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爱剪辑nice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早年就娶了中常侍的女儿为妻子,在当时特别反感宦官的时代,荀彧就因为年少有才而免遭非议,之后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的时候就说此人定是王佐之才。

后来荀彧就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任职,袁绍将荀彧奉为上宾,当时袁绍那么显赫的背景再加上如此器重荀彧,荀彧是那么让人羡慕。但是荀彧在袁绍最盛的时候就看重了宦官之后的曹操,放弃了四世三公的袁绍去投奔宦官之后的曹操这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不可思议。

当荀彧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都感觉不可思议,当众大笑说:“荀彧就是吾之子房”。兴平元年是曹操最悲惨的一年,曹操全家被陶谦手下所杀,当曹操痛心疾首集结大军去徐州报仇的时候,后方他心腹谋士陈宫和吕布竟然反水了,在曹操大本营里面的人都和陈宫来往密切,当兖州城人心惶惶的时候,当曹操陷入进退两难的时候。荀彧力挽狂澜,星夜召夏侯惇诛杀谋叛者,使兖州城情势逐渐安定下来。

祸不单行,曹操还在外的时候,豫州刺史受到吕布的煽动,率领大军来攻,当时的刺史想要荀彧一见。夏侯惇等人纷纷说:“你是一州屏障,现在的你去了就是羊入虎口。”然而此时文弱的荀彧为了保住城池里的黎明百姓还是决定去了,之后风度翩翩的见了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以为是鄄城易守难攻所以就退却了。要知道关羽单刀赴会的时候还带了个刀啊,荀彧完全就是一个人去的啊。

之后徐州牧陶谦死,此时的曹操想要趁机夺取徐州,之后转身消灭吕布。但是荀彧劝阻了曹操,劝曹操停止兵戈,让百姓收割麦子,积蓄实力。太史慈出世是为了立不世之功,诸葛亮出世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郭嘉出世是为了报答曹操,唯独荀彧出世是为了大汉黎明百姓不再受这兵戈之苦。

他在曹操人微言轻的时候帮助曹操一步步的统一北方,曹操的谋士几乎都是荀彧所举荐,曹操器重的戏志才去世之后荀彧就举荐了郭嘉,之后举荐了陈群,举荐了司马懿,还有三公华歆、钟繇、王朗三人,他一直在指引者曹魏集团顺势而为,慢慢指导曹操统一北方。

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当曹营内部大多数人都不同意迎接汉献帝的时候,荀彧力劝曹操迎接汉献帝,匡正朝廷以赢得天下的民心。荀彧很少随军出征,多数都是坚守曹操的后方,使曹操在外转战四方而没有后顾之忧。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心爱的典韦更是战死,但是此时的荀彧一直勉励曹操。建安三年曹操打败张绣,功下邳、诛吕布、定徐州。建安四年,曹操据有兖、豫、徐等州,而刺史的袁绍击败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了,荀彧力劝曹操使曹操打败了袁绍。建安六年荀彧坚持让曹操击败袁绍残部,以解决后方之患。无疑是荀彧一直坚持才让曹操统一了北方,而之后曹操授以三公之职给荀彧,荀彧推脱了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七年,曹操再也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而此时曹操也不用说是汉相了,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但是荀彧也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荀彧就接到曹操给的空盒子,被迫服毒自尽了。荀彧用他的生命告诉了曹操一句话:“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当初我们以匡复汉室起兵,现在的你已经忘记了吗。

荀彧一手成就了曹魏的权势,但是荀彧也毁在了这权势手上。当汉臣全部脱衣食魏粟的时候荀彧无法装聋作哑,最终的他除了殉葬再也无他。他在曹操一无所知的时候来到了曹操身旁,一起走过了那最绝望、最黑暗的岁月。曹操以为荀彧是他的王佐之才,荀彧以为曹操是周公在世,他们都错了,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忠贞,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坚守,他们都算错了对方。

至于那个空盒子,有人理解为曹操对荀彧说你所坚持的大汉现如今只剩下一个空壳子;有人理解为曹操对荀彧说的是留你何用;无论如何荀彧还是走在了前面,至死荀彧仍是汉臣。当荀攸贾诩两人沐浴着曹魏的光辉的时候,荀彧已经随大汉沉入黄泉里了,荀彧死后曹操终生也没有称帝,可能是因为时机还不到,可能大概也许说不定是因为荀彧吧。




JP追逐生活


有着“王佐之才”的荀彧,一直被曹操视作自己的左右手。曹操更是当众称之为“吾之子房”。但在他晚年时,却因为一件事和曹操反目,最终被迫自杀。是老年的荀彧背叛了曹操么?

当然不是,与其说是荀彧背叛了曹操,不如说是老年的曹操背叛了自己。

老年的曹操背叛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想当初,荀彧对曹操提出“迎奉天子”时,曹操是同意的,这时候他们的理想也是一致的,那就是结束这战火纷飞的乱世。

但是当曹操的成就和地位日渐高涨时,曹操的心态开始产生了变化。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在眼前,曹操触手可及。但荀彧显然没跟得上这种变化,于是在曹操想晋升国公时,别的臣子都顺势支持,只有荀彧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反对。

这自然引起了曹操的不快,曹操认为这是一种背叛,是来自肱股之臣的背叛。荀彧也难过。他认为曹操背叛了他,背叛了他们“中兴大汉”的共同理想。

所以荀彧只能选择去死,只有他死了,曹操才能再无阻碍,才能心安理得的登上魏公的宝座。

但曹操真的能心安理得么?不见得。终其一生,曹操都没有真正的取代汉室,为何如此?或许,他只是怕想起荀彧那幽怨的眼神吧。


胖哥侃历史


我认为荀彧没有背叛曹操,只不过荀彧老年之后和曹操理念背离。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并为曹操推荐了,郭嘉、荀攸、司马懿、戏志才、等。可以说是曹操的首席谋士。



189年董卓乱政,荀彧预测颍川郡必为战祸之地,举家离开颍川郡,投靠冀州牧韩馥,后来颍川郡果真'受到战祸。等荀彧到达冀州时,袁绍已窃取韩馥之位,但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是投奔东郡太守曹操的帐下,曹操称赞其为"吾之子房(张良)也"。随即任奋武司马,当时才29岁。

195年,曹操攻打吕布部将薛兰和李封,吕布来救,吕布战败,往徐州逃去,此时的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知道后想趁机一举拿下徐州,荀彧劝阻说虽然徐州牧已死,但现在以我们的实力不易攻下,我们去攻徐州之后吕布再来犯,到时候徐州再没攻下主公连个栖身之所也没有,曹操听取意见。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仪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荧?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参考《三国志》

一年之后荀彧提出迎汉献帝到许都,不久参与军国大事,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和袁绍战于官渡,因为缺粮草曹操想撤退,荀彧劝谏说当时刘邦和项羽先退的人必被动。主公仅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对方咽喉已半年不能进,见敌势力竭,必将有变,不能失去这次机会。曹操听取意见,大败于袁绍。

董昭等人推举曹操进爵"魏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虽然口头答应不作魏公,心中还是有气的,也因此对荀彧不悦。



我们可以看出,荀彧从29岁跟着曹操,到50岁忧郁而死(后汉书记载是服毒自杀),跟了曹操整整21年,虽然没出道时荀彧为大汉百姓,已然决定投靠曹操后,荀彧总是尽心极力的去辅佐,总是在关键时刻献策,助曹操次次胜利,从荀彧的这些做法上都是尽心尽力的魏臣。

而且还为曹操推荐了很多谋士,这都是在尽忠心呀,只不过后来荀彧阻挠曹操进爵魏公,从此和荀彧产生了芥蒂,再加上曹操那多疑的性格,正史对于荀彧的归属也有不同的意见,《三国志》记载是魏臣,《后汉书》记载是汉臣。我觉得荀彧是忠于曹魏的,因为效忠一位你不认可的君主你不可能跟随20多年的,就像见到袁绍,看到袁绍难成大事直接离去了。


历史精神


首先,把这个题目先梳理一下。荀彧死时才刚满五十岁,年纪还不能算老。其次,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荀彧始终没有接受曹操的官职,他和司马懿、夏侯惇他们不同。他生为汉臣,死也是以汉臣的身份而死的。因此,荀彧谈不上背叛曹操。倒是曹操背叛了当年和荀彧一起立下的志向,不但没有匡扶汉室,反倒还要篡汉自立。这才是荀彧和曹操最后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

一、曹操的谋主荀彧。

荀彧出身官宦世家,他先是投身袁绍阵营,后又投奔曹操。曹操和荀彧一见如故,评价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啊。随后,他让荀彧担任谋主,委以重任。

荀彧为了曹操的事业也是殚精竭虑。在几次关键的时刻,挽救了曹操。在吕布趁曹操攻打徐州的时机,袭击兖州的时候,是荀彧力挽狂澜,为曹操保留了三座城的地盘。这使得曹操避免了流离失所的命运,得以夺回兖州。

在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荀彧提出著名的四胜论,从度、能、武、德四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必胜,稳定了曹操的情绪。并且在战役前,荀彧就预料到了战役的结局。在曹操支撑不下去,想要撤回许都的时候,荀彧亲自写信劝说他: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咬着牙坚持了下去。终于,他等来了许攸投诚,火烧乌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讨荆州的刘表时,荀彧还在为曹操出谋划策。在荀彧的策划下,曹操顺利的夺占了荆州,迫降了刘琮。

荀彧算无遗策,他用他过人的智慧为曹操服务。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的贡献,曹操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曹操对荀彧也很器重,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荀彧的儿子,双方成了儿女亲家。

二、反目成仇的曹操和荀彧。

可是,谁能够料到,荀彧和曹操会最终反目成仇呢?这一切的导火索来自于董昭推举曹操进位国公,加九锡这件事情。当时董昭先写信征求荀彧的意见,想先动员荀彧的同意。谁知道,荀彧斩钉截铁的表达了反对意见。史书记载,曹操得知后,感到“心不能平”。

进位国公,加九锡这套仪式,为什么会这样引起荀彧的反对呢?这是因为这套仪式在西汉末年也曾经实行过一次。那一次的对象是王莽。不久王莽就篡位,夺取了西汉的江山。因此,这个进位国公加九锡的仪式,就成为篡位的标准仪式,一直流传了下来。

董昭的这一套把戏,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为曹魏代汉做准备。这和荀彧的观念产生了冲突,荀彧当然反对了。

荀彧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削平群雄,恢复和平。他如果想要荣华富贵,以他的才华,在袁绍那里就可以得到,何必要跑到曹操这里历尽艰辛。荀彧的所有行动都是以汉室为先的。比如他让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都,他提出的口号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和那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相差何止万千。

可是,荀彧的坚守,和曹操的野心发生了冲突。因此,荀彧立刻从曹操的主要助手,成为了曹操前进道路的绊脚石。

三、坚持自己操守而死的荀彧。

曹操在明白了荀彧的态度后,马上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必须要搬掉荀彧这块绊脚石。为了防止荀彧在京城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举动,曹操上表请荀彧来军中劳军。

荀彧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但他对曹操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他赶到军前,在劳军的仪式结束后,他要求留下来和曹操谈话。可是心意已决的曹操知道荀彧想说什么,谢绝了他。

从此,荀彧被曹操软禁在军中,曹操让他参知军事,再也没有放他回去。不久荀彧生病,忧愤而死。对于荀彧的死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在荀彧病中,曹操让人送来了一盒点心,可荀彧打开一看,发现是空盒。荀彧知道曹操的意思,于是饮下了毒药,自杀而亡。不管怎么说,荀彧是因为曹操而死的。

结语:

荀彧为了自己的坚守而死,他生为汉臣,死为汉鬼。在他死后,曹操才进位国公,加了九锡。荀彧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理想。他虽然不能挽回时代的潮流,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也是死得其所。因此,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而是曹操背叛了他匡扶汉室的初衷。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曹操和荀彧的矛盾,实际上都集中在叛汉这一命题下。

荀彧毫无疑问的是汉臣,虽然他始终都在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是他希望的是和曹操一起,共同匡扶汉室天下。

一度也有很多人疑惑,既然是匡扶汉室,荀彧为何不投刘备。

实质上来说,汉末时候,天下割据四方的大多都是别有用心的军阀,实际上出身汉室皇族的比刘备还高的也不是没有,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比较刘备起自于草莽来看,刘表、刘璋显然更具有分量。

不过这些人在荀彧的眼中看来,都不应该算是正统。他心心念念的唯有皇室正统而已。

而当时在北方唯一匡扶汉室正统的,就只有曹操,其实此前荀彧也曾投袁绍,但他认为袁绍不能成事而已。

那么被荀彧选中匡扶汉室的曹操,是不是也是汉臣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从曹操生前行为来看,虽然多有僭越,但并未行篡逆之事,而且即便是在临终前,曹操也仍然渴望自己是一个汉臣。

既然二者观念并未分歧,那么荀彧所谓被判也无从谈起,事实上更让荀彧忧虑的是,他无法控制当时汉室衰亡的局面。

荀彧本身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永平元年(189年),荀彧举孝廉,任守宫令,这也是荀彧首次得到汉朝官位。

然而由于董卓弄权的关系,荀彧弃官归乡,实质上,这时候汉室衰亡的局面已经无法避免,荀彧回到冀州家乡,很快就意识到作为中原地区,这里很快就会有较大规模的战乱。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别无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初平二年(191年),荀彧投奔曹操,这才又重新感受到希望。于是他费尽心机,帮助曹操扩大自己的地盘,同时迎接汉献帝到许都。

而这时候荀彧的任职发生了变化,他此前一度是作为曹操手下的司马(副手)打天下,而迎接汉献帝以后,荀彧担任了尚书令,很显然这是一个朝廷授予的官职。其实从任职的逐渐转变,已经注定了荀彧和曹操走到了陌路,虽然两人的目标从没有改变过。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表奏天子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荀彧推辞开始,虽然荀彧后来勉强答应,但其后曹操屡次想给荀彧加官进爵,甚至还想让荀彧位列三公,但荀彧始终推辞。

因为荀彧是朝廷的官。可既然是朝廷的官,那么相对于曹操其他部下而言,这个对立面就已经设立起来。

很显然曹操麾下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一点荀彧无法控制,而虽然他也努力为朝廷吸纳各路英才,但是有不少都归入到曹操门下,汉献帝一脉势单力孤。

荀彧忧虑,未来即便是曹操不愿意称帝,一旦他的部下怂恿,没人能经受住这样的诱惑,很显然,荀彧这个想法有不幸的预料中。

而曹操称国公,就是压垮荀彧最后一根稻草,他视之为友的曹操,已经和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无法改变这样的困境,所以只能自杀。

而直到荀彧死后,曹操才明白了荀彧的心思,因此后来无论谁来劝进,曹操一概不准。


漫步史书


荀彧是儒家知识分子,政治理想是恢复汉室;曹操是一代枭雄(一般被成为奸雄),是政治家,政治家要审时度势,保持政治平衡。

早期,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第一谋臣,提出“迎奉天子”,“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都被曹操采纳。曹操亲帅大军征战在外时,留守处理日常事务和后勤粮草供应也是由荀彧负责。

此时二人政治上高度一致,合作非常愉快。

后期,三国分立之势已经形成,进入短暂和平时期,外部压力减小,曹操年事已高,继承问题凸显出来。无论曹操的那个儿子继位,都需要汉室灭亡,在这种形势裹挟下,曹操自觉不自觉逐渐威逼汉室,这和荀彧的政治理想产生冲突。荀彧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所代表的恢复汉室的势力远远不如拥魏灭汉的势力。

如上所述,曹操晚年的政治形势已经不允许汉室的存在了,荀彧的政治气节决定和他的政治理想同命。作为废汉拥魏势力的绊脚石,荀彧不得不先于汉室灭亡。

所以说,并不是荀彧老年背叛曹操,而是政治形势的变化让荀彧和曹操形成了对立。荀彧既没有背叛自己,也没有背叛曹操,他为他的政治理想而死。


百事通达万家兴


这个问题让我出离愤怒了!!!

对,很生气。

先下结论:荀彧忠于的是汉室而非曹操。是曹操背叛二人曾经共同的理想而非荀彧。

荀彧祖父荀淑品性高洁,学识渊博,时人尊为“神君”。

荀淑有子八人,个个忠贞守礼,才华横溢,有“荀氏八龙”的美称。

大汉忠臣

荀令君芝兰玉树,光风霁月!

曹孟德逼死伏后,凌辱天子,窥伺王位,是为不忠

伏皇后被弑

曹孟德屠城徐州,杀吕伯奢,是为不义。

如此不忠不义之人,说荀令君背叛他,曹操配吗?

他!

不!

配!

恩断义绝

荀家诗书传家,一门三代,尽皆忠烈,和外戚大将军斗,和宦官斗,从来就没有怂过跟你开玩笑呢?

荀彧一开始是在袁绍帐下,看袁绍不能成事,转投曹操。也看曹操一心报国,满腔热血,兴复汉室,正是此人。

荀彧和曹操一主一副,一内一外,南征北战,一统北方,兴复汉室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

可是,阿瞒,你变了。

当初说好的你做周公,我誓死鞍前马后,肝脑涂地。可是你眼里越来越多的野心让我看不懂,你忘了高祖白马之盟?

你背叛了我们的初心。

阿瞒,我不是怕死之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好自为之。

附司马懿评价荀彧: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煮酒放歌


潮白评论,先评三国

“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荀彧和曹操。

荀彧,(163年-212年)卒于曹操称魏公、定魏国之前,《三国志》说他以忧薨。他和魏国没什么关系,那我们看看他和曹操到底是什么关系。


01, 两个人都有救国的初心。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眼看民不聊生,荀彧、曹操各自走上了救亡的道路,荀彧初从袁绍,曹操起自陈留,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曹操此刻正需要人才。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两个人一拍即合,谋士有了将军,将军有了谋士。


02,一起努力平定天下。

曹操外出征伐陶谦,留荀彧守城,而内部张邈、陈宫叛乱,荀彧努力守住范县、东阿等根据地,使曹操有家可归。为曹操选拔推荐人才,如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等,为曹操出谋划策,主张“奉天子以令不臣”,预测官渡之战,让曹操坚持必胜的信念。


03,同殿称臣,大家都是汉朝臣子。

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曹操南征北讨,荀彧居中调停,一个在外一个守内,两个人各司其职,忙的不亦乐乎。


两个人本来是好同事、好战友,可由于曹操实力的逐渐增加,两个人的关系也逐渐变化,量变到质变的节点是曹操想要称魏公,荀彧从内心里不认同。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守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到此时,为什么快五十岁的荀彧不认同曹操了呢?


01,“人心思汉”的最后一个卫道士。大厦之将倾,任何人都无力回天,国家在统一,老百姓的生活逐渐稳定,而大汉王朝却渐行渐远,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将军要做魏公,也许将来还要做皇帝,这让一个只想做汉臣的人怎么办。


02,为士族保留一点尊严。荀彧是颍川大族,曹操是士族们看不起的寒族,荀彧当然知道曹操的能力,唯有此人可以定天下,但始终不认可曹操的出身,如今他还想做魏公,那士家大族们的颜面何在。


所以根本不存在荀彧背叛曹操,存在的只是两个人协手稳定了国家和社会,一起勾勒过美好的蓝图,存在的只是两个人的身份不同,志向不同、结果不同。终魏一朝也没有把荀彧的牌位放在太祖庙庭,也许是因为对他临死之前非议的不满,也许是因为尊重他汉臣的气节。


潮白评论


荀彧(xún yù)的死,虽然说跟曹操有莫大的关系,但他却并没有背叛曹操。只是因为他反对曹操自封魏国公,被曹操嫌弃,然后在寿春“饮药而卒”(《资治通鉴》中记载)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曹操戎马征战,鞍马劳顿,的确凸显英雄风范,但曹操为的不是汉室,他为的是自己,一尽平生之志。曹操欲南征孙权之时,已是丞相职位,位极人臣,备极荣耀。因此,曹操功劳虽大,却无法再行在职位上晋升,但是在名位上,曹操却还有向上的空间,只是,曹操本人不好表示,而曹操的下属,已将此点想到了。

董昭,字公仁,济阴国定陶县(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人。他曾在劝张杨、杨奉交好并举荐曹操的事情上立下汗马功劳,又曾在曹操攻打刘备、袁绍、袁尚时献良策,颇受曹操器重,为此,曹操屡次举荐他担任朝中高官。董昭感激曹操恩德,因此建议曹操依照古法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曹操有疑虑,矜于名节,且事关个人,不好表态。

为了打消曹操的疑虑,董昭委婉地劝说:“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外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

董昭先从旁人容易胡乱揣测的角度打消曹操对接受更高名位的抗拒之心,接着又从服务苍生的角度来劝告曹操做好接受更高名位的准备:“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蓄卫”。意思就是曹公您虽然具有威德,又懂得法制策略,却不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代考虑,这是没把事情做到底,奠定根基的根本,在于土地和人民,应该把这两方面逐渐建立起来,用以保护自己,您只有接受更高的名位,才能合理地为天下苍生服务。

董昭的这句话,是从理的角度来劝说曹操。最后,董昭再从情感的角度,消除曹操对他说出这番话的疑虑:曹公您的忠诚节操已经显露,面带天威,耿弇(yan)在光武帝床前所说的话,朱英劝春申君取代国君的建议,都比不上我今天所说的话,我董昭因为受了您的大恩,所以才不敢不说出心里话。

曹操于是听取了董昭的建议。董昭便在背后开始策划为曹操晋爵之事。

董昭先于朝后联系一干拥护曹操的大臣,大家一起商议,都决定上表加封曹操为魏公。但是,曹操并非汉宗室成员,却循照古法,晋爵魏公,外界反响不知如何。

董昭无法估计外界反应,又想把曹操晋爵魏公之事办的顺利妥当,他顿觉为难。董昭经过一番思索,决定找才智突出谋略之士商量一番,而且这样的人得是曹操团队的,不会反对曹操晋爵魏公。

于是,董昭想到了荀彧,他和一干大臣就此事秘密咨询荀彧,欲得到荀彧的建议。荀彧一直是曹操的得力谋士,曹操能够称霸北方,他功不可没。

荀彧在战术方面容应对吕布、陈宫、张逸勾结叛乱,以少量兵力保全充州三城;在曹操与袁绍作战时,判定曹操作战有四利,在官渡之战中挫败袁绍,并曾献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建树颇多。在政治方面,钟躁、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人都是荀彧举荐的。

曹操认为荀彧谋略突出,又善于知人,他推荐的人才全都很称职,因此,对荀彧十分重用。曹操甚至将女儿嫁给荀彧长子。

荀彧官至汉侍中,尚书令,居中持重执掌中枢数十年。荀彧一门尽管地位尊贵重要,但他们全都谦虚节俭,所得到的棒禄、赏赐全都分给宗族好友,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

荀彧受曹操信任,担任侍中、尚书令之职,承担重任,与曹操共同筹划军国大事。董昭大概以为,荀彧得曹公信任,身担要职,又是曹公首席谋士,一定能给出应对可能出现的反对曹公晋爵魏公现象的建议。

但是,董昭失算了,他没想到,荀彧从骨子里是个坚定的拥护汉室,尊崇汉帝的人。

荀彧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曹操晋爵魏公,荀彧认为曹操兴起义兵的本意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贞的诚心,保持谦让的品质;君子爱一个人表现在品德的培养上,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首先给曹操戴了一个高帽子:曹操是为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兴起义兵的,又对汉室怀有忠贞的诚心,肯定不会要求晋爵魏公的。

曹操被荀彧冠以兴义兵匡朝宁国的君子头衔,自然不好表示反对,只是心里从此对荀彧埋下恨意。

等到曹操南征孙权之时,曹操上书朝廷请求献帝派荀彧到谯县来慰劳军队。荀彧到达后,曹操就借参谋军事的理由把他留下,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

后来,曹操大军开赴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寿春,《资治通鉴》中记述他在寿春期间“饮药而卒”,即服下毒药身亡。

荀彧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士人,因此,当时人对他的去世感到很惋惜。

对于荀彧拥护汉室、尊崇汉帝,而又曾把曹操比作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把官渡之战比作楚汉相争的行为。杜牧觉得荀彧有点做作。但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灾难深重,假如没有决定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在这样的情况下,荀彧不去辅助曹操,又去辅佐谁呢?况且,荀彧是曹操平定北方的首席功臣,如果曹操称帝,荀彧获利最大,将会得到与萧何一样的赏赐。荀彧没有贪图这样的富贵,却牺牲生命换取名声,这不是人之常情,因此,拥护汉室、尊崇汉帝的理念一定是来自荀彧的内心。

荀彧死后,曹操在进军濡须口的过程中,历时良久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夏四月回到邺城。其后,朝中群臣上书献帝要求曹操晋爵魏公的章如雪花般飞来,迫于压力,五月初十日,汉献帝宣布封曹操为魏公。

荀彧辅助曹操是因为他忠于汉室。他反对曹操晋魏国公是因为他不想曹操陷入泥潭。无论如何,他确实没有背叛曹操。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583649168036797"} --}

知行史话


有人说“曹操好人妻,刘备爱搞基。”

其实,曹操与荀彧那个腻歪关系,不亚于刘备与关羽。

荀彧背弃袁绍转投曹操之后,曹操兴奋地拉着荀彧的手称为“吾之子房”。

此情此景,是否与关羽所言“吾兄在,不忍背弃”一样哦。

虽说是戏言,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情义及合作的精神,有得一拼,而且其结局及其相像。

豹眼一向认为,荀彧与关羽才是真正要匡扶汉室的人。只不过他们所选择的斗争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01

荀彧力主曹操奉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曲线救国的策略。

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恩宠有加,想感化他收为己用。但关羽认为曹操就是一个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得是图王称霸,并非匡扶汉室。

而此时,刘备一直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关羽认为刘大哥是真心要恢复汉室的,所以一心追随刘备。

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举家投奔袁绍之后,本欲要协助他成就大业,但发觉袁绍格局不够,成不了大事,于是转而投奔曹操。

恰巧献帝东归,号令天下勤王。曹操部将都不主张勤王,曹操犹豫不决。此时,荀彧力陈利弊,劝说曹操“奉迎天子,号令天下。”

荀彧应该比关羽更清楚,真正打动曹操的是利益,而非道义。曹操图王称霸的野心,荀彧更加清楚。

那为何荀彧还要辅佐曹操呢?

因为荀彧更清楚,自从董卓专权擅政以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匡扶汉室已经成为一句空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有的诸侯势力,不管以何种名义起事,但都是在图谋自己的霸业,没有人再为汉室考虑了。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要实现自己维持汉室的理想,就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恢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依靠曹操的力量,延缓汉室灭亡的时间,为献帝和汉室寻求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

这是荀彧辅佐曹操的原因所在,这跟关羽一心追随刘备的意愿差不多。或许关羽也认为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非常渺茫,但为了理想必须努力去拼搏,只求过程不求结果。

02

道不同,最终必然会分道扬镳。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已经违背了匡扶汉室的初心,暴露了与曹操一样的野心。关羽已经不能再跟随刘备,去完成匡扶汉室的使命。于是,一意孤行,发动了襄樊之战,不成功,便成仁,为了忠义为殉道。

荀彧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曹操要准备称王的时候,荀彧已经不能再阻止曹操的行为。

此时,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只能选择与曹操分道扬镳。

如果荀彧再坚持曲线救国的方针,不仅不能够救国,自己忠于汉室的信仰,再也没有机会证明了。荀彧就会成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帮凶。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九锡。

荀彧认为: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而且在朝廷中持有荀彧一样意见的大臣,大有人在。

荀彧的意见,彻底惹怒了曹操。如果不除掉荀彧,曹操就没法上位。

在此之前,曹操为了取得荀彧的支持,可谓大费心机,极力拉拢。不仅把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而且坚持要让荀彧进位三公,但荀彧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曹操就令荀彧自尽。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也就接受了这个结果。

豹眼之所以把荀彧这事,跟关羽一起来说,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好的理解,为何荀彧一直辅佐曹操,到了最后才背叛曹操;又为何关羽一直追随刘备,却在最后莫名其妙的发动了襄樊之战,把刘备拖入了绝境。

看一下他们做出最后决定的时间节点,就会很清楚了。

荀彧是在曹操要进爵魏公之前,关羽是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

刘邦在临终前,与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子孙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曹操要称王,天下共诛之;刘备要称王,天下也要共诛之。

刘备虽然姓刘,但与姓曹一样,不是刘邦所说的可以封王的那些刘氏子孙。

刘备称王,与曹操一样,都是汉贼,都是谋反。

但这是献帝刘协的理念,是荀彧、关羽的理念,此时的天下人,已经没有几人认同了。可以称作愚忠,也可以称作不识时务。

豹眼很钦佩他们的人品和信仰,但看到他们的故事,总想起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的事来。

虽然年代久远,不可同日而语,但总感觉有相似之处。

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但荀彧、关羽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也值得后世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