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提及翁同龢,人们首先会想到他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帝党的领袖、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对于光绪朝前期的政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是胶澳被德国强占之后,加之戊戌变法的开展,翁同龢被光绪皇帝开缺回籍。变法失败后,翁同龢又被革职,永不叙用。

翁同龢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位典型的、成功的士大夫,出身名门,其父为大学士翁心存,后又考中咸丰年间的状元,由此进入仕途。此后又相继担任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师傅,身份显赫。

翁同稣深受传统儒家学说熏陶,立志做社稷之臣。他富有爱国心,报国之志。但是又囿于传统,排斥新法,坚信利用圣贤之思想、祖宗之法制就可中兴大清,对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多有不满。

被贬回籍的翁同龢,“念及时艰,辄复流涕”,尤其是义和团起、联军侵华、两宫西狩之事,更是令他心痛不已,最终于光绪三十年(1904)悲愤去世。民国三年(1914),已经退位的溥仪还为他加恩赐谥号“文恭”。


老照片


历史上,对翁同龢的评价是有争议的,有人说他德胜于才;有人说他大奸若忠,翁同龢倒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就请大家同有书君一起,走进历史人物翁同龢。

首先,翁同龢是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生于1830年的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1856年,他考中一甲进士。

翁同龢诗画具佳,尤其书法闻名于世。他研习古人笔法,博采众长,写出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书法作品,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写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作品,是著名的诗人。

其次翁同龢是帝师,同治四年,他入弘德殿,为同治师傅,教读同治皇帝九年。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毓庆宫,为光绪师傅。

从教授光绪启蒙识字到被撤职回乡,翁同龢与皇帝之间以师生关系相处长达24年。

帝师之尊决定了翁同龢对光绪的忠诚和爱护,为了光绪帝的利益,他的立身行事,都可以和人们所期待的儒家理想主义不同。翁同龢是可以妥协的!

翁同龢曾经担任过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要职。

为官六十年的时间里,他做了不少事情,主要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卷入甲午战争洪流。

支持盛宣怀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举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才,亲自草拟了《明定国是诏》。

光绪元年即1875年12月,翁同龢升任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他重审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通过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了很多疑点和漏洞。他调查走访,重新检验尸骨,终于查清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得以平反。

此案轰动一时。翁同龢忠于职责、为平民平反,不愧为一代帝师。

翁同龢担任军机大臣,参与了对法、对日主战的决策。对待侵略者,他主张坚决抵抗。他与主和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但翁同龢没有作战经验,不了解作战双方的实力,也没有具体成熟的作战计划。

他支持盛宣怀,于1897年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银行_中国通商银行。由户部拨100万两“生息官款”。

存于中国通商银行,实际上也成为开办伊始的中国通商银行的最初营运资金。

甲午战争惨败后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

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

力主变法维新,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

可见,作为帝师的翁同龢,是有作为的,他一生为光绪帝,倾尽了心血。修身治国平天下,文人的最高境界,他达到了。

翁同龢因为是帝师,自然成为晚清历史上清流的代表。

翁同龢是士林领袖,是江东士大夫集团的代言人。他的经史知识很渊博,他是晚清官僚集团的知识精英,其对政局的影响很大。

他的思想和行动,往往决定了当时的政治走向。

像他这样既是状元及第,又是两朝帝王之师,高居于朝堂,门生遍天下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人呢?

有人说翁同龢是清廉的,是当时清朝难得的好官。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几百年来仍然家喻户晓,而当时为杨乃武和小白菜平冤昭雪的便是翁同龢。

也有人说他不好。翁同龢刁难、排挤李鸿章,见于史册,无可置辩。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执掌朝政的重臣,却纸上谈兵、意气用事,不得不说这是他一生的污点。

但总体来看,翁同龢是清廉的,是颇具改革思想的大臣,也算得上是一位能臣。《清史稿》评价他:"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1904年7月4日,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写下绝句:“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有无尽的忧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何时何地,何朝何代,执政者如果能够有所作为,还能做到洁身自好不敛财,就是值得尊重的。

翁同龢两袖清风,晚年穷困,真的不易。


有书博物馆


翁同龢是清代状元之一名字刻在国字监孔庙的碑上!翁同龢是清代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是清代数的着的书法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一直普遍把责任算在慈禧身上,最近又有很多人开始大骂翁同龢,其实责任人还是李鸿章和丁汝昌。首先北洋水师从提督到士兵,比绿营兵工资要高2到3倍,从不拖欠,比日海军高1.5倍多而日军军官每月自觉捐出 3O%用于更新装备,事实上北洋水师装备并没同日舰形成代差,也不象影视剧演的炮弹有沙子,(虽然没装备速射炮)但不致完败惨败,高薪没养出战斗力,就是慈禧,李鸿章,翁同龢,把建颐和园的300万两白银给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购船添炮,实力超日海军1.5倍就保证能打胜吗?从战术上,大东沟遇袭,丰岛对阵,旅顺被围,那些留学英国的福建船政学堂的将领确实有责任。翁同龢在恭亲王临终进言光绪被视为两面人,光绪也因为翁同龢不支持变法不代光绪联络康有为而厌倦!慈禧赶走了管钱手紧的阎敬铭,把财权交给翁同龢还是没有钱修颐和园!所以翁同龢在核心工作20余年被劝退!是他的福气,最近的一些人开始骂他是好事是有些人也开始学习历史了!


号角催人红旗飘


翁者,一生功过盖棺定论,功不压过,故存争议。

翁者,光绪帝师师,官至中堂,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从功上看,他体恤民情,为免劳民伤财反对重修圆明园。他动用李鸿章卖官款和借的德国贷款数百万两此给慈禧修颐和园,只是为了让慈禧安于享乐以疏远朝政,给自己学生光绪皇帝敛权,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但其却有用心不良之处。

但说到此人的过,却是罄竹难书。翁是出了名的宰相肚里难撑船,其心胸狭窄,锱铢必报。其兄弟在平复太平天国中弃城逃跑,剿匪不利曾被李鸿章弹劾而与李鸿章交恶。主政户部时,六年未给南北洋两水师拨军款,间接导致吉野号等军舰被日本买走,却在后来用于黄海海战重创北洋水师。每每战前还总爱捞好听的说,混淆帝听。叫嚣开战,又只重私情,又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战后赔偿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割让台蓬诸岛,不以为耻,还几次三番羞辱李鸿章。


用光绪帝的话说就是此人“永不录用!”

恭亲王说其只知权术,两面三刀,典型精神分裂者。

翁一生多好纸上谈兵。清末主政者光绪帝有改革之心却无实权,慈禧大权贪恋不放手,翁同龢却仍醉心于迂腐顽固的内斗。

如果李鸿章是汉奸,那翁堪比小人。


不书


总体上说,翁同龢是一位以传统清廉为基础的,具有改革思想的大臣。从能力上说,在晚清财政入不敷出总体情况下,基本可以最低限度应付复杂经济形势的能臣。

(1)他的一生有两大政治事件之甲午战败

关于甲午之战,谁也不会在1887年预计1894年会有中日一战,要不然李鸿章也不会自夸自己打造的两大基地是固若金汤、足以自保,一二十年内无忧了。因为,“九年未添一舰一炮”是北洋海军在完成了“防御”政策下出现的“资金转移”。

从上到下包括李鸿章都认为北洋海军足以自保,海军是很费钱的,不可能为了海军长期延误陆军、延误享乐、延误民生。

(2)批评翁同龢忙着慈禧过寿、光绪大婚,那属于欲加之罪。

李鸿章主管各类洋务企业,要想给海军添置武器很容易。但他没有,反而却让轮船招商局准备七十万元给慈禧过寿。过寿、大婚那是政治,谁敢耽搁,又谁敢不积极

大凡是了解过这件事来龙去脉的人也都不会拿此事攻击翁同龢,因为他干了件别人不敢的好事儿,敢从除了慈禧、光绪外口袋掏钱。晚清能有这个胆量的人不多。

打败仗是因为北洋系统内部人浮于事、后勤不畅且没有战斗意志导致。

(3)戊戌变法中作为“守旧中的革新派”,本可以成为这次改革平稳发展的稳定剂,但因其本质特点,反而造成慈禧和光绪都对其不满

翁同龢在晚清官场混迹几十年,深知慈禧掌握大权,对光绪激进式改革并不认同,光绪对其不满。

慈禧则认为,我搞政变四十年,对你翁家父子四人天恩,你翁同龢还要帮光绪。因此,其“保守派中的改革精神”使其两面不讨好。又使得后人为了保李鸿章将其打造成“守旧派”。

这就好比早期左宗棠反对修建铁路,但“中法战争”后积极支持建造铁路是一样的,有些人不就是因此就说左宗棠是保守派而不是改革派的嘛。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正如李鸿章和汪精卫年轻时写的诗都很豪迈、男人,但久而久之都成了汉奸、美国贼。这就是思想变化的结果。

更多的关于翁同龢的问题,参见:“翁同龢算不算奸臣”“为什么有人吧甲午战败的责任全算在慈禧、翁同龢、光绪身上,难道李鸿章一点责任都没吗”“为什么北洋舰队在1888年以后,未添一舰一炮”“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恩怨,是否直接导致了日后甲午战争的失利”“晚清发展海军是不是错误的战略决策”五个问题地回答。


坐古谈今


为人好延揽而必求其为用,广结纳而不能容异己——这就是翁同龢的性格

看到人才必定热情招揽为自己所用,结交广泛但严格排斥不同意见者。

明末东林党的赵南星,也是和翁同龢是一样性格的人:对于观念相同的朋友,极为热情;对于观念不同的人,严厉打击,绝不相容。

赵南星等东林党人不能容忍异己,导致了阉党的形成;

翁同龢不能容忍异己,用甲午战争打击淮军报了自己的私仇。

本来翁同龢这样的一个性格适合做御史之类的清流派,不适合进入军机处治理。

没有地方治理经验但遇事专断

如果翁同龢仅仅是性格执拗、不能容人就罢了,但偏偏翁同龢从无地方治理经验:

1、中进士后,任职翰林院编修;

2、咸丰八年,去陕甘主持考试,被授予陕西学政,不久就请病假回京;

3、同治元年,任职赞善,主持山西省考试,累迁内阁学士;

4、光绪元年后,先后在刑部、户部、工部、督察院任职;

5、光绪八年,任军机大臣;

6、光绪二十年,再任军机大臣;

7、光绪二十一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8、光绪二十三年,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9、光绪二十四年,被革职回家,永不叙用。

相比起来,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就有地方治理经验了:1840年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太平天国初起时,在江南大营襄办军务,咸丰八年任职安徽巡抚。


翁同龢和李鸿章的私怨过于无厘头

翁同书招抚的苗沛霖是个反复无常的人,降清又勾结太平天国,两度围困翁同书。翁同书弃守定远城,原因在于一无援军二无粮饷,无法坚守;查办苗沛霖时,苗沛霖又和钦差大臣胜保勾结,无法处死。

1862年,曾国藩弹劾翁同书。虽然弹劾书是李鸿章写的,但弹劾是曾国藩的主意,和李鸿章关联不大。翁同龢竟然因此而和李鸿章有私怨,可见翁同龢不能容忍的地步。

李鸿章只是下笔之人,随便一个师爷都可以做的事。翁同龢竟然也因此怨恨,比起历史上以牙呲必报的范雎是不遑多让。


司农常熟世间荒——说的是翁同龢不习实务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之所以主战原因有两个:

1、书生意气、不熟悉实务。在光绪十年的中法战争时,翁同龢也是主张重兵进入越南作战。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翁同龢都主战,说明了翁同龢一贯的主战观念。

也许是中法战中大清取得局部优势,给了翁同龢等主战派要求宣战日本的底气和勇气。

2、趁机报私仇,整垮李鸿章。《蜷庐随笔》记录了翁同龢在甲午战争时的一句名言:

“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虽然说当年翁同书弃守是无奈之举,但也是过错,因此被弹劾,不能说是故意整人。必经还是要有功必赏,有过就罚的。

再说李鸿章只是捉刀之人,无关紧要,因此而打击李鸿章,李鸿章比起无奈的翁同书更加冤枉。

综述

翁同龢是一个极度不能容人的人:对于价值观相同的朋友,热情友好;对于不同价值观的人,极力打击报复,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李鸿章不过是奉命写了弹劾翁同书的奏章,竟被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翁同龢极端的性格,造就了急躁的光绪帝,急于宣战日本——大东沟海战后可以不宣战而进入战争状态、百日维新急于求成断送改革机会。

可以说,翁同龢,作为光绪帝的师傅,断送了光绪帝的一生。

极端、无基层实务经验、专权独断,这就是翁同龢——也是当时人评价为“世间荒”的原因。

至于翁同龢是被维新派,或是光绪帝本人,或是慈禧太后所罢黜,无关紧要。

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翁同龢。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翁同龢这个人,清流也。何谓清流?德厚才薄也。何为才薄?非学问不深也,而是当千年未变之局的时候,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不强,甚至贻误并累及国运。

翁同龢这个人,要是放在三国的时候,也是近似于“四世三公”的角色,家世显赫,进士出身,清要之选。又贵为帝师,所以帝党,包括珍妃的妻族,清流派(中法战争之后瓦解,张之洞等人开始分化)和维新派都聚集在他的旗帜之下。

客观来讲,翁的学问、人品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大局上做的不好。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参倒了他的父兄,他就一直与李鸿章为难。虽然在维新派上,在对待盛宣和问题上,两者有共同之处。但是在对待北洋舰队和中日战争方面,翁因为一己之私愤,酿成滔天大错,;身为帝师,却对于调解帝后矛盾火上浇油,最终导致局面不可收拾,则是不应该的。


青年史学家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马常熟世间荒。”我觉得把李鸿章并不高尚,妥协派代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责任重大,不能推给翁同酥。而作为太后代表人物李鸿章与帝后代表人物翁同穌有的只是政见不同,仅此而已。非要把一个学问优长、为官清廉、志大才疏的清流人士,拿出去顶甲午战败得黑锅,这就是恶意地抹黑了,比起卖国来,李鸿章比这个翁同酥厉害多了!要不是左宗棠据理力争,怕是新疆都收不回来,概因李鸿章!李鸿章与左宗棠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为什么是仇人呢?!一个民族英雄,一个是卖国求和协议地签订者,不用试图洗白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没有那么高尚!!翁同酥再不济,也是主战派!!不是割地赔款的求和派!!指鹿为马不存在!这一点那个资料都白纸黑字记得呢!


静言读史


翁同龢,晚清同治、光绪二朝皇帝的帝师,还一度做过财政部长。做帝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最大梦想,翁同龢能混成那样,应该知足了。但拨开晚清迷雾,我们却惊奇地发现翁同龢人生不堪的一面。翁同龢与李鸿章都是朝廷重臣,也曾是同僚,为了泄愤与李鸿章内斗,翁同龢不惜拿朝廷和国家大事来作赌注。凡是李鸿章拥护的,他就反对。凡是李鸿章反对的,他就拥护。在搞洋务运动的日子里,李鸿章想筑铁路,主管财政的翁同龢双手一摊,没钱。李鸿章想跟老外搞合资银行,翁同龢到慈禧太后那儿一鼓捣,合资银行流产了。甲午战争开打前,李鸿章想添置若干军舰,翁同龢又以没钱为由,黄花菜凉了。翁同龢誓做李鸿章的事,最后被察言观色的慈禧太后发觉,以“永不叙用”一纸调令,将翁同龢解职遣返老家常熟。这,怪得了谁呢?




王荣联1


翁同龢到底是德胜于才抑或是大奸若忠这样的评价,说到底还是道德评价,这样的评价在技术流的视野中意义不大。

翁同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和他两个可以被公认的政治身份有关:翁同龢是士林领袖,也是帝师之尊。

翁同龢是士林领袖,这个士林领袖更深层的含义是江东士大夫集团的代言人,因此,他必须是江东士大夫集团天敌李鸿章淮系集团的敌人。李鸿章因为“用沪平吴”的大恩不被江苏士绅官员认同而大骂“吴儿无良”,觉得他们不可理喻,实际上反而是少荃完全不理解吴地从张士诚时代延续下来的对淮右的不满和歧视,在江东士大夫集团看来,淮军是雇佣军,荡平吴地后反客为主、张牙舞爪是不能容忍的。翁同龢以对付李鸿章为己任,是他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翁同龢是帝师之尊,这个帝师之尊决定了他对光绪帝的忠诚和爱护,因此,为了他认为的光绪帝的利益,翁同龢的立身行事和他自己和人们期待的儒家理想主义者并不同。翁同龢是可以妥协的,除了和李鸿章不解的深仇之外,他可以改变阎敬铭的谨慎财政政策,对慈禧太后的需索无度让步,将军费用于园工,在他看来,只要用这个换取慈禧退休交权而让光绪帝亲政,这些违反儒家伦理和原则的妥协根本不算什么。不过,这虽然换来他一度的(在光绪帝亲政后)权倾朝野,但为时不久,他也垮台了。

晚年翁同龢因为自身的处境和日记等的自我塑造,变成了一个忠贞的清流,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用历史的标准衡量,翁同龢不是一个的合格政治家,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评判,翁同龢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清流。

恭亲王奕訢弥留之际,对翁同龢做了最后的评价:

是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