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

每當我重新翻閱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百年孤獨》,就已然覺得它那句經典的同時彙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時態的開頭回味無窮;每當我合上這本書,書裡面的孤獨氣息會撲面而來,瀰漫在四周,讓人一時半會說不出話來。

讀一次《百年孤獨》就好像自己也跟著孤獨了一百年,這種體驗先不論好壞,但起碼是獨特的,很令人震撼,也說明孤獨是一種永恆的存在。

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再讀這本書時,看著書中那些很長又很像的人名,就如同見到了老朋友。他們不動聲色重演故戲,我也再看不厭,仍舊是眼睜睜看著他們一點點被孤獨包圍、侵蝕,不論是家族的第一代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還是第二代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阿瑪蘭妲和麗貝卡等,他們皆在孤獨中迎接自己命運最終的歸宿,直至整個布恩迪亞家族從此在地球上消失。

馬爾克斯則在書的最後說到“因為可以預料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記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但每次讀著讀著我都會有幾個疑問:

“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為何總是在幾乎接近絕境的孤獨中終老?他們明明勇於開拓、正義坦蕩又勤奮聰明,為何總是落入重複的荒誕,孤獨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他們咎由自取,還是說這孤獨早已是他們命運最終的歸宿,註定無法擺脫?結局早已寫好,他們的一切付出與掙扎,最終都只能是徒勞一場,這一切是必然還是偶然? ”

帶著這些疑問,我一次次體驗到經典的魅力。書中的人物與故事即便相隔萬里與千年,我們也總能從中看到現實,看到自己,看到身邊人的影子。就拿孤獨來說,它是全人類共同的話題與宿命,絕不僅僅只是書中人才會遇到的問題。

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1、什麼是孤獨?

現有的公開理論認為孤獨是一種心靈上的寂寞,指人有著自己充盈的想法,甚至自身的認知觀念處於一定的高度上,只是即便面對人群的簇擁,他依然孤獨。

人為什麼會孤獨?理論認為造成孤獨感的原因大致有兩方面:

一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情感關係的缺少,比如年幼時期缺乏母愛,青年時代未能收穫愛情,自我發展時缺少社會上的交互關係。

二是缺乏歸屬感,當我們擁有了滿足生存的條件便會發生情感上的需求,心裡渴望從一段關係中得到他人的肯定,繼而獲得內心的滿足。如親人的關愛,朋友的理解等等,只有獲得這樣的感受,才能獲取心靈上的平衡,否則就會陷入到不可名狀的孤獨當中。

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那麼,結合《百年孤獨》書中的故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在馬孔多一百多年的歷史裡,布恩迪亞家族成員之間缺少任何實質上的情感溝通,對彼此缺乏瞭解、理解以及信任,甚至他們貌似也不屑於希望獲得別人對自己的理解,也覺得根本沒人會真正懂得自己。

他們或忙碌,或執著,或孤僻冷靜,或權勢燻心,迫不及待陷入自己的世界,沒有耐心交流,沒有牽掛與細膩的情感,只剩下慾望與忙碌,就這樣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家人,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彷彿從他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孤獨就如影隨形。

2、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孤獨

《百年孤獨》中神秘而充滿智慧的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用梵文在羊皮捲上寫下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布恩迪亞家族所有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孤獨,很多時候他們都只是慾望的奴隸,忙碌的機器,依靠本能而活著。

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創始人的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這對夫妻,一個充滿創造力和理想,一個勤勞能幹竭力維持家庭。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滿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甚至超越了奇蹟和魔法。他利用磁鐵來挖掘地下黃金、用放大鏡打陽光戰,差點把房子點燃、用天文觀測儀器探尋世界奧秘、建鍊金實驗室……他在不斷創新與建設的激情中度過了自己的前半生,但唯獨經常把家庭職責拋在腦後。後來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試圖破壞家裡井然有序的一切,近於發瘋,家人只好把他一直捆在院子裡的一棵樹上,直到死去。

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烏爾蘇拉是家族中活得最久的一位。年輕時,烏爾蘇拉也彷彿染上了丈夫的狂熱,忙著蓋房子佈置新家,在十幾個木匠和泥瓦匠的簇擁下發號施令,決定採光與通風事宜,隨意分配空間不受控制;擴大糖果小動物生意,整夜不歇地開著烤爐,考出一籃籃麵包預計品種豐富的布丁、蛋白酥和小餅乾,並在幾個小時內就在通往大澤區的小路上全部售出。明明到了可以安享生活的歲數,她反倒越來越活躍,一直忙於自己的事業。除了忙事業,在這個古怪的家裡,烏爾蘇拉盡力保持正常,一生都在不停地操勞,照顧孩子。

忙碌了一生的烏爾蘇拉,在晚年無法穿透的孤獨中,她獲得了非凡的觀察力,也正是她憑藉著觀察力,她看清了過去因忙碌而忽略的真相。

她最終證實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還在她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的哭泣,既不代表上校今後會擁有腹語能力或是成為預言家,也不是長出豬尾巴的徵兆,而是證明這個烏爾蘇拉不惜付出生命去愛的兒子,不過是一個無力去愛的人。

對,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一個無力去愛的人。他不愛唯一的妻子,不愛跟他有過一夜風流隨即又消失的無數女人,更不愛他的兒子們 .......也是在此刻,烏爾蘇拉改變了對自己女兒阿瑪蘭妲的看法,她那令人感到恐懼的鐵石心腸,其實是溫柔的另一面........烏爾蘇拉在忙碌中釋放孤獨,最終也在孤獨中死去。

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阿瑪蘭妲的孤獨

阿瑪蘭妲一直以來都是我非常無法理解的一個人,可憐她嗎?可憐。討厭她嗎?討厭。她費盡心機奪走麗貝卡的戀人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甚至犧牲無辜的人。然而,得到手的戀人,她卻又不答應嫁給人家,最後戀人因無法接受現實而自殺;她也令赫裡內勒多·馬爾克斯受盡折磨,給人希望又讓人家陷入無限的絕望。期間卻跟自己的侄子發生關係,在自己還沒有死的時候,就開始給自己做壽衣,做好了拆,拆了就再做,用無盡的忙碌讓自己深陷孤獨,每天活在絕望的悔恨中。

麗貝卡的孤獨

關於麗貝卡印象最深的兩點:將失眠症帶到了馬孔多以及吃土,特別是吃土這件事。怎麼會去選擇吃土......讀下去會發現土是她剋制慾望、緩解孤獨、寄託情懷的良藥。

“她又開始吃土。第一次是出於好奇,她確信那糟糕的味道將是擺脫誘惑的最佳藥方。她果然無法忍受泥土在嘴裡的感覺,但她沒有放棄,而是受制於不斷增強的渴望,漸漸恢復了舊日的胃口,恢復了對原生礦物的喜愛以及原始食物帶來的滿足。”“這一把把泥土使那唯一值得她自卑自賤的男人不再遙遠也更加真切,彷彿從他腳上精巧的漆皮靴在世界另一處所踏的土地傳來礦物的味道,她從中品出了他鮮血的重量與溫度,這感覺在她口中猛烈灼燒,在她心裡留下安慰。”

她也是一個慾望強烈的人,當何塞·阿爾卡蒂奧出走多年回到家中,“一天下午全家人都在午睡,她再也無法忍受,去了他的房間。”

麗貝卡的沮喪以及受虐表現,令她在吃土和縱慾之間走完徹底孤獨的一生。

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百年孤獨》人物關係圖

上校和哥哥的孤獨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常年的戰爭中,一度失去了理想和敏感,被權勢所改變。後來是失敗拯救了他,回到馬孔多之後,他餘生都待在了父親留下的那間鍊金實驗室,鑄造融化一條條小金魚直到死去。而上校的哥哥何塞·阿爾卡蒂奧,繼承了父親蓬勃的慾望和精力,延續了家族血脈。但他從小沒能得到真正充分的父母之愛,導致一生都和布恩迪亞家族始終處於一種遊離的狀態,沒有任何紐帶能將他和家族聯繫在一起,最終荒誕死去。

3、孤獨可恥嗎?

布恩迪亞家族最終沒有擺脫孤獨的宿命,就彷彿第一代創始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精神失常之前發現的那樣“你看那天,看那牆,看那秋海棠,每天都是一個樣。”家族命運也在不斷重複中早已註定,每一條孤獨路徑都像是在驗證一條已經被驗證過的真理。

孤獨令他們脆弱,總愛上不該愛的人,經常感到痛苦,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是選擇了孤獨,因為孤獨給了他們完整的自己以及活下去所需要的不可抗拒的形式和力量。孤獨是他們所能找尋到的一種看似恰當的活著的方式,是對現實的承受,也是對現實頑強地延續。

孤獨驅使他們不停地忙碌,上校不停地做小金魚,阿瑪蘭妲不停地做壽衣,第六代繼承人不停地沉思,他們也在享受著屬於自己的那份孤獨。我想這孤獨對他們而言,是內心的軟肋,也更是活著的鎧甲

馬爾克斯曾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再讀經典鉅著《百年孤獨》:無法擺脫的孤獨是命運最終的歸宿

孤獨可怕嗎?孤獨是一種病態嗎?有人說,孤獨是可恥的,但無論是從《百年孤獨》這本書裡,還是其他人的真切感受,我都認為孤獨並不可恥,不僅不可恥,而且孤獨是一種本能。當你清醒認識到這一點時,你會發現孤獨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享受,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與他人的靈魂交流,收穫並加固內心的篤定與安寧,儼然一場盛大的狂歡。

擁有親情、愛情、友情,當然是美好的,但也別忘記人生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要分開。我們是獨立的個體,在很多時候我們依然都是孤獨的存在。

《百年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