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有一把“雞毛撣子”


華為有一把“雞毛撣子”

任正非把“自我批判”比喻成用雞毛撣子撣灰塵。華為歷史中出現的“馬電事件、呆死料獎、孔令賢事件”說明,和人性對抗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人性喜歡批判別人,不喜歡自我批判。但是一家公司只有營造自我批判的氛圍和機制,才能真正及時暴露出問題。

華為內部有一個關於“雞毛撣子”的管理理論,其最早出現在2008年9月2日華為內部發布一份《從泥坑裡爬起來的人就是聖人⋯⋯任總在核心網產品線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文件中。

在該文件中,任正非講了這麼一段話:“自我批判是一種武器,也是一種精神。華為所有的領導層、管理層、骨幹層,華為的所有產品體系幹部,大部分是從交換走出去的。他們帶去了你們自我批判的風氣,以及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你們就像一個華為大學,源源不斷地向公司輸出了多少優秀幹部。是自我批判成就了華為,成就了我們今天在世界的地位。我們要繼續提高競爭力,就要堅持自我批判的精神不變。

我們提倡自我批判,但不提倡批判。為什麼不提倡批判,因為批判是批別人的,多數人掌握不了輕重,容易傷人。自我批判是自己批自己,多數人會手下留情。雖然是雞毛撣子,但多打幾次也會起到同樣的效果。”

雞毛撣子是中國人發明的,它是一種用雞毛綁成的清除灰塵的用具。

如果追溯歷史,雞毛撣子最早源於我國4000年前的夏代。當時有個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於是抓來幾隻野雞拔下毛來製成了第一把掃帚。這就是雞毛撣子的由來。由於使用的雞毛太軟,同時又不耐磨損,少康即換上竹條、草等為原料,把撣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掃帚。

今天,歐洲、亞洲以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廣泛應用一種用高粱稈做的掃帚。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為了發展農業提倡種高粱,於是,高粱的栽植遍及美國。有一天,美國一個老農夫需要一把新掃帚,他砍些高粱稈,用繩子紮了一個,既耐用又好用,於是大家爭先效仿,開始用高粱掃帚,從而使美國出現了高粱掃帚製造業。直到現在,掃帚仍在應用。

在華為,任正非把“自我批判”比喻成用雞毛撣子撣灰塵。

其實,自我批判不是今天才有,幾千年前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沒有這些自我批判,就不會造就這些聖人。在中國的商業領袖中,任正非是極少始終堅持自我批判的人。

在華為創辦的30多年間,關於自我批判的詞彙也成為任正非講話的高頻詞。這裡列舉一些他講話的標題:如,《在自我批判中進步(1998)》、《一個人要有自我批判能力(1998)》、《自我批判和反幼稚是公司持之以恆的方針(1999)》、《自我批判促進靈魂才能順應潮流(1999》、《為什麼要自我批判(2000)》、《在自我批判指導委員會座談會上的講話(2006)》、《將軍如果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就永遠不會成為將軍(2007)》、《從泥坑裡爬起來的人就是聖人(2008)》、《開放、合作、自我批判,做容千萬家的天下英雄(2010)》、《自我批判,不斷超越(2014)》、《轉發“財經管理團隊民主生活會紀要”(2015)》、《前進的路上不會鋪滿了鮮花(2016)》,《華為,可以炮轟,但勿捧殺(2016)》、《要堅持真實,華為才能更充實(2017)》《加西亞,你回來吧!孔令賢,我們期待你!回來吧,加西亞,是公司對不起你(2017)》、《從泥坑中爬起來的是聖人——任總在“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在自我批判中成長”專題儀式上的講話(2018)》等等。

華為內部有兩份報紙:《華為人》報和《管理優化》報,這兩份報紙的視角完全相反。

《華為人》報,著眼於人性追求進步的一面。會看到華為“好”的一面,比如拿下哪個大項目,客戶表揚,員工持續奮鬥,金牌員工的感想,以此不斷釋放標杆的價值,用的是“拉”的力量。

《管理優化》報,著眼人性惰怠的一面。會看到華為“壞”的一面,比如對客戶態度惡劣、流程僵化、內部推諉、拉幫結派,通過曝光,輕則像雞毛撣子不斷地撣掉灰塵,重則像小錐子一樣不斷地在背後錐,發揮自我批判的價值,用的是“推”的力量。

華為有一把“雞毛撣子”

任正非認為人性同時具有兩面性,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需要一推一拉的合力不斷推進組織進步。

隨著互聯網的影響面越來越大,報紙傳播的效率明顯低了,2009年華為成立內部論壇“心聲社區”,成為華為自我批判常態化的主要陣地。在這裡,華為任何員工都可以對公司的政策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果不方便實名,員工可以匿名去發表意見,因此這裡成為華為的“羅馬廣場”。

而且,自我批判在華為核心價值觀中有著重要地位。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戲稱為“三句半”: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自我批判。“以客戶為中心”解決價值的獲取導向問題,“以奮鬥者為本”解決價值的評價和分配導向問題,“長期艱苦奮鬥”解決大企業病的增長瓶頸問題,但是這三者在企業經營中經常跑偏,需要有一個糾偏機制,這就是任正非長期依靠的法寶:自我批判。很多人擔心華為在行業領先之後,會不會難以持續?我的觀點是:只要華為人沒有放棄“自我批判”這個糾偏神器,華為的增長就沒有問題。

為了讓對華為的自我批判有更感性的認知,舉三個案例:馬電事件、呆死料獎、孔令賢事件。

馬電事件

2011年初,一篇2.8萬字的報告文學稿件《我們還是以客戶為中心嗎?!——馬電CEO投訴始末》,以2011年新年賀詞的方式在《華為人》報發表,猶如迎頭潑下的一盆冷水,使華為人從業績增長的喧囂中冷靜下來⋯⋯我前面講過,這樣的負面事件以往一般只會發表在《管理優化》報上,但任正非選擇把它發表在代表正能量的《華為人》報,意味著全世界所有客戶、競爭對手、員工、員工的家屬全部看到了,把人性“惡”的一面擺在檯面上,非常震撼。

事情起因於2010年8月5日馬來西亞電信CEO對華為的投訴,馬電CEO在投訴信中說:“非常遺憾,在過去幾個月中,華為的表現並沒有達到我對於一個國際大公司的專業標準的期望。過去幾個月裡,多個問題引起我們管理團隊的高度關注和憂慮:1、合同履約符合度和交付問題:在一些合同發貨中,設備與我們在合同定義、測試過程中不一致;2、缺乏專業的項目管理動作:在我們反覆申訴中,我們剛剛看到華為在跨項目協同方面的一些努力與起色,但是在網絡中,仍然存在大量缺乏風險評估的孤立變更;3、缺乏合同中要求的優秀的專家資源。

客戶的來信很平靜,但很明顯,對華為已經失望至極。

由此,華為高層發起了一次“我們還是以客戶中心嗎?”自我批判運動,圍繞“以客戶為中心在我們的腦子裡是否真的紮下了根?我們能做到真誠地傾聽客戶的需求,認真地體會客戶的感知嗎?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方法、流程、工具、組織架構在市場的新需求下變得如此蒼白無力,未來的競爭中,我們還能幫助客戶實現其價值嗎?能真正成就客戶嗎?”等展開全面討論和深刻檢討。

任正非選擇把這些檢討的結果全公開,最終贏回客戶的信心,同時也在全體華為人的內心種下一顆種子,讓2011年尚在華為工作的員工,都記住了一個詞“馬電事件”。之後,當我們沒有以客戶為中心時,會不經意被提醒:這會不會是下一個“馬電事件”?

這次自我批判事件,得到三點啟示:1、企業最好的危機公關就是自我批判,勇於改正。2017年海底撈事件發生後,張勇和海底撈管理團隊4個小時之內站出來承認全部錯誤,而不是推諉給兩個分店的店長或員工,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信心;2、自我批判不是自卑,而是自信,只有強者才能自我批判,也只有自我批判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3、流程很重要,但流程不能解決一切,唯有建立具備自我批判的管理體系,企業才能方向基本正確,組織又充滿活力。

呆死料獎

2000年,任正非把所有研發人員幾千人集中在深圳體育館召開自我批判大會,將因研發人員幼稚而報廢的單板、“救火”產生的機票、報廢的操作指導書讓行政部裝裱成獎品,讓研發體系各部門領導一個個上臺領獎,激發他們對質量不合格的強烈羞恥感,史稱“呆死料大會”。這次自我批判會議是華為研發體系的“遵義會議”,通過這次會議,確立華為研發體系從“工程師”文化走向“工程商人”文化。

任正非在“呆死料大會”中講了這段話:“研發系統這次徹底剖析自己的自我批判行動,也是公司建設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分水嶺。它告訴我們經歷了十年奮鬥,我們的研發人員開始成熟,他們真正認識到奮鬥的真諦。未來的十年,是他們成熟發揮出作用的十年,而且這未來的十年,將會有大批更優秀的青年湧入我們公司,他們在這批導師的帶領下,必將產生更大的成就,公司也一定會在未來十年得到發展。我建議‘得獎者’,將這些廢品抱回家去,與親人共享。今天是廢品,它洗刷過我們的心靈,明天就會成為優秀的成果,作為獎品奉獻給親人。牢記這一教訓,我們將享用永遠。”

這次自我批判事件,得到三點啟示:1、知識分子願意做大事,不願意做小改進,缺乏“如果不能成就客戶,給客戶帶來麻煩”的“恥”觀念,需要用自我批判補上這堂課;2、負向激勵對人的心靈衝擊很大,用好負向激勵,激發組織的羞恥感、責任感,知恥而後勇,從而成就客戶。很多公司只敢用正向激勵,擔政治鬥爭工具;3、要做自我批判,幹部一定要先站出來,承擔起使命。華為每年都會從董事會、各BG、各產品線等層面舉行自我批判會議,自上而下開展,當你身置極具儀式感的會場,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氛圍。

華為有一把“雞毛撣子”

孔令賢事件

2017年9月5日,任正非在華為內網“心聲社區”轉發了一個帖子,任正非以個人名字致歉一位華為離職員工孔令賢,呼喚該員工回來,迅速刷爆全網。

任正非轉發的《尋找加西亞》帖子,內容十分動情:“加西亞,你回來吧!孔令賢,我們期待你!2014年孔令賢被破格提拔3級後,你有了令人窒息的壓力,帶著誠意離開了華為。周公恐懼流言日,更何況我們不是周公。是公司錯了,不是你的問題。回來吧,我們的英雄。”

對此,任正非對此還作了按語:“為什麼優秀人物在華為成長那麼困難,破格三級的人為什麼還要離開。我們要依靠什麼人來創造價值,為什麼會有人容不得英雄。華為還是昨天的華為嗎?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現在還有嗎?有些西方公司也曾有過燦爛的過去。華為的文化難道不應回到初心嗎?我們要緊緊揪住優秀人物的貢獻,緊緊盯住他的優點,學習他的榜樣,這要成為一種文化,這就是哲學。”

一個掌管了18萬將士、公司年營收7000億、年屆70多歲的商界著名領袖,對其曾經的一名普通員工點名道姓的認錯,並且以總裁辦電子郵件群發至全體員工,這在商業史上真的很罕見。我們有多少企業老闆,想方設法在維護自己的“偉光正”形象,從不認為自己決策和管理有不足。

通過“孔令賢事件”這次自我批判,任正非一是表達了作為公司老大,代表公司對孔令賢或者孔令賢這樣的員工離開表示愧疚,表明了求賢若渴的態度;二是以孔令賢為例提醒全體幹部,推動華為成為尊重人才和唯才是舉的平臺,這是華為的生存哲學和企業文化。

有道是“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一直以來,作為創始人的任正非,時不時以過來人的身份語重心長“敲邊鼓”,這對於70多歲的老帥而言,真心很不容易啊!有華為員工評論:“看完任總的這段肺腑之言,我竟然感動的哭了!”有人問,這是不是華為策劃的一場秀,作為曾經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我,我認為這就是真性情的任老闆一貫風格,也正是他的真性情,讓曾經在華為奮戰過的將士、當前還在華為奮戰的將士、以及未來加入華為的人,看到一個敢於自我批判的華為領軍人!

通過這三個案例,大家應該會理解:和人性對抗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人性喜歡批判別人,不喜歡自我批判。但是一家公司只有營造自我批判的氛圍和機制,才能真正及時暴露出問題。可以說,始終堅持批判,是任正非對人性洞察的結果,這是華為持續領先的根本動因。

* 作者系書享界創始人、CEO,《華為管理之道》、《秒懂力》作者。曾在華為任職11年,華為企業規劃諮詢業務核心開創者之一,高級管理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