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2009年,一種致命病毒肆虐全球。將人類推向絕種的邊緣。羅伯奈維爾醫生奉獻了他的生命來找出解藥,延續人類的文明。

2009年9月9日晚上8點49分,他找出瞭解藥,8點52分,他以死保衛這解藥。我們是他的遺產,這是他的傳奇。

——摘抄於《我是傳奇》

這段話摘抄自《我是傳奇》的結尾部分。

這部電影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它完美的詮釋了“孤獨”、“犧牲”、“傳奇”這三個矛盾的詞彙之間的關係。

電影的背景設立在2006年,當人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關時,他們將目光放到了更為終極的挑戰上。

為了治癒癌症,利用基因工程來篡改病毒的基因序列。本是懷著慈悲心想要救治患者,結果卻是弄巧成拙,讓人類遭遇了滅頂之災。

世界上90%以上的人,都被感染了不知名的病毒。

他們變成了畏懼陽光和紫外線,晝伏夜出食人為生的夜魔。

羅伯作為已知世上唯一一個人類。他的任務就是繁衍生息,尋找解藥,以保證人類這個物種不會在地球上消失。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在病毒爆發的三年後,與羅伯相依為命的狗,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感染病毒而死。

心灰意冷的羅伯失去了生命支柱,他單槍匹馬衝進夜魔的洞穴。

誰知寡不敵眾,在命懸一線之時,他被另一個人類安娜所救。

遺憾的是,安娜並沒有對自己的行蹤進行處理,從而導致夜魔跟蹤到了他們的居所,導致群起而攻之。

為了躲避夜魔的追捕,羅伯與安娜躲進了地下室,卻意外的發現了治癒夜魔的解藥。

前面是窮追不捨的夜魔,後面是人類文明最後的庇護。

羅伯不容多想,將解藥交給了安娜,自己與所有的夜魔同歸於盡了。

羅伯的死是震撼,但也在情理之中。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因為導演正是要通過這種極端的矛盾,來表現出“孤獨”、“犧牲”與“傳奇”之間的關係。

活著是人類的本能,所以羅伯才會三年如一日的遊走在尋人,尋找解藥的路上。他是孤獨的,守著一座空城,執著的等待與人相遇。

被夜魔圍攻時,三人已經不可能同時離開了,他唯有通過自己的犧牲來守護解藥,也只有以此來守護人類最後的文明。

於是,他才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傳奇。

極端孤獨的背後,衍射出想要遇見活人的渴望

在羅伯遇見安娜之前,他的整個內心世界裡面只有孤獨和希望。

電影中,他的孤獨是極致的。

偌大的紐約城,他是唯一的倖存者。

明明是初秋的時候,他卻只能不厭其煩的重複播放著,那些自己提前錄好的新聞節目。

這樣或許能給他的內心帶來一絲安慰,彷彿還有人陪在他的身邊。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在長達整整三年的時間裡,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甚至沒有任何一個人與他對話。

為了緩解他內心的孤獨,他唯有將服裝店裡的模特,通通搬進了商店裡面,或者是放在街頭的小店外面。

每次去商店索取生活物品時,他都只能一個人孤獨的與模特對話。

最令人感到心酸的是,當對著模特說話時,他居然會感到手足無措,甚至會提前想好對白,彷彿相親般的鄭重。

明知他是整個紐約市唯一的倖存者,卻在打高爾夫球時,衝著遠方大喊。:“小心球。”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由於這份孤獨紮根太深,漸漸地,他將這份孤獨轉變為了對世界的希望。

每天在太陽昇至天空的最高處時,他都會在同一個地方,用無線電廣播向遠方吶喊:

“我是羅伯,我是紐約唯一的倖存者,如果有同我一樣活著的人,你可以到我的身邊來,我可以提供食物,我可以提供住所,我可以提供一切的庇護。”

他將這樣一件極小的事情做到了極致,並且執著的堅持了三年。

雖然等待他的依舊是沉默,但他從來沒有放棄的念頭。

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守株待兔並不能使活人的數量增加,想要這個世界重新恢復生機與秩序,那麼唯有將那些患者重新治癒。

這份想法支撐了他無數個日日夜夜。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所以他才會對實驗投入人體無效後,對著實驗室的儀器大動肝火;所以他才會對這憑空出現的模特情緒失控,對其胡亂開槍。

他被孤獨折磨了三年,也被內心的希望壓抑了三年。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因此,在看到模特憑空出現之後,他對見到活人的渴望蓋過了所有的孤獨。

聽不到任何人的回應,也使得他有了一種被人愚弄的痛苦。

一瞬間,他所有的情緒都在此爆發了。

我相信有些觀眾會覺得羅伯的行為頗為魯莽。

在我看來,他過激行為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孤獨以及孤獨衍生出來的希望。彷彿一頭餓狼看見了食物那樣的驚喜。

羅伯的犧牲,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

為什麼說羅伯的犧牲,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呢?

因為從一開始,他的研究方向就是錯的,無論是尋人還是研製解藥,他都因為這種錯誤被折磨了三年。

就如同安娜對他說的,有一種聲音告訴她,她要打開收音機,因為這個世上肯定還有屬於活人的領地。

於是,她遵從心中神的旨意,結果遇見了羅伯。

羅伯則認為這完全是謬論,他完全不願意打開心扉去聽外界的聲音。

他固執的認為,世界上90%的人都因受感染而死去,剩下9%的人都淪為了他們的食物,只剩下僅存不到1%的人,因為具有抗體而活在世上,這裡根本不存在所謂避難所。

正因如此,他才會固執的守著空城,希望等待別人去找他,而不是主動的尋找活人。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其次,在研製解藥以及研究夜魔的習性時,他也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當他決定,要將自己的藥物用於人體實驗後,他捉了夜魔首領的女兒。

這時,首領對他怒吼著,將自己暴曬在太陽下。

羅伯看見首領有如此反應,他給出的結論是:

由於社會功能的退化,或者是缺少食物的原因,才導致他做出如此不顧生存規則的行為。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並非退化而是進化。

其實夜魔並沒有喪失溝通能力,他們的怒吼其實可以理解為同類間的交流,而且他們過的是群居生活。

這就表明了,在夜魔內部也有社會性的行為。

所以,大部分的夜魔才會在首領的怒吼下,群攻羅伯的居所,將他用以保護自己的紫外燈毀壞。

特別是衝進羅伯臥室的夜魔,趴在天花板上不住地深挖,最後導致所有的夜魔都能這個洞口湧入了他們的家。

這更像是夜魔內部有著一種特殊的協作關係,他們已經不再單純的為了食物而攻擊人,更多的是在首領的帶領下,向羅伯展開的報復行為。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為了躲避追捕,羅伯三人逃到地下實驗室,卻意外發現了存在於夜魔身上的解藥。

當首領聽到了羅伯說可以治癒他們之後,他的動作慢了下來,將擋在他面前的夜魔推到了一邊。

由於他不具備語言功能,所以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在玻璃上面撞出了一個蝴蝶的形狀。

一瞬間,彷彿世界都靜止了。

這裡導演用的消音的方式,目的就在於放大他女兒死前一直暗示的蝴蝶。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變成蝴蝶之前,毛毛蟲先要通過不斷的進食,不斷的使自己變得強大,然後它們會將自己固定在樹枝上,吐絲將自己包裹在內。

最後才是長出觸鬚,腳以及翅膀等,變成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

整個過程都是毛毛蟲的進化,從開始時的活動領域受限,再到後面的自由飛翔。

就像人類一樣,突破了生死的界限。

不接受治癒就會死於癌症,如果接受了治療之後,反到有了一絲生機,所以他們心甘情願變成夜魔。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看到蝴蝶之後,他明白了此前的推論都是錯的。

於是,他才會淡然的對安娜說:“我正在聽。”

這一句話,既表現了他的豁然開朗,同時也表現出了他即將赴死的決心。

羅伯的犧牲,也就成了必然趨勢。

捨身成仁,才能讓自己變成傳奇

網友說,這部電影有兩個結局。

一個結局是羅伯將女夜魔還給了首領,最後首領不計前嫌,放他一馬,他與安娜駕車,一同離開了紐約,去了更為安全的避難所。

另一個結局則是羅伯捨身成仁,以自己個人的犧牲,來換取解藥,然後安娜帶著解藥來到了避難所,最後人類的文明得以延續。

對於這兩個版本,我還是更加傾向於後者,因為後者才能真正意義的凸顯“傳奇”二字。

我們做個假設,如果羅伯活著離開了,他與安娜駕車到了避難所,以自己身為科學家的身份,研製出解藥解救了全人類。

那麼他也僅僅只能算得上是一個英雄。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相反,如果他能將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以個人的犧牲換取全人類的存亡,這樣的他才能算得上是傳奇。

試想,一個人守著一座空城,守了整整三年;一個人研究解藥,研究了整整三年;一個人為了守護解藥,勇敢的與夜魔同歸於盡,使得人類的人類的文明得以延續。

這一偉大的舉措,用英雄二字就太過膚淺。

眾多的不可思議集中在他的身上。

他孤獨,但卻樂觀;有才華,而且勇敢。試問這樣的人如何不討觀眾喜歡?

哪呢他的死給觀眾所帶來的震撼,將會遠遠超過活下來的效果。

《我是傳奇》:羅伯懷著希望,用犧牲守護人類,其實這並不矛盾

從更深層次來說,羅伯成了傳奇,整部影片才能稱之為經典。

經典之所以經典,不僅是因為它歷久彌新,更重要的是它能常讀常新。

每一次觀看,它都能給觀眾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這也是它所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十年前,你會希望羅伯活著離開,與安娜一起去了避難所,最後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十年後,當你再次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許你會愛上第二種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