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古商城洪江》油畫

大明王朝的基礎建設,以及鄭和下西洋的冒險行動,給洪江的木材和桐油行業帶來空前繁榮,小鎮洪江由此開始扶搖直上,直至富譽江南,洪江商機,很快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洪江鼎盛時期,有“五府十八幫”、“十大會館”,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淘金者,不僅成就了各自的商業神話,更是將洪江推向了一個巔峰,今天的洪江故事,我們來講述一群江西人和一群寶慶人的故事。

在洪江滿城的窨子屋中,最打眼的是塘衝四號的庭院——“留園”。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俯瞰留園

留園,為解放前洪江大富豪“慶元豐”油號劉岐山家族的家業,這處劉氏家業的典範之作,是由四座窨子屋組合而成,有亭閣、魚池、書院等,佔地六千平米,造價10萬銀元以上。

劉興華起手指處,眼前大片的高牆窨子屋,都曾是曾太祖劉岐山的產業,在洪江,也盛傳著這個首富的故事,相傳劉岐山所創下的家業,曾經佔到了洪江四分之一還多,然而,劉岐山初來洪江時,他是兩手空空、身無分文。劉岐山發家,靠的是洪江的一種獨特資源——洪油。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劉歧山像

劉岐山本是江西人,出身在戰亂時代,1860年至1865年五年間,在老家江西新幹縣曾投靠太平軍當過一名士兵,一次,在九江北岸地段的一場激烈戰鬥中,劉岐山被打散離隊。

退伍回家務農的劉岐山,在清朝鹹同之際,又因家道貧困,恰逢災年,不得不孑然一身逃難來到洪江,在親戚的幫助下,劉岐山先是到了“高燦順”油號當學徒;後來自己擺起了小布攤,日積月累,劉岐山開起了自己的“慶元豐”布號。

當年,正處中國桐油經營海外市場快速拓展階段,同時,美國農產品中尚無桐油種植及加工業,所以不到十年,中國桐油替代亞麻油輸入歐洲,成為世界油漆工業生產的主要原料,白手起家的劉岐山,敏銳地嗅到了這一商機,1886年,他毅然轉變經營模式,通過週轉資金投入了桐油生產,自辦作坊,將桐油精煉成洪江獨特的產品——洪油,其顏色金黃、純淨而無雜質。

1911年清朝末年,時局動盪,油價大跌,洪江各油號都不敢收油,劉岐山審時度勢,大量購進洪油,在民國建立之際,立即將洪油運到鎮江出售,一舉獲利20多萬銀兩,其後又將“慶元豐”布號改為“慶元豐”油號,專營洪油,最終成就了一代洪江首富的家業。

先是投靠當地大戶做學徒,後靠擺地攤做布匹生意起家,最後創下了鉅額的財產,直至成為後來洪江的“首富”,劉岐山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直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江西人前仆後繼、奔向洪江,“一個包袱一把傘,走到洪江當老闆”,在那個年代,竟是蔚然成風。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當年留園的主人們,前坐者為劉歧山三夫人楊誠貞

明清時期,江西稱為江右,江西商人,則被稱為“江右商”或“江右幫”,對於洪江而言,“江右幫”的傑出人物劉岐山有兩大貢獻,一是精煉桐油,其次開拓國際市場,不過,洪江桐油第一人還不是劉岐山,而是他的一個江西同鄉張吉昌,在劉岐山退出太平天國部隊的前一年,江西撫州臨川人張吉昌早在1864年,於洪江創辦了第一家油號---張吉昌油號。

張吉昌開出洪江第一家油號後,洪江桐油徹底擯棄了原來小打小鬧的局面,開始產、供、銷一體化,並採用體量龐大的船隻運油,於汛期出發,至下游後船油皆售,再後來,其他的江西商人在各省分設莊點,開出分號,聘請專門的掌櫃經營。一直到解放前,作為洪江三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洪江桐油,基本上就一直掌控在這些“江右幫”手中。

“江右幫”為洪江“五府十八幫“中實力最壯的一群,其中,與其攜帶而來的一種建築有著密切的關係。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江西會館

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其中,祭祀道教人物許真君,自明清以來,“萬壽宮”就跟隨江西人的足跡而遍撒各處,在湖南,大小有200座“萬壽宮”。

眼前這座破落的建築,原本是洪江氣勢最為恢宏,被當地老百姓稱作“金鑾殿”的江西會館,走南闖北的“江右商人”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不管去到哪兒,只要有“萬壽宮”,就一定要先去那裡落腳,尋求幫助,交流信息;否則,將不但得不到同鄉商人的幫助,還可能遭到同鄉的排擠。

“江右商人”信仰許遜,對於淨明道德的忠孝觀念,自小就耳濡目染,在經商過程之中,又受到“萬壽宮”的道德原則約束,因此,“江右商人”言行上講究忠孝。

農曆八月初一至十五,“朝拜”活動是每個“萬壽宮”在一年中最大,也是最隆重的一次活動。真君“朝拜”期間,各地“江右商人”都會以“萬壽宮”為舞臺,捐款集資迎請戲班子,來“萬壽宮”進行匯演,這種演出年復一年,已經形成了 “萬壽宮”的一大特色。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萬壽宮

“萬壽宮”平時的事務主要是調解糾紛,幾乎每天都有兩三起,多則五六起。 排解商業糾紛,調解內部矛盾,同鄉之間,租賃店鋪,合股拆夥,買賣房屋及典押房產等商業活動,都會請會首到場作證,以避免不必要的商業糾紛。

洪油最多時有十六、七家油號,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江右幫”辦的,除此之外,江西人還經營藥材、木材、布匹、棉紗、百貨等,昔日的大金號天順華、大布號徐復隆、大藥號陳敦厚、洪勝堂等也都是江西人開的,他們的經濟實力相當雄厚,對洪江古商城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張吉昌、慶元豐、徐榮昌等鉅商大賈均擁有百萬銀兩;高燦順、楊恆源、劉同慶、劉安慶等殷實富戶也各有幾十萬銀元, 洪江四十八船碼頭中,江西人有自己專用的碼頭,且規模以其最大。

江西人能有此成就,離不開“萬壽宮”的一種古老的資金集結形式——“搖會”。

當各等證人,資金募集方,資金提供方到齊後,由“萬壽宮”會首宣佈搖會集資的緣由、每一份的數額及總額、參加人員、集資時間等問題,最後宣佈發起人優先獲得第一會,其餘參加人員通過搖色子,按照點數大小,獲得第二會、第三會等依次排下來。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繁忙的洪江港口

通過萬壽宮,江右商人聯絡鄉親,團結和幫助來往本城鎮的同鄉,併為他們解決一些臨時性的困難。如對同鄉的失業者、流浪者或給以落腳之地,或資助返鄉路費,或幫助介紹職業,江右商人聚集多的地方,絕不允許同鄉人流離失所,露宿街頭,就是憑著這股凝聚力,江西商人在洪江儼然坐大為首。

在洪江有句老話說:“貴州人的頂子,江西人的銀子,寶慶人的錘子”,就是說貴州人當官多,江西人在洪江做生意賺了錢,寶慶人在洪江的拳頭厲害,這中間的寶慶人,就是今天的邵陽人。

昔日的寶慶會館——太平宮,雖然到現在只剩下個門樓,但還算完整,可單單是這塊由整塊巨石鏤刻而成的牌樓,其氣勢便足以撼人,也由此可以推斷,當年的“十大會館”是何等的富麗堂皇。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繁忙的洪江港口

洪江“十大會館”,各地商人各拜其神,江西會館拜的是道教許真君,福建會館祭拜的是媽祖,貴州會館祭拜的是黑神,湘鄉會館祭拜的是文昌帝君,祈禱文運昌盛;寶慶會館祭拜的人物是戰神蚩尤。

寶慶會館裡按行業設有東南西北四路、十廠,及數十個大、小行會;東路以邵東為主設四廠,木匠分大木高架建築和小木傢俱二廠,鐵匠業分鋼火鍛造和小料製造二廠,南路以邵陽為主一廠為巖匠,西路以隆回為主設四廠,分篾匠、板篾、方篾、竹纜及園木匠,北路以新化為主一廠搞油漆業。

洪江財富四分之一在江西人,但洪江人口,四分之一是寶慶人,他們主要從事手工業如鐵匠、木匠、泥水匠、巖匠、園桶匠等,為了生計,寶慶人遠離家鄉,為免受欺侮,多數都學了兩套拳擊功夫。

昔日的寶慶館又名武寶館,經常聘請武功較高的拳師,組織同鄉練拳習武,傳授的武功分為少林教與黑虎教兩大派別,少林教派以練手掌功夫為主,黑虎教以練拳頭功夫為主,“寶慶館的捶子”因此而得名。

每逢節慶,寶慶館的龍獅隊伍最為出色,在龍獅隊的前面是武術隊,手持刀、棍、鐧、耙等十八般兵器,抬著一百零八斤重的關公青龍偃月大刀,在大街上亮相,武士們一個個精神抖擻,威風凜凜,大展武士們的風采,甚為壯觀。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關於這把大刀,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咸豐年間,太平軍石達開曾率兵攻打洪江,當時有曾國藩的水師駐紮在洪江大灣塘一帶,而太平軍的先頭部隊已到洪江郊外王家亭,當時正值天昏地暗,狂風暴雨,石達開的部隊在大灣塘忽然看到奇特一幕:身高頂天的關公,雙腳踩在沅江兩岸山坡上,雙手在磨大刀,太平軍見狀扭頭就跑,不敢再攻洪江。

後人為了紀念這個故事,在太平宮的關帝大殿上,常年供奉著一把鑄鐵打造,重達108斤的大刀,每年正月舞龍燈時,由四個人抬著大刀上街遊行,以祈平安,寶慶會館,由此命名“太平宮”。

寶慶人在洪江很多,但登上大富上流的其實很少,有據可查的,只有一個楊義齋木號,這所老宅子,是邵陽人楊雲卿在清同治13年間興建的,歷經120多年的風雨,已是斑駁陸離,由於年代久遠,其後人也不清楚其祖上業績故事,木行是洪江在宋代以前就開展的老行當,明清更盛,與油號一起成為支撐洪江商業的財富之源。

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如何做到家資鉅萬、富甲洪江的傳奇人生

這是楊義齋木行的“斧記”,相當於今天的商標,每家木行都有自己的“斧記”,像印章一樣鑿刻在自家經營的木材上,一路上看到斧記,人們就知這些木材出自哪個商號,老闆是誰。

正是這幾個鑿刻在木柱上的“斧記”,承載了洪江的那段輝煌的歷史:鼎盛時期,洪江的“斧記”多達200餘個,收購遍及黔東南和湘西各縣,然後木材經沅水運往漢陽鸚鵡洲,和南京、上海等地銷售,據民國23年(1934年)《中國實業志》記載:洪江有木行13家,其中以大德、福順和、張和順等家營業額較大,年成交額68萬元。

至清康熙年間,洪江已經是“商賈駢集、貿團輻輳、成屋鱗次、帆牆雲聚”,全國18個省,24個州、府,80多個縣的商賈、遊客和流寓之人紛至沓來,行商流動,來往返復;坐商久居,繁衍子孫,“十大會館”、“五府十八幫”雲聚一時。

其中,江右商幫、徽幫、浙幫、寶慶幫等十多個商幫都有不菲勢力,他們多以鄉情為紐帶、以地域為界線,憑著他們的勤勞、膽識和智慧,不僅創造了許多的商業神話,更是積澱了彌足寶貴的洪江商業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