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真正统一是秦朝还是唐朝?能说出个事实依据吗?

千千千里马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我们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确一个事实,即:秦朝统一文字,即“书同文”。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没有争议的。

既然这一点没有争议,那为什么有人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吗?

也不是,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知识应该是有所了解的。因为他们注意到了秦朝时期各种文字在全国同时存在,以及在全国各地区的民间,人们仍在使用各种不同文字的情况。

贝克尔曾说: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翻翻我们的记忆,回溯一下历史,看看我们的祖先们在统一文字上都做了些什么。

再了解一下秦代统一文字时的历史背景,当时全国各地文字的使用情况,以及秦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后在全国的通用情况。厘清了这几点,对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会很有帮助。

秦代统一文字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分为五大文字派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另外一个文字派系便是以秦国为代表的周秦文字了。

齐系文字:是齐、鲁、邪、滕、薛、莒、杞、纪、祝、倪、任等国文字。文字特点是有很多异体字,装饰笔画多,其形体较西周春秋时期的铭文更修长,字体风格清秀。它的主要载体是铜器。齐系文字受晋系和楚系文字的影响比较大,它是在西周文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东方文字体系。

  • 齐侯盂铭文拓片

燕系文字:是北方燕国的文字。燕国偏安北隅,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文化发展也受到制约,燕系文字字形也较匮乏,有一些特点较为独特,如“爪形合并”是燕系文字有着浓郁地域色彩的古文字字形。燕系文字比较稳定。其主要载体有铜器、兵器、玺印、陶文等。

  • 燕系文字

晋系文字:包括韩、赵、魏、中山、东周、西周、郑、卫等国使用。晋系文字继承西周文字的特点,中期的《侯马盟书》是晋系文字最典型的代表,字形修长,结体生功自然,笔画细劲。晋系文字载体为青铜器、货币、陶器、玺印等。

  • 中山王铁足铜鼎铭文

楚系文字:包括楚、吴、越、徐、蔡、宋等国使用。楚系文字特点是字体修长,特殊字多。字态灵动活泼、结构不规律。楚系文字也是殷周文字的一种变体。殷周文字形体上的一些特点,包括简化、异化、繁化等结构变化等,都在楚系文字演化过程中有所体现。楚系文字的主要载体有铜器、兵器、玺印、陶器、货币、漆器和木器、谦帛及简牍等。

  • 曾侯乙墓竹简(最左为出土编钟上铭文)

秦系文字:秦国使用。文字比较规范、稳定。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先秦时期,秦系文字统称为大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石、竹简木牍和帛书等。载体为铜器、兵器、竹简,石刻等。

  • 石鼓文

这些文字基本都是由金文发展而来,原本差异并不大,但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人为的将文字做了修改,以体现各自的独立性。而且各国各自为政,国与国之间长期处于敌对态势,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受到阻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国家地区间也就出现了一现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字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最明显的表现是,各国将文字笔画随意的删减,形体结构也是越来越混乱,文字差异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原来同源的文字变得各种各样,差异越来越大。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认为必须改变这种情况,因为一来文字的差异,异致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政令也难以通畅,不利于皇朝统治。

二来各国文字原本同源,是为人因素和各自为政导致了差异化,如令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必然要将这种情况扭转过来。可以说皇始皇在统一文字这件事上立下了千古功绩,他的这一行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始皇决心统一文字,他命丞相,也是当时的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来搞这个事情,李斯整理规范了秦国的文字,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在全国各地推广,小篆遂成为官字,在官方文书上和隆重正式的场合使用。

  • 李斯小篆

所以说:是秦国统一文字,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秦统一文字后,小篆的推广及其它文字的使用状况:

秦国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推广后,使用度并不高。因为小篆书写繁琐,学习起来并不容易,易识易辨性不强,实用性也不强。所以其它文字如刻符、虫书、署书、隶书等一些文字仍然被广泛使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的这段话,概括了秦朝文字使用的基本概况:就是官字小篆和其它各种文字同时存在,同时使用。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提出文章标题里的这个问题,那就是有人认为尽管秦始皇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文字,但秦朝仍是处于多种文字并存的状态,小篆也并未成为唯一被使用的文字。

但是如果持这种看法,认为秦国的文字并未真正统一的话,那就是一个悖论了。

秦始皇统一文字,将文字的发展纳入统一轨道,将小篆作为官方通行文字,尽管其它文字仍在使用,但政策导向性的作用凸显,已经极大的压缩了其它文字的发展空间。

尽管小篆在秦朝使用度不高,但小篆仍然作为官文和通用文字传承到汉代。汉代继承了秦代统一文字的做法,虽然汉朝中后期将小篆演变成了隶书,但汉代多种文字并存的现象却在急剧减少,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成果,在秦之后的汉朝已经可以看到。

中国文字的发展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汉代前期篆书和隶书都有应用。中后期隶书发展成熟,应用广泛。楷书与草书也逐渐发展。但我们不能说这是多文字共存,因为这些书体都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些文字只是书体不同而已,在文字体系上并无区别。

秦始皇统一文字,将战国时期的楚系文字、晋系文字、齐系文字、燕系文字都统一到秦国的小篆体系下,将其它文字派系的发展空间压缩掉。在秦国时期,虽然其它体系文字仍在使用,但已经没有了发展空间,处于逐渐消亡之中。到了汉代后期和三国二晋时期,这些文字基本绝迹。

所以说:秦朝统一文字的历史事实脉络清楚!

到了隋唐时期,文字以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这四种书体存在,各种书体发展成熟。楷书成为通用书体,广泛在官文、手札,石刻上应用。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唐朝是文字发展史上文字真正统一的时期。

但应该看到的是唐代文字是由秦代篆书逐渐演变而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同文“政策,那也就没有唐代楷书的兴盛,更谈不到什么文字的统一。

而且唐朝楷书通用与汉代隶书的通用,从本质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同,从这个道理上也可以说是汉代事实上统一了汉字。

而且楷书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到了近代还有繁体楷书和简体楷书之分,因为文字有不断演变的自然属性,所以,文字的发展变化永不会停止。也就不能据此认为是唐朝事实上统一了汉字。

秦始皇的“同文”政策,开创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新局面,之后文字的不断演变发展,都是秦朝统一文字这条主线的不断延续。秦朝时期多文字共存的现象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就像如今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通用语言,但各地方言仍在使用的情况一样。

秦朝统一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将文字升华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前进的一条生动鲜明的文化脉络,历史贡献巨大,应当得到肯定和赞扬。

回答完毕。


杉石


一直有人试图让文字也“大一统”,但从没真正做到过。

秦朝时期统一文字,是对东亚大陆文字多样性的一次重大打击,自秦以后,各国原先的文字大量失传。

但文字天然就会演化,天然就有使用者改造文字以更适应自己的用途。古代书生经常嘲笑没读过书的人写的字“缺胳膊少腿”,其实就是这些劳动者改造文字以适应自己的使用需求,只是这些改造后的字始终使用范围有限。

到了近代后,洋人传教士进入,洋人认为文字应该和口语贴近是理所当然的道理。于是就对汉字进行了改造以适应当地人的口音。于是出现了方言版本的圣经,例如宁波方言的:

到了当代也依然如此,官方想把文字“大一统”,然而各种火星文、表情文、小圈子黑话层出不穷,语言文字天然就是活的,会自行生长,试图阻碍文字生长的人不过是竹篮打水。


区块链米达斯之手


汉字真正统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华夏远古就有文字,华夏远古的文字都掌握在各地的大祭师手中,主要用来与天地、鬼神沟通,其次是用来记录人间的风俗丶仪轨丶历史、各种知识丶各种技能丶各大家族的祖源和演化脉络……。

据说轩辕黄帝号令天下时期,对大祭师掌控文字的情况不满,对各流派的祭祀文字各不同相,感到不满。于是,轩辕黄帝命令“苍颉”负责造字。

苍颉造字,其实是一个统一文字的行动。自此:

1,天下出现了统一的文字。

2,文字不再由大祭师们垄断。

3,世界的解释,从此归于帝王。王权首次压倒了神权。

苍颉字诞生之时,天地变色,鬼神惊。实际上就是指王权压倒了神权。

自苍颉统一文字后,历经几千年,文字又演化出多种子系统。周朝初立时,周公旦为了政令通畅,天下人交流方便。于是开展了训民正音丶统一官方文字的活动。

周公旦大力推广雅言(周朝普通话),编撰标准字典《尔雅》。周公的努力,仅仅只是统一了官方文字。真正强行从上至下统一文字的朝代,还是秦朝。秦朝强制推行“书同文”。

秦朝虽然统一了文字,但是秦灭亡后。文字的书写方式,又开始多样化。汉朝推广隶书,作为汉朝公文书写字体。汉隶就是汉字标准字体的源头。

汉字标准字体发展到唐朝才基本定型,从唐朝至今,汉字标准字体基本没变。今天的国人只要读过点书,都能顺利的阅读唐朝的文字。

文字是不断发展的,即便字形不变,读音也会有变化,有些字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从这个层面来说,汉字真正统一,还是在当下。


鬼影147951010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发展不仅对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古老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作“卜辞”,“契文”,“龟甲文字”。金文,也叫做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时期,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浇铸而成的,所以金文“字形圆转,大小均匀”。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一种文字,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笔画繁多。大篆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石刻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国。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时颁布的字体,由李斯等人而造。小篆经过整理、简化后,异体字大量地减少,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小篆笔画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润,流畅。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由于小篆难写,因此书吏抄录公文时多用隶书。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为得方折平直,粗细有致。汉代,隶书正式将小篆取代,成为正式的书写体,故又称“汉隶”。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更是将楷书艺术推动到了极高峰。因此,汉字的统一应该是在秦朝,而汉字演化到了唐代则趋于稳定。






要努力en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时时乐天天乐


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比较权威的历史教科书都写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

书同文,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不便于交流。

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这里的“一”和“同 ”同义,就是“统一”。

两汉共持继四百余年,形成汉族、汉字等称谓。汉字就是秦朝时期使用的文字,只是文字也有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现在大陆有简化汉字,而台湾和香港是繁体汉字,还有个别新创造的汉字,像武则天自名武曌(zhào),瞾就是武则天自造的字。但是总体还是由秦朝时期文字发展而来。中国历史没有出现断代现象汉字功不可没。统一汉字确实是好处很多,我们今天到全国各地旅游,有不少地方存在方言,我们听不懂,但是写出汉字,就什么都会看懂了。秦朝统一文字,让我们现在还受益。


大白白野


真正统一汉字的是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文字,根据汉代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解读,秦始皇是用秦国小篆作为统一天下文字的标准。

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令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又令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李斯、赵高、胡毋敬均用小篆来进行这三部字书的写作。

 


花开别落


当然是大秦帝国。

理由:(1)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整齐划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图尽可能消除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以利统一。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做隶书,比小篆更简便。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2)唐朝是沿袭隋朝的政治制度,广义上来讲并没有在文字上做过大的改动。首先就没有统一文字的条件,秦朝之前是数百年的春秋战国的乱世,文化的差异,文字的差异,迫使始皇帝统一文字。虽然唐朝文化灿烂,学者、诗人、书画家多不胜数,但是文字的统一还是要追溯到秦汉时期。

秦二世刻于青铜上的布告使用小篆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


历史的宠儿


秦朝统一度量衡,文字,是中华文化的一次提升,是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

事实依据就是“书同文字”。

“书同文字”一语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日「黔首」,大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蘭,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殷商以后,文字逐渐普及,但是因为地域差异,一个字就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写法。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候,各国分立,不好的影响还不多么明显。但秦统一后,这种文字差异化,大大影响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于是,秦灭六国后,就统一文字,全国统一用小篆。这样一是维护统治,二是能灭亡六国文化,防止六国死灰复燃。


V度


汉字的统一从秦灭六国开始推行,但是做为四分五裂刚刚统一的国家来讲,想要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汉字的统一同样是经历在各个朝代逐渐完善的过程,当时秦一统六国后,全国以小篆为通用文字,并作了简化工作。这对中国的文字发展是一次极大的改革和推动。同时在秦朝后期兴起了更为简化的隶书,在西汉得到广泛应用。

如果非要说汉字真正统一是秦朝还是唐朝。我觉得公认的还是秦朝。其实秦朝时汉字结构己基本定型。李斯等人也做了大量工作。就像普通话一样,虽然各地还有各自的方言,但是普通话是基本都会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