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心理服務需求激增,但不會讓行業“大起大落”

文 | 特約觀察員 簡裡裡

帶著觀點看商業。

36氪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領軍者們,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歡迎與我們聯繫,微信:cuiyandong66;郵箱:[email protected]

超级观点 | 疫情下心理服务需求激增,但不会让行业“大起大落”

核心提示:

1. 每一次發生危機,心理健康都會成為一個關注點,人們對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和接受。

2. 未來將需要有更多地科普,幫助人們認識到心理創傷是如何在人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應何時求助、何時干預。

3. 心理健康行業一向不是傳統互聯網大起大落的“生意”。影響它的因素是多元的,它不會因為某一次事件而一蹴而就。

大量心理服務需求湧入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平臺,我們感覺到疫情嚴重是在1月21日,根據經驗,我們預期在災難和危機發生時,心理工作者有三個階段的工作需要做:疫情早期:相關的心理科普;疫情發展中期:穩定的心理資源支持;疫情後期和結束:長期的系統心理干預。

針對這三個階段,我們從1月22日起就緊急發佈了《肺炎恐慌下,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六個心理防護方案》、《你陷入過度“肺炎恐慌”了嗎?|5個跡象快速判斷》等一系列科普文章。並製作一個加強版的免費心理熱線服務,在大年初二上線,當天有100個專業心理工作者在線值班接聽電話。這是我們能夠最快,最直接幫助到疫情中的醫護人員、患者、以及遭受影響的普通人的方法。也是在初期和疫情發展中,提供穩定心理資源支持的第一步和最基礎的抓手。

這次疫情體現出社會和公眾對於心理健康態度上的變化。其中有幾個明顯的表現:

一、國家層面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

疫情之下,國家表達了對於國民和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重視。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月15日下發了國衛人函〔2020〕61號文件《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貫徹落實改善一線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切實關心醫務人員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強調了加強醫務人員心理危機干預和疏導,並推薦了相關熱線機構。

二、各大互聯網平臺對用戶心理健康的服務意識提高

在這個階段,我們收到合作方的需求變得非常迫切和增多。大多數平臺都將關注點放在疫區民眾的心理健康,希望我們能夠提供免費的心理熱線、講座、課程和內容。各個平臺,都在物資救助、安全保障之外,將用戶的心理健康放入了關注之列。和心理平臺共同探求服務辦法和方法。這在短期內,對於增強用戶心理健康的認知有非常大的幫助。長期來看,在各流量平臺的推廣之下,從文化層面能夠推動公眾對於“心理健康”、“情緒困擾”去汙名化。

三、企業對員工心理健康的需求激增

不同於傳統的EAP(企業員工心理健康項目),在此次疫情中,有很多企業向我們尋求由於疫情中特殊情形所致的心理服務。這多和企業業務的特點相關。一些企業在疫情中受到重創,如餐飲、旅遊行業;還有一些物業集團,疫情期間員工面臨持續加班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同時有企業提出為員工提供復工期的心理調適的需求。

每一次發生危機,心理健康都會成為一個關注點。從這幾年的趨勢來看,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態度是越來越重視和接受。比如這次我們注意到,在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社交媒體上就開始關注醫護人員、被困人員的心理健康。

但同時需要注意,危機發生的短期內,最首要的是人們更基本的需求需要得到解決:比如必要的就醫、防護工具補給、交通、基本的人身安全的保障和生活秩序的恢復。

同時,人們在危機下容易感知到大量的負面情緒。這一方面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在混亂和焦慮中,為人們心理上提供“穩定感”是重要的。

因此疫情前期和發展中提供的心理服務:如心理熱線,主要功能是向來電者提供信息和資源、幫助人們在焦慮之下梳理面對的壓力和身邊可使用的資源、幫助人們對於自己的情緒命名;包括免費的課程,目標都是向人們提供心理上的穩定感。而當未來疫情結束,人們的生活秩序恢復正常,安全恢復保障。這次疫情中人們所遭受的心理創傷,情緒困擾將會以不同的形態表達出來。

我們組織了對於災難救援有經驗的海內外學者,對於疫情下、以及疫情後心理諮詢工作所將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進行培訓、預備了心理諮詢師之間的互助機制,幫助心理諮詢師面對實際工作中的挑戰和困難;同時針對災後大眾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我們也在開發有針對性的心理自助工具。這將是對於全心理行業、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挑戰;也是心理健康工作者們在預備的。

疫情不會讓心理行業“大起大落”

心理健康領域一直被低估。公眾談起心理健康的時候,常將泛心理(非治療性)、心理諮詢、精神科、婚戀情感領域混為一談,也經常將它們看作是無病呻吟、或是奢侈層面的需求。

然而實際上心理健康的需求,包含泛心理類對於情緒安撫、自我探索、自我認知類的內容(含書籍、文章、自助工具等)。然而,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醫學領域精神科的診斷和藥物治療,在人們面臨情緒困擾、並影響人際關係和工作生活時,皆為剛需。

當社會共同經歷疫情這個大的事件,很多人的舊有的心理和情緒創傷不免在事件中被激活:如有過被社交霸凌的人,在疫情中看到人們被排擠,可能會產生超越現實的恐懼、壓力;有一些人在這個過程中經歷喪失、哀傷、憤怒等,但未被很好的處理;也難免會產生新的創傷。

我們預期當疫情結束之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所遭遇的複雜性心理創傷會慢慢浮現、被表達出來。疫情期間各地所通用的免費心理熱線並不能承擔複雜的心理諮詢功能、對於創傷性的心理諮詢的干預能做的也極為有限。未來將需要有更多地科普,幫助人們認識到心理創傷是如何在人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應何時求助、何時干預。這是未來社會中心理健康科普的工作重點。同時公眾對於如何理解情緒、什麼是心理“症狀”;對於心理諮詢、精神科服務會產生更多的需求。

疫情之下,我們觀察到了一些已經發生的影響:

一、“心理健康”被更多人接受

傳統認知中,人們容易認為尋求心理諮詢或精神科的幫助是“神經病”。在國家和媒體大力的宣傳和推廣之下,更多人接受媒體上出現“心理健康”的宣傳科普,知道關注心理健康的行為本身是健康的、積極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接受:心理諮詢是幫助一個人深入探索自我、處理情緒困擾的一種方式;而當大腦生病了,精神科是最有效恢復健康的路徑。

二、視頻心理諮詢被更廣泛接受

傳統的專業心理諮詢更傾向於面對面進行。在過去六年中,簡單心理平臺上進行的專業心理諮詢中55%是面對面進行的,45%是線上通過視頻來完成的。

在疫情特殊時期,使得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不得不轉向線上視頻諮詢。視頻諮詢有其特點,有優勢也有侷限性。在疫情中,更多的心理諮詢師學習遠程心理干預的特點和注意事項。將使得視頻心理諮詢的方式被更多人瞭解和接納。

三、心理行業將穩健增長

心理健康行業一向不是傳統互聯網大起大落的“生意”。影響它的因素是多元的,心理健康行業的發展和變化,依賴於社會文化、公眾認知、人們可支配收入水平、社會保障制度、心理服務行業基礎架構等等的健康發展。它不會因為某一次事件而一蹴而就。

心理諮詢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行業規範的建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搭建;而在泛心理領域,科技如何與內容有效結合,為大眾提供自我探索的工具,仍舊是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