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史视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文|青楼大茶壶

序言

:世界主要宗教在教派起源和基本信条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说宗教对于经济发展有所影响的话,那也并不是因为某一种信条更适应于宗教发展的需要。西方史学界传统的贬低东方宗教的态度带着明显为西欧扩张主义辩护的味道,全球史视域要求我们能够客观公正看待这一问题。

从人类最早用洞穴壁画和雕刻来表达思想之时起,他们就已经开始把一些超自然的存在和雨、风、火等自然力量,生命与死亡的奥秘,以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联系在一起。这种众神论(Polytheistic)宗教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有些文化中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尽管我们有时会认为这类宗教是原始的、简单的,但这其实并不正确。众神论的宗教曾经被许多发达的文明所接受,如古希腊和罗马,这一点从他们复杂的哲学和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证明。绝大多数的众神论宗教都有丰富的口述和成文教义以阐述其对细节的关照和道德的深度,表现出了从世事中长期积累出的智慧。

然而,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630年这一被社会学家们称为"轴心时代"的时期里,一种偏离于众神论的变化开始在旧世界中传播开来,虽然在历史上总有新宗教的产生,或是已有的宗教分裂成许多派别从而产生新的信仰模式,但是这一时代仍以其出现了今天被称为"主要宗教"( Great Religions)或"世界性宗教"(World Religions)的拉比犹太教、儒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而著称于后世。本文旨在通过对世界性宗教传播中的昄依和调适地分析,简要概括梳理世界性宗教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对宗教是东西方近代差异的观点进行评述。

一、 轴心时代与世界性宗教的产生

要讨论世界性宗教,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与之前众神教的不同之处。虽然他们都吸收和借鉴了众神论宗教的教义,但它们都表现出了三个明显区别于早期众神宗教的主要特点:第一,它们向众神的背后寻找宇宙秩序的唯一根本性来源(如天父、圣子和圣灵组成的基督教三位一体,或是梵天、毗湿奴与湿婆组成的印度教三位一体),虽然也有其他富于神性的形象存在(天使、圣徒、圣言者等),但只有一位超级神祗或一种根本性的宇宙秩序才是这些宗教的中心。第二,他们坚信和宇宙秩序的根本来源相符的正确的道德行为是唯一的。第三,他们坚信他们的信仰能够为全人类所接受。

浅谈全球史视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卡尔·雅斯贝尔斯著

大部分主要宗教的起源时间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早得多。犹太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这时,主教信仰开始出现,乌尔的亚伯拉罕也对偶像崇拜进行了冲击。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约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出现,比孔子时代要早得多。一些印度教经文(如《梨俱吠陀》)的最早版本在前1500年就已形成。但是直到这里所说的轴心时代,这些主要宗教(或世界性宗教)分散、孤立的典籍才被整合起来,具备了现代传世典籍的雏形。

对于基督教来说,轴心时代跨越了两个时段:由希伯来先知书和犹太律法书逐渐丰富而成的圣经旧约时代,以及由耶稣众门徒记录的耶稣生平及其教诲所形成的圣经新约时代。印度教《吠陀》经的经典注释《奥义书》也形成于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巴勒斯坦的耶稣,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中国的孔子和老子,以及阿拉伯的穆罕穆德都生活在这几个世纪中,他们传授经义并形成了各自教派的主要信条。轴心时代的时间跨度约为1200年,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较长的时段,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一个时段像轴心时代这样世界性宗教如此蓬勃发展,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

浅谈全球史视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Holy Trinity, depicted by Szymon Czechowicz (1756–1758):圣三位一体,由塞蒙·齐霍维奇描绘

就我的阅读而言,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大约在公元前700年,旧世界的各个部分之间开始有了一些联系,这种彼此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不同文明之间得以分享各自的思想以及有关生命和宇宙的一些问题。希腊加强了与波斯和埃及之间的联系;中国加强了与印度和东南亚的联系,而中东地区则形成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联系的交叉点。哲学家和先知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超越自身群体固有束缚的道德与伦理制度,开始探索有关道义和美德的普适性法则。

在道德规范不断趋于理性和完善的过程中,主要宗教及哲学传统也在不断演变并相互影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希伯来《旧约》和希腊哲学的影响。佛教脱胎于印度教,并对后来儒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在传统宗教基础上衍生新宗教的过程仍在不断继续——如基督教基础上的摩门教,伊斯兰教基础上的巴哈伊教。而且,最明显的一点是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也还和很多个世纪以前一样继续信仰着轴心时代形成的某个宗教。

二、 世界性宗教传播中的昄依与调适

虽然并非所有的伟大文明都能创造出世界性的宗教,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明与世界性宗教这两者往往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如前所述,这些世界性宗教几乎传播至世界各处,获得了大量昄依者。那么问题在于,它们是如何实现传播和扎根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与本土文化甚至宗教的相互适应呢?

浅谈全球史视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Origins and Early Spread of Christianity, to 4th 5th Century:公元4-5世纪基督教的起源和早期传播

其实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如果一系列的宗教性信仰和习俗从一个文化延展到另一个文化中不改变自己那么它必然会遭到本土居住者的排斥甚至驱赶。事实上,尽管许多西欧人自豪地称基督教最具普世性,伊斯兰教才是最具有弹性和最能够在传播中进行调适从而获得昄依的世界性宗教。

直到16世纪基督教向西半球传播之际,尚无哪种世界性宗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广度以及在具有共同自我认同的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方面能够与伊斯兰教相比。尽管初看之下伊斯兰教具有毫不妥协的一神教理论、极为严格明确的教义学说和宗教祈祷仪式以及社会组织的原则,其实更详细的考察表明当伊斯兰教进入一种非伊斯兰教的新的文化当中时,那些被记载在《古兰经》当中的信念和社会习俗,显示出了相当大的变通性和适应性。世界性宗教传播中的昄依和调适以伊斯兰教为例亦可看出一二。

伊斯兰教通过和平的长途商贸往来和苏菲派高超的布教与组织能力赢得了广大昄依者,这一事实充分表现了伊斯兰教巨大的适应能力。那些信奉这种新宗教的各个民族并非是受到了什么压力或被强制昄依,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伊斯兰教可以增强对超自然神明的理解,丰富他们的礼仪表达,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以及创建与超越他们地方世界的跨文化共同体的持久联系。

由于伊斯兰教是自愿被人信奉而非强加的,那么,那些新的皈依者对自己原有的文化中有多少需要变动,伊斯兰教的哪些方面应予以强调或接受就有相当大的选择权。崇拜唯一的真神、尊奉先知穆罕默德和他所接受的并记载在《古兰经》中的神圣的启示以及恪守"五功"等信条和习俗,是所有真正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必须遵守的教律戒规。但是,就是这些也常常需要重新诠释。

实际上,伊斯兰教的一神教理论只是压倒了而非彻底根除了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自然多神崇拜及对各种神灵或圣迹的崇拜。虽然安拉被视为最具威力的超自然的力量,可人们对那些他们认为可以治病疗伤、带来丰收、护佑家园和惩治仇敌的各种神明仍旧供奉如初。在非洲和中国西部等以祖先崇拜为宗教生活主要特征的地区,各种神灵依旧保存下来了,这不是因其自身有多大的神力,而是人们把它们作为向安拉传送某种特殊信息的使者的缘故。在印度和东南亚等地的文化中,伊斯兰教的教义往往被人们以具有浓厚神奇甚至魔法色彩的模式加以改写。

浅谈全球史视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伊斯兰教的传播路径

总的来说,伊斯兰教的调适和可变动性实际上让它成为了在1500年之前比基督教传播和影响更远的宗教,其势力范围几乎对欧洲基督教世界形成包围之势,而这种局势是否在1500年之后就立即得到改善,所谓的东西方宗教是否真的具有巨大的差异和对各自的路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正是下一部分要探讨的内容。

三、 宗教与经济增长:传统的观点与全球史视域下的改观

如果说在1500年以前,世界宗教在树立道德准则、提供正确导向,承诺拯救灵魂以及协助贵族和王权统治方面的做法是相似的,那么在1500年以后西方崛起的过程中,宗教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浅谈全球史视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French, British, and Dutch Holdings, c. 1700:英法荷兰1700年的殖民地势力范围

宗教因素到底对西方独特的崛起道路产生了什么影响,目前主要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认为西方宗教和东方宗教在总体上完全不同,西方宗教更加积极,更加关注对自然的改造,因而促使其信徒不断探险、索取、追求物质方面的进步;相反东方宗教相对而言更加消极,强调顺应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其信徒出现了一种神秘的、超然的、内敛的态度,而对于增加物质财富进步却没有什么帮助。另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则是马克斯·韦伯,在其煌煌巨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16世纪西方宗教改革后兴起的加尔文教导致了西方宗教区别于东方的差异。新教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三大转变"发生的动因,并因此导致了物质财富的增长。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传统观点,实际上都是在强调西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活力,而且西方世界崛起和居于主导地位是必然的。上述观点同样强调世界性宗教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对历史的诠释以其东方主义倾向而闻名——即认为东西方社会存在着深层次的区别,这构成了西方以外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这样的观点实质上是被用来为西欧的扩张主义辩护的,这种认为西方以外的社会历来就是落后的观念实际上上很容易就能被证伪的。以之前所述为例,伊斯兰教是一个能够被划定为东方宗教或西方宗教的国家么?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也热衷于传播自己的教义,其势力深入到了非洲的南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简言之,伊斯兰教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积极的、有活力的"西方式"宗教,但在1800年以后西方崛起的过程中伊斯兰教地区却被排除在外,甚至在19世纪还处于经济与政治的相对衰退之中。

全球史视域告诉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跨国境的文化交互影响,而宗教实际上是最佳手段之一。远在1500年之前的阿拉伯商人贸易就已经建立起与地中海世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等地的联系,并让伊斯兰教教义渗入经济贸易之中。

四:独评

综上,随着全球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宗教在人类历史社会中的作用也愈加得到重视。这不是单纯的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跨学科交互,而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一次大变革。全球史视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单单从自身的民族国家历史出发去审视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用一种欣然的态度看待我者而用鄙夷和排斥的态度看待他者,这样的话只会忽视其文化独特性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根基,宗教正是最好的范例之一。

参考文献:康拉德著《什么是全球史》、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