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文|恩酱

来源:鲁豫有约公号(ID:lyyy_scndgs)


你可能对这些声音不陌生——

“要找一份稳定工作,不然你将来就完了!”

“要赶紧结婚生子,趁年轻你还能挑!”

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应该做”的任务,无穷无尽。

在中国,女性到了30岁还没结婚,会被打上一个不友好的标签:“剩女”。

独自面对四面八方的亲戚“拷问”,承受来自社会不理解的压力……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图/《下一站幸福》

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最近,一部聚焦“剩女”的纪录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剩女》Leftover Women

美国PBS出品,豆瓣7.8分。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聚焦三个中国女性的故事。

有人说,“这是所有单身女性,正在或未来可能经历的困境。”

没有“按时结婚”的她们,是主动选择自由潇洒,还是迫于现实的无奈?

高学历,高收入的她们,怎么就“剩”下了?

日剧《我选择了不结婚》中有一句台词:

“我不是结不了婚,而是不想结婚!”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图/《我选择了不结婚》

对于当代单身女性来说,不结婚是她们的主动选择吗?

纪录片导演经过了漫长的筛选,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3位愿意出镜的主人公。

她们家庭背景、学历、性格各不相同,极具代表性。

28岁的徐敏(音译),出身优越,名牌大学毕业,家里有房有车。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34岁的华梅(音译),来自山东农村,靠自己努力当上了一名律师。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30多岁的盖琦(音译),出身书香门第,是一名大学老师。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在寻找爱情的路上,她们积极主动地出击,却遇到了不同的困境:

徐敏的原因,来自原生家庭

她在相亲会中认识了一名英国海归男性,在北京上班,各方面条件都不错。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但最难的那一关,来自

父母

饭桌上,徐敏妈妈第一个问题就是:“他是北京户口吗?”

得到否定的答案,一切就没了下文。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她坦言,自己的恋爱主权有80~90%掌控在父母手中。

从小的教育和经历,把她“驯服”成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不敢轻易跟父母对抗。

这也导致她处过不少对象,最终还是无法走进婚姻。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而另一边,事业有成的华梅同样处处碰壁——

可匹配的男性,实在是太少了。

她积极地参加约会,主动地去相亲角。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但很快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职业,反而成为别人望而却步的理由。

“你是律师啊?随便拿几条法律出来,我不就完蛋了?”

“我希望在婚姻上占主导权,不希望找一个比我强太多的女性。”

这让她产生了怀疑:“婚姻的意义是什么?”、“不结婚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吗?”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即便是已经迈入恋爱关系,婚姻依然是一个难题。

盖琦有一个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朋友,两人离结婚还差那么一步。

她的顾虑是对方出身农村家庭。

男方同样对她的年龄有所顾虑。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世纪佳缘的数据显示,以2016年为基准,中国27岁以上的未婚女性人数达到3800万人左右。

如今,恋爱观越来越自由开放,社交渠道越来越丰富,为什么仍有这么多人单身?

大城市很多“剩女”并非条件不好,相反她们都很优秀。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有婚恋机构说:“对于学历收入都不错的单身女性来说,她们对另一半的要求也高。就像金字塔一样,越往顶尖爬,适合的人就越少。”

但在符合要求的人里面,不少已经脱单甚至已婚,造成选择范围又进一步缩小。

加里·贝克尔在《家庭论》里写到:

“一个理性经济人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如果婚姻收益超过了单身收益,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单身。”

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人对婚姻有了新的思考,对婚姻质量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剩女”的焦虑,来自婚恋市场单一化的标准

《剩女》中有一幕,在网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华梅去了婚姻介绍所,希望能找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愿意尊重女性的男士。

听起来是很简单的要求吧?

但,“红娘”一上来就给她三重暴击:

首先,你不是什么大美女。

你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而且,你的性格太强硬了,需要“柔”一点。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言下之意,你已经没有资格挑挑拣拣了。

日剧《东京女子图鉴》中,30岁事业独立的绫,在相亲会上备受“冷落”。

问题不在于她是否经济独立,而是年龄——

“想成家的男性,比起外表和社会能力,更在意的是女性的年龄。”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图/《东京女子图鉴》

这就是大多数东亚女性的真实遭遇。

在世俗观念中,留给女孩子谈恋爱的时间,只有22岁(毕业后)到27岁之间。

在这之后,似乎直接迈进“相亲”阶段。

有女生说:“一直在相亲,没敢谈恋爱,年纪越往后,从零起步就越困难。”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图/《东京白日梦少女》

相亲市场上,一直存在“男生好年轻,女生好财力”的铁律。

单一化的择偶标准,忽视了每个人身上的独特色彩。

华梅用了一段话,形容这种的“无力感”:

“像以前中国女人要裹小脚一样,对于脚太大的,喜欢乱跑的,对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梦想的,就穿不进去,穿进去就夹脚......”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有人把25~30岁的女性称作“夹心层女孩”——

进,不知道方向;退,不清楚后路。

“马上30岁,是应该在学业上再拼搏一把,还是踏实下来结婚呢?”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图/《东京白日梦少女》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焦虑感,笼罩着每一个大龄单身女性。

选择单身还是结婚,必然存在取舍

不结婚的女性,或许在迷茫和焦虑中挣扎。

那么选择结婚,就代表是“成功结局”吗?

纪录片《剩女》中,盖琦是唯一一个走进婚姻殿堂的。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掏空所有积蓄,她也从此重新审视自己的择偶观。

她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想清楚”

不能稀里糊涂地单身,也不能稀里糊涂地结婚。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真正想清楚之后,她选择了向生活妥协。

短短一年内,结婚生子的任务全部完成。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有学生问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你是怎么看待婚姻的?

她坦言,结婚之前的单身生活,更有趣。

结婚后,虽然变无聊了,但收获了幸福。

单身还是结婚,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正如她所说的:“婚姻肯定要舍弃一些东西,我没有Happy Ending的期望。”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选择单身的自由潇洒,或是拥抱世俗意义上的幸福,都是个人选择。

就好像两条不同的道路,不存在谁更高人一等。

丽贝卡·特雷斯特在《单身女性时代》中写道: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上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婚姻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图/华梅最终选择去巴黎进修

丽贝卡研究了多年单身群体,她发现:孤独与是否有伴侣没有直接关系。

“孤独是一种‘亲密感的缺失’,这种缺失不一定能通过婚姻来缓解。”

越来越多女性开始重视自我价值的发展,寻求更多幸福的可能性。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图/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

书中介绍了一名40岁未婚的英文教授苏珊娜,她的单身生活全被朋友、剧院、博物馆以及俱乐部占满了。

在她的回忆中,“身边的同学朋友没有几个是结婚的。”

对于单身者来说,朋友所扮演的角色几乎等同伴侣或者家人。

这也离不开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健全的福利设施和便捷服务,让单身人士不再需要依赖来自伴侣的帮助。

丽贝卡写道:“城市为她们提供了更安全的庇护,反之她们也促进了城市的完善。”

纪录片《剩女》刷屏:不强调“剩女羞辱”,也不鼓吹“单身崇拜”

图/《东京白日梦少女》

正如《剩女》中的三位女性,有人选择了出国开始新生活,有人选择了结婚生子,有人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这部影片并非强调“剩女羞辱”,更不是鼓吹“单身崇拜”。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

而选择幸福的权利,一直在你手中。

今日话题:到了“适婚年纪”还没结婚是一种什么体验?

-------------

插图|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不做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Rebecca Traister.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All the Single Ladies.

PS:更多新鲜好文好物可关注微信公众号:鲁豫有约(ID:lyyy_scndgs)每周三晚偶遇陈鲁豫,陪你走心地聊聊天,一切不止于《鲁豫有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