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若笠塬上老百姓,曾经以冰草根支援兰州人建桥

靖远县西南部的若笠乡一带,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当地人统称其为西塬。可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却生长着一种非常耐旱的野生植物——冰草,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而且分布甚广。其叶子除了用作饲草外,发达的根系在地下串生很长,是一种很有用的材料,柔性极好,遇水不腐,经久耐用,被当地人常用来结绳或编织箩筐。孰料在清朝末年,这冰草根却惹来祸端,害苦了当地老百姓。

据说在兰州境内的黄河上未建桥之前,曾将靖远小口子渡口的二十四艘大木船和铁索移去,用四根上万斤的大铁柱组建成船桥,贯通南北两岸,这种桥又称索桥或浮桥,供行人来往过河。每年在初春黄河水面封冰解冻前搭成,入冬后待河水结冰之际拆除,同时还要派兵勇守护,劳民耗财,十分不便。这种用木船和铁索连成的船桥,在上面铺上木板,还可供车马通行,在当时被视为“天堑通道”,亦为兰州一大景观。凡是来到兰州的外地人,无不前往黄河岸边,参观船桥。


靖远若笠塬上老百姓,曾经以冰草根支援兰州人建桥

清末某年,一个叫做杨大的人来到了兰州。这杨大家住靖远县若笠乡杨家塄干,为人虽然忠厚,但大大咧咧,养成了平时爱说大话的习惯,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杨大,而不叫他的真实名字。杨大是个赶毛驴替人驮运货物的脚户,经常来往于兰州、靖远之间。他交完货物,找到旅馆住下,晚上无事,便来到黄河边闲逛,也是为了看一下铁桥,回去好讲给家乡人听。至铁桥附近,看见几个守桥的兵勇,正在拿着粗壮的新麻绳,更换由于在水中浸泡已经变得枯朽的旧绳。杨大和他们攀谈起来:“你们这麻绳一年要更换几次?”一个兵勇回答道:“没有具体的时间,绳子朽了就得及时换掉。”“那你们不嫌麻烦吗?”杨大又问道。“怎能不麻烦,但是没有办法啊!”那个兵勇哀叹着说。这时候杨大又要说大话了:“我们杨家塄干满山遍野都长着冰草,用冰草根拧成的绳子很耐用,泡在水里十年八年都不会变朽的,你们何不到我们那里挖些冰草根做成绳子,这样岂不省事了?”这些守船的兵勇常年被换绳子的事情困扰,一听杨大此话,好不兴奋。便带着杨大去见守船的把总老爷。把总听了杨大的话后,自然高兴,他嘱咐杨大:“下次来兰州时,一定要驮些冰草根来,并交给杨大十两银子先作为定金,若这冰草根果然如你所言,此后还有重赏。”杨大拿着银子,高兴得不得了,叩头感谢把总老爷。


靖远若笠塬上老百姓,曾经以冰草根支援兰州人建桥

过了好些日子,杨大果然用毛驴驮来了两驮冰草根,交给守船的把总,收下货物后,把总命他回家,等下次再来听候好消息。这杨大回到老家后,就不再接受驮运的活儿了,他在心里盘算着那重赏呢。杨大走后,兵勇们用冰草根做成了一股股的冰茎绳,换掉了变朽的麻绳。正如杨大所言,这冰茎绳在水中不会腐朽,还真是坚韧耐用。过了一年多时间,杨大又到兰州去打探消息,把总给了他50两银子的重赏。

把总将这一消息告知甘肃总督衙门,衙门专门给靖远县一道命令,要求每年向兰州府输送杨家塄干的冰草根1万斤。1万斤冰草根可不是小数字,而且这冰草根要长好几年才能用的。但是,衙门的命令谁敢抵抗呢?这一下便害苦了靖远若笠塬一带的老百姓。无可奈何,只好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出动了,到处挖冰草根。不但累了老百姓,而且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直到兰州建成了铁桥后,才结束了这场苦差事。在若笠乡乃至靖远县城,至今还流传着“杨大一句话,苦了众乡亲”的故事。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