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自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以來,盛唐的繁榮與強大讓四鄰傾慕與畏懼,及唐明皇李隆基登基以來更是萬邦來朝,“觀夫開元之治也,則橫制六合,駿奔百蠻。”王者之範躍然紙上。但是僅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李隆基入川避禍,太子李亨靈武稱帝。隨之而來的平戰戡亂,導致河隴、西域等地兵力空虛,西部強鄰吐蕃趁虛而入,從蠶食到鯨吞盛唐的土地。

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唐朝與吐蕃地理位置

面對吐蕃的咄咄氣勢,根本無暇顧及的唐朝軍隊屢戰屢敗,徹底打壓了盛唐的往日光景。至唐德宗李適時期,已是四朝元老的李泌獻計困蕃,讓原本氣勢洶洶的吐蕃自此土崩瓦解。作為《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歷史原型,手無縛雞之力的李泌又是如何讓疆域橫跨萬里,鼎足青藏的吐蕃迅速傾倒,這裡面又有著怎樣的歷史記載,下面我們就詳細解說一下。

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李必影視像

一、唐朝吐蕃,世代恩怨

1、小試牛刀,和親通好

談起吐蕃,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結緣,且不論文成後主後來的境遇,吐蕃與唐朝的此次結親也並非完全建立在真情實感上。

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松贊干布像

事情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此時已經完成平叛統一大業的松贊干布對唐朝的松州發動了攻擊,而這場自不量力的戰爭毫無疑問的以唐軍斬首吐蕃數千軍隊結局。悉知唐軍強大戰鬥力的松贊干布甚是畏懼,以致遣使獻金道歉。唐太宗便也答應了松贊干布的和親請求,冊封宗室之女為公主,嫁於松贊干布。

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使臣祿東贊覲見唐太宗

唐朝與吐蕃此戰雖以和親的完滿結局收場,但是吐蕃依然是唐朝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平靜了將近三十年的唐蕃關係,在唐高宗及武則天時期初現間隙,戰爭規模也隨之擴大化。

2、開元強盛,實力對等

相比於唐太宗時期的小試牛刀,點到為止。唐高宗至唐玄宗時期的唐蕃戰爭則愈演愈烈,唐高宗中期的大非川之爭更是標誌著唐蕃戰爭的全面爆發,但此階段的戰爭由於唐朝處於明顯的盛世優勢,使得吐蕃並沒有佔據戰略主動性,反而導致本已依附吐蕃的小國重新歸順唐朝。

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前期,唐蕃戰爭主要集中在河隴及西域等地,雖天高地遠,但是唐軍靈活機動的作戰策略,使吐蕃未佔地利之勢,反而遭到了唐軍的沉重打擊。

隨著唐玄宗的日益滿足,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早已拋到九霄雲外,其任用奸臣,奢靡成風,導致言路盡塞。尤其天寶年間錯誤的聽從楊國忠發動與南詔的戰爭,導致南詔自保反叛,最終將南詔推向吐蕃一方。南詔的反叛導致吐蕃實力大增,依靠南詔的地理優勢,吐蕃更是直逼昆明等地,繼而安史之亂時長驅直入川西平原邊境。

3、安史之禍,實力逆轉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河隴、西域精銳唐軍悉數東調平亂。值此防守空虛之際,覬覦河隴、西域 多年的吐蕃趁虛而入。隨著河隴、西域屏障的丟失,唐朝首都長安直接暴露在吐蕃的威脅之下,至唐代宗時期,吐蕃甚至長驅直入攻入長安,盛唐威嚴此時盡遭吐蕃羞辱。安史之亂雖歷經八年被撲滅,但是安史之亂的巨大內耗使得盛唐國力日漸萎靡,自此對蕃戰爭優勢不在。

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安史之亂

國力不濟,但是人才猶在。“衣白山人再造唐,謀家議國慮深長。功成拂袖還歸去,高節依稀漢子房。”素有張良在世之賢的李泌面對大廈將傾的國家窘境時,力挽狂瀾於不倒。

二、明相獻計,合縱連橫

李泌少有賢名,為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李泌歷經唐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屢仕屢隱,至德宗朝入仕為相。

面對內憂外困的軍事劣勢,李泌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出發,為德宗制定了“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的外交策略。但是在“北和回紇”的過程中,由於德宗儲君時曾遭到回紇牟羽可汗的羞辱,便一直未答應與回紇和好,在李泌的據理力爭下,最終同意回紇在稱臣、稱兒於唐朝的前提下和親。

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回紇地理位置

拋開唐朝與西方各國的恩怨私仇,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的策略在地理上將吐蕃團團圍住,切斷了吐蕃與外界的聯繫,使吐蕃“四面楚歌,自困不暇”。

  • 北和回紇:《資治通鑑》:“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屢求和親,且請婚。上未之許。”作為北方強鄰的回紇主動和親唐朝,對於唐朝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回紇斥地愈廣,東際室韋,西抵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疆域寬廣的回紇是制衡吐蕃的有利盟友,而且回紇與吐蕃在安西、北庭之地素有爭鬥,因此二者相鬥,唐朝得利。
  • 南通南詔:“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後世容復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南詔聯蕃反叛並不是出於南詔內心的真情實感。正如李泌所言“雲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臣吐蕃。”
    南詔的反叛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楊國忠隱藏鮮于仲通的失敗而故意為之。因此拋出橄欖枝的唐朝很快就得到了南詔的回應。
  • 西結大食、天竺:作為西域強鄰的大食,素有西域最強之稱,其疆域廣闊,雖路途遙遠,但仍可起到牽制吐蕃的作用。而天竺之國素來仰慕中國,且與吐蕃世仇,因此天竺名正言順的成為合縱連橫戰略聯盟的盟友。

東西南北聯合包圍網的建立,使吐蕃徹底結束了連年的對外擴張戰爭。無法利用對外戰爭轉嫁國內矛盾的吐蕃最終開始了禍起蕭牆的內部爭鬥。

三、吐蕃內亂,無力迴天

在四大強鄰的聯合絞殺下,吐蕃對外擴張之路至此結束,由於外擴戰略的失敗,吐蕃內部矛盾愈演愈烈。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吐蕃贊普朗達瑪被刺身亡,內部王位爭奪導致國家分裂。中央政權的缺失,導致邊將軍閥紛紛擁兵自立,戰亂不斷,吐蕃國力招致大幅度的削弱。

鯨吞盛唐的吐蕃為何反被《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歷史原型挖坑亡國

吐蕃士兵

唐懿宗鹹通二年,吐蕃部將拓跋懷光稱臣唐朝,反身誅殺吐蕃國相論恐熱。隨著吐蕃內亂的不斷升級,國內爆發奴隸起義,曾經被吐蕃佔領的西域小國也紛紛討伐吐蕃守軍,至此雄踞青藏二百多年的吐蕃不復存在。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一派文弱書生之相的李泌親手謀劃了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國際反蕃聯盟,讓曾經與唐朝畫地隴山為界,北到寧夏,南收南詔的吐蕃強國亡於自己人之手。李泌的遠見卓識使其洞觀唐朝與吐蕃的優劣所在,其避敵鋒芒,圍敵生亂 ,從內部瓦解敵人的策略使晚唐挽回了些許的顏面。李泌之策,可謂壯哉!

個人所見,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