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们对死亡含糊其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有人都在粉饰死亡。直到死亡来临时,手忙脚乱。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们有着很深的死亡禁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逃避死亡。

在日常交谈中,我们不能提及“死”这个字。有的宾馆没有4楼,车牌不能有4这个数字,因为它与“死”同音。


鲁迅描述过一个故事,一家人生了一个孩子,在孩子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别人看。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另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但是有一个傻子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只有这个傻子说了一句真话,但是他得到的,是一顿合力的痛打。


人们害怕死亡,人们总麻痹自己认为死亡会很久到来。就算是老人,有时也不愿讨论这个问题。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终极恐惧。因为“自我”会随着死亡而毁灭,心理世界进而崩塌。为了让自己“不死”,我们说“好死不如赖活”。其实中国人最开始不是这种想法,

《道德经》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指人一出生就奔着死亡去了。简单明了,毫不避讳。

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两种死亡:一种是肉体上的死亡。古人都有追求肉体永生的梦想,在这方面,晋哀帝可谓是个“模范标兵”。晋哀帝对当皇帝根本没兴趣,他只有一项爱好:吃仙丹。因为晋哀帝一直喜欢长生不老之术,所以他按照道士的长生法服用丹药,并且他是大口大口地吞。大臣劝他,他不听。最后晋哀帝身体萎缩,瘦骨嶙峋,已经不能下床了。结果他年仅25岁就“羽化成仙”了。因为对肉体死亡的恐惧,从而追求肉体不死,只是痴心妄想。一种是精神上的死亡。2017年,皮克斯制作了一部感人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在这部影片中,只要生者对死者还有记忆,死者的灵魂就会存在于亡灵世界中,永不消逝。我们要用爱来记住我们所爱的人,这样他们就不会真正地消失。精神上的死亡就是指死去的人被活着的人永久遗忘。死亡不是告别,忘却才是。但问题是,我们所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最终都会死去。

我们最终会被人遗忘。比如说你知道你父亲是什么名字,知道你爷爷是什么名字,但是不知道爷爷的爸爸是什么名字。反过来说,我的孩子知道我的名字,我孩子的孩子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但是再往后,他们就会将我遗忘。所以,我们终究会被这个世界遗忘,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生毫无疑问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每个人都是主动和被动的向死而生,每天都面对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你要面向可能性筹划选择自己的人生,“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提前到死中去”不是叫你去自杀,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你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之后才想我这一辈子过得真不值,如果让我再重新来一遍……,你不要想。

为了不要在那个时候才说这样的后悔话,我们现在就应该想:为什么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哎呀,前怕狼后怕虎,庸庸碌碌。毛主席有句话叫做“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其实你想一想,人都要面临终有一死,有什么事情你不能去做呢?有什么事情你不能去尝试,去努力实现呢?

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正因为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了死,我们才会更好地把握当下,为明天的一切可能性有所作为,不再选择庸庸碌碌,也不会迷失在那些看似重要实则次要的事情中无法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