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遇到過這麼難拍的片子......紀錄片《這裡是通州》是如何創作的?

作者 | 許鵬

訂閱 | 010-86092062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01 《這裡是通州》紀錄片緣起何處

伴隨著北京市向通州副中心搬遷的正式啟動,2018年11月19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廣播電視臺承製的歷史人文紀錄片《這裡是通州》在北京衛視連播六集。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這裡是通州》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廣播電視臺歷時三年承製的,拍攝難度大、史料價值高,後期製作嚴謹,眾志成城,全景展現北京城市副中心。本片榮獲了2019年度廣電總局電視節目技術質量獎(金帆獎)高清錄製技術質量獎(專題類)一等獎。

02 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難拍的片子

該片導演團隊是北京廣播電視臺《這裡是北京》節目組成員,團隊從事紀錄片工作多年,用鏡頭記錄了大量北京城市在發展變革中的故事。

2016年底,節目組接到拍攝《這裡是通州》的任務,整個團隊在進行了基礎資料查閱後,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關於通州的歷史記載、資料研究卷帙浩繁,但一翻到某個文物或古蹟的具體記載時,“遺蹟已無留存”的備註讓大家覺得十 分崩潰。

作為一部紀錄片,團隊追求如實記錄、真實影 像,希望

儘可能多地使用實景拍攝的素材,減少三維立體動畫、演員扮演等常規補充手段,但通州留存的文物及遺蹟屈指可數,這幾乎讓團隊的紀錄片理念沒有施展的空間。

多虧節目組此前拍攝了多年的《這裡是北京》,有不少影像材料的家底,北京地界上近十年重大的文物遺蹟挖掘和發現現場,他們當時都去拍過。像2005年通州運河發現的皇木現場、2010 年通州開啟新一輪建設時發現的古城牆遺址,以及在建設副中心時發現的漢代墓葬和路縣故城遺址等,他們都留有紀錄影像,此次團隊便最大限度從過去拍過的資料裡尋找能用的影像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在前期準備過程中,《這裡是通州》得到的支持不少。該片從策劃開始就多次舉行專家座談會,邀請北京歷史、地理、人文社科、考古學、水利科技、民俗文化、宗教哲學等立體學科資深專家組成顧問團隊保駕護航。

創作過程中,團隊採訪了二十餘位學術專家,為通州及大運河的歷史進行了細緻入微的闡述。還有四位專家全程參與,他們對紀錄片的內容、立意進行指導,保證了該片的準確性與史料價值。文案每改動一處,都會交由專家審驗,內容中涉及現在通州區及北京市城市規劃方面的,還需要由相關政府部門負責檢校,以確保萬無一失。

另外,為了避免對歷史的臆想,用真實而新鮮的視角展現通州在過去幾百年間的人文風貌,《這裡是通州》利用《北京歷史地圖集》、志書中的古地圖、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潞河督運圖》,以及近百張17世紀至20世紀由外國人繪製的或者拍攝的反映運河人文生活的版畫或照片,通過對這些二維影像進行三維包裝,真實展示湮沒於時 光中的歷史故事。

創作團隊還以嚴謹的問學態度,深挖歷史古籍資料,翻閱通州、大運河相關書籍百餘冊,查閱 《通惠河志》《通糧廳志》《通州志》《潞城考古錄》《燕行錄》及各個歷史時期的志書、史書三十餘套、兩百餘冊。一切努力都是希望藉此展現一個真實可感的通州歷史,而不是隻講一個歷史故事。

03 後期製作成就《這裡是通州》

2018年夏末,紀錄片《這裡是通州》在經過一年多的拍攝後,正式進入到後期製作階段。為該片進行後期製作的是北京廣播電視臺製作部新聞製作科的團隊

該團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擁有豐富的節目製作經驗,多年來屢次承接重大活動相關節目的後期製作,從奧運到世博,從春晚到紀實,從兩會到國慶,是一個善打“硬仗”的團隊,並多次獲得廣電行業各種獎項。

即使是這樣一支精英後期團隊,在接到紀錄片《這 裡是通州》的製作任務後仍不免有些緊張和興奮。“這不像做春晚或者真人秀那種節目需要天天熬夜,實際上留給後期製作的時間看起來很充裕,但我們要在另外一個維度——也就是

質量上達到很高的追求,同樣是非常有挑戰的。”新聞製作科科長梁爽說,這個團隊的成員 都是她精挑細選的,她對團隊的實力很有信心,但紀錄片《這裡是通州》確實很特殊,所以大家都默默地憋了一口氣想把片子做好。

(1)用內在邏輯整理海量素材

無冬歷夏,四季無休,《這裡是通州》的攝製團隊走遍通州906平方公里,探訪通州全境十鎮一鄉。從北京出發,沿大運河一路南下,先後在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等8個省市、直轄市追根溯源,累計行程數萬公里。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為了精益求精,團隊以全景描繪的方式,創新性地將實景拍攝與3D特效有機融合,並採用航拍、水下攝影、延時攝影等新穎的藝術手段,力求精準展示通州歷史文化遺蹟與現代城市體系交融同輝的狀態,深刻系統闡釋城市副中心背後的豐富文化內涵,作為京畿重鎮的重要地位,以及“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發展前景。

如此海量的素材在進入後期機房後不能馬上開始剪輯,而是需要先整理。一般來說素材的分類主要是按集分、按時間分、按地點分、按故事或節目分,這幾種方式。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但是《這裡是通州》的素材在時間、空間、故事等各種維度上都有交錯,而且素材量巨大,不管按哪種傳統方式分類都不便於使用。後期團隊在分析與商量之後,最終決定按照地理信息建立一級文件夾,按照時間信息建立二級文件夾,並對素材添加多個關鍵詞,方便後續使用搜索功能來尋找準確的素材。

比如一個原名為“C0625.MP4”的素材,在這個項目的專用規則下會被儲存為“資源庫/這裡是通州/燃燈塔/20180305/C0625航拍逐格夕陽.MP4”。

這樣命名文件雖然會在前期花費一些時間,但是在後面剪輯時可以大大提高尋找素材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2)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面對這種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後期製作團隊的剪輯師們首先關注的是節目的聲音。前些年有那麼一句廣告詞說到:“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這句話用來形容紀錄片的剪輯是再準確不過的了。新手往往會認為視覺的衝擊力更抓人眼球,但是經驗豐富的剪輯師知道,好的聲音才是震撼觀眾心靈的關鍵。

不同類型的節目有不同的製作方法,具體到《這裡是通州》的剪輯順序是這樣的 :剪輯師第一遍只剪配音,第二遍加上A-Roll採訪的畫面和同期聲,然後加上音樂,然後剪輯B-Roll空鏡畫面的時候同時處理同期聲,調整音樂,最後加音效。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組粗剪的過程中,涉及畫面的剪輯是兩遍,而對於聲音的處理達到了六遍。

對於《這裡是通州》使用的音樂,一樣馬虎不得。剪輯師在搭建好節目基本架構之後就要開始選擇音樂了。雖然根據節目的文稿以及基本架構,我們可以對某一段內容需要的配樂產生諸如“舒緩、敘事、鋼琴曲”或者“節奏、歡快、絃樂”這樣的思路,但實際想要尋找到一段最佳配樂往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這也是非常值得的。因為一段好的配樂可以瞬間調動起觀眾的情緒,幫助理解畫面的深層內容,甚至有時不需要說話意思就表達出來了。

(3)超採集,成就豐富畫面

這裡談論的素材超採集,不是指拍攝器材的超採樣性能,而是指分辨率和時間兩方面的冗餘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眾所周知,我國廣電播出平臺主要採用的是高清格式。《這裡是通州》計劃在北京衛視播出,自然會把節目製作格式鎖定在FHD上。但是早在節目拍攝初期,剪輯團隊在跟導演組及拍攝團隊溝通時就提出了《這裡是通州》要儘量使用4K格式拍攝的要求。這樣做有幾個意義 :

一是4K格式的素材在轉為高清素材時往往畫面質量要高於直接拍攝的高清素材;二是4K格式的素材在剪輯高清節目時有二次裁剪的可能,可以有效地豐富素材量,給剪輯帶來更多創作空間;三是考慮到這些珍貴的素材在未來可能出現的應用場景中,顯然4K格式會讓素材的生命力更長久。最終,《這裡是通州》的全部素材裡有超過80%的內容是4K格式的,這也給節目高質量的畫面呈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因為《這裡是通州》不僅要講通州的歷史文化,還要準確描述如今的發展變化。這幾年副中心的建設是一天一個樣,紀錄片的拍攝強調準確還原當時當地,這意味著拍攝團隊要與通州建設“比賽”,只要片子還沒播出,變化仍在發生,他們都得去補拍,這麼做就是為了不留遺憾。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同一地點會有很多不同時間拍攝的素材。

在表現通州區日益變化的內容時,剪輯師會優先選用與時間相對應的素材,而在表現一些比較抽象的內容時,剪輯師就需要根據每段素材的細微區別,比如光線、角度、運動方向、前景變化等,再結合前後畫面的協調一致性來選擇最終使用的畫面。

(4)循序漸進,用剪輯引導故事

除了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來剪輯這部作品,後期團隊還希望保有紀錄片最核心的特色,即講述人的故事,用人的故事來記錄時代的變遷。

片中以特寫記錄的手法,選取二三十位“主人公”,以人文故事講述通州的歷史變遷。“他們中很多人是副中心建設的參與者,比如考古發掘人員、參與規劃編訂人員,還有些是與通州有關的歷史人物。”梁爽回憶,幾乎每集裡都有讓制 作團隊印象深刻的通州人,從通州百年老字號萬通醬園的歷史傳承,到通州漷縣的李氏族人,再到浙江楠溪江的古村落蒼坡村尋根問祖的故事,都在片中得到了鮮活展現。

“有一期片中記錄了一個生活在通州的擺渡人。這個70多歲的老人在當地用筏子擺渡居民,小小的筏子上能裝下三蹦子車和很多居民,全靠老人憑藉人力拉著鋼纜過河。”梁爽介紹,這位老爺子祖上幾代都是擺渡人,因為歷史遺留原因,老爺子一直幹到了70歲還沒法退休。

“就在節目播出前不久,我們回訪老爺子,發 現就在他擺渡的不遠處,有一座大橋已經修好了。如今村裡的居民不用再靠擺渡人過河,老爺子終於可以退休了。”這是整部片子裡唯一被允許使用的快動鏡頭,鏡頭快速地從擺渡人一側拉起,飛上高空,然後轉到了遠處的大橋,歷史的飛躍一氣呵成。“通州的變化不只是高樓大廈,生活其中的人是最好的見證者。講人的故事,恰恰是我們紀錄片人的追求。”她說。

《這裡是通州》採用紀實的手法,記錄了通州老居民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生活故事,同時也邀請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講解、補充。生動的故事吸引觀眾看下去,專家的講解補充也讓觀眾看後有所思、有所得。

04 眾志成城,全景展現北京城市副中心

《這裡是通州》共6集,分別為《水脈相連》《漕 運滄桑》《京師要衝》《文匯天下》《商通南北》《未來之城》。每集各有側重地記錄了通州的歷史變遷、漕運商貿、文脈傳承,及其未來發展規劃。

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拍的片子......纪录片《这里是通州》是如何创作的?

全片講述了通州拱衛京城數千年的歷史變遷,紀錄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規劃編制、生態環境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文明城市創建、推動協同發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該片一經播出,社會反響十分熱烈。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謀劃、部署、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千年漕運、長橋映月、古塔凌雲,通達之州如何進化為一座世界一流現代化國際新城,是北京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也是每一個北京人關心的話題。這是一次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多維度深層對話,紀錄片為觀眾呈現出最原汁原味的通州故事。

《這裡是通州》作為北京人文歷史地理的重要影像,已被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北京方誌館等機構收藏。

更多金帆獎獲獎作品創作解密,詳見《影視製作》2期雜誌

END

【主編視角】5G已經來臨,VR還會遠嗎?

廣電總局首個抖音號—— “視聽中國”開通啦!

景晰智作創始人、後期導演王慧婧談《哈哈農夫》的全流程製作

《想見你》最新“技術流彩蛋”:調光調色劃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