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鲁地拉连绵不绝的群山是吝啬的,高山峡谷,陡坡悬崖,生态脆弱,土地瘠薄,让大山里的人陷于封闭和贫穷。

鲁地拉人是坚强的,生活在大山褶皱里的他们,没有怨天怨地,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顽强求生,演绎着战天斗地的励志传奇,一点一点地在那绵延不绝的荒芜上镌刻“生命的绿色”!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傈僳族占总人口的90%的鲁地拉镇位于永胜县东南部,辖东乐、关房、治读坪、大长坪、闷龙河、麦叉拉、东红、东坪、格克9个村委会,共有65个村民小组3404户12210人,世居傈僳族、彝族、汉族、白族、壮族五种民族,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1户7539人。2014年,全镇贫困发生率67.7%,尤其是格克村委会,贫困发生率高达93%。可以说,鲁地拉的脱贫攻坚之战,攻的是贫中之贫,战的是坚中之坚,是永胜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砥砺前行,硕果累累。随着全县脱贫攻坚战斗的打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全镇干部群众发扬鲁地拉的“干”字精神,努力奋斗,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在鲁地拉大地落地生根,挂包帮、驻村工作队等倾力帮扶,众人拾柴汇聚起磅礴“巨能量”,推着鲁地拉人民朝着脱贫致富道路奋力前行,基础设施大变化、住房大改观、素质大提升、产业新突破,脱贫成效让人欣喜。2014年至2019年底累计脱贫 1976 户 7333 人,9 个深度贫困村全面清零。至2019年底,全镇贫困发生率为 1.85 %。格克村的贫困发生率也降至2.12%。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春种必有秋收,付出终有回报。如今的鲁地拉,在力度空前的帮扶下,迎来了摆脱贫困的千年一跃,虽然山河依旧,却是换了人间!

改变“悬居”历史,实现户户安居

原始、贫穷的生活,并不遥远。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金沙江流经永胜县215公里,自北而西再南三面环绕全境,县内傈僳族群众大多居住在金沙江沿岸的坡地上,其中以鲁地拉最多,这里的傈僳族群众被称为“直过民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他们搭着低矮、逼仄的茅草房或杈杈房,居住在刀劈斧削的高悬陡峭山脊山箐之间,当地人称之为“悬居民族”。对于这群一方水土养不活的一方人,该怎么办?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悬居’、茅草房在旅游地区是财富的象征,但在鲁地拉,却是贫困的代言。”鲁地拉镇党委书记朱强伟说起安居时一脸的沉重。2016年,这位傈僳族青年干部受命到鲁地拉任职,去遍访时,那一片片的茅草房让他想起老家二十年前的场景,感觉沉痛的同时,也倍感肩上的担子沉重,当即下定决心,要掀起一场“茅草房革命”,建新房、挪“穷窝”,让鲁地拉群众户户安居。

“我家是2018年9月27号搬到新家的。” 搬迁到鲁地拉东红村阿恶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傈僳族群众李祥笑着说,时隔一年零五个月,但李祥把这个日期记得清清楚楚。对于他而言,贫穷的滋味,是刻骨铭心的饥饿和寒冷。在“一分石头一分土”的地里刨食,那点收成实在少得可怜,家里种的粮食最多只够吃半年。缺粮时,村民靠吃救济粮为生。最难熬的是漫长的冬天。没有棉被、缺少衣物,赖以御寒的只有火塘。“晚上围在火塘边睡觉,到后半夜会被冷醒,还担心着火。雨季又担心漏雨,时不时还会有泥石流滑坡……”自小盼望住上不透风、不漏雨的房子,现在人到中年,愿望终于实现。2018年,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一家三代喜迁新居。

虽然已有一抹抹绿色出现,初春时节的金沙江河谷,褐色依然是主色调。在这苍茫的褐色中,高山大川中的一排排红色、蓝色的安置房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阿恶安置点。来到李祥家,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一应俱全,卧室里床铺整洁,一排衣服整齐地挂着,还有一间整齐码放着粮食,门口绿油油的蔬菜、绽放着花朵的绿化树,一片生机,放眼望去,金沙江从山脚下逶迤远去,小家小村的温馨和大山大江的宽厚相依相存,无不见证着金沙江一线傈僳族群众生活的变迁。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不仅是李祥家的改变,也不仅是阿恶村的搬迁,鲁地拉镇还结合实际,因村、因户施策,累计投入1.95亿元资金,通过实施易地分散安置、茅草房杈杈房改造、CD级危房改造、不遮风避雨住房改造、住房补短板项目等项目逐一解决,2016年以来累计改造住房2855户,实施易地搬迁易地搬迁安置271户,茅草房改造 343 户,扶贫安居工程 41 户,改变了傈僳族群众“悬居”的历史,彻底解决了全镇住房安全问题,实现了户户安居的目标。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一棵树+一只羊+一个人,家家户户有产业

2月25日下午3时,笔者来到鲁地拉闷龙河阿拉坪村的郭金家里时,他和妻子正在屋后的花椒地里修枝打叉。走进院子,房屋敞亮整洁,橘子树开着细碎的小花,枇杷树叶子在阳光照耀下绿油油的闪着光,屋檐下花盆里的各色花草生机勃勃。两个孩子在专心的写作业,老母亲正在菜园子里拾掇,圈里的羊不时探出头来咩咩的叫着,感觉陶渊明忽逢的“桃花林”也不过如此。

“这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日子。”郭金的妻子告诉我们,她家有两个劳动力,只会种玉米。几年前自己生了一场病后,生活就越过越窘迫了。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他家的花椒种植面积达到20亩,现在已经有10亩挂果,每年仅花椒的收入就在7万元以上,家里还养了8只羊,加之其它农作物的收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不但装修了房子,还陆续添了很多家用电器。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摸清为何而贫。通过摸底排查,鲁地拉主要致贫原因缺技术占 57.80 %,缺资金占 20.91 %,缺资金、缺技术,就是鲁地拉的主要“致贫原因”。这两大致贫因素,说到底,都是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找准关键,鲁地拉结合地域环境实际,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思路,以“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布局“一棵树、一只羊、一个人”,采取“一支柱+一辅助+一就业”的方式,在着重巩固花椒、黑山羊产业的同时,培育劳务输出、土猪养殖、乌骨鸡养殖等短平快产业,确保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遵循着这个发展思路,党委政府从除草、施肥、浇水开始,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从发苗、发肥料、规范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指导服务、围栏建设到联系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一步步夯实鲁地拉的产业发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有了最硬的底气。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4400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实现产业到户。目前,全镇共种植花椒5.3万亩,实现农户全覆盖;存栏黑山羊4.6万只;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转移就业2426人。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1800米海拔,是鲁地拉产业布局的‘分水岭’。”鲁地拉镇镇长成锡贵说,1800米以上高海拔区域降水丰富,花椒、黑山羊等支柱产业已形成规模,辅以天麻为代表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可以有效支撑脱贫。然而,该镇大部分村民居住在1800米以下低海拔沿江区域,地势险峻,土壤贫瘠,可谓是“一分石头一分土”,产业发展先天不足。另外,受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影响,这些区域降水稀少,气候炎热。这样的环境,产业发展该如何突破?

实地勘察、请专家调研、各种论证后,鲁地拉党委政府给出了答案:结合光热优势,因地制宜种植红高粱、芒果、小芭蕉……。问题又来了,没有水怎么办?建提灌站、建光伏小发电站,通过提水灌溉解决生产缺水难题。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东坪的红花椒、闷龙河的青花椒、格克的红高粱、东乐的芒果、亚多扒的猕猴桃、帕拉子的小芭蕉……在一波波产业扶贫热潮中,一张张蜿蜒曲折的扶贫路线图正在成为鲁地拉的产业富民图,为脱贫提供了坚实保障,为群众耕耘着绿色的希望。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水电路齐头并进,提升群众幸福感

路,维系着鲁地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关系着鲁地拉脱贫攻坚的成败。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这里的山,没有柔媚,没有温婉,有的只是大开大合,行走在如刀剑劈开的山岩的“挂壁公路”上,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自己就像一只大壁虎,在垂直的悬崖上上下下。可以想见,在被称作建设成本高,投资数额高,技术难度高的“三高”鲁地拉修路是如此的艰难。其中,尤以格克的“天路”为最。

格克是一个藏在山窝里的村庄。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是一条横在山崖上的羊肠小道。因偏而穷、因路而贫,内不通外不连的交通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出去走三天,回来再走三天,吃干粮,睡野地”,格克村党总支书记李绍成回忆说,当年村民卖头猪都要靠人背到期纳镇的集市去卖,除了要带买卖的物品,被褥行李、锅碗瓢盆也都成了他们一路的负担,其过程的艰辛难以言喻。交通不便、生产方式的落后、买卖的艰难,让村民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2014年,全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93%。

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村里组织村民用锄头、锤子一点一点的凿,一锄一锄地挖,一挖就是三年,也没挖出个名堂来。“都是大石头,根本挖不了!” 李绍成无奈的说。2006年,镇里分给格克一点炸药,村民赶紧拿上炸药,开始了又一轮的炸石开挖,如此往复……就这样,在悬崖上与石头持续战斗了5年,总算在2007年挖出了一条能通车的土路。抛开惊险不讲,摩托车能顺畅进出了,这让村民无比高兴。

2016年,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对这条路进行硬化,再后来,修建了安全挡墙。现在,小轿车不扬一点灰尘就开到村委会,户均一辆摩托车,进出方便安全,这是李绍成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喜事。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格克“天路”的修建史,就是鲁地拉各条道路修建的缩影。2015年以来,全镇累计投入近3亿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全镇实施通镇油路改扩建50公路、通村道路硬化108公里和通组路建设201公里,实现村村硬化、组组通达,历经多年,鲁地拉终于打开了走向现代文明的大门。过去运不出去的山货变成了宝贝,随着销路畅通,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现代化农用机器、电器、大小车辆都进了门,外出务工的脚步快起来了,走出大山读书的孩子多了……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鲁地拉的民生之艰,不仅在于路,还有关系着每一家、每一个人的水和电

为解决好这一民生难题,鲁地拉党委政府围绕“提、集、引”三字方针,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推进三面光沟渠、小水窖、提灌站、人饮管道等水利设施建设,建设提灌站10座、小水窖1646口、接通人饮管道223.85余公里,让村民安全饮水有保障,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同时,投资3200万元完成格克、东坪、东红三个村15个小组农村并网电改造项目,实现村委会农村并网电全覆盖,组组动力电覆盖,户户通照明电。随着基础设施的大改善,鲁地拉镇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

曾经的供电设施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从见到陌生人就闪躲到会给来家里的客人倒杯热茶,从汉语讲不利索到敢于在镜头前表达心声,从以刀耕火种、狩猎为生到滴灌种植、衣食无忧,从想有饭吃到梦想赚一万元钱……鲁地拉,这个曾经饱尝穷苦滋味的“直过民族”傈僳族乡镇,如今告别了过去的原始面貌,一步步跨入了现代文明的大道,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梦想正一个个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鲁地拉的儿童有了他们父辈不曾有过的梦想:12岁的王子康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军人,保家卫国;10岁的贺建林梦想这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8岁的罗文静梦想长大后能成为老师……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让我们期待着,鲁地拉的明天更美好!

今天的鲁地拉,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采写:王亚梅 子云泽 李子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