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介紹了拜占庭帝國進入到11世紀中期,突然由盛轉衰的混亂局面。帝國再次開啟了皇帝們短命的統治,貴族特別是安納托利亞大地主軍閥貴族不斷挑戰皇權,1059年君士坦丁十世建立的杜卡斯王朝,他的家族正是帕夫戈尼亞的軍閥貴族。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羅曼努斯四世(左)與共治皇帝米海爾七世(右)的金幣

1068年1月,君士坦丁十世的遺孀歐多西亞皇后,宣佈與卡帕多西亞貴族羅曼努斯·狄奧基內斯結婚,後者即為羅曼努斯四世,杜卡斯王朝得以延續。

羅曼努斯四世:塞爾柱天生敵人

羅曼努斯四世出身顯赫,他的母親是前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三世兄弟巴西爾·阿吉羅斯的女兒。他的狄奧基內斯家族在卡帕多西亞赫赫有名,而羅曼努斯在早年在多瑙河邊境時就已經嶄露頭角。他為人果敢勇猛,但也因為這樣,他做事經常十分衝動魯莽。

1067年,羅曼努斯·狄奧基內斯作為保加利亞塞爾迪卡(今索菲亞)軍區的公爵。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世彌留之際,他試圖起兵自立為王但因失敗遭到逮捕關押。在被審判之前,皇后歐多西亞突然召見了他,宣佈將其赦免並與其結婚,成為皇后和皇子的保護人。歐多西亞擔心帝國的貴族會設法罷免她的攝政位置,她沒有履行對先皇不再出嫁的承諾。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羅曼努斯與歐多西亞的象牙雕塑

此時,突厥人已經佔領了卡帕多西亞的凱撒利亞(今土耳其開塞利)等重鎮,帝國在東部防線已經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作為此前在邊境線上屢立戰功的將領,歐多西亞的選擇幾乎在朝中無人反對,君士坦丁十世下令書寫的永不再婚誓言也被擱置一旁。1068年元旦當天,在元老院批准後二人正式成婚,38歲的羅曼努斯在君堡普世牧首約翰八世的主持下正式登基。

羅曼努斯四世上位後的當務之急就是解除塞爾柱帝國在東部的威脅。自1048年拜占庭首次與塞爾柱帝國衝突後,羅馬人的亞美尼亞就不斷被突厥人入侵,亞美尼亞的故都阿尼被塞爾柱人攻破後洗劫。在兩個君士坦丁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十世)的糟糕治理下,拜占庭國力特別是軍力一步步下降,為了節約軍費,兩位皇帝分別解散了伊比利亞軍和亞美尼亞民兵。到了1067年,亞美尼亞大部分地區已經落入塞爾柱帝國手中。

羅曼努斯四世登基後不久,就派遣先帝伊薩克一世的侄子曼努埃爾遠征。起初戰爭順利解除了以哥念(今科尼亞)的圍困,還佔領了阿勒頗附近的幾個要塞。但最終遠征軍被阿爾斯蘭剿滅,曼努埃爾被俘。1069年,羅曼努斯四世被迫與塞爾柱帝國議和。阿爾斯蘭因為著手攻打法蒂瑪王朝也同意暫時講和。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塞爾柱帝國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

1071年,拜占庭皇帝派使者面見阿爾斯蘭續約,塞爾柱蘇丹欣然同意。為了專注對付法蒂瑪王朝,阿爾斯蘭解除了對阿勒頗的圍困,他認為這樣做也可以讓北部免遭戰事,免得腹背受敵。羅曼努斯四世則看準了阿爾斯蘭的算盤,決定率領帝國精銳突襲塞爾柱後方,奪回亞美尼亞的失地。

大戰之前:皇帝的冒進

出征時伴隨羅曼努斯四世的,是他曾經的對手、大軍閥約翰·杜卡斯的兒子安德羅尼卡斯·杜卡斯。中央部隊由大約5000名來自西部軍區的拜占庭專業精英部隊組成,東部的人數可能也差不多。這支龐大的部隊還包括500名法蘭克和諾曼僱傭兵,由將領魯塞爾·德拜勒領銜。

一些突厥人(烏古斯人和佩切涅格人)和保加利亞僱傭兵也在其中,他們作為安條克公爵手下的步兵。從外還有戰區當地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人組成為聯軍,以及帝國部分瓦良格衛隊,總數約4萬人。在羅曼努斯四世前的幾年裡,軍區級軍隊的數量有所下降,因為政府將資金轉用於僱傭兵,因為他們被認為不太可能參與政治活動,相比此前軍區的本土部隊更容易解散(以節省開支)。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哈利斯河(今克爾澤河)位置

穿越小亞細亞的行軍是漫長而艱難的,羅曼努斯因為帶著一列豪華的行李車而在士兵們心中口碑不佳。小亞細亞當地居民也遭受了部分法蘭克僱傭軍的掠奪,皇帝不得不解僱這些人。之後大軍在哈利斯河(今克爾澤河)畔的塞巴斯蒂亞(今錫瓦斯)駐軍。

1071年6月部隊到達帝國東北重鎮狄奧多西波利斯(今埃爾祖魯姆)。在那裡一些將領建議繼續向塞爾柱控制區進發,以便在阿爾斯蘭發覺前先發制人。另外以尼基福魯斯·布萊恩尼斯為首的將領,建議大軍等待時機和加強防禦。不過皇帝性情一直衝動,他最終決議繼續進軍。

羅曼努斯四世認為阿爾斯蘭的部隊可能離自己很遠,或者也不會趕來,於是拜占庭大軍朝西亞美尼亞核心區凡湖進發。羅馬人希望儘快奪回曼齊克特(今土耳其馬拉茲吉爾特)和附近的卡拉塔(今阿赫拉特)要塞。

然而,阿爾斯蘭已經率先來到了西亞美尼亞,他從阿勒頗和摩蘇爾調集來3萬精銳騎兵。和阿拉伯人類似,塞爾柱突厥人也繼承了伊斯蘭軍隊優秀的機動性。他們的偵察兵一直在遠處監視羅馬人的一舉一動,而羅曼努斯四世卻對敵人的動向渾然不知。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曼齊克特戰役前,拜占庭軍隊(紅)與塞爾柱軍隊(綠)行進路線

原本根據此前塞爾柱帝國與拜占庭簽訂的和約,阿爾斯蘭打算進攻埃及的法蒂瑪王朝。但通訊能力超強的阿爾斯蘭在阿勒頗得知拜占庭人的集結和行進,就立刻回到北方,在凡湖以北準備給予他們重錘。

羅曼努斯命令將軍約瑟夫·塔爾查尼奧特斯率領部分帝國正規軍和瓦良格人,加上佩切涅格和法蘭克人攻擊卡拉塔。而他自己和其他軍隊則向曼齊克特進軍。此舉將大軍分成兩半,每支約兩萬人。後續的史料裡並未詳細記載塔爾查尼奧特斯的部隊發生了什麼。

但據伊斯蘭消息人士透露,阿爾斯蘭擊潰了進攻卡拉塔的拜占庭軍隊,然而羅馬方面卻沒有提及。拜占庭歷史學家米海爾·阿塔利亞特斯猜測塔爾查尼奧特斯在看到塞爾柱蘇丹後就逃跑了——但考慮到羅馬將軍普遍愛惜自己的聲譽,這似乎並不太可能發生。

不管怎樣,參與羅曼努斯的進攻曼齊克特的軍隊規模大為降低,只有原本4萬大軍的一半左右。

背叛之慯:曼齊克特之戰

羅曼努斯四世直到看見突厥人的軍營後才發現對手有備而來。這場戰役塞爾柱帝國具有先發優勢,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在大戰前召集了他的軍隊,並發表了一次演講鼓舞突厥士兵,他在戰鬥日的早晨穿著一件類似於伊斯蘭葬禮裹屍布的白色長袍。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羅馬人與塞爾柱突厥人的宿命之戰

羅曼努斯並不知道塔爾查尼奧特一部的失敗,領兵繼續前往曼齊克特,羅馬人於8月23日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曼齊克特;塞爾柱人以弓箭兵的猛烈射擊為回應。第二天,布里尼奧斯手下的一支後勤部隊發現了塞爾柱人的活動,被迫撤退回曼齊克特。

羅曼努斯派出亞美尼亞將軍巴西萊克斯和一些騎兵迎敵,他不相信這是阿爾斯蘭的主力。但很快這些騎兵被突厥人絞殺,巴西萊克斯被俘。羅曼努斯此時才將他的部隊整編隊形,布里尼奧斯的擔當部隊左翼,但他們被迅速逼近的突厥人包圍,被迫再次撤退。塞爾柱軍隊在附近的山丘中住了一夜,使得羅曼努斯不敢再出擊。

8月25日,危機開始降臨到羅曼努斯一邊,一些突厥僱傭兵(主要是佩切涅格人和庫曼人)與同宗的塞爾柱突厥人接觸後叛逃到敵營,這再一次削弱了拜占庭軍的規模和實力。羅曼努斯隨後還拒絕了和談的塞爾柱使臣,他想用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徹底解決東方突厥人的入侵和滲透,更重要的是再組建一支同樣規模的軍隊將困難而昂貴。

羅馬皇帝試圖聯絡召回塔爾查尼奧特斯,可他已不在該地區。那天沒有交戰,但8月26日拜占庭軍隊集結成一個新的的戰鬥隊形,開始向塞爾柱陣地進軍。方陣左翼仍由布里尼奧斯領導下,右翼則由狄奧多·阿利亞特斯領導,皇帝羅曼努斯四世坐鎮中路。此時,一名突厥士兵對阿爾斯蘭說:“我的蘇丹,敵軍正在逼近。”阿爾斯蘭說:“那麼我們也在接近他們。”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曼齊克特戰役示意圖

拜占庭將領安德洛尼卡·杜卡斯領導後備部隊位於部隊的後方。顯然,這是羅曼努斯犯的一個愚蠢錯誤,二人和雙方家族過往就有過節,曾經是帝國皇位的競爭者,可皇帝仍舊選擇信任杜卡斯。塞爾柱人在約四公里外的地方組成了一個新月隊形。突厥弓箭手在拜占庭人靠近時就攻擊他們;他們新月的中心不斷向後移動,而兩翼則移動包圍起羅馬人。

勇猛的拜占庭部隊抵擋住了弓箭的攻擊,在下午結束前佔領了阿爾斯蘭部隊的營地。然而,當羅馬人試圖迫使突厥人投入近身場激戰時,大部分拜占庭兩翼部隊卻因弓箭攻擊的傷害幾乎都解體了;塞爾柱騎兵在受到挑戰時往往選擇逃離戰鬥,這是草原民族的經典的誘敵戰術。

由於塞爾柱人避免戰鬥,羅曼諾斯被迫下令在夜幕降臨前撤退。然而拜占庭右翼部隊誤解了這一命令,杜卡斯作為羅曼努斯的對手故意無視皇帝,大步地返回曼齊克特郊外的營地,而沒有掩護皇帝的撤退。隨著拜占庭部隊內部徹底迷惑,塞爾柱人抓住了機會並進攻。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15世紀法國藝術家描繪的曼齊克特戰役

拜占庭右翼幾乎很快被擊潰,他們認為他們被亞美尼亞人或突厥僱傭兵出賣。一些軍團指揮官認為亞美尼亞人最先逃離,他們也設法逃走了。安德洛尼卡·杜卡斯還可能在後方向部隊宣傳了皇帝戰死的假消息,眼看拜占庭陣營人越來越少。相比之下,反而是部分突厥僱傭兵一直戰鬥到了最後。其他來源表明,亞美尼亞步兵其實一直頑抗著,也沒有像其他逃兵那樣拋棄皇帝。

當羅曼努斯看到亞美尼亞步兵的勇敢時,對他們表現出極大的愛戴,並向他們許諾了高額的回報。可是最終,皇帝的近衛軍和這些亞美尼亞步兵,都遭受了最嚴重的傷亡。布里尼奧斯領導的左翼部隊堅持了一段時間,但也很快被擊潰。拜占庭中路的殘餘部隊,包括皇帝和瓦良格衛隊最後被塞爾柱人包圍。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描繪曼齊克特戰役的作品

羅曼努斯受傷後投降被俘,他不久就被突厥人囚禁。許多逃離戰場的人則倖存了下來,他們整夜被追捕,但沒有超過這個範圍;到了黎明,拜占庭軍隊的精英核心部隊已經幾乎都被摧毀,而許多在安德洛尼卡·杜卡斯指揮下的民兵後備軍隊和僱傭兵都已經逃亡。

這場原本拜占庭力量對比佔據絕對優勢的較量,因為大部隊被羅曼努斯四世一分為二,以及後續的不斷背叛(突厥僱傭兵倒戈、杜卡斯的謊言)而改變了結局。

塞爾柱釋放羅曼努斯卻慘遭顛覆

面對被俘虜的羅曼努斯四世,阿爾斯蘭起初並不相信那個衣衫襤褸的人就是強大的羅馬皇帝。確認身份之後,塞爾柱蘇丹把靴子壓在了羅曼努斯的脖子上,強迫他親吻地面(其實是想自己磕頭)。然後阿爾斯蘭與羅曼努斯開始了對話:

“如果你俘虜了我,你會怎麼做?”阿爾斯蘭問。

“我會殺掉你,或者把你押到君士坦丁堡,然後遊街示眾,”羅曼努斯回應道。

“我的懲罰比你嚴厲得多,我要原諒並釋放你讓你自由。”蘇丹回答。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羅曼努斯四世被阿爾斯蘭囚禁

後來阿爾斯蘭果真釋放了羅曼努斯,在囚禁羅馬皇帝的一週裡,二人幾乎天天一起吃喝。羅曼努斯答應將埃德薩、安條克、曼比季和曼齊克特等東方重鎮割讓給塞爾柱帝國。蘇丹要求支付1000萬金幣作為羅曼努斯的贖金,後者認為太高了。後阿爾斯蘭改為要求150萬金幣作為首期付款,然後每年支付36萬金幣。被俘一週後,羅馬皇帝由兩個埃米爾和一百個馬穆魯克人前往君士坦丁堡,臨行前還獲贈了一堆禮物。

根據現代歷史學家的分析,曼齊克特戰役的失敗並沒有徹底摧毀拜占庭帝國的軍力。這場戰爭中,拜占庭軍隊的外籍僱傭軍雖然有不少倒戈和逃跑,但失利後被俘虜的羅馬士兵並未遭到大屠殺。特別是拜占庭的指揮者們基本都倖存下來,包括安德洛尼卡·杜卡斯、塔爾夏奈奧特斯、尼基弗魯斯·布萊恩尼奧斯、德拜勒等等,特別是皇帝羅曼努斯四世本身也被安然釋放。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米海爾七世

然而自古以來,羅馬帝國最大的敵人就是來自於自己。戰役的失敗雖然沒有改變拜占庭與塞爾柱帝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但拜占庭內部卻因為這場集結了帝國主力的失敗而展開了內鬥。安德洛尼卡·杜卡斯在沒有看到傷亡的情況下就迅速逃回了帝都,併發起了針對羅曼努斯四世的政變運動,很快就將羅曼努斯的養子、先帝君士坦丁十世的兒子米海爾七世推舉為巴西琉斯(羅馬正皇帝頭銜)。

尼基弗魯斯·布里尼奧斯的部隊雖然受到了一些損失,但並非致命的潰敗。塞爾柱突厥人並沒有在獲勝後迅速奪取曼奇克特城,羅曼努斯四世在戰役後一週被阿爾斯蘭放走後,很快就回到了重新集結的拜占庭部隊中。這支隊伍由亞美尼亞向北安納托利亞的多西亞(今土耳其託西亞)移動,他們最大的損失似乎來自於皇帝的豪華行李車。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羅曼努斯四世形象的銅幣

但迴歸的皇帝很快發現帝都易主,他帶領殘存忠於自己的部隊與杜卡斯家族展開了三次交鋒但均告失敗。1072年羅曼努斯四世遭到俘虜後被挖去雙目,悲慘地死在了王子群島上。

掏空核心:痛失小亞細亞大部

雖然在武裝上拜占庭帝國並非受到毀滅性打擊,但這次戰役引發的混亂卻打亂了帝國在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的防禦。原本在君士坦丁九世和十世期間,伊比利亞軍區和亞美尼亞當地的部隊就先後被解散。曼齊克特戰役中,帝國動用了大部分野戰軍參與,失敗後安納托利亞內部多地已經處於無政府狀態,突厥人開始如入無人之境。

英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約翰·朱利葉斯·諾維奇(John Julius Norwich,1929-2018)在他關於拜占庭帝國歷史“三部曲”中寫道:

“它(曼齊克特戰役)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雖然他們的殘存力量要在之後幾個世紀才最終燃盡。在戰役後短短几十年裡,他們就失去了整個安納托利亞,那裡是帝國的核心領土。曼齊克特戰役是羅馬遷都七個半世紀以來最大的災難。”

另一位英國史學家斯蒂芬·倫西曼爵士(Sir Steven Runciman,1902-2000)也有類似的描述,他稱1071年曼齊克特的失敗是拜占庭“最具決定性”的災難,後來東羅馬的歷史學家一次又一次提到那個悲慘的日子。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曼齊克特戰役後,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淪陷的示意圖

無休止的內鬥讓突厥人繼續坐收漁利,在曼齊克特戰役結束後僅僅第六年的1077年,分裂為羅姆蘇丹國的塞爾柱人,在君士坦丁堡東邊不遠的尼西亞(今土耳其伊茲尼克)建立了首都。

曼齊克特戰役後不到十年塞爾柱突厥人利用羅馬人的內部問題成功控制入主小亞細亞,使得拜占庭帝國失去了核心領土,因此引發了一系列惡性循環,譬如兵源不足嚴重限制了後來的陸軍規模。

無論如何,曼齊克特戰役的失敗是拜占庭帝國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事件。因戰役失敗導致的帝國內亂,讓突厥人趁虛而入在短期內喪失了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的控制權,安納托利亞從此開始了突厥化和伊斯蘭化進程,君士坦丁堡不得不直面威脅。

由於威脅遲遲不能消除,從而導致了後來科穆寧王朝向西歐拉丁人求助,也就有了後來的十字軍東征。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拉丁人因為沒有得到金錢滿足轉而進攻東羅馬,君堡失陷后帝國徹底跌入深淵。可以說,曼齊克特戰役的失敗是一切的原罪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1):背叛之殤——曼齊克特戰役

現代土耳其人紀念塞爾柱帝國的曼齊克特戰役勝利

而被突厥化和伊斯蘭化的小亞細亞,後來的科穆寧王朝中期雖然恢復了近一半領土(基本位於沿海),但內陸交通不暢的高原內部卻再沒有回到羅馬人的懷抱。在那裡,突厥語徹底取代了希臘語、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