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黃飛鴻"系列電影為例

黃飛鴻是香港電影史上的一個經典形象,目前"黃飛鴻"系列電影已拍攝百餘部,是不折不扣的一個大IP。

作為香港電影人的傑出代表,徐克將一度沉寂的黃飛鴻系列電影推陳出新,再造了香港武俠電影的輝煌。由徐克監製和導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主要包括:《黃飛鴻》(1991)、《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1992)、《黃飛鴻之獅王爭霸》(1993)、《黃飛鴻之王者之風》(1993)、《黃飛鴻之龍城殲霸》(1994)。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海報

總體來看,前兩部較為出色,其中第一部獲得了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992)的最佳導演、最佳剪接、最佳動作設計和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等獎項。徐克的"黃飛鴻"電影憑藉精彩的武打場面、強大的明星陣容、插科打諢的幽默獲得了觀眾的喜愛,而電影中的家國敘事內核則成為其步入經典殿堂的根本。

一、"黃飛鴻"形象再造:由鄉鎮武師到民族英雄

黃飛鴻(1847-1924),廣東省南海縣人,其父黃麒英,是著名武術家。黃飛鴻自幼隨父習武,練就一身好武藝,擅長"鐵線拳"、"五行拳"、"柺子無影腳",同時舞獅技藝超群,被譽為"廣州獅王"。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

黃飛鴻曾當過廣州民間自衛武裝組織"民團"武術教練,晚年繼承父業,主持、經營"寶芝林"醫局,除行醫治病外,還設館授徒。

黃飛鴻真實人物事蹟成為電影擴展演繹的重要基礎,此前,廣受認可的黃飛鴻形象是由關德興(主演過近80部)塑造的一代儒俠。後來,成龍、劉家良等人都對黃飛鴻進行過重新演繹,但都不能算太成功。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關德興

徐克跳出前人窠臼,結合自身經歷,將黃飛鴻放入時代鉅變中,採用宏大敘事的方式重新演繹英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徐克電影中的黃飛鴻人性化色彩更濃厚,他既要面對時代變局,也要應付兒女私情。他身上也有一點保守和狹隘的性格弱點,但是他能不斷學習新生事物,開闊眼界,勇於糾正自身的缺點和不足。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關於徐克創造的黃飛鴻形象,香港著名影評人李焯桃曾這樣評價:

時移世易之下,新版黃飛鴻亦由廣東鄉鎮武師,蛻變為清末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為中國何去何從上下求索的民族英雄。徐克這回首度將中國近代歷史背景,引入英雄傳說的功夫片體裁之中,拍出壯懷激烈的史詩氣魄。一方面站穩民族立場反抗洋人欺侮併發揚國粹,另一方面反省自己的落後及民族劣根性,虛心吸取西洋文化的優點。

黃飛鴻身上有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省和進取精神,成為"思則悟,悟則行,行則高遠"的理想人格縮影。

二、中西文化的碰撞: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影片中的中國正處在風雨飄搖的亂世,義和團、白蓮教等民間團體憤而反抗,清政府苦苦支撐困局,外國列強在中華大地橫行……

鴉片戰爭以來,列強的堅船利炮粉碎了清王朝的幻夢,部分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李鴻章就認為"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中國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魏源 《海國圖志》

朝廷中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也開展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

1.對西方文化的矛盾心態

中西方文化碰撞之後,西方的事物開始湧入中國人的生活。在電影中出現反覆出現照相機、輪船、火車、蒸汽機、手錶等影像符號。中國不同社會階層對西洋事物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義和團、白蓮教和紅燈教等團體將一切西洋事物視為邪魔外道,以燒洋物、殺洋人為己任。《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中的白蓮教就是固步自封的典型代表,奉行一刀切的處事原則,堅信"神功護體",做事不分青紅皂白,最終只能淪為清廷和洋人鬥爭的犧牲品。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清政府由對西洋事物鄙夷不屑,到後來認識到西洋事物的厲害後,開始不得不向西方人學習。建同文館,派留學生;建兵工廠,訓練新式軍隊;設總理衙門,應對各國使節。

以黃飛鴻為代表的普通中國民眾,只能以樸素的生活常識面對新來的西洋事物。一方面有保守抵制的心態,另一方面也開始逐步學習和接受。

黃飛鴻在十三姨的引領下開始穿西服、坐火車、拍照錄影、學英語,也算是開眼看世界。

導演徐克說: "《黃飛鴻》系列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了中西文化衝突,這除了因為我在美國留學的經歷外,更重要的是我覺得80年代中英簽訂收回香港的協定,很多人認為這是個不安穩的時代。我當時想法是,香港人這麼多年來忘了我們一直在這種環境裡面成長,拍這個戲還是要告訴大家,我們還是要以根為主。"

黃飛鴻隱喻的可能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處境。一方面既不能閉目塞聽,無視世界發展潮流;一方面也不能全盤西化丟失自身文化根基,只有將外來的文明與思想依附於本民族的精神之上才是可取的道路。

2.影像符號寓意的世界潮流

黃飛鴻系列電影中有大量的代表中西方文化的影像符號,它們成為表達電影主旨和寓意的重要工具。我們僅以舞獅和火車為代表進行簡要分析:

①舞獅

舞獅,是中國人的傳統民俗形式,也成為黃飛鴻的一個標籤印記。

黃飛鴻電影中有多部都有舞獅採青的描寫,第三部《獅王爭霸》更是以舞獅作為主題。舞獅代表了中國文化中精巧華麗的一面,也成為"沉睡的雄獅"的隱喻。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黃飛鴻的舞獅技藝超群,可以贏得"獅王"的稱號,但在與列強的周旋中卻捉襟見肘(《王者之風》與八國聯軍"怪獸陣"比鬥),體現出中國文化在東西碰撞之時的困惑與無助。

②火車

《男兒當自強》影片一開始就是黃飛鴻一行人坐在搖晃的列車中的特寫鏡頭。

火車作為依託蒸汽動力的現代交通工具,是電影所反映的時代與社會背景的一種象徵,是西方文明技藝的重要體現。它有著明確的軌跡和目的地,成為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的具象。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處於時代劇變中的中國向何處去?這是處於困惑和迷茫中的有識之士的歷史之問。答案也許就在那轟鳴向前的列車中。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生,逆之則亡。在這"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影片以一個普通習武者的身份介入國家宏觀敘事思考,由細微的具象體驗上升到抽象的宏觀思考,極大提升了武俠片的格局。

三、悲劇英雄:黃飛鴻的必由之路

生逢亂世,無人倖免。影片呈現了不同人群的探索和救國夢,對時代悲劇下的人物寄予了諸多同情。

1.救國圖強的不同選擇

義和團、白蓮教等矇昧群眾代表,將照相機當作"攝魂器",將一切西方文明視為"西洋妖術",他們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只能成為群眾情緒的釋放渠道而無益於世道人心。

白蓮教的小女孩,本應享受童年快樂時光,卻被過早裹入時代的洪流,堅信"神功護體",卻飲彈身亡,成為愚昧思想的犧牲品。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以納蘭元述為代表的清廷官員,他們有國際視野,知曉世界發展趨勢,努力革新求變,試圖挽救清王朝覆滅的頹勢,但最終只能成就自身的愚忠,淪為時代的犧牲品。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以孫文、陸皓東為代表的革命派,以更加激進的方式改變社會,雖有先天不足的弊病,但他們是革命的先行者,為未來指明瞭前進方向。

徐克並未將電影中的人物做臉譜化的處理和明顯地道德評判,而是凸顯出人物在時代劇變中的命運無力感。也許他們選擇的道路並不能真正拯救中國,但是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做好自己的本分,是真正意義上的悲劇人物。

2.黃飛鴻的必由之路

作為一部武俠片,黃飛鴻系列電影塑造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英雄形象:無論是嚴振開、九宮真人、納蘭元述等武林好手,還是洋人的洋槍禮炮、八國聯軍的"怪獸陣"、紅燈教的奇異大陣,每一次黃飛鴻都能無往不勝,全身而退。

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是一個大時代下的悲劇英雄,對於時代變幻,他是無能無力的。正如《男兒當自強》中一段經典的南音插曲,"飄零去,莫問前因,只見半山殘照,照住一個愁人。去路茫茫,不禁悲來陣陣……

"將時代的悲涼和困惑描寫得淋漓盡致。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也許他能打敗惡霸、拯救個別人,贏得"獅王"稱號,但他無力改變整個時局。這是一個武術家的無奈,也成為他憤而覺醒的重要契機。

《獅王爭霸》中黃飛鴻感嘆:區區一個金牌並不能改變中國的國運。只有廣開民智、智武合一才是國富民強之道。

①開民智

作為一名武術家,傳統文化既是其安身立命所在,也是其開眼看世界的桎梏。黃飛鴻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能主動學習,兼收幷蓄,表現出一種自信與開放的心態。

在以十三姨為代表的啟蒙者指引下,黃飛鴻逐漸擺脫舊有的狹隘和保守心態,認識到狹隘的民族主義並不能救中國,而是敏銳地認識到革命主義者才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影片中黃飛鴻對愚昧、狹隘的義和團和白蓮教大打出手,對孫中山代表的革命派則伸出了橄欖枝。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② 男兒當自強

影片的家國敘事並非簡單的 "打洋人"以"禦侮",而是掃除一切阻礙勢力以"自強"。

黃飛鴻系列影片都以《男兒當自強》為主題曲,表達了強烈的民族自強意識。"自強"與"阻礙自強"的矛盾,成為家國敘事的內核。

家國敘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

《黃飛鴻》劇照

凡是有助於民族自強的,都是黃飛鴻極力提倡和弘揚的;反之,凡是有礙於民族自強的,都在黃飛鴻的打擊之列。正是憑藉著"男兒當自強"的一腔熱血和豪情壯志,讓黃飛鴻成為激勵一代人奮進的精神象徵。

小結

徐克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在家國敘事中完成對黃飛鴻的形象再造,由一名行俠仗義、鋤強扶弱的武術家成為一名憂國憂民、救亡圖存的先行者,由一個區域性的文化符號上升為一個民族性的精神象徵。

"黃飛鴻"系列電影以家國為背景的宏大敘事拓展了武俠片的世界,提升了武俠片的格局,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輝煌,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