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明明吃过张仪的亏,为什么还会被秦昭王骗到秦国?

公子小茗


楚怀王又贪心又固执、弱智,对屈原苦口婆心的劝谏置若罔闻,活该!

楚国地广人多,是有资本统一天下的,无耐大多数君主羸弱,作为不大,得过且过,贵族权力太大,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跪射俑


悲催的楚怀王,前有张仪的“画饼充饥”,后有秦昭王的“生擒活捉”,最终客死异乡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比较客观的道出了楚国的强大。在战国七雄纷争的年代,楚国土地广阔,兵甲众多,是唯一有能力与秦国逐鹿天下的诸侯国。但楚国国君一手好牌,却打个稀烂,活活葬送了万里江山,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楚怀王。


一、张仪“画饼充饥,离间齐楚联盟”,楚怀王“偷鸡不成,蚀把米”。

周赧王二年(即公元前313年),秦国欲举兵攻打齐国。因齐楚间有合纵的盟约,秦怕楚国帮助齐国,秦国决定先离间齐楚盟交。

秦王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楚怀王,以离间楚齐两国盟约。张仪直接给楚怀王画起了“大饼”,张仪对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於六百里土地进献给楚国,并把秦国美女送来侍奉大王。秦、楚两国互通婚约,结为兄弟之邦。”楚怀王一听很是高兴,马上授给张仪楚国宰相的大印及财物,并与齐国断绝盟约,同时派一员将领跟张仪回秦国办理土地交接手续。

殊不知,楚怀王已落入张仪的离间之计中。张仪回到秦国,就假装从车上跌落受伤,不与楚国办理土地割让手续。愚蠢的楚怀王竟天真的以为这是张仪在埋怨楚国与齐国断交的不够彻底。于是,楚怀王命手下武士到边境上大骂齐王,齐王很是气愤,断绝了与楚国的盟约,反而讨好秦国,秦齐变成友好邻帮。

在楚齐盟约破裂后,张仪才对楚国使者说实话:“秦国给楚国有六里地,怎么不去取呀?”使者回到楚国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才知中计,很是恼怒火,于是派大军进攻秦国。

▲画饼之计始作俑者:张仪

公元前312年,秦国在丹阳大败楚国军队,秦国占领汉中郡并斩杀楚国八万士卒,楚国被俘官员达七十多人。紧接着,楚怀王举全国之力再次攻打秦国,结果又惨败。韩、魏两国见楚国战败,也来分一杯羹,侵袭楚国。楚怀王无奈退兵,并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来求和。

楚怀王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令天下诸侯耻笑,沦为后世笑谈。然,楚怀王之耻并非别人强加的,是楚怀王自己被贪婪迷失了自我。楚国之败,并非败于秦国,乃败于自己的朝令夕改,背信弃义。秦国之所以害怕楚国,皆因楚国与齐国盟约。楚怀王贪恋别国土地废弃与齐盟约,背信弃义,使自己孤立无援,正中秦国下怀。

齐国是楚国的依托,楚与齐断交,就是主动抛弃了自己的根基;而楚又是齐国的屏障,齐与楚断交,就是自毁长城。在张仪策划的整个“画饼之计”的作用下,齐楚两国竟走到了危险的境地。而这里的关键,就是楚怀王缺少做为君王应有的德行。

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吃亏,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做为一个君王更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显然楚怀王不在此列。


二、楚怀王“记吃不记打”,再中秦国计策,被生擒活捉,最后客死异乡。

时间推到公元前304年,张仪仙去,秦国王也换为昭襄王,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就是楚国楚怀王那永恒的愚蠢。

秦昭襄王

因齐、魏、韩、楚再次订立盟约,共同抗秦。秦虽国力强盛,但奈何双拳难敌四手,秦国处于对抗的劣势。但聪明的秦昭襄王发现了各合纵国并非铁板一块,于是决定离间各国。毋容置疑,首选目标还是老冤家——楚怀王。

秦王将上庸之地还给楚国,楚怀王感受到秦国深深的诚意,于是放弃与各国盟约,反与秦国在黄棘订立新的盟约。楚怀王就这么简单的入了秦国给他下的套。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三国因楚国背弃盟约,与秦国交好,于是组成联军攻打楚国。楚国急忙将太子送往秦国做人质,寻求秦国帮助。秦国派出军队营救楚国,三国联军撤退。但这可不是秦国真的帮楚国,所谓春秋无义战就是形容秦国吧,紧接着秦国就给楚国来个狠的。

事情的起因是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与秦国一位大夫不和,杀死了这个大夫,然后逃回楚国。这可把楚国坑惨了,秦国正愁找不到借口攻打楚国,没想到机会就这么来了。

公元前301年,秦国站队齐、魏、韩,攻打楚国,秦国占领楚国重丘并斩杀楚将唐昧。公元前300年,秦国又攻打楚国,斩杀楚军三万,攻占楚国襄城,楚将景缺战死。

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说:“秦楚先前在黄棘订立盟约,关系很好,但楚国太子却杀了我的大臣逃跑,我才派兵攻打楚国的。如今楚国又把太子送到齐国做人质,寻求齐国与秦国的对抗,这不是我想要的。希望秦国与楚国在武关会谈,再订盟约。”

这分明是秦国看到楚国再次与齐国和好,故意设局来拆散齐楚联盟,但楚怀王不听国内大臣劝谏,天真般的到武关与秦国订立盟约。楚怀王的行为可谓是与虎谋皮,不败才怪。

当楚怀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达武关后,立马就被秦国埋伏的军士劫持,并带着他返回秦国都城咸阳。楚国失去君王,无奈将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接回,立为新王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从秦国逃出,到达赵国,赵国不敢收留他,于是又往魏国逃去,半路被秦国追回。次年,楚怀王在秦国患病去世,秦国将其送回楚国安葬。

楚怀王已经上过秦国一次当了,竟不能反思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不足,戒掉自己的贪心,维持自己的信誉;反而继续背信弃义,与各国盟约反复无常,形同儿戏,最后不仅葬送了自己,更毁了楚国大好河山。

所谓,修身、养性、持家、治国、平天下,君王无贤德,国则无社稷!


史无眠


这是文青跟其他人所不同的见解:

第一次被骗完全可以说楚怀王太贪,但是第二次楚怀王则是完全为了国家,只是太过心急而已;

楚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但是因为楚怀王的两次失误让楚国走向了没落,这两次失误就是楚怀王两次上当受骗,第一次是被秦国所玩弄,第二次则还是被秦国所骗之后被囚禁在秦王宫内。

“吃一堑长一智”这个句子在我们生活中很实用,意思就是在某件事上造成错误之后下次就不会再犯。而楚怀王却在同一个国家上被接连欺骗两次,这是为何?我们先来看看楚怀王两次上当受骗的经历:

张仪戏楚

楚国在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下国力日益升高,在当时有三个强国,分别是秦国、楚国和齐国,因为楚国和秦国接壤所以时常有摩擦,所以楚国就选择跟远方的齐国合作共同对抗秦国,防止秦国的一家独大,此举一时间内确实让秦国发展不如之前迅速,直到张仪的出现。

张仪本是魏国的一个贵族但是惨遭陷害最终逃到了秦国,因为能力出众所以很快就做到了相国这个位置,为了帮助秦国可以更快的发展张仪决定出使楚国让楚国和齐国断交。

楚怀王向来最近鬼谷弟子,张仪又是其中非常出色的一位所以很快就被楚怀王召见并且询问强国之策,张仪就提出秦国跟楚国接壤,应该两国结交对抗其他国家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为了两国之间能够更好的相处下去,秦国愿意送出六百里土地作为见面礼。

在国家弱小的时候是需要强大自己对抗外敌,但是当国家达到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土地的需求就会变大,此时的楚国就需要大量的土地从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秦国答应的这六百里土地就好像是雪中送炭一般,楚怀王当即就答应了。

虽然朝中大臣皆有反对,但是楚怀王仍旧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派人到齐国宣布不再结盟,但是张仪到了秦国之后以摔伤为由不上朝,楚怀王就接着派人去齐国边境辱骂齐国,果然齐国恼羞成怒,两国之交彻底宣布结束。

最后秦国确实给楚国土地了,不过只有仅仅六里地,并且说当初答应的就是六里地,面对如此厚颜无耻的秦国,楚怀王当即就决定率兵攻打秦国,但是此时秦国已经跟齐国联合,两国联军致使楚军大败还因此割地赔偿,此次之后楚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二次受骗,命丧大秦

秦国随着日益强大自然开始发动对其他国家的进攻,楚国距离秦国最近自然是首选目标,秦国在攻下楚国八座城池之后选择约见楚怀王议和并自愿送出秦国刚攻占下的八座城池,在经过上次的警告之后朝中大臣已经是全部反对了,但是楚怀王收复失地心切最终还是参加了。

到了约定的地点后秦国再一次没有履行约定而是派出精兵将楚怀王抓回并且胁迫他割地保命,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再受损楚怀王一直拒绝,秦王无奈之下只好将楚怀王押回秦国。

虽然在秦都但是楚怀王始终不曾松口半句,直到两年后楚怀王抓到机会趁机逃跑,在逃跑途中楚怀王经过赵国但是因为赵国不想惹是生非所以拒绝让楚怀王入城,最终楚怀王在逃到魏国的途中再次被秦国士兵抓回,再次被抓回秦国一年后,楚怀王在秦都离世,秦国将楚怀王的尸体送还给了楚国,楚怀王到死都没有怜惜自己的生命从而割地赔偿。

楚怀王为何会被秦国骗两次?

内心贪婪

这里具体说的是楚怀王第一次被秦国所骗,此时的楚怀王完完全全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贪婪,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劳而获的得到六百里土地,一般人都会认为这其中会有问题,但是当贪婪占据内心的主导之后就会看不到这其中的危险;

急收旧地

第二次楚怀王前去赴约这其中贪婪的成分就少了,更多的是想为国家收复曾经的失地,这一点从楚怀王亲自赴约就能看出,虽然之前已经受到过秦国的欺骗,但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土地楚怀王还是决定再出面一次,如果这一次秦国还是打着送楚国土地的名号,那么楚怀王多半不会去;

不听劝阻,太过盲目

在楚怀王两次上当的途中都有朝中大臣劝阻不让他前去,但是第一次因为心中的贪婪蒙蔽了双眼所以没有听劝阻,第二次因为想要收复失地的心太过急切也并没有听从,所以才酿成这样的结局。

结语

虽然楚怀王曾两次上当,但是楚国人民对于他还是非常爱戴的,楚怀王的尸体被送回楚国的时候全国的百姓都很悲伤,就像自己的亲戚离世了一样,可见楚怀王的威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楚怀王被囚多年但是仍不肯委曲求全就可以看出。

由此可见楚怀王并不是一个昏君,可以说他是一个为国为家的好君王,但是所使用的办法太过极端太过小聪明,如果不是这两次受骗,楚国依旧可以强大百年。


文青聊史


楚怀王是君子般的君王。

楚武王是楚国依然有强烈了的蛮夷特色,让整个中原王朝鄙夷。而楚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原人,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火神祝融。楚武王在位的时候不断征伐,让整个楚国的版图不断变大。但没有哪个楚国君主能“问鼎中原”,直到楚庄王,有一次楚庄王在洛水搞阅兵仪式,洛阳城中的周王很是惶恐,忙令王孙满慰问楚军。王孙满和楚怀王有一段旷古有名的谈话,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深深被打动了,反思楚国为什么被称作蛮夷的原因。回去之后,大力的发展文化教育,让贵族子弟学习《周礼》等中原竹简,在楚怀王后期,在外交场合都可以用古语进行非常熟练的外交对话。

从楚武王到楚庄王这段历程是蛮夷到文明的转变,而楚国更是一个开始注重礼节的国家,尤其是楚庄王之后的君主,楚怀王更是在文明贵族的环境中长大的。具有深厚的文学气质、贵族精神和道德标准。

我们所知道的宋襄公,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在跟楚国的战争中,楚军开始渡过泓水河,下面的臣子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现在来看,无疑嘲笑宋襄公的迂腐、呆板,蠢猪一样的人物,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是受到所有人尊敬的,那怕他战败了,因为宋襄公坚守着周礼和当时的道德标准。就像西方的骑士一样。打败他的楚成王恐怕难以理解为什么宋襄公会有这样的操作。

这样来看,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到秦地,楚怀王是以君子的身份去的,没想到秦昭王是个小人。秦昭王让楚怀王割地赔款,楚怀王宁死也不屈服,这是楚怀王的贵族坚守,是庄王以来的文化教养。这样也是秦昭王不能理解的,因为他只是个小人,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在战国时期,如果要论哪一个国家的君王最无耻。那么大部分人都会投秦昭襄王一票。因为秦昭襄王干得坏事实在太多了。

比如在完璧归赵事件中,秦昭襄王想要骗玉,结果被蔺相如机智地化解了。又比如秦昭襄王曾经想要把孟尝君扣押在秦国,却被孟尝君以鸡鸣狗盗的方式逃走了。

楚怀王亦是被秦昭襄王坑害的受害者之一。不过,楚怀王的经历又和上述几位不同。因为楚怀王在此之前已经被秦国欺骗过一次,秦昭襄王这一次欺骗算是第二次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楚怀王不长记性,还要轻信秦国的鬼话呢?

秦国二骗楚怀王

一、第一骗:张仪骗楚怀王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经历过商鞅变法以后,已经成为了当时很强大的国家。秦国的强大引起了其余国家的恐慌。于是,这些国家就搞了个合纵联盟一起来攻打秦国。

而在当时,除了秦国以外,齐国和楚国亦是不容小觑的存在。因此,为了离间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拆散合纵联盟。秦惠文王就派出了张仪前往楚国游说。

张仪前往楚国以后,答应楚怀王,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就拿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国,以示诚意。楚怀王听说以后,十分高兴,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来往。与此同时,他怕自己的做法无法使得秦国彻底满意,还特地派了一个勇士去辱骂齐王。

然而在楚国和齐国真的断交以后,张仪却只拿出了六里之地交给楚国。楚怀王这才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于是发兵攻秦。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和齐国结交,齐王也恼怒楚王不遵守盟约,于是就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楚国由此大败,还丢了不少的土地。所谓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就是这样吧。

二、第二骗:秦昭襄王骗楚怀王

楚国自张仪那一骗以后,就一蹶不振,国力渐衰。不仅如此,楚怀王背弃联盟的行为还惹怒了其余诸侯国。于是便有了三国一起伐楚的事件。然而此时的楚国,早已是风烛残年,哪里抵挡得住三国联军。不得已,楚怀王只好以太子为质,来换取秦国的出兵。三国看见秦国出马了,也就没有继续攻打。

谁曾想,楚怀王的太子也不是什么安生的主。他在秦国的地盘把秦国的大夫给杀了。不仅如此,这位太子在杀了人以后,还逃回了楚国。这给了秦国一个绝好的借口,来攻打楚国。

没有办法,此时的楚国已经成为了谁都能欺负的存在。楚怀王只好再将太子送到齐国为质,来赢得齐国的支持。秦昭襄王看见楚国和齐国结盟了,倒也没有再作出什么出格的举动,而是邀请楚怀王前往武关一聚。而这个武关乃是秦国的地盘,很明显,这是一个陷阱。

然而楚怀王最后还是选择了相信秦昭襄王的人品,前往武关赴宴。结果他刚进武关,就被秦昭襄王逮到了咸阳。而楚怀王入了咸阳以后,一直到死,都没有回到楚国。

楚怀王为何如此天真,一再相信秦国的鬼话?

楚怀王第一次被张仪欺骗,大家都可以理解。毕竟人都有第一次,况且商於之地六百里确实是个巨大的诱惑。正如长平之战的起因上党之争一样,哪怕是在战国享有盛誉的平原君也没有抵御住这种诱惑。

可是楚怀王第二次被骗就很不应该了。因为秦昭襄王选择的地点武关就十分的不对劲。一般盟会地点都是放在两国交界处的,哪有将盟会地点放在自己国家之内的呢?因此,秦昭襄王的约盟,很大概率是一个陷阱。那么,楚怀王为什么明知道这是一个陷阱,还要前去呢?

一、侥幸心理

人都有侥幸心理,楚怀王也不例外。楚国在遭受过张仪之骗以后,就一直受到列国的轮番打击,国土损失严重。此次秦昭襄王主动相约,如果不前往,就会激怒秦昭襄王,进而再次损失楚国的领土。

不去,楚国必定要损失领土;去了,楚国还有一丝机会和秦国真的交好。因此,楚怀王选择了那一丝机会。

二、秦国强大

秦国强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秦昭襄王在战国中后期无恶不作,背信弃义,却没有遭受太多的损失。无他,秦国强大尔。

秦国强大的国力,可以容许秦昭襄王无耻,违背诺言。但是楚国不行,楚国在被张仪欺骗以后,本来就已经得罪了其余的山东诸国,后来因为自己太子杀人的原因,又得罪了秦国。可以这么说,此时的楚国已经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此时,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可以和秦国和好的机会,楚怀王自然是想要把握住的。

三、秦昭襄王年轻,应该没有这么无耻

秦昭襄王扣押楚怀王的时候,乃是秦昭襄王八年,也就是说,当时的秦昭襄王也就二十几岁,放在现在,也就是大学刚刚毕业没几年的年纪。年纪轻是有好处的,这会让人放松对你的警惕。

楚怀王也是如此。他认为秦昭襄王还比较年轻,阅历也不够,应该不会如此无耻才对。然而事实证明,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是有天赋的。而秦昭襄王无疑就是把无耻玩得很溜的人。

结束语

楚怀王一再被秦国欺骗,其实本质就是楚国太弱,秦国太强。否则,楚怀王直接不理这个盟约就是了。


小云轩谈史


如果我说这是楚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所致可能你们不相信。金政委把青年分为科学青年,文学青年,二傻子青年。这楚国芈家最多也就是个文学青年。比如他们家屈原就是个文学青年,离二傻子一步之遥,楚王让他改革,他提出要实施“美政",他以为政治是写楚辞,搞点高大上,假大空的风花雪月就行了,政治现实得不得了,老屈前辈吴起在楚国搞改革,被利益受损的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在楚悼王的灵堂里。

小白们为什么最喜欢的芈月传,因为楚国的王族芈家真有点白痴特性, 楚怀王为了讨秦昭襄王的女儿当老婆,居然去了秦国,上门当了俘虏,这个上门女婿最后死在丈母娘家。楚考烈王生不出小孩,春申君就把门客李园的老婆肚皮搞大,再把这招带子虾送给考烈王,楚国一,二号都是大傻帽,一号搞不清自己为何得子,二号做着大王老子的美梦,结果在一号绿帽长草后,二号也被李园宰了。

这种傻事都能干,让张仪一次又一次骗了,也在情理中,何况张仪还弄了个风花雪月的女人当诱饵。


南门江老头


楚怀王(?—前296) 楚威王之太子熊槐,前328年继位为楚怀王。

楚一直是南方大国。楚威王曾败齐军于徐州(前329)卒。太子熊槐继位,为楚怀王。

楚怀王在位30年,这30年,楚国完成了从华南虎向老绵羊的角色转变。

然而楚怀王即位之初,似乎很有一点改革的理想抱负,他任用屈原,为他编制新的法令,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颇有一番新气象。

到十一年,苏秦主持的六国反秦大联盟,楚怀王还当上了盟主,虽然没多久就作鸟兽散,但毕竟反映了楚国当时的国际地位尚在一流之列。

转变从怀王十六年开始,当时楚国和另一强国齐国紧密团结,当时秦国虽强,却还不具备“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于是开始实施“拉一个打一个”的政策。

这一年,秦王派张仪引诱怀王说,秦愿意把从前从楚国夺取的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还给楚国,并和楚国永结同心,世代友好。这等好事,岂不令楚王动心! 然而后来知道被戏耍,还发动战争,结果吃了大亏,割地赔款,曲意逢迎,以求保全。

这样过了若干年,到二十四年,秦、楚又友好起来,结了亲家。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在黄棘约会,大谈秦、楚两国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一次黄棘会谈,是楚国外交政策从联齐抗秦到媚秦的重大转折。

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伐楚,楚把太子送到秦当人质,秦派兵救楚,击退三国联军。但是到了二十七年,因为一场决斗,在秦国当人质的楚太子杀了一个大夫,逃回国内。于是秦楚战端又起。这一会,秦、齐、韩、魏四国联军攻打楚国,杀了楚将唐眜。战争持续到怀王三十年,楚王收到秦昭王的国书,说是要重拾旧好,会晤地点放在秦国的武关,时间为某年某月某日,不见不散。

楚怀王左思右想,他若不去,秦国便会说楚国拒绝和解,战争责任在楚不在秦。但若是去了,难保偏差。他犹豫不决,贵族宗室们也是七嘴八舌,怀王一咬牙,一跺腿,最后还是去了。

这一去又如何呢?怀王一到武关,秦人就把他给绑架了,逼迫他割让巫、黔中(今湖北、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

楚怀王被囚禁了两年,居然找到机会成功脱逃。不过秦关闭了去楚国的道路,怀王回不了楚,只好走小路去赵国。但是赵国怕惹祸上身,拒绝接纳。怀王又想转去魏国,这时秦国追兵杀到,逮捕怀王,重回咸阳。怀王又气又恨,回想自己的人生,真是太失败了,于是郁闷得病,一年后死在了秦国。




Genswell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楚国历来幅员辽阔,物产富饶,兵多将广且国民富庶。经过历代君主的耕耘,在楚怀王时,更是达到鼎盛。成为继秦,齐后的又一强国。

苏秦曾言:合纵属楚,连横属秦。可见楚国在列国中的地位不一般。在大争之世,楚是最有资格与秦一较高低的国家。无论经济还是国土,兵士数量等,都优于秦的楚国,确一把好牌,大好形势,打的稀巴烂。

而这一切皆因楚怀王,虽说不是暴君,也不是昏君(起码也有开疆拓土的豪气雄心),但绝对是平庸之君。正因在他手下,楚国国力逐步衰落,直至被赢政所灭。

人们在说起嗜杀暴戾,不理朝政,沉迷于欢歌莺语的君主时,是恨的牙根痒痒;而忠奸不辨,察人不明,误国误民的君主,又何尝不令人可恨,扼腕叹息。

张仪的“空头支票”令楚成为列国笑柄:

齐,楚,韩魏四国欲合纵伐秦,虽然秦国强大,但欲以一国之力,对抗四国兵力,还是左支右绌,难于应付。于是张仪自告奋勇的前往楚地游说离间。

诱饵则是“商於六百里地”,换秦楚连横结盟。这块地一直以来,是楚国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楚怀王不经思索,不听反秦派的劝阻,果断告之齐使,与秦结盟,与齐国断交。这时的楚怀王还在云端吃着美味的馅饼勒,沾沾自喜着。孰不知,祸己不远,正在慢慢靠近他。

于是派使者随张仪去秦,交割土地文书。狡诈的张仪,只想好了如何破齐楚联盟,却没想好如何圆谎。于是假意马车上摔断脚,养伤避使。

楚使具实回报楚王,他还天真误以为,秦王怪责他与齐国断交的不彻底,遂以交割拖沓不爽快。于是又派人大骂齐国以示诚心。

而这一骂,不但让齐愤怒不己,也使魏韩嗤之以鼻。虽说大争的年代,充满了尔虞我诈,阴毒诡谲的伎俩,但似这般临时倒戈相向,不顾仁道的背信弃义,撒毁盟约,是最令人不耻的。而这一行为,成为列国的众矢之地,也成为了千年的“朝秦暮楚”的笑柄。

楚报复秦国,却让自个遍体鳞伤:

六百里肯定要不到,六里到是有。不甘被戏弄的楚怀王,怒不可遏,五脏六腑冲火。举兵攻打秦,确被秦将魏章大败于丹阳;气不过的怀王,又发兵攻打,又惨败于蓝田;后来秦又主动出兵,大破楚军于召陵。

经此三仗,楚国是损兵折将极重,又割地求和罢兵,国力是大大削弱。

这还没完,齐韩魏又落井下石,联军与楚军垂沙一战,楚国又是节节败退。曾经的盟友是痛打落水狗。本来是四国伐秦,这到变成四国连横攻楚。

此时的楚王,定是悔恨不迭;有识之臣定是痛心疾首,深以为耻。正应了那句:天下没免费的午餐,也不会天上掉馅饼。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又一次被秦国欺骗戏弄,客死异乡:

如果说,吃一堑,长一智,还算不冤。但在相同的路上绊跤,那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长记性,是愚蠢!楚怀王就是这样的人。犯了错了,不好好面壁反省,又再一次中招,也是令人哭笑不得。

秦襄王期,齐韩楚魏再次合纵结盟!秦国虽强,也奈何双拳难敌!于是故伎重施,又找到老朋友楚国。但这次是实打实的给了上庸这块肥肉。

要知道,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又再一次弃盟背盟的楚国,没招来秦国的攻打,却招来三国的讨伐。面对楚的不守信义,齐韩魏岂能罢休。

于是寻求秦国援助,秦到也是出兵了。而这出兵,秦也换来了黄棘盟约,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定是利于秦的。还换来了太子横质秦。

虎狼之秦,一直虎视耽耽着楚国。而这机会没过多久就来了,楚太子横在秦杀人了。给了秦借口。

楚国只能被迫应战,结局想象的到,只能是一败涂地,割地求和。

于是乎,秦昭襄王书信给楚王:攻楚实乃太子横目无秦国,非吾本意。欲摒弃前嫌,重修盟好,盼楚王武关一会。

不听劝的楚王,最终还是决定赴会。哪知这一去,就再没回楚,客死于秦。

结语:楚怀王的一生,就是个悲剧的写照。泱泱大国,毁于自己的浅薄天真,毁于自己的偏听偏信,善恶不分。虽然令人既恨且惋。但面对赢稷的威逼囚禁,誓死不签丧国割地的协议,大义凛然,这份豪气还是令人尊敬佩服的。


铭豪谈史


轻信,短视,看不清形势,秦虎狼之国,想占他的便宜无异是与虎谋皮,顽固,忠言逆耳,自取灭亡,但晚节刚烈


韩I949


明明锻炼身体是不错的,为什么总是三天打鱼

试探,多少人过不去

人性的弱点

愚昧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