忧郁,迎娶了妻子卢氏。



卢氏之父卢兴祖,是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明显是一次政治上的联姻。但美丽大方的贵族女卢氏还是深深地打动了纳兰,他从内心里接纳了这个柔情女子,开始了他俩柔情蜜意的生活。

在这段日子纳兰还是很幸福的,结婚第三年妻子怀孕了,没过多久皇帝要他随行外出,纳兰还未回到家中妻子就因难产死了。妻子为纳兰生下的一个孩子,其后没多久也夭折了。纳兰陷入悲痛之中,他为亡妻写下: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至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续弦官氏,迎来他的第二段婚姻。但从一首悼亡卢氏的词中可以看出俩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深厚。其好友顾贞观引荐认识江南女子沈婉。

正妻卢氏难产死亡后,家人撮合又给他找了一位高官子女。但失去卢氏的纳兰性德性情已变,对官氏的感情并不太好。一次,纳兰性德下江南游玩,走到江南水乡的路上,忽然听到路旁的房子里传来的悠扬的琴声,抬头一看,有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正聚精会神地弹琴,内心的热情重新点燃,经好友顾贞观引荐认识了这位江南女子——沈宛。



沈宛,浙江乌程人,才华横溢著有《选梦词》。沈宛对纳兰心生倾慕,于是两人走在一起,纳兰性德想纳沈宛为妾,但其父亲强烈反对,最终两人无奈分手。分手之后的纳兰性德,对这段短暂的爱恋耿耿于怀,落落不欢,他为自己的无力,为自己的自私愧疚写下了:“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郁郁寡欢的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四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在康熙24年5月31日,一生痴情的纳兰性德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病逝时年仅三十一岁。


半醉看夕阳影音


十年前写过一篇纳兰容若,搂草打兔子,回答一下。

纳兰容若三十岁时候,死于伤寒。死的前几天,他和朋友们喝了最后一顿酒。他的朋友大多是一些寒士,没有地位。没有钱,许多人吃饭都是问题,除了文化一无所有。这些人只会吟诗作赋,整些没用的东西以自我欣赏。不过也有一个贵族,叫曹寅。说我将要不久于人世,你把我的事给写下来,以告诫后人不要太多情。人生每被多情误,此情无关风和月。

但是曹寅公务繁忙,顾不上整这些没用的,就把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他儿子也顾不上整这些没用的,就把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可是他的儿子也没有空,就把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这个人相当有名,叫曹雪芹。曹雪芹前半生也是忙着玩没空写,后来被抄了家,成为一个落拓文人,整天闲着没事干,于是想起老爹的遗命来,说写就写呗,有啥难的。

纳兰容若出身贵族,二十岁时候给康熙做带刀侍卫。可是纳兰容若很不适应这种贵族生活。因为这种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把人整成机器,整成一颗螺丝钉。每天上班下班还不定时加班,让人以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工作。除去工作其他没有任何意义。这就叫干事业。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干这样的事业。最后积累一些被称之为钱的东西,或多或少,谓之事业成功。而我们知道这样的生活既没有意思也没有乐趣,麻木而恣睢。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寂寞。但是寂寞还不足以使纳兰容若放弃进取心。工作虽然烦闷,但是只要娶个好老婆,回家有自己心爱的人在,再苦再累也还是值得的。真正摧毁他意志的,是伤心。

他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是他的表妹。被康熙皇帝召进宫里做妃子了。从有唐时候,上流社会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有舅舅,而这个舅舅恰好还有一个女儿。那他就必须娶该表妹为妻,所谓亲上加亲。也就是最近几年,才有人说经西方科学研究,说这叫近亲结婚,生下来孩子非呆即傻,其实纯粹胡扯。古时候人们都这样。也没见呆傻了几个。

纳兰容若的表妹入宫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当年满清三大部族争老大,爱新觉罗氏族赢了,叶赫纳兰氏族输了,于是纳兰族头领说,只要我族还有一个女人,也要把你建州女真整垮。努尔哈赤说你想的倒美,于是立下了一条祖训,凡是爱新觉罗的男人,都要把叶赫纳兰的女人娶回家,一个不剩,不怕她能翻了天。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满清最终倒在叶赫纳兰族的慈禧太后手里,也是天意。

纳兰容若于是彻底死了心,老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以后,一切就变得无所谓,一切就变得不重要,一切就变得虚无缥缈。可是情场失意,官场得意,他成了康熙皇帝的红人,其亲密程度相当于韦小宝。后来有一天,他见到了初恋情人,相对无言,无表情,什么都无有。回家后赋词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淋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曹雪芹那本书写到八十回就不写了,不写是因为主人公死了。一下子就死了,很快就死了,死了就没有什么戏可唱了。死前没有预兆,死后没有故事。死而后已。后人妄揣其意,以为人家写不下去了,于是乎就续,续红楼的人比现在写头条的人都多。可是续的这些人大多出身寒士,没有贵族生活,所以都续的差强人意。

后来乾隆看到这本书,说,这不就是纳兰容若那点破事嘛,整的这么玄乎,叫什么红楼梦。但是大家都知道纳兰容若是因为康熙抢了人家老婆才死的,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他倒成了不客气。于是乾隆就把该书整成禁书,说这是一本黄书,诲淫诲盗,比金瓶梅还可恨。就是说,金瓶梅是一部一级片,看多了就没意思,就是那么回事。可是红楼梦是一部三级片,该看的最想看的不让人看,于是流毒更深。

安妮宝贝写过一本书,叫二三事。里面说一个女演员,找男朋友就是一些酒店服务生或者单位临时工之类,从来不找圈子里的人,也不找大款。以为底层人单纯执着,不像上流社会那么复杂险恶,没想到下层人民也多是奸诈狡猾之徒,不仅图了她的色,还卷了她的钱跑掉了。于是在一个大雪弥漫的冬天,在一个偏僻而荒凉的小村庄,她自杀了,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几平方尺土地。我们许多人都在圈子里活着,并且安之若素,一些不安的人感觉到了窒息和寂寞,想出来走走,没想到出来更寂寞,于是他被边缘化了。就像那只黑暗中飞行的蝙蝠,谁也不知道它是鸟还是兽。


唐风宋月


我本人很喜欢他的诗词,所以今天特意来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且道故人心易变……优美的诗句,绝妙的意境,一曲曲饱经书染的爱语缠绵,一首首感动欣慰的旷世博语,一个很多人不太熟悉的进士诗人,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逝少年――纳兰性德。

纳兰才华世无对,经史百家无不窥, 自幼学武饱诗书,渐长之间名气出。 宰相门庭书若市,徐乾学下为学徒。 十七入得国子监,十八中举十九贡。 因病错过殿试缘,补考进士学圆满。 诗词清婉哀感韵,高格独处一枝花。 三十有一溘然逝,留取诗集万古吟。



纳兰性德是个有着显赫家世、才华出众的一位忧郁才子,早已厌倦官场,看淡名利,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高风亮节,身居高位,且孤僻内向,郁郁寡欢,虽广交朋友,且难以逃脱疾病和命运,英年早逝,夜深千丈灯,故园无此声,其诗词的敏锐和艺术感十足,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且美不胜收。值得我们学习和品鉴。


黑白文章泽渊诗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愣伽山人,满族人。其父是康熙时期两大权相之一纳兰明珠,其家族为叶赫那拉氏,其曾祖姑母为清太祖皇太极的生母,家族与皇室姻亲关系不断。

纳兰性德文武双全,19岁参加会试,因病未能参加殿试,而后更加奋发读书,拜徐乾学为师,两年中主持编繤了一部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后来又用三年多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包含历史、地理、天文、佛学、文学等诸方面知识。

在22岁时参加会试,殿试二甲第七名。被康熙钦点为三等侍卫,累升为一等侍卫。

1纳兰性德是个矛盾体。

他是个妥妥的富二代,注定一生富贵,心却游离于繁华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力如尘埃。身为满人,却痴迷于汉文化。身为武将,善博击,精骑射,能侍卫皇帝,骨子里却是个文人,人在仕途,结交的却是年长的落泊的汉族文人。一生为情所困。象传说中的浊世公子,却是一个真实的人。

2纳兰容若对文学的贡献。

除了前面提到他编篆的两本书外,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在31岁去世前留下的349首《纳兰词》。是由《侧帽集》和《饮水词》合并而成的。

在康熙十三年,他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成婚,三年后卢氏难产去世。纳兰容若写的悼亡词破空而起,不仅整个清代,就是他自己,也再难于超越。纳兰容若的词在清代无出其右者。

3团结一批一世俊杰。

纳兰容若结交了一批落拓文人,多为江南的布衣文人。对朋友极为真诚,仗义疏财,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许多文人都围绕在他身旁,类似“平原君"。

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纳兰容若帮助了一个被蒙古贵族俘虏为奴隶的一个文人,由于逃跑,每天被枷锁服役,他的朋友求了纳兰容若,容若把他解救出来,那篇文章称纳兰容若是汉族文人的真朋友,而我就是从那时开始了解纳兰容若的,我查了一下,没找到原文,但大意决不错,不是《人民文学》,就是《收获》上载的。

3纳兰容若和《红楼梦》,

明珠和曹寅同朝为官,同为康熙的心腹,问样在九龙夺嫡时站错了队被抄家,两家有一定交往是必然的,所以纳兰容若也可能是贾宝玉的原形之一。

曹雪芹都知道写人物是山西的头,河北的身体,河南的脚,通过艺术加工,再创作的人物,我们何必非得当那一家的家史看呢?


旁观者岚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康熙进士,一等带刀侍卫。工于诗词,尤其擅长小令,爱情词低徊悠渺,婉丽凄清;边塞词寥廓苍远,绘景如画。况周颐《蕙风词话》推性德为大清“国初第一词人”。

纳兰词多写一己情致,流于伤感,其掉亡之作,凄婉绝决。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清·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纳兰的边塞词,苍凉悲怨。如:《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余以为自宋词之后,仅有纳兰容若词为大家。其爱情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伤情悲悯,也因此造就了其词绮丽婉约的魅力。

 



蒋东锦



125878215蜂獾


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性德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有名的宰相明珠。家族是清朝纳兰氏,隶属正黄旗,是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由于他是清初显赫家族,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皇亲国戚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但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身在高位,常思百姓之苦。

二十二岁时,纳兰性德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受到皇帝的赏识留在身边伴驾。在交友上,他所交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

在婚姻爱情方面,纳兰性德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爱情因而成为他诗词创作的一大源泉。他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即公元1685年7月1日,纳兰性德因患伤寒不幸去世,年仅31岁。 

 

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史海闲聊,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看后有所收获。欢迎关注我,更多的回答推送给你。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高见哟~~


史海闲聊


官二代,富二代,御前红人,多情多才,早慧早夭。王国维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人争唱纳兰词,容若心事有谁知!


陈年影


清代著名文人。其家身世可叁考红楼梦中贾宝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