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真正統一是秦朝還是唐朝?能說出個事實依據嗎?

千千千里馬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我們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明確一個事實,即:秦朝統一文字,即“書同文”。這一點在歷史上是沒有爭議的。

既然這一點沒有爭議,那為什麼有人還提出這樣的問題呢?這個問題是一個偽命題嗎?

也不是,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人對中國文字的發展歷史知識應該是有所瞭解的。因為他們注意到了秦朝時期各種文字在全國同時存在,以及在全國各地區的民間,人們仍在使用各種不同文字的情況。

貝克爾曾說:歷史是說過和做過的事情的記憶。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翻翻我們的記憶,回溯一下歷史,看看我們的祖先們在統一文字上都做了些什麼。

再瞭解一下秦代統一文字時的歷史背景,當時全國各地文字的使用情況,以及秦以小篆為標準統一文字後在全國的通用情況。釐清了這幾點,對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會很有幫助。

秦代統一文字的歷史背景

戰國時期的六國文字分為五大文字派系:齊系、燕系、晉系、楚系,另外一個文字派系便是以秦國為代表的周秦文字了。

齊系文字:是齊、魯、邪、滕、薛、莒、杞、紀、祝、倪、任等國文字。文字特點是有很多異體字,裝飾筆畫多,其形體較西周春秋時期的銘文更修長,字體風格清秀。它的主要載體是銅器。齊系文字受晉系和楚系文字的影響比較大,它是在西周文字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了東方文字體系。

  • 齊侯盂銘文拓片

燕系文字:是北方燕國的文字。燕國偏安北隅,經濟落後、交通閉塞,文化發展也受到制約,燕系文字字形也較匱乏,有一些特點較為獨特,如“爪形合併”是燕系文字有著濃郁地域色彩的古文字字形。燕系文字比較穩定。其主要載體有銅器、兵器、璽印、陶文等。

  • 燕系文字

晉系文字:包括韓、趙、魏、中山、東周、西周、鄭、衛等國使用。晉系文字繼承西周文字的特點,中期的《侯馬盟書》是晉系文字最典型的代表,字形修長,結體生功自然,筆畫細勁。晉系文字載體為青銅器、貨幣、陶器、璽印等。

  • 中山王鐵足銅鼎銘文

楚系文字:包括楚、吳、越、徐、蔡、宋等國使用。楚系文字特點是字體修長,特殊字多。字態靈動活潑、結構不規律。楚系文字也是殷周文字的一種變體。殷周文字形體上的一些特點,包括簡化、異化、繁化等結構變化等,都在楚系文字演化過程中有所體現。楚系文字的主要載體有銅器、兵器、璽印、陶器、貨幣、漆器和木器、謙帛及簡牘等。

  • 曾侯乙墓竹簡(最左為出土編鐘上銘文)

秦系文字:秦國使用。文字比較規範、穩定。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的先秦時期,秦系文字統稱為大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石、竹簡木牘和帛書等。載體為銅器、兵器、竹簡,石刻等。

  • 石鼓文

這些文字基本都是由金文發展而來,原本差異並不大,但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人為的將文字做了修改,以體現各自的獨立性。而且各國各自為政,國與國之間長期處於敵對態勢,相互之間的交流也受到阻礙,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國家地區間也就出現了一現文化差異。這種差異在文字上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最明顯的表現是,各國將文字筆畫隨意的刪減,形體結構也是越來越混亂,文字差異有不斷加劇的趨勢。原來同源的文字變得各種各樣,差異越來越大。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認為必須改變這種情況,因為一來文字的差異,異致文化的認同感不強,政令也難以通暢,不利於皇朝統治。

二來各國文字原本同源,是為人因素和各自為政導致了差異化,如令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必然要將這種情況扭轉過來。可以說皇始皇在統一文字這件事上立下了千古功績,他的這一行為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文字的發展和書法藝術的發展。

秦始皇決心統一文字,他命丞相,也是當時的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來搞這個事情,李斯整理規範了秦國的文字,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在全國各地推廣,小篆遂成為官字,在官方文書上和隆重正式的場合使用。

  • 李斯小篆

所以說:是秦國統一文字,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

秦統一文字後,小篆的推廣及其它文字的使用狀況:

秦國將小篆作為通用文字推廣後,使用度並不高。因為小篆書寫繁瑣,學習起來並不容易,易識易辨性不強,實用性也不強。所以其它文字如刻符、蟲書、署書、隸書等一些文字仍然被廣泛使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說:

“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許慎《說文解字序》中的這段話,概括了秦朝文字使用的基本概況:就是官字小篆和其它各種文字同時存在,同時使用。

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會有人提出文章標題裡的這個問題,那就是有人認為儘管秦始皇以小篆為標準統一了文字,但秦朝仍是處於多種文字並存的狀態,小篆也並未成為唯一被使用的文字。

但是如果持這種看法,認為秦國的文字並未真正統一的話,那就是一個悖論了。

秦始皇統一文字,將文字的發展納入統一軌道,將小篆作為官方通行文字,儘管其它文字仍在使用,但政策導向性的作用凸顯,已經極大的壓縮了其它文字的發展空間。

儘管小篆在秦朝使用度不高,但小篆仍然作為官文和通用文字傳承到漢代。漢代繼承了秦代統一文字的做法,雖然漢朝中後期將小篆演變成了隸書,但漢代多種文字並存的現象卻在急劇減少,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成果,在秦之後的漢朝已經可以看到。

中國文字的發展是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漢代前期篆書和隸書都有應用。中後期隸書發展成熟,應用廣泛。楷書與草書也逐漸發展。但我們不能說這是多文字共存,因為這些書體都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這些文字只是書體不同而已,在文字體系上並無區別。

秦始皇統一文字,將戰國時期的楚系文字、晉系文字、齊系文字、燕系文字都統一到秦國的小篆體系下,將其它文字派系的發展空間壓縮掉。在秦國時期,雖然其它體系文字仍在使用,但已經沒有了發展空間,處於逐漸消亡之中。到了漢代後期和三國二晉時期,這些文字基本絕跡。

所以說:秦朝統一文字的歷史事實脈絡清楚!

到了隋唐時期,文字以楷書、行書、隸書、篆書這四種書體存在,各種書體發展成熟。楷書成為通用書體,廣泛在官文、手札,石刻上應用。所以有人據此認為唐朝是文字發展史上文字真正統一的時期。

但應該看到的是唐代文字是由秦代篆書逐漸演變而來,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同文“政策,那也就沒有唐代楷書的興盛,更談不到什麼文字的統一。

而且唐朝楷書通用與漢代隸書的通用,從本質上看並沒有什麼不同,從這個道理上也可以說是漢代事實上統一了漢字。

而且楷書也處於動態發展之中,到了近代還有繁體楷書和簡體楷書之分,因為文字有不斷演變的自然屬性,所以,文字的發展變化永不會停止。也就不能據此認為是唐朝事實上統一了漢字。

秦始皇的“同文”政策,開創了中國文字發展的新局面,之後文字的不斷演變發展,都是秦朝統一文字這條主線的不斷延續。秦朝時期多文字共存的現象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就像如今普通話是全國推廣的通用語言,但各地方言仍在使用的情況一樣。

秦朝統一文字,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將文字昇華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前進的一條生動鮮明的文化脈絡,歷史貢獻巨大,應當得到肯定和讚揚。

回答完畢。


杉石


一直有人試圖讓文字也“大一統”,但從沒真正做到過。

秦朝時期統一文字,是對東亞大陸文字多樣性的一次重大打擊,自秦以後,各國原先的文字大量失傳。

但文字天然就會演化,天然就有使用者改造文字以更適應自己的用途。古代書生經常嘲笑沒讀過書的人寫的字“缺胳膊少腿”,其實就是這些勞動者改造文字以適應自己的使用需求,只是這些改造後的字始終使用範圍有限。

到了近代後,洋人傳教士進入,洋人認為文字應該和口語貼近是理所當然的道理。於是就對漢字進行了改造以適應當地人的口音。於是出現了方言版本的聖經,例如寧波方言的:

到了當代也依然如此,官方想把文字“大一統”,然而各種火星文、表情文、小圈子黑話層出不窮,語言文字天然就是活的,會自行生長,試圖阻礙文字生長的人不過是竹籃打水。


區塊鏈米達斯之手


漢字真正統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華夏遠古就有文字,華夏遠古的文字都掌握在各地的大祭師手中,主要用來與天地、鬼神溝通,其次是用來記錄人間的風俗丶儀軌丶歷史、各種知識丶各種技能丶各大家族的祖源和演化脈絡……。

據說軒轅黃帝號令天下時期,對大祭師掌控文字的情況不滿,對各流派的祭祀文字各不同相,感到不滿。於是,軒轅黃帝命令“蒼頡”負責造字。

蒼頡造字,其實是一個統一文字的行動。自此:

1,天下出現了統一的文字。

2,文字不再由大祭師們壟斷。

3,世界的解釋,從此歸於帝王。王權首次壓倒了神權。

蒼頡字誕生之時,天地變色,鬼神驚。實際上就是指王權壓倒了神權。

自蒼頡統一文字後,歷經幾千年,文字又演化出多種子系統。周朝初立時,周公旦為了政令通暢,天下人交流方便。於是開展了訓民正音丶統一官方文字的活動。

周公旦大力推廣雅言(周朝普通話),編撰標準字典《爾雅》。周公的努力,僅僅只是統一了官方文字。真正強行從上至下統一文字的朝代,還是秦朝。秦朝強制推行“書同文”。

秦朝雖然統一了文字,但是秦滅亡後。文字的書寫方式,又開始多樣化。漢朝推廣隸書,作為漢朝公文書寫字體。漢隸就是漢字標準字體的源頭。

漢字標準字體發展到唐朝才基本定型,從唐朝至今,漢字標準字體基本沒變。今天的國人只要讀過點書,都能順利的閱讀唐朝的文字。

文字是不斷髮展的,即便字形不變,讀音也會有變化,有些字的意思也會發生變化。從這個層面來說,漢字真正統一,還是在當下。


鬼影147951010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發展不僅對中華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經說過:“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魯迅先生說過,漢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古老又完備的漢字,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叫作“卜辭”,“契文”,“龜甲文字”。金文,也叫做鐘鼎文,盛行於西周時期,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澆鑄而成的,所以金文“字形圓轉,大小均勻”。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的一種文字,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筆畫繁多。大篆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最早的石刻文字,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國。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時頒佈的字體,由李斯等人而造。小篆經過整理、簡化後,異體字大量地減少,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小篆筆畫勻稱整齊,線條粗細一致,更加圓潤,流暢。

隸書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並行,由於小篆難寫,因此書吏抄錄公文時多用隸書。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為得方折平直,粗細有致。漢代,隸書正式將小篆取代,成為正式的書寫體,故又稱“漢隸”。楷書產生於漢末,盛行於魏晉,成熟於唐代,一直沿用至今。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更是將楷書藝術推動到了極高峰。因此,漢字的統一應該是在秦朝,而漢字演化到了唐代則趨於穩定。






要努力en


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指漢字自然的變化過程。漢字的改革一般是非連續的、劇烈的、短期內完成的;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漢字的自然流變有時間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多樣化,造成異體字越來越多,字音讀法不同,字義發生變化,導致了漢字不統一、不規範。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演變後,人們必須對漢字進行改革,使得漢字規範化、統一化。此外,漢字不可能一產生就很完美,就能滿足各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會主動地改革漢字,使得漢字滿足生產力繼續發展的需要。而當改革的措施推廣之後,漢字又開始新一輪的自然流變。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之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 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當於漢字的改革,而路漸漸自然變寬、變直、損毀、分支等變化,相當於漢字的自然流變。這兩種變化過程有著不同的性質、趨勢、規律和作用,因此過去我們籠統地把這兩種變化放在一起討論漢字的歷史演變,得出的一些結論,如“漢字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到簡”,難免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規定通行全國的標準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體,由李斯書寫出標準字體《倉頜篇》,趙高作出《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讓全國統一用他們簡化後的字體書寫,這就是小篆。


時時樂天天樂


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比較權威的歷史教科書都寫著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度量衡。

書同文,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不便於交流。

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這裡的“一”和“同 ”同義,就是“統一”。

兩漢共持繼四百餘年,形成漢族、漢字等稱謂。漢字就是秦朝時期使用的文字,只是文字也有不斷髮展變化的情況,現在大陸有簡化漢字,而臺灣和香港是繁體漢字,還有個別新創造的漢字,像武則天自名武曌(zhào),瞾就是武則天自造的字。但是總體還是由秦朝時期文字發展而來。中國歷史沒有出現斷代現象漢字功不可沒。統一漢字確實是好處很多,我們今天到全國各地旅遊,有不少地方存在方言,我們聽不懂,但是寫出漢字,就什麼都會看懂了。秦朝統一文字,讓我們現在還受益。


大白白野


真正統一漢字的是秦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文字,以小篆為通用文字,根據漢代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的解讀,秦始皇是用秦國小篆作為統一天下文字的標準。

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令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又令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李斯、趙高、胡毋敬均用小篆來進行這三部字書的寫作。

 


花開別落


當然是大秦帝國。

理由:(1)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準,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儘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2)唐朝是沿襲隋朝的政治制度,廣義上來講並沒有在文字上做過大的改動。首先就沒有統一文字的條件,秦朝之前是數百年的春秋戰國的亂世,文化的差異,文字的差異,迫使始皇帝統一文字。雖然唐朝文化燦爛,學者、詩人、書畫家多不勝數,但是文字的統一還是要追溯到秦漢時期。

秦二世刻於青銅上的佈告使用小篆

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書


歷史的寵兒


秦朝統一度量衡,文字,是中華文化的一次提升,是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

事實依據就是“書同文字”。

“書同文字”一語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日「黔首」,大鋪。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蘭,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殷商以後,文字逐漸普及,但是因為地域差異,一個字就有幾種,甚至十幾種寫法。這種情況在春秋戰國時候,各國分立,不好的影響還不多麼明顯。但秦統一後,這種文字差異化,大大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於是,秦滅六國後,就統一文字,全國統一用小篆。這樣一是維護統治,二是能滅亡六國文化,防止六國死灰復燃。


V度


漢字的統一從秦滅六國開始推行,但是做為四分五裂剛剛統一的國家來講,想要一蹴而就,立竿見影是不可能的,漢字的統一同樣是經歷在各個朝代逐漸完善的過程,當時秦一統六國後,全國以小篆為通用文字,並作了簡化工作。這對中國的文字發展是一次極大的改革和推動。同時在秦朝後期興起了更為簡化的隸書,在西漢得到廣泛應用。

如果非要說漢字真正統一是秦朝還是唐朝。我覺得公認的還是秦朝。其實秦朝時漢字結構己基本定型。李斯等人也做了大量工作。就像普通話一樣,雖然各地還有各自的方言,但是普通話是基本都會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