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体》后,你对科幻的认知有哪些变化?

勇敢的心勇往直前


很有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对地球人类道德问题的深度审视,之前只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境遇剧”里碰到过类似深度,眩晕!

这就是,天经地义的道德底线是否无可置疑?萨特给出的答案是:NO!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章北海,异常清醒理智,表面迎合必胜的公众昂扬情绪,私下却是一连串小动作——保护地球人类。

在太空出舱操作时暗中杀了三个保守的导师,在明知必败的终极对决中驾着“蓝色空间”号头一个当逃兵,为了生存准备干掉友鑑获取能源——以战友的尸体为口粮……

令人发指!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残忍”,保留了两艘宇宙飞船,在持剑人程心善良失职,失掉与三体对峙的唯一筹码时,得以补救,暂时保住地球。

这说明,在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中,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彻底颠覆,一切都要“自由选择”——萨特哲学的精髓。


亦清亦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三体》指的什么。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我们说《三体》,一般指三体三部曲。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叫《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第三部《死神永生》。但作者刘慈欣在书里说《三体》只是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因此三体三部曲的标准说法应该是地球往事三部曲。

因此,我揣度题主的意思应该是就三部曲而言,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系列,只有读完整个系列,才能对三体世界有全面的认知。

继而,对科幻尤其是中国科幻有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简单说说,在读了三体系列后,我对科幻有哪些认知上的变化。主要有三点:

一,科幻源于科学,是对科学的合理想象。

以前,总认为科幻小说和玄幻差不多,都是瞎几把编,没有科学依据。读三体后,彻底改变了这个看法。三体系列宏达的主题设定以及所涉及到每一个未来细节,都有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科幻对科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三体系列中的例子。罗辑冬眠醒来后,发现了一种杯子,只需用手拧一下,就能加热,但他找不到加热源哪儿。后来才知道是磁场供电,电就在空气中。我想未来的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实现这样的场景吧,这是后话。但毋庸置疑,人类只要往那个地方想,就有实现的可能。这就是科幻的魅力。所以说,科幻的想象力是不可小看的。以前我们想象的视频通话,远程会议,以及人工智能等现在不就习以为常了吗?

三,引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科幻与现实哪个离我们更近?

以前,我们关心的人类内部的事情。看了三体后,视野豁然开朗,地球之外,到底有没有文明?宇宙的终极命运是怎样的?人类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大刘在书中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或者是猜想。

在宇宙背景下,我们思考问题就要提升格局,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比如现在地球气候对环境的影响,滥采滥伐对地球生态的破坏,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还有,假如外星人真的来侵略地球,人类该如何应对?事实上,世界上真就有专门研究外星人的机构,美国的很多电影都有涉及。所以说,科幻离我们并不遥远。而现实,不过是我们通向科幻道路的过程而已。

以上就是我读完三体后对科幻的认知。


蜗牛会发电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作为一个泛科幻读者来讲,读《三体》前对科幻的认知已经基本形成:各类作品都是有自己独特的背景,从一部作品形成的认知并不能太多套用到其余作品中。

在《差分机》中,维多利亚时代正在发生着蒸汽朋克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正邪双方为争夺能够预言一切赌博结果的“点金术”展开斗争,但最终,“点金术”的发明人仍然穷困潦倒寻求资助;《发条女孩》,
高度发展的生物技术并没有造福世界,因为掌控技术的财阀用基因重组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生物灾害,以让自己的拥有抗性的产品占领市场,生物圈被毁于一旦,小人物挣扎求生;《银河帝国》,社会心理史学博士预见了三个世纪之后的人类沉沦并展开布局,试图帝国崩溃后黑暗时代削减到1000年;……

《三体》,在暴露招徕毁灭的黑暗森林中,一个弱小的种族贸然向另一个种族发出通讯,不巧这个种族正在寻找更加适宜生存的星球,随即发动各种层面的攻击,由此开启了三部酣畅淋漓的太空歌剧。

科幻虽然有很大的科学成分,但实际上讲科学只是作为背景,故事的主体仍然是未经证实目前也无从证实的科幻奇景或者文化景观。

比如“二向箔”,太阳系被降至二维时,作者的描写时如此瑰丽壮观,但是否二维太阳系会向三维时一样反射光子我们并不知晓,我们甚至不知道从我们的宇宙是否观测得到二维空间,因为它并不存在;同理还有“四维”的空间气泡,我们也不知道。

从实际上讲我们的空间中并不存在更多或更少的维度,“二维”和“四维”只是数学概念;弦论告诉我们,除宏观空间的三维之外还有六个维度蜷缩了起来,时间大概包裹在这九个维度之外,同时标准模型的终极展现——248维对称的李群E8同样有更多维度,但还没有专业学者对更多或更少维度世界进行描述,更别谈认可。(这些更多的维度也不是更多的前后左右上下,而是电磁力,引力,强力和弱力等的载荷。)

而在《三体》中戏份更足的“黑暗森林”几乎已经宣告成立了,虽然现在在宇宙空间内无从证实也无从证伪,但仅从地球上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看,至少有一个支撑它的成立: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归纳的修昔底德陷阱:强国不允许周围另一个国家获得向它挑战的能力。因为那时无论对方抱有善意还是恶意,威胁已经形成。


少女心与文士梦


没什么变化,不过要是因为读三体而对科学更感兴趣了,那才是三体的正确打开姿势。

三体是很少见的硬核科幻作品,是真正的科幻,它底层的世界观可都是硬核物理学的内容,这种书名气很大,但是真正能把这本书吃透的人却是很少的。

很多人你问他情节可以,但是要是问书中的物理学知识内容就不知道了。可我认为三体最重要的内容恰恰是书里的物理学内容。大刘这些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堪称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很难说清楚的四维空间问题,就描写的非常漂亮。


诸葛YY


在对《三体》的阅读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一个未来的人类社会,作者将时间线设置的很长,自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写到了新的宇宙诞生,新宇宙的诞生也是这一套小说的结束。而从第一部来看,以游戏为切入点,将古代的一些推动历史进程的人设为NPC,将游戏与现实切合,游戏中的NPC是三体世界的代言人,而这些人之前只是单纯的游戏玩家,同时这些人在现实世界中又是一群很有作为的人。三体世界利用这些优秀的人影响地球人,或许起初他们也想用一些温和的方式来入驻地球,但一些洞察力很强的人发现了其殖民本质。这是人类文明本身就发生过的问题,只是现在将其扩展到了宇宙殖民主义当中。人类社会就像是一个微型的宇宙,我们就像是大宇宙之中的原子。地球文明的内部碰撞衍生到更广博的宇宙之中,就变成了宇宙文明之间的碰撞。而我们好像只是宇宙的缩影,微观的世界好像就是宏观世界的缩影。在《三体》这本书中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好像走向了终结,在新的宇宙中所有的文明将要重新洗牌。这似乎又是对应着地球内部文明的变迁,旧的走向灭亡,新的悄然崛起。《三体》取之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作者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在他构造的世界完整,而又超越了一般人的视野,给我带来了一场盛大的科幻大片。

《三体》的第一部是所有故事的起点,智子也在第一部的尾声中出现,昭示着新故事的开始。第二部《三体-黑暗森林》是在上演一场人类的准备抵御宇宙殖民主义的入侵时所做的一些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面壁”计划,直至最后人类发现黑暗森林,同时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在第三部《三体-死神永生》中有一句话,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指向他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沉思,读书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这个问题曾一度让我掉入深渊,感到迷茫。看到这句话之前我想我的生命的意义是等着我去填补探索而不是空想生命的意义,那样做毫无意义。

看到这句话之后我更加坚定的想法,生命的意义是等待我去填补的,探索的。我看着死亡的灯塔,在驶向灯塔的路上我要去填补生命的空白,在面向死神时使我能坦然的面对,在走向死亡的归途时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面向死亡寻找生命的希望。在时间线上行走的我们,都是殊途同归的旅客,归途即死亡。


翁子涵


《三体》是一部很有责任感的科幻作品。

它以强大的想象力为基础,以庞大的知识体系做支撑,以合理的故事情节展开推进,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所以文学性和科技性兼具、探索性与生活性相融的作品,承载着创作者的担当!



点燃一支心香


我们祖国的大咖们在构架科幻世界的眼光,能力,技巧比起世界级的大师们不遑多让,在几千年不间断文明思想的加持下,在家国情怀和人文社会思想的部分,更闪耀着几千年智慧结晶的光辉,因此我们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博大胸怀,而不仅仅只是生存还是毁灭的利益之争。

科幻其实就是对未来,未知事物的思考,从现实中无法下结论的角度以科幻的名义给了一个探索的方向。

面对未来世界,敞开胸怀吧!




石头1974


科学是一座美的矿藏,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便是巨大的。


千寻城


我只想着重说一下《三体x》,虽然类似同人影响到了原作。但作者创作故事很有意思,据说一气呵成,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而内容科幻的尽头就是玄幻,想起以前看《深渊上的火》,同样的感觉。


地理轻谈


时间空间都非常宏大,对比以前的科幻小说完全是开创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