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而是引发了革命?

俞达


清末新政表面上看,其新政内容和戊戌变法差不多,但它并不是戊戌变法的重现。其性质大体上是洋务派新政的翻版。编练新军,设立巡警、废除科举、鼓励留学、设商部等是新政中比较有成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西学的传播,出现了一批同封建士大夫不通同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也有了一些扩散的园地。新政没有达到清政府的目的,相反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新政有些措施激情了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蒙说史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简单地说就是腐朽的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从戊戌变法到民国元年,大概只有七年的时间吧,尤其是从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胜利,到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其时差亦不过短短十年而已。从其时间节点来看,清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际,正当中华民族觉醒之前夜,其灭亡无疑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浪淘沙84055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清末新政,是继戊戌变法后的又一个清朝政府图强的变法新政。我认为,虽然新政的实施最终没有使大厦将倾的清政府重振国威,但新政内容本身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还是有很大积极作用的,当然副作用也还是有的。

那么如题所问,为什么清末新政的实施没有在清朝即将灭亡时力挽狂澜,而依然导致革命的出现呢?下面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

一,实施清末新政的起因。

众所周知,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是庚子事变后,由拥护慈禧的保守派主动请求和列强施压下开始实施的。庚子事变使清政府被迫向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我想此条约的签订,已经触碰到清政府的国力红线和社稷根基,以慈禧为首的清廷统治者应该意识到了只有变法才能图强的道理。在得到慈禧的默许后,新的变法实施了。

二、清末新政的实施内容。

此次新政的内容和之前的戊戌变法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所以我们来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来说,首先看下戊戌变法的内容。

据资料显示: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保持清廷制度的大框架,然后对框架内部进行修改变通,如:剔除框架内无用的机构和人员、学习西方文化办实业、练新军、废八股等,这些措施虽然现在看来可能会解决当时某些实际问题,但对于大部分的守旧派来说,可是万万行不通的。所以导致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

其次着重来看下庚子后新政的内容:

庚子后新政较戊戌变法相似,但比它更深入,层次更高。

(一)仿行君主立宪制。

光绪三十四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后》,在随后两三年内(宣统元年至三年)组织了资政院的开院礼和筹组了新内阁。

(二)编练新军。

停止武举科举考试,练兵处和兵部合并为陆军部,设武备学堂,裁撤旧军,编练新军。后来的小战练兵就是新军的主要标志。

(三)鼓励商业经济。

大力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并颁布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措施。整理从地方到中央的财政收支并兴修铁路。

(四)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是像戊戌变法那样只取消八股文,而是直接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兴办学校,另外往欧洲和东洋派往留学生以学习西方知识。

(五)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也不像戊戌变法那样只剔除无用官职和人员,还有停止报捐实官、除陋归、定公费等措施。另外对政府机构进行裁并和增设。

据资料显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24日,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12月12日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兼管。裁奉天府尹,由巡抚兼管;裁奉天府丞,改为东三省学政。裁国子监。

另外合并增设了陆军部、学部、商部、巡警部、外交部等。

(六),颁布新的法律措施。

在各项新改革措施的施行,没有新的法律是不行的。据资料显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官考试细则》《集会结社律》等等先后出台。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三个总结性的大法:《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清末新政的弊端和不足。

清末新政的各项内容可以说都是很有建设性的,但由于封建专制影响和政府部门人员衔接不力,办事拖沓不能雷厉风行,最终导致新政很多内容在较长的时间里没能完成。如,仿君宪制在内阁成员的选用上,十三名大臣中就有七名是皇帝宗室和旁支;陆军部制定的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直到清朝灭亡也只是实现了三分之一;留学生由于朝廷资金紧张,大都只去了日本且数量极少等。

总结: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人民负担(新政筹措经费问题),加深了列强的侵略(商业经济问题),形成了军权掌控的转移(编练新军问题),这都是新政实施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新政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据资料显示: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的实施在国家发展意义上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的,但不同阶级的产生最终促使民主革命的爆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