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分析

2020庚子年疫情给所有人大把的独处时间反思,而对于热爱运动的人来说尤为生动。

这是一个求变的时代,甚至是一个加速求变的时代。

疫情中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分析

一、受疫情影响的中国马拉松


受到疫情影响,中国的马拉松首当其冲,5月之前的赛事几乎都做了取消或者延期,五一之后的赛事也悬而未决。

2013年是中国马拉松首次突破20场、大发展的元年,其后指数级增长,迅速达到了1500场以上,从历史数据看,2018年似乎成为马拉松运动的制高点(赛事多,问题多,创新多,枝繁叶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2019年受到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国内马拉松主要靠赞助商、政府支持来维持生存),赛事出现了小幅下行,很多田协认证的赛事都不再续签,而也有很多小城市(县级)赛事开始纳入田协认证体系,2019年的马拉松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但和2018年相比,多了几十场首次举办的小城市赛事,赛事规模和规格都在下沉。

疫情中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分析

2020年本来很多赛事公司铆足了劲要大干一场,希望走上真正的市场化道路,武汉肺炎疫情突然到来,黑天鹅的出现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2020年对于中国马拉松来说,将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活下来的公司和热爱奔跑的人们会成为下一阶段理性且有实力的部分,代领中国跑步运动走上健康、长久之路。赛事要拼硬核实力,跑者也都将“自律自觉”而不仅仅是“赛事自觉”的零星票友,一批市场化的赛事公司和真正热爱跑步的人会涌现。而这个时期的到来,还悬而未决,一切要看国家层面疫情真正过去的那个时点。


二、受影响的层面远超过想象


曾经的跑步高手,现在做芯片计时的李少壮昨天发朋友圈说:“非洲兄弟问我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马拉松比赛,他们比我们还着急。

大家对此俨然一笑的同时,也可以知道中国马拉松的国际影响。没错,其实很多非洲选手就是靠着马拉松奖金来生活的,他们比我们更期待赛事的回归。我看过一本书《我在肯亚跑步的日子》(台版,2012年出版)描述肯尼亚选手的生活,很多肯尼亚小孩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够练习好长跑,找到经纪人,带他们到世界各地去比赛,赢得奖金用来支持家人的生活。“跑步的技巧很重要,但为跑步而活的生活信仰才是关键。”

疫情中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分析

我曾经说参加马拉松就是做公益,因为至少有一部分会变成奖金支持了非洲。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马拉松运动,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人来说,都是海外市场,就是他们在世界各地种的庄稼和收成。

跑步发展的诉求很多元,对吃饱饭的人来说是健康、减肥和排遣,对有追求的人来说是历练、体育精神和悟道,而对一些吃不上饭的人来说,却是生存……还记得那个穿4块钱拖鞋拿了3个冠军的埃塞俄比亚选手吗,他是真的舍不得买鞋子啊。

疫情中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分析

(肯尼亚选手Josphat穿拖鞋比赛中)


赛事及体育运动装备为不同需求层级的人提供了多层次的价值。赛事的大幅减少,影响一定非常深远。许多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小企业,或许管理者正期盼着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来代领团队鼓舞士气,重振雄风,宅了很久的人或许正期盼一场的比赛来释放压抑,一个非洲村落的刚刚被经纪人选中的选手,正等待一场比赛来养活全家……

纵观人类历史,在很多低谷时期都有体育精神来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疫情过后,重建家园,特别是心灵家园的重建,更加需要体育精神。


三、疫情之下的闭门经济。


春节过后,所有线下人群聚集的经济都受到巨大影响,酒店餐饮、文化旅游、影视娱乐尤为严重。各种依赖线下的服务都变得困难起来。相反,乘着风起来的医疗产业,特别是远程医疗开始走进人们视野,资本市场上表现就是一个又一个涨停板。

传统健身从业者都在求变,大量线下教学转到线上,健身房的教练们都开启了短视频教学或者直播模式。很多学校都无法正常教学,学校老师也成了十八线网红开始直播。朋友圈也积极反馈,“在家宅出了蘑菇、中了‘好菇毒’,开药‘好响出去丸’”这些梗都成为了闭门生活的写照。

疫情中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分析

(壹季体能的抖音线上直播)

远成办公、联合异地办公方法都在不断尝试和创新。除了必须在现场的工种,多数企业都选择了在家办公,来度过这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的疫情……

“线上医疗迎来新机,卫健委三天两次强调,7000亿市场规模还被低估。”昨天这样一篇文章也值得深思。应该振奋吗?医疗方法的改革纵然可喜,但还是无法改变“少生病、多幸福”的本质需求。把钱花在医疗上从来都是“补后手”也最笨的方法,真正的健康应该是“治未病”——医疗、体检、主动健康、生活方式的联手打造。

这场武汉肺炎疫情由后世来判断,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结论?

能否带来医疗资源体系的改革?能否带来人们健康意识和知识的改善?能否不再“好了伤疤忘了疼”?能否从意识上带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仅仅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改变……

待到春暖花开疫情过后,希望第一个蓬勃的产业会是与德、智、体发展的相关的产业,而不是为“德智体欠缺造成的后果买单”的新生意。

疫情的时候,多数人被迫闭门思过,或者闭门娱乐,闭门工作。疫情过后,远程办公或许已经成为习惯,或许会带来一个新的工作时代。会不会成为“共享经济”的一个延伸,使得一切雇佣关系都成了远程共享雇佣呢?谁知道呢,5G科技的到来,给人类想象力的支撑又增加了巨大的可能。


四、疯狂与冷静,运动者的思考


互联网无法替代运动这样的身体力行的事情,再好的科技也不能代替你跑步哪怕前进一步。有运动习惯的人,尤其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健康、面向未来、积极、光明与平静蕴含在每一个人体细胞中。喜欢运动的人最容易平衡疯狂与冷静。

宅了很久的人,最容易想到远成办公、线上服务、线上学习及互联网共享,但我们同时也意识到了,互联网时代需要更高的门槛——需要更强的自学能力以自律性。

疫情中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分析

自学能力和从小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9年基础教育用远程线上是无法解决的。小孩子这种群体意识很强的“物种”,在价值观还未形成的时候,必须要线下的身体力行和群体教育,自学,是成年人的事情。“子不教父之过”早就告诉我们了,对孩子基础的培养需要多少原生家庭的付出。成年人的自学能力在新时代已成“刚需”,僵化的知识无法指导生活一辈子。跟上时代需要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这个需求是被时代推着走的。

同时,线上教育、工作需要更好的自律。自律行动其实是可以培养的,体育锻炼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但凡有规律体育锻炼习惯的人,都有很好的时间管理概念。

别人疯狂的时候冷静。在别人疯狂抢口罩的时候,或许可以默默地开始跑步,开始运动,用自律和自学能力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时代。

庚子年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第一场回归的马拉松会是哪个城市?哪场比赛?第一批参加马拉松复工的人会是谁?


黑跑黑话

“希望疫情过后,关于德育、体育的产业能够发展。”

短期的快乐和长期的幸福,在自然界终归是有尺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