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无声告白》中的“他者”

《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该小说英文版一经推出,就登上了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之最”,伍绮诗的影响力也迅速超过了村上春树、斯蒂芬金等世界级的著名作家,成为2014年度的“文坛黑马”。

美国著名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也曾这样的评价伍绮诗的经典之作:“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亡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

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无声告白》中的“他者”

可见《无声告白》在当时的文坛地位有多高,《无声告白》作为伍绮诗的处女作,多多少少带有她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痕迹。因为伍绮诗她本人就是一位从香港移民到美国的华裔,于是她就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进行创作,这样更为真实,更能引发人们思考和反思。

该小说,它是以一个小女孩莉迪亚的离奇死亡为明线进行展开,通过拨云见日,让我们一点点窥探到事件的真相和起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华裔“他者”、女性“他者”、性少数“他者”、文化夹缝中“他者”的困境与危机,再现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和种族歧视。

01

(一)外乡人:“华裔他者”的无助感和边缘化

“他者”概念的产生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西方人在后殖民时代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则被称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称为“他者”。作为少数者的“他者”生活在文化临界空间里,逐渐被边缘化、属下化、失去话语权,蒙受着种族歧视、身份缺失、性别焦虑等诸多矛盾。

在这个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詹姆斯,詹姆斯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在学校干打杂的工作,而母亲则在厨房帮工。在学校里,詹姆斯成为了同学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走到哪里都会被同学“研究”,“异乎寻常”也成为了他身上固有的标签和代名词。他逐渐被同学们取笑和疏离,在中学的体育课上,白人同学拿走了他在更衣室里的裤子,导致詹姆斯只能穿着裤衩去上课。他努力去融入集体,融入主流社会,但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被推远,所以在他的整个中学时期,他没有社交,没有朋友,他孤独而无助。最后,他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在哈佛七年,他同样没有朋友,就连他的大学导师也因为他的肤色剥夺了詹姆斯留在哈佛任教的权力和资格。

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无声告白》中的“他者”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这个“大拼盘”的多种族社会里,白人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这种民族偏见、种族歧视已经演化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也普遍认为白人高贵,其他种族低贱、卑微。这个问题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也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黑人汤姆,他本性善良,乐于助人,却因为在一次意外帮助白人姑娘的事件中,被污蔑犯了强奸罪,就连代表着正义和平等的人民法庭,最终也未能为汤姆伸张正义。

汤姆成为了社会腐朽制度的牺牲品,而《无声告白》中的詹姆斯同样也是,他们拥有着同样的命运,都是社会边缘化下的“他者”,不被理解,不被关爱。直到一个白人女孩闯入了詹姆斯的世界,让詹姆斯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和活着的意义。他们结婚了,詹姆斯努力工作,拼命赚钱,照顾家里的每一个人,但美好的生活却被妻子的意外出走,而打破。妻子想出去工作,而詹姆斯却反对和阻止,因为在他的意识建构里,妻子就是要相夫教子,出去工作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污蔑,所以他极力反对妻子出去工作。

通过詹姆斯反对妻子出去工作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詹姆斯内心敏感而又脆弱,自卑而又懦弱。所以当他的女儿莉迪亚自杀,菲斯克警官打电话安慰他,没有让他感受到温暖,反而是满满的厌恶和不满。因为基于他过去所受到的遭遇和周围人对他的看法和眼神,已经让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固有逻辑,他是低贱、卑微和无身份者。

詹姆斯是用他自己思想的牢笼牢牢的把自己锁在了里面,他被他所处的社会定义为了“他者”,同时也被他自身潜移默化为“他者”,“他者”的这种思想建构影响着他的习惯、行为、性格以及价值观。

02

(二)失意者:女性“他者”的无奈和挣扎

父权社会中,性别存在着二元对立。父权社会以男性为主体,将女性建构为“他者”。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建构、被凝视的。与男性气质的力量、理性、主动相对,女性气质被构建为柔弱、感性、被动。

《无声告白》中的母亲玛丽琳是热情、主动、聪明要强、标新立异、敢爱敢恨。在高中时代,她敢于向校长提出把自己的家政课换成手工课,大一的时候,为了圆自己想当医生的梦,毫不犹豫选择去了化学实验室。在化学实验室,全班只有她一位女生,在学校实验课的课上,男生们总是以一种藐视的语气对她说:“需要我们帮忙,直说”。就连实验课的老师也对她的能力表示怀疑,但玛丽琳用自己的实力和努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期末成绩永远班级第一。

面对爱情,她热情、主动、敢爱敢恨,嫁给了优秀的哈佛男人,即使她的母亲百般阻止她和非白人种结婚,但她仍然为了爱情选择了詹姆斯。婚后,她相夫教子,照顾家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主妇。

在家庭中,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但在社会中,她却慢慢成为了边缘化的人物,没有工作,没有社交,没有梦想,没有自我,她渐渐成为了一个符号,一名“他者”。她作为一位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被家庭生活填满,她的梦想逐渐褪色、淡化。直到她母亲的离世,彻底激起她作为一位独立女性的主体意识,她选择离家出走,继续学业,但当医生的梦想却被她意外怀孕暂且搁浅。通过玛丽琳这一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淡漠,试图作为独立女性重新返回社会,但却遭到重重阻碍和不理解。

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无声告白》中的“他者”

玛丽琳是男权社会中努力挣扎的一位失意者,即使她最终失败了,但她已经拥有了自我解放和自我改变的意识,有了女性权利的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也是一位胜者。

03

(三)无望者:性少数“他者”的隐忍

性少数人群 (LGBT),即非异性恋者,包括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无性恋以及其他非规范性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人的总称。在漫长的社会演进和发展历程中,性少数人群一直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和边缘化,在与异性恋的二元对立中被视为“他者”。

在这部小说出现的男孩杰克,是一位男同性恋者,他喜欢莉迪亚的哥哥内斯,但却和内斯的妹妹莉迪亚交往,他教莉迪亚学开车,和莉迪亚在湖边玩耍、做爱。也许在外人看来,杰克玩世不恭、傲慢、自我、没有礼貌、性关系凌乱,但当杰克面对内斯的时候,却充满深情和爱意。作为边缘的性少数“他者”,杰克无法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在面对内斯的时候,连正常交流都无法建立。

而内斯不仅不喜欢杰克,甚至在内心深处,对杰克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和唾弃,所以当妹妹莉迪亚出事的时候,内斯第一时间怀疑是杰克干的。这时的杰克无疑是无辜和悲情的,单相思的他面对爱的人污蔑和敌视,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助,但他却始终没有选择离开和退却,而是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的守护着他对内斯的爱。作者关于此处的描写也运用了非常高超的写作技巧,既凸显了杰克在外人面前的形象特征,又刻画了杰克内在的自我隐忍和压抑。

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无声告白》中的“他者”

杰克,一方面受着社会对性取向“他者”的歧视和否定,一方面还要承受自己爱的人的不理解和敌视。此时的杰克像极了《绿皮书》中的唐·谢利,唐·谢利也是一位同性恋者,在一次南方演出中,因为和一位白人男性交往,被警察赤身裸体抓到了公安局。即使他的身份在美国北部,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同样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和不公平的对待。无疑,唐谢利和杰克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他者”,渴望理解和关爱,但却被时代的泥沙一点点推向了洪流之下,变得孤独而又冷漠,无助而又让人怜爱。

04

(四)悲情者:文化夹缝中“他者”的痛苦和毁灭

父亲詹姆斯,是美国二代华裔,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为了大学教授,并且成功娶了一位白人女子为妻,但在主流社会中,他一直被排挤和质疑,身为华裔,内心的自卑感和无助感一直袭卷着他。作为父亲,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女儿莉迪亚的身上,莉迪亚拥有和母亲同样的肤色和美国面孔,他希望女儿被人喜欢和接纳。但他从未想到,他这种潜移默化,挣脱“异类”的文化意识,其实一步一步把女儿推向了深渊。

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无声告白》中的“他者”

而母亲玛丽琳,是一位标新立异,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拥有着自己跨种族的婚姻和独特的混血家庭,但当自己当医生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玛丽琳就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了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她寄希望于莉迪亚,希望莉迪亚可以成为她梦想的实现者。

莉迪亚一方面需要接受父亲身份不被认同的挑战者,一方面需要做母亲人生理想的圆梦者,两面夹击,此时莉迪亚就好像一只没有自我的鸟儿,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她选择了逃离,选择了自杀

莉迪亚自杀了,她的自杀让我们看到了詹姆斯和玛丽琳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和伤害。莉迪亚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被她控制性的父母“他者化”、“边缘化”。青春是本仓促的书,需要我们流着泪一读在读。

结语:

莉迪亚的死成为了所有矛盾的导火索,她离开了,但却让每一个人苏醒了,莉迪亚的父母开始关心自己的儿女,邻居同事也开始接纳莉迪亚一家,不善表达的内斯也接受了杰克的暗示,他们都在为“他者”的反抗描绘着胜利的曙光。但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莉迪亚,因为她给我们上了深深一课。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你的爱永远掷地有声,而非无声告白。

作者介绍:小沐童,教育硕士,爱动漫,爱民谣,爱吃溜溜梅的小女子一枚,没有什么野心,但对未来充满期待和热爱。希望能够以文会友,结交更多的朋友和知己。【原创不易,转载请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