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珍貴的紅軍信札


那是八十多年前的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經過艱難轉戰,在會寧勝利會師。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率5軍,9軍,30軍從靖遠強渡黃河,西進作戰。

突破黃河天險後,30軍作為前鋒在吳家川,殲滅阻攔紅軍前進的敵騎兵第五師第一旅,俘敵200多人,繳槍800多支,機槍10多挺,戰馬70餘匹,旋進入景泰縣尾泉一帶,繼續西進擴大戰果。

負責監視靖遠守敵的紅5軍4000餘人,奉朱德、張國燾的命令,亦於10月30日渡過黃河,隨30軍跟進。

一件珍貴的紅軍信札


10月27日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總直屬隊,(包括政治部、保衛局、供給部、衛生部和一、三、五局、婦女獨立團、騎兵師)2600餘人和九軍6500餘人渡過黃河,分別沿北灣,劉川,范家窯,郝家川北進,於10月29日進入武川。

當日夜方面軍總指揮部和九軍宿營獨山狄家莊、吳家窯,任家溝等村莊。總指揮部機關住狄家莊村南大廟,九軍軍部住村中狄家大院。來到武川的方面軍領導人有: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李特,李卓然等人,及九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參謀長陳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等。

紅軍在武川地區號召群眾籌集軍糧達4萬多斤,羊70餘隻。當時有一個河南籍的遊醫人稱“江先生”,由於眼睛近視,人們戲稱其“滿天照”,紅軍動員他給附近的村莊送信聯絡,幫助紅軍。軍長孫玉清給鹼臺子寫了這樣一封信:

“剪(鹼)臺子獨山樑父老兄弟,本軍此次誓師北山抗日,沿途經過,紀律嚴明,但順利北上,望我父母,幫助軍需。感謝至極,千萬勿誤。軍長孫。”信札的末尾還蓋了圖章,寫了一串俄文字母。這封信寫在一片大約三四寸寬的學生作業本紙背上,鉛筆書寫。所幸的是,孫玉清軍長的這封信,經過八十多年滄桑歲月,歷經風雨曲折,竟然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一件珍貴的紅軍信札


因當時那個江先生是個醫生,一邊給人看病,一邊走路轉悠,三四天後才把信送到鹼臺子。該莊的紳士劉繼湯,劉定三等人接到回家信,就備辦了糧食草料送去獨山,可惜紅軍業已於30日開拔北去了,他們只好回家把那封信保存了起來。

這封信就是劉繼湯後人先後保存下來的。

劉繼湯早已過世,紅軍過境的故事眾口傳頌,關於這封信的下落撲朔迷離,長期成為村裡人的傳說而已。

2000年,在蘭州工作的劉繼湯後人劉鎮江因病去世,他的在新疆工作的弟弟劉鎮海在整理哥哥遺物時,忽然在筆記本里發現了這個沉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珍貴文物,他愛如至寶,拿給族中晚輩傳看,想一代代傳承下去,但他想這是件非常有意義的革命文物,應當交給國家。於是他把這個浸透著幾輩人汗漬的紅軍軍長遺筆捐獻給了蘭州八路軍辦事處陳列館,作為珍貴的革命文物收藏了。

一件珍貴的紅軍信札


六十年前國步艱,列強虎視我中原。

朱毛創建根據地,立志斬魔解倒懸。

萬里長征舉大義,長驅北上抵隴原。

三軍相會斥張逆,突破天險虎豹關。

獵獵西風割人面,紅軍乘夜入北山。

偏師勁旅孫陳率,赤幟高擎動地天。

步履鏗鏘軍紀肅,翻山越嶺度寒川

軍行神速從天降,雞犬不驚夜無眠。

十月隆冬風如刺,枕戈屋外不擾民。

狄莊經過任溝去,抗日征程蕩和風。

感動鄉親稱仁義,簞食壺漿迎王師。

狄門廿石助糧秣,張府百羊捐送齊。

鄉親初做太公望,笑看軍炊用大缸。

家室不曾針線失,親人相見淚汪汪。

軍民攜手籌用度,磨轉碾飛晝夜忙。

揮師北進徐總令,村口送別情意長。

寇深禍歷軍情重,軍座親書遣信使。

閭右鄉鄰啟手澤,晨炊暮補送寒衣。

軍歌響徹北山谷,戰地紅顏赴戎機。

掘窖捐糧酬大義,應留新麥度荒飢。

高臺失利傷往事,失散健兒任流離。

末路英雄有女傑,身背雛子對頑敵。

落難錯路聽呼喚,懷抱機槍擊馬兒。

銘記當年魚水情,短章拙筆記鄉史。

劉延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