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乾州蕞娃

最近在“今日头条”看了“森雅艺术馆”的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陈丹青:国家也常常失忆》。看完文章之后,自己颇有感触。

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很多时候这种失忆并非完全失忆,只是一种选择性失忆,但正是这种选择性失忆影响了我们的脚步,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了那些光鲜的能够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事情上。而事实证明,并非所有事情都是光鲜的,能带给我们经济利益的。我们做事情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惨淡经营,把自己的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而关于乡土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就是属于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而缺乏经济效益的那种。这也是我坚持通过“行走在乾县”的微信公众号来整理乾县的风土文化的原因所在。关于故乡的回忆,是我永久的写作主题之一,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灵源物资交流会(简称“九月会”)。

「随笔」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根据《乾县地名志》记载:灵源镇以境内有唐建古刹“灵源寺”而得名。明、清时设孝义里,民国时归杨庄联,后改为杨庄乡。解放后,划归杨庄区(二区)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时,由原大赵(乡政府在答王村)、佛留乡(乡政府在大王村)、文善(乡政府在吕家村)、强巨乡(乡政府在紫石村)各一部分组建为大赵乡。1958年成立阳洪人民公社。1961年区划调整,成立灵源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改名东风人民公社。1983年地名普查后,恢复灵源人民公社。1984年灵源人民公社改名为灵源乡。1998年撤乡建镇改名灵源镇至今。

自从1956年撤区并乡之后,很多单位从阳洪镇杨庄村搬到了现在的灵源镇政府所在地。那时候的灵源街道也就只有沿着312国道所建的一条东西街道,在这条路上,分布了很多机关单位、工厂和食堂。

「随笔」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在我的印象中,灵源街道有乡政府、卫生院、粮站、供销社、电管站、工商所、公路管理站、灵源初中等单位,也有橡胶厂、蛭石厂、榨油厂、木器厂、综合厂、棉绒厂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厂子(据《乾县志·工业篇》记载灵源是80年代乾县乡镇企业数量是最多的,共有13家。当时的城关镇、阳洪镇也不过是不到10家,吴店关头更是只有两三家。),有两家大食堂(一家在镇政府西边,一家在供销社西边)。还有一座剧场(剧场在电管站对面,现在的灵源街道幼儿园隔壁),在剧场的大门口有文化站、植保站等单位。闭上眼睛,我还能想起来这里的布局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机关单位工作的人的羡慕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九月会是从那一年开始举办的,从九月什么时候开始,会期几天,我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是在剧场举行的。台上有唱大戏的、台下有买东西的,逛会的人很多。大多数是老头老太太,他们围坐在戏台下听戏。

买的也无非是一些现在看起来很普通那时候却让我们欣喜不已的东西,比如说花生、瓜子、甘蔗、桔子、拐枣、麻花、豆腐脑、油茶等,当然也会买其他东西的,但是作为孩子我们关注的只能是这些东西,因为就算是这些东西我们平日里也很少碰得到。

「随笔」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记得我第一次逛九月会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周六中午放假前(那个时候实行的是小礼拜,每周上学时间是五天半),很多男孩子聚在一起商量着明天一起去粮站(我们对灵源街道的称呼)逛会,我也答应他们一起去。谁知,回家后和家人一说,他们却不允许我去,我只是心里不高兴,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可能是家人担心我的安全,也可能是家里没有钱的缘故。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天那些孩子们走了以后,妈妈却给了我五毛钱让我去逛会。也许是看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太可怜吧。不要小看这五毛钱,那时候和五毛钱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可是一笔巨款。当时,一块橡皮2分钱,一个本子5分钱,一支带橡皮的铅笔3分钱,不带橡皮的2分钱。在租小人书的地方,我看一本小人书也就是一分钱,一本杂志也就2分钱。即使后来逛礼泉十月会的时候,家里人也只给了我一块钱。就这一块钱,我除了吃饱肚子之外,还买了一本书,一根甘蔗。

「随笔」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情景。这是一条乡间的小路,两边都是绿油油的麦田。虽然已经是九点多了,但是太阳照在身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麦苗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自己穿着妈妈做的黑布老棉袄都觉得有些冷。

到了会上,自己买了什么,吃了什么却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这一年的九月会却让我印象深刻。只是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这九月会就没有继续下去,很是怀念那时候的生活。

「随笔」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随笔」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平台编辑: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

「随笔」乾县灵源的娃,你可还记得家乡的九月会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记录生命历程的每一次真实,每一份感动,这里是“行走在乾县”,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点赞留言,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