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設計作品?

Dk室內設計聯盟


設計,在今天遍佈各行各業。任何一個行業好的設計作品都值得被欣賞。而對於如何欣賞設計作品來說,首先要明確是設計作品,不是藝術品。那麼好設計不管是任何領悟都必須符合它所對應要表達闡述的目標。

對於平面設計來說,好設計一定是對錶達對象的好傳達,比如好的廣告一定是將目標對象的最佳特質進行文字和圖像的最好表述;…

對於空間設計而言,好設計首先是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用洗煉的手法將功能需求的建設歸納化,藝術化,讓空間使用者能身心愉悅的在空間實現所需的各種功能;…

對於網絡設計而言,好設計必須是好用的設計,一目瞭然乾脆不拖拉的設計。因為對於網絡,設計一定不能是拖累速度的絆腳石!

還有其他種種產品設計,首先都必須符合功能,好用是關鍵!顏值是敲門石!…

綜上所述,欣賞任何一種設計都必須符合各自領悟的特點。顏值和實力必須並存才是欣賞王道!單單隻看顏值,終究不是長久之道!


妙禪姚嵐設計


方舟子:美感是普世的。實驗發現,人類認為漂亮的肖像照片,同樣對雞有吸引力(啄的次數多)。

以上內容摘自方舟子博士在2018年初的時候發佈的一條頭條內容,我是在那個時候知道了這個用雞來做審美的實驗。這個實驗論文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裡的研究所於2002年發佈的。論文的名字叫:雞喜歡漂亮的人(Chickens prefer beautiful humans)。

如果這個實驗真的能夠證明雞也懂得審美的話,那就太有意思了——雞又不最聰明的動物,如果連雞都懂什麼是美的話,那豈不意味著大多數動物都是懂得審美的?

蔡元培說,最厲害的美學理論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康德的美學理論將“美”是怎麼一回事解釋得清清楚楚。

那麼如果我們按照康德的理論將雞懂審美推理下去,能推論出什麼結論呢?我們試試看。

康德認為:誰對自然之美直接感到興趣,我們就有理由推測出他(她)擁有善良。康德的意思是說,人類之所以會遵守道德這種秩序,原因全在於人類擁有一種欣賞自然之美的能力。這個結論是康德通過一部叫做《判斷力批判》的著作論證出來的。

我們根據康德給出的結論來推理:因為人臉是自然產生的,人臉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臉所展示出的美也屬於自然之美。由此而言,那麼懂得欣賞人臉之美的雞,也就成了懂得欣賞自然之美的雞。那豈不是說雞也是擁有道德的?如果道德感是量化分為高低等級的,也許很多動物就會在不同程度上擁有道德這種屬性。

既然智力(也可說是理性)是進化出來的,那麼審美的能力當然也是可以進化出來的,因為審美能力本來就是智力活動的一部分。

▲ 生命進化時間表

在達爾文看來,智力,或者說是理性,確實是進化出來的。

方舟子:達爾文1871年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指出,人類與高等動物的智力“肯定只是程度不同,而不是性質不同”。在經過多年研究之後,科學家們已證明了這句預言的正確性。

Charles Darwin:......the difference in mind between man and the higher animals, great as it is, certainly is one of degree and not of kind.

▲ 《人類的由來》出版之後,達爾文被組裝上了類人猿的身體

▲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扉頁

估計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不知道進化論的,因為達爾文( 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是在康德離世5年之後才出生的,康德時代是沒有進化論的。

但康德似乎提前預測到了一些什麼似的,我們可以在他的著作裡找到這些“預測”。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解析“類比概念”時,談到了海狸的築巢活動與人類的建造活動之間的關係,好像覺察出了人與動物的行為存在著某種相似和相關性:

......將動物的技藝活動,與人的技藝活動相比,我們藉助人的類似結果為我們所知的根據(即理性),把前者中(動物的技藝活動)的這些結果不為我們所知的根據設想為理性的類似物;並且想由此同時指明:動物的技藝能力的根據以本能來命名,與理性在事實上事實上有著特殊的區別,但在結果上(把海狸的建築與人的建築進行比較)卻有著一種類似的關係......動物也......在種類上(作為有生命的存在者)與人是一回事。如此進行推論的權限的原則,在於把動物就上述規定而言與人算做同一個種類,與把人就我們外在地按照其行動來相互比較而算做同一個種類,其根據是一回事......

在論證理性是道德之基礎的《實踐理性理性批判》中,康德一開篇就在前言當中指出:理性不單屬於人類。康德將擁有理性的生物稱之為“理性存在者(rational beings)”:

康德:......正是因為我們除了人類以外不再認識其他種類的理性存在者,所以我們有權利假定他們具有我們在自己身上認識到的那種性質......

▲ 1790年出版的《判斷力批判》,扉頁

蔡元培和魯迅是中國最早吸收和引進西方美學理論的知識分子,他們將康德所論證的美之普遍性和必然性兩大特性翻譯總結得明明白白。

蔡元培:......與數學一樣。美感者,非差別而普遍,非專己主義而世界主義也,故人舉一對象以表示其優美之感者,不曰是我為優美,而曰是為優美,是即含有普及人人之意義焉。

魯迅:蓋凡有人類,能具二性:一曰受......受者譬如曙日出海,瑤草作華,若非白痴,莫不領會感動。

康德的理論很有道理,蔡元培和魯迅總結的也非常不錯。

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如果連動物都會欣賞美的話,我想康德的理論需要做一些調整了,我用白話文說哈:美感這種感受,像數學一樣,是普遍存在的於人類和動物的大腦中的,普遍存在的意思就是一種沒有差異的廣泛存在。所以說人類覺得優美的東西,動物也會覺得優美,美感是一種所有的物種都能夠共同感受到的感受。

美感,不再獨屬於人性。


自然創意設計


您好,您是室內設計師吧。其實如果欣賞作品,主要是自我的提升,如果沒有藝術和生活文化底蘊,一個好作品放在面前,也不會懂得欣賞哦。

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1、首先你得懂得生活,懂各類人群的生活。

設計源於生活,好的作品是否應該在空間和色彩上面更能貼合目標群體的生活,再進一步用作品提升用戶對目標的嚮往。例如:看到高級灰的作品,你能看出它是對極簡主義者的設計。

2、你得提升藝術底蘊

設計源於生活,但不能俗於生活,要在生活中找到那一絲藝術靈感,好的作品是不僅僅表達了更好的生活的嚮往,更表達出了人與環境的探索

3、你得有技術底蘊

懂創建空間,懂色彩搭配,懂建築,懂得流行學,好的作品具有美學性,擁有社會價值,擁有高雅的技術。

選擇了室內設計這個專業

設計將會融入你生活的點點滴滴

當你選擇了它

你不止選擇了一個專業

你也選擇了一種生活

希望每位設計師繼續堅持當初的夢想

也希望大家善待你身邊的每一位設計師


落葉知鄉


利用視覺符號並通過視覺媒介進行信息表 達的設計稱之為視覺傳達設計。 標誌設計 包裝設計 字體設計 圖像設計 書籍設計 廣告設計 視覺形象識別系統(VIS)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 標誌的基本概念   標誌的來歷 上古時代的“圖騰”,國旗、國徽,公共標識、國際化標誌,經過精心設計從而具有高度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標誌。   企業標誌是指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體的標誌,產品標誌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的標誌,又叫商標。 優秀標誌欣賞   這些標誌經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現,你注意過他們嗎?    商標是一個法律名稱。從圖形形態的角度看,商標和標誌沒有明顯的界限。標誌的概念包含商標的概念。 商標與標誌 商標 標誌    現代標誌設計主要體現在藝術性、標準性、應用性等方面,衝破固有的束縛,更大膽、更前衛。 三維造型標誌可以更加細緻地區分幾種層次上的立體造型。 標誌擺脫以往純色填充的約束,具有更豐富的材質和光澤。 標誌設計的對象克服了死板的簡約造型,更具藝術性和表現性的形象層出不窮。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設計借簽了插畫設計的風格。 現代標誌特點 現代標誌製作特點 (借鑑了插畫設計的風格) 包裝設計    對產品的包裝容器造型、包裝結構以及包裝的外觀裝潢進行符合保護性、便利性、經濟性和審美性要求的整體設計,以達到準確有效的傳遞商品信息、提升品牌認知、增強銷售力、滿足消費者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設計稱為包裝設計。


ZLM216


大家好!我是做服裝設計的老李,今天我從服裝設計這個角度來談如何欣賞設計作品這個問題,希望大家笑納。

首先,我們要確認這個設計作品是圖稿還是成品實物,圖稿的價值就是一種產品設計思想的表達。成品實物就是設計思想和技術結合形成的可以規模化生產進而轉化成商品的樣品。

上面我們確立了圖稿和實物的概念和價值,下面就分別來談談如何欣賞這兩種不同形態的設計作品。

設計圖稿是設計師產品設計思路的表達,當看到一張設計圖稿時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欣賞鑑定:

1.設計風格是否和品牌定位(商品企劃)吻合。

2.細節是否有完整的說明,包括造型、顏色、材質、工藝、關鍵部位尺碼等方面。

3.產品效果圖只能作為參考,關鍵還是得看成品效果。

成品實物是設計作品的最終表現,這時我們就要從版形、工藝、顏色、材質搭配等方面來欣賞這個作品,好壞與否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標準,作為設計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叛斷取捨,總之設計就是一個取長補斷的過程,希望大家都不斷進步。

以上就是老李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能幫倒大家,喜歡的話請各位不吝嗇點贊[微笑]。








老李聊設計


這裡所說的設計作品,包括了效果圖和平面設計作品。因此可從以下方面:

1. 看圖面大的配色是否順眼。行內有一句俗話叫:和諧 就是美。首先要從第一感覺來看。這是從大體上來說的,不管是不是內行,其實都會有自己的一種看法和審美觀。

2. 看真實度。很多設計師在畫效果圖時都會故意地調整一些尺寸來儘量地滿足自己的圖面需要。例如20平方的房子畫成40平方的,層高2.6米畫成3.5米的。而在平面圖中,往往會把房子的框架面積和傢俱的比例採用不同的比例,這點猶其是發展商的圖紙上最容易發生。而不幸的是這都是一種行內通病了。很多業主其實都看過無數次自己的房子了,這裡面一眼就可以知道究竟家裡有沒有這麼大,這麼壯觀的。

3. 看設計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一般你原先都會有一些自己的需要。例如你需要的櫃子有沒有,餐廳的餐桌大小的規劃是否符合使用要求等等。

4. 設計是否有創意。一個好的設計師,總會有畫龍點睛之筆,在家裝中,不是有很多的設計項目,所以一兩個的純裝飾項目就能體現出很多東西出來。

5. 設計是否對現有的環境有改進之處。你的房子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天生缺陷,有一些是無可救藥的,但有一些是可以改良的,這裡就最能看過設計師的設計技巧了。

6. 是否符合現實的意義。有一些設計圖天馬行空得有點脫離現實,這也是值得注意的,這就要根據實際的國情和環境來看了。


阿拉丁布丁


我自己的習慣是在欣賞作品的時候帶著三個問題去看(我擦,我覺得我的口氣越來越像老師了怎麼辦):

0. 帶著目的去看

現在設計師社區太多了網站也太多了,哪怕只是一個 Dribbble 我也看不過來,那就只能做「篩選」了,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吧,有時候找特定的那些牛 X 設計師的作品才看,有時候找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去看,有時候找和自己做的項目相關的東西去看。

1. Ta 為什麼這麼做

都說做設計不是純感性的事情,理性也很重要,我覺得了解「為什麼這麼做」比「怎麼做」更重要,沒有個理論依據怎麼去跟 PM 提(chao)案(jia)你說對不對。舉個栗子,前幾天在 Twitter 上看到 Bjango 又發了新作品,同步地他也上傳了這個新 App 的設計到 Dribbble 上,包括下面這個 App 圖標,既然 Bjango 的 Marc 同學我一直很關注,好,那點開來看下。

iStat Server for Mac app icon by Marc Edwards ✎ Bjango

看到這個圖標第一反映是跟他的之前作品似乎很有聯繫,作為 iStat 系列家族裡的服務器端產品,他頂上那個儀表盤的設計和之前 macOS 下客戶端的圖標是保持一致的,而之前的兩個圖標一個用的是類似 macOS 原生日曆、通訊錄等 App 的正面透視,而圖標帶個底,稍微側轉一些,另一個則和 Safari、Photos 等保持一致,一個基本不帶透視的、正面圓形圖標,那我猜想他這次的新圖標是想要在視覺元素上與之前保持同步,但嘗試 Keynote 圖標那樣的全新透視。(其他幾個圖標在他家官網上都看得到:Apps by Bjango),鑑於 Marc 之前又很多作品都是 3D 的,所以猜測這是不做點立體的花頭出來不舒服斯基。

2. Ta 如何做的

繼續以上面這個圖標為例,看這個質感,這個風格,以及某些邊緣的鋸齒(圖標最頂部,金屬圓環內側那些)我猜測應該是 3D 下面建了個簡單的模,然後在 PS 下面重繪的(記得丫是不太喜歡用 Sketch 的,PS 為主,3D 為輔的)。渲染上,整個圖標的光影好像沒有特別複雜的地方,按照基礎素描的感覺 PS 里加點高光和陰影就行(啊,好像栗子沒有舉好,但是沒時間了,就醬紫吧)。然後 Marc 屬於挺有個人風格的設計師,賊噶喜歡用藍色和紫色,你看他官網就能發現了。這個他們家主打產品的圖標的配色當然也沒有跳脫,只不過為了豐富一下細節,整個家族都加了一個粉色,挺安全的一個配色選擇。

3. 我應該怎麼偷師這個設計 / 避免這些問題

那這個圖標也差不多看完了,到目前為止給了我一些啟發:App 圖標用在一個家族的時候可以嘗試同樣視覺元素但不同透視、用了各種混合模式之後出圖之前有時候需要多注意一下鋸齒的問題、整個圖標中的三個主要顏色的出現比例非常一致,藍色 > 紫色 > 粉色,在頂部和側面都是,這個有助於保持整個平衡。

4. 不是我數學不好,只是說這個 4 是可選項:有空多瞭解一下背景

其實很多老外都非常熱心的,在社區裡的參與度也很高,比如 Marc,他在 Dribbble 作品的描述裡面這麼說:

I’m hoping to write up a bit of info on the process used to create it and the other iStat icons, if there’s interest. Does that sound interesting? Are there specific details you’d like covered?

下面的設計師評論得也很積極,除了期待他發文介紹設計過程之外,也馬上留言問了問題,比如有沒有用 3D 軟件啊,而 Marc 馬上回答他用的是 Cheetah 3D 這個軟件建的模型,類似這種「圖片」以外的背景情況有時候也是非常好的欣賞角度,上面說的種種很多隻能靠我自己猜,只有挖出背景才能瞭解更清楚和詳細。

然後順手下載一下這個 App,安裝之後看看實際場景下的使用情況,哪怕是 App 圖標這種比較直接的設計,應用當中也許也是有花頭的,解包後打開主圖標的 .icns 文件,遺憾地發現並沒有針對 32px 和 16px 等小尺寸進行優化(啊,栗子真的找得不好,不要打我,但我真的不想重寫了)


SONDER品牌創意工作室


帶著目的去看

現在設計師社區太多了網站也太多了,哪怕只是一個 Dribbble 我也看不過來,那就只能做「篩選」了,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吧,有時候找特定的那些牛 X 設計師的作品才看,有時候找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去看,有時候找和自己做的項目相關的東西去看。

1. Ta 為什麼這麼做

都說做設計不是純感性的事情,理性也很重要,我覺得了解「為什麼這麼做」比「怎麼做」更重要,沒有個理論依據怎麼去跟 PM 提(chao)案(jia)你說對不對。舉個栗子,前幾天在 Twitter 上看到 Bjango 又發了新作品,同步地他也上傳了這個新 App 的設計到 Dribbble 上,包括下面這個 App 圖標,既然 Bjango 的 Marc 同學我一直很關注,好,那點開來看下。

iStat Server for Mac app icon by Marc Edwards ✎ Bjango

看到這個圖標第一反映是跟他的之前作品似乎很有聯繫,作為 iStat 系列家族裡的服務器端產品,他頂上那個儀表盤的設計和之前 macOS 下客戶端的圖標是保持一致的,而之前的兩個圖標一個用的是類似 macOS 原生日曆、通訊錄等 App 的正面透視,而圖標帶個底,稍微側轉一些,另一個則和 Safari、Photos 等保持一致,一個基本不帶透視的、正面圓形圖標,那我猜想他這次的新圖標是想要在視覺元素上與之前保持同步,但嘗試 Keynote 圖標那樣的全新透視。(其他幾個圖標在他家官網上都看得到:Apps by Bjango),鑑於 Marc 之前又很多作品都是 3D 的,所以猜測這是不做點立體的花頭出來不舒服斯基。

2. Ta 如何做的

繼續以上面這個圖標為例,看這個質感,這個風格,以及某些邊緣的鋸齒(圖標最頂部,金屬圓環內側那些)我猜測應該是 3D 下面建了個簡單的模,然後在 PS 下面重繪的(記得丫是不太喜歡用 Sketch 的,PS 為主,3D 為輔的)。渲染上,整個圖標的光影好像沒有特別複雜的地方,按照基礎素描的感覺 PS 里加點高光和陰影就行(啊,好像栗子沒有舉好,但是沒時間了,就醬紫吧)。然後 Marc 屬於挺有個人風格的設計師,賊噶喜歡用藍色和紫色,你看他官網就能發現了。這個他們家主打產品的圖標的配色當然也沒有跳脫,只不過為了豐富一下細節,整個家族都加了一個粉色,挺安全的一個配色選擇。

3. 我應該怎麼偷師這個設計 / 避免這些問題

那這個圖標也差不多看完了,到目前為止給了我一些啟發:App 圖標用在一個家族的時候可以嘗試同樣視覺元素但不同透視、用了各種混合模式之後出圖之前有時候需要多注意一下鋸齒的問題、整個圖標中的三個主要顏色的出現比例非常一致,藍色 > 紫色 > 粉色,在頂部和側面都是,這個有助於保持整個平衡。

4. 不是我數學不好,只是說這個 4 是可選項:有空多瞭解一下背景

其實很多老外都非常熱心的,在社區裡的參與度也很高,比如 Marc,他在 Dribbble 作品的描述裡面這麼說:

I’m hoping to write up a bit of info on the process used to create it and the other iStat icons, if there’s interest. Does that sound interesting? Are there specific details you’d like covered?

下面的設計師評論得也很積極,除了期待他發文介紹設計過程之外,也馬上留言問了問題,比如有沒有用 3D 軟件啊,而 Marc 馬上回答他用的是 Cheetah 3D 這個軟件建的模型,類似這種「圖片」以外的背景情況有時候也是非常好的欣賞角度,上面說的種種很多隻能靠我自己猜,只有挖出背景才能瞭解更清楚和詳細。

然後順手下載一下這個 App,安裝之後看看實際場景下的使用情況,哪怕是 App 圖標這種比較直接的設計,應用當中也許也是有花頭的,解包後打開主圖標的 .icns 文件,遺憾地發現並沒有針對 32px 和 16px 等小尺寸進行優化(啊,栗子真的找得不好,不要打我,但我真的不想重寫了)


彬子新


欣賞平面設計作品應該從色彩、構圖、語言欣賞、創意、內容等方面談:1、色彩:柔和對比還是強烈的對比2、構圖:有聚有散。是否均衡。3、語言:點、線、色4、創意:是否新穎。5、內容:主體是否突出,表現關鍵部分。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也稱為視覺傳達設計,是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現的方式,透過多種方式來創造和結合符號、圖片和文字,藉此作出用來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平面設計師可能會利用字體排印、視覺藝術、版面(page layout)、電腦軟件等方面的專業技巧,來達成創作計劃的目的。平面設計通常可指製作(設計)時的過程,以及最後完成的作品。平面設計的常見用途包括標識(商標和品牌)、出版物(雜誌,報紙和書籍)、平面廣告,海報,廣告牌,網站圖形元素、標誌和產品包裝。例如,產品包裝可能包括的商標或其他的藝術作品、編排文本和純粹的設計元素,如風格統一的圖像,形狀,大小和顏色。組合是平面設計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尤其是當產品使用預先存在的材料或多種元素融合。基本要素:A、創意:是平面設計的第一要素,沒有好的創意,就沒有好的作品,創意中要考慮觀眾、傳播媒體、文化背景三個條件。B、構圖:構圖就是要解決圖形、色彩和文字三者之間的空間關係,做到新穎,合理和統一。C、色彩:好的平面設計作品在畫面色彩的運用上注意調和、對比、平衡、節奏與韻律。





金華億



內容:任何設計都是需要內容支撐的,無論是digital design還是附著於其它媒介的設計甚至藝術形式,沒有內容和表達不成設計,這無關美學卻是重中之重。

視覺基礎:對比、比例(scale)、突出、平衡、鄰近、留白、重複、動態、韻律、一致等等,這些是平面設計的原則,線條、形狀、空間、材質、色調等是平面設計的基本元素,我們說視覺上可謂美感的設計往往都具備這些要素中的一例或多例。當我們知道“美的東西是具有共性”這樣的觀念後就自然能明白當帶著特定目的去欣賞設計作品時該從哪裡入手,這便是理論框架的重要性。

瞭解自己:沒有一個地球人不具備審美能力,且審美層次和審美“變現”對每個個體都是大相徑庭的,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幫助到每個人,所以認識自己是優先級非常高的一件事。

對於咱們大夥兒,最好的工具類網站是Pinterest。我們從Behance、Dribbble等展示平臺上看到了自認漂亮的圖片,這時候請不要多想,把它們保存到Pinterest中,或者先拖到本地,等你積累了十數張“好看的”圖片後全部打開,找他們的共性,這個共性從表象上來說可能是一種對比顏色的組合,或是一款凌厲的字體。當你通過重複這樣的動作找到更多即刻所愛之元素並發現重複率愈發高時,就可以基本確定自己的關注範圍了。

這裡要注意: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種媒介或種類上,攝影、繪畫、建築都是很好的創意來源,而且從這些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獲得的靈感往往會在紛繁不一的個人理解過程中發生劇變,為你帶來極具個性化的獨到助力也是說不定的。那麼把自己限制在某種特定媒介中是否能幫助自己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提升與該媒介/類型緊密相關的設計水平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審美水平是和個人經歷、價值觀都有關聯的,嗅探這種理想物質的敏感度會在成長老卻的過程中逐漸削弱,口味也會漸趨單一化,在那個階段還想要找到設計中的通識共性並藉以大幅提升審美是非常困難的事,有很多跨專業人士在後續的成長過程中會趨向聚焦於一些片面的設計形態或是拘泥於某種特定的設計風格。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建議在年紀還比較小的時候就儘快擴大那個圓,即便虛得很也無礙。

組合:在確定自己的關注範圍後,可以回頭看看那些依然覺得不錯的作品,你可能會發現獨立存在的那些視覺元素並不足以讓你將他們保存下來。

圖片來源:(http://behance.net)通過不同尺寸的材質拼湊、覆蓋,實現畫面的平衡和視線的聚焦,這是對比、比例、重複圖案的功勞;————

圖片來源:(http://behance.net)材質化的紙張+正側面顏色對比+腰線的截點————

圖片來源:(http://behance.net)對比色+重疊+超出認識的材質

圍繞自己的內容,通過組合這些元素來提升美感階級。你可以嘗試把多個自己喜歡的共性進行組合,觀察是否會有奇妙的化學反應。

數學:然後說一下所謂各種視覺公式,比如黃金比例(很多人通常喜歡用什麼斐波那契螺旋來表達)這樣的“規則”從來就不是一個限制,如果一個平均水平之上的視覺設計師說自己善用此類公式那會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在座的優秀設計師隨便做個有潛在可能應用到黃金螺旋的設計,若你看它順眼,則它必定基本遵循了該公式。所以即便我們認識到數學或許和視覺設計是有關聯的,那也不能幫助自身進階,反而會帶來諸多先天限制——當然也有可能是些許靈感。

結語:我們常常會意識到視覺風格的快速變遷,但任何風格的形成本質上都是擇取再組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