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功能性便祕,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作為一名骨科醫生,寫一篇關於兒童便秘的科普文章,為什麼?

因為,生活所迫:我有一個經常便秘的小公主,作為一名醫生父親,家裡所有人都認為我責無旁貸......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所以,以下既是我作為醫生的專業學習心得,也是我作為患兒家屬的生活經驗,開始:

我的小公主到底算不算功能性便秘,判斷標準是什麼?

比較通用標準,是Loening—Baucke教授提出的定義:排便頻度<3次/周;排便時疼痛伴哭鬧;雖然排便頻度≥3次/周,但有大便瀦留伴或不伴大便功能性失禁。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我家寶寶4歲排便次數不少而且常有排便時哭鬧,有時還會拉褲子——這樣看來,應該還是比較符合“兒童功能性便秘”這個醫學診斷的。

這種毛病多見嗎,嚴重嗎?

不用緊張,這與其說是一種疾病,不如說是一種症狀,而且並不少見:

兒童便秘全球發生率大約是3%,我們國內有報道是4.73%,其中絕大多數(90%~95%)是功能性便秘。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這種情況主要以學齡前孩子為主,按國外資料顯示5~6歲為最高發病年齡。

那為什麼偏偏發生在我家孩子身上呢,原因何在?

原因不是單一的:

1.遺傳,家族性的。

研究顯示,如果父母雙方都有便秘,那麼後代便秘的患病率是48.5%;如果父母其中只有一方便秘,後代患病率是10.3%;而父母雙方都沒有便秘的家庭,後代出現便秘的概率僅為3.4%。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這個領域的研究者,還給起了個挺不中聽的名字:素質性便秘!(似乎是說,沒辦法,就這麼個情況)

2.飲食習慣有問題,吃得太好、太單一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蛋白質類食物(奶、肉、蛋)太多,而碳水化合物(糖與各種穀物)太少;

精細少渣的食物太多,而食物中纖維素含量(各種蔬菜和雜糧)太少;

偏食挑食,膳食結構失衡。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家裡老太太的經驗就是換著花樣給孩子吃各種蘿蔔和玉米啥的,看來是很有道理的!

3.不好的排便習慣是引起便秘的一個很常見的原困

譬如有的孩子喜歡在排便時看手機、平板啥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排便,經常憋便,就會變成習慣。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我家小公主平時也不太看手機,而且還沒有上幼兒園。但是,好的排便習慣是自然形成的,還是需要刻意地去訓練,這還真是一個值得我們家長思考的問題。

4.精神因素,不容忽視哦,據研究統計大約能佔到20%

這裡所說的精神因素可以理解為發生在孩子身邊的特殊事件,譬如有了弟弟妹妹、家庭不和、轉學、面臨考試等等。孩子處於情緒低落、焦慮或抑鬱的狀態,就會表現出便秘。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這似乎指的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但是也給我提了一個醒:如果孩子突然出現了便秘的情況,也許能反映孩子的內心世界或者說情緒狀態。

5.“內括約肌增厚”引起的便秘,就屬於是一種發育性的原因了

內括約肌是什麼,我們可以理解為肛門真正的門——增厚,就說明,變得有點窄!

通過B超可以測出內括約肌的厚度,一般來說正常兒童內括約肌的厚度為0.4-0.9mm(不到一公分),而功能性便秘的孩子可以厚至將近2公分。

6.腸激素異常是另外一個比較複雜的原因。

總結一下,就是第一條我管不了,第二、三、四條得做好。

實在解決不好,情況又很嚴重,我就得考慮第五、六條的可能性了:這是需要各種兒科專科檢查的。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搞清楚原因,心裡就有底,各位寶爸、寶媽,學幾招、搞定它!

有的放矢,首要就是:

調整飲食結構,尤其是要增加尤其是膳食纖維和飲水量。

我們國內目前還沒有關於兒童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推薦。但是美國有:年齡+(5~10)g/d。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代表,一個4歲的孩子,每天應該攝入9至14克粗糧(很容易實現的不是嗎,難就難在每一天!)。

接下來一點是需要我們費神去做的:訓練孩子的排便習慣。

沒錯,正確的拉粑粑不是本能,也是要學的,譬如Valsalva排便法【您沒看錯,還真有這麼個專門的名字】。


兒童功能性便秘,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本文主要是釐清孩子出現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心中有底,就不必焦慮。而具體的,詳細的應對之策,我們另闢一文,請聽下回分解......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張潔.兒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療現狀和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誌.

2.胡會.兒童功能性便秘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兒科雜誌.

3.陳永田.兒童功能性便秘的診斷及治療現狀[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4.蔡翊鴻.中西醫治療兒童便秘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