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文|恩醬

來源:魯豫有約公號(ID:lyyy_scndgs)


你可能對這些聲音不陌生——

“要找一份穩定工作,不然你將來就完了!”

“要趕緊結婚生子,趁年輕你還能挑!”

不知從何時起,這些“應該做”的任務,無窮無盡。

在中國,女性到了30歲還沒結婚,會被打上一個不友好的標籤:“剩女”。

獨自面對四面八方的親戚“拷問”,承受來自社會不理解的壓力……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圖/《下一站幸福》

這種現象,引起了國外媒體的關注。

最近,一部聚焦“剩女”的紀錄片在社交媒體上刷屏——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剩女》Leftover Women

美國PBS出品,豆瓣7.8分。

一個半小時的影片,聚焦三個中國女性的故事。

有人說,“這是所有單身女性,正在或未來可能經歷的困境。”

沒有“按時結婚”的她們,是主動選擇自由瀟灑,還是迫於現實的無奈?

高學歷,高收入的她們,怎麼就“剩”下了?

日劇《我選擇了不結婚》中有一句臺詞:

“我不是結不了婚,而是不想結婚!”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圖/《我選擇了不結婚》

對於當代單身女性來說,不結婚是她們的主動選擇嗎?

紀錄片導演經過了漫長的篩選,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3位願意出鏡的主人公。

她們家庭背景、學歷、性格各不相同,極具代表性。

28歲的徐敏(音譯),出身優越,名牌大學畢業,家裡有房有車。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34歲的華梅(音譯),來自山東農村,靠自己努力當上了一名律師。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30多歲的蓋琦(音譯),出身書香門第,是一名大學老師。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在尋找愛情的路上,她們積極主動地出擊,卻遇到了不同的困境:

徐敏的原因,來自原生家庭

她在相親會中認識了一名英國海歸男性,在北京上班,各方面條件都不錯。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但最難的那一關,來自

父母

飯桌上,徐敏媽媽第一個問題就是:“他是北京戶口嗎?”

得到否定的答案,一切就沒了下文。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類似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她坦言,自己的戀愛主權有80~90%掌控在父母手中。

從小的教育和經歷,把她“馴服”成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不敢輕易跟父母對抗。

這也導致她處過不少對象,最終還是無法走進婚姻。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而另一邊,事業有成的華梅同樣處處碰壁——

可匹配的男性,實在是太少了。

她積極地參加約會,主動地去相親角。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但很快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職業,反而成為別人望而卻步的理由。

“你是律師啊?隨便拿幾條法律出來,我不就完蛋了?”

“我希望在婚姻上佔主導權,不希望找一個比我強太多的女性。”

這讓她產生了懷疑:“婚姻的意義是什麼?”、“不結婚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嗎?”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即便是已經邁入戀愛關係,婚姻依然是一個難題。

蓋琦有一個比自己年紀小的男朋友,兩人離結婚還差那麼一步。

她的顧慮是對方出身農村家庭。

男方同樣對她的年齡有所顧慮。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世紀佳緣的數據顯示,以2016年為基準,中國27歲以上的未婚女性人數達到3800萬人左右。

如今,戀愛觀越來越自由開放,社交渠道越來越豐富,為什麼仍有這麼多人單身?

大城市很多“剩女”並非條件不好,相反她們都很優秀。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有婚戀機構說:“對於學歷收入都不錯的單身女性來說,她們對另一半的要求也高。就像金字塔一樣,越往頂尖爬,適合的人就越少。”

但在符合要求的人裡面,不少已經脫單甚至已婚,造成選擇範圍又進一步縮小。

加里·貝克爾在《家庭論》裡寫到:

“一個理性經濟人結婚的目的,在於想從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如果婚姻收益超過了單身收益,那麼人們就會選擇結婚,否則就寧願單身。”

多元化的時代,越來越多人對婚姻有了新的思考,對婚姻質量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剩女”的焦慮,來自婚戀市場單一化的標準

《剩女》中有一幕,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爭議——

華梅去了婚姻介紹所,希望能找一個受過良好教育,願意尊重女性的男士。

聽起來是很簡單的要求吧?

但,“紅娘”一上來就給她三重暴擊:

首先,你不是什麼大美女。

你的年紀已經不小了。

而且,你的性格太強硬了,需要“柔”一點。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言下之意,你已經沒有資格挑挑揀揀了。

日劇《東京女子圖鑑》中,30歲事業獨立的綾,在相親會上備受“冷落”。

問題不在於她是否經濟獨立,而是年齡——

“想成家的男性,比起外表和社會能力,更在意的是女性的年齡。”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圖/《東京女子圖鑑》

這就是大多數東亞女性的真實遭遇。

在世俗觀念中,留給女孩子談戀愛的時間,只有22歲(畢業後)到27歲之間。

在這之後,似乎直接邁進“相親”階段。

有女生說:“一直在相親,沒敢談戀愛,年紀越往後,從零起步就越困難。”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圖/《東京白日夢少女》

相親市場上,一直存在“男生好年輕,女生好財力”的鐵律。

單一化的擇偶標準,忽視了每個人身上的獨特色彩。

華梅用了一段話,形容這種的“無力感”:

“像以前中國女人要裹小腳一樣,對於腳太大的,喜歡亂跑的,對自己的人生還有很多夢想的,就穿不進去,穿進去就夾腳......”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有人把25~30歲的女性稱作“夾心層女孩”——

進,不知道方向;退,不清楚後路。

“馬上30歲,是應該在學業上再拼搏一把,還是踏實下來結婚呢?”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圖/《東京白日夢少女》

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焦慮感,籠罩著每一個大齡單身女性。

選擇單身還是結婚,必然存在取捨

不結婚的女性,或許在迷茫和焦慮中掙扎。

那麼選擇結婚,就代表是“成功結局”嗎?

紀錄片《剩女》中,蓋琦是唯一一個走進婚姻殿堂的。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為了給父親治病,家裡掏空所有積蓄,她也從此重新審視自己的擇偶觀。

她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想清楚”

不能稀裡糊塗地單身,也不能稀裡糊塗地結婚。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真正想清楚之後,她選擇了向生活妥協。

短短一年內,結婚生子的任務全部完成。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有學生問她,作為一名女性主義者,你是怎麼看待婚姻的?

她坦言,結婚之前的單身生活,更有趣。

結婚後,雖然變無聊了,但收穫了幸福。

單身還是結婚,並不是對立的關係。

正如她所說的:“婚姻肯定要捨棄一些東西,我沒有Happy Ending的期望。”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選擇單身的自由瀟灑,或是擁抱世俗意義上的幸福,都是個人選擇。

就好像兩條不同的道路,不存在誰更高人一等。

麗貝卡·特雷斯特在《單身女性時代》中寫道:

“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經濟上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不再像以前那樣,依賴婚姻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圖/華梅最終選擇去巴黎進修

麗貝卡研究了多年單身群體,她發現:孤獨與是否有伴侶沒有直接關係。

“孤獨是一種‘親密感的缺失’,這種缺失不一定能通過婚姻來緩解。”

越來越多女性開始重視自我價值的發展,尋求更多幸福的可能性。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圖/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

書中介紹了一名40歲未婚的英文教授蘇珊娜,她的單身生活全被朋友、劇院、博物館以及俱樂部佔滿了。

在她的回憶中,“身邊的同學朋友沒有幾個是結婚的。”

對於單身者來說,朋友所扮演的角色幾乎等同伴侶或者家人。

這也離不開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越來越健全的福利設施和便捷服務,讓單身人士不再需要依賴來自伴侶的幫助。

麗貝卡寫道:“城市為她們提供了更安全的庇護,反之她們也促進了城市的完善。”

紀錄片《剩女》刷屏:不強調“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單身崇拜”

圖/《東京白日夢少女》

正如《剩女》中的三位女性,有人選擇了出國開始新生活,有人選擇了結婚生子,有人繼續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這部影片並非強調“剩女羞辱”,更不是鼓吹“單身崇拜”。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

而選擇幸福的權利,一直在你手中。

今日話題:到了“適婚年紀”還沒結婚是一種什麼體驗?

-------------

插圖|文中配圖來自網絡,不做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Rebecca Traister.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All the Single Ladies.

PS:更多新鮮好文好物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每週三晚偶遇陳魯豫,陪你走心地聊聊天,一切不止於《魯豫有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