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不止是一种羁绊,很多时候是一种伤害,你赞同吗?

羊舍妞


父母之爱,我觉得无论好还是溺爱,那都是为孩子着想,不应该有伤害成分在里面呀,等孩子长大了,而你不在了,孩子会觉得挨打都成了一种奢求,多希望她还能打我一次,我就这样想的。也是这种现状。


开心最重喓


看了你的描述,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好妈妈,为你点赞!




在这里,我也想抒发一些我的观点:

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孩子,我的父母对我的管理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小的时候,我妈也树立了一些规矩,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偷偷躲在被窝里看闲书,被妈妈发现了,批评了一顿。

我想,每一个父母都渴望孩子成才,希望他们的未来一片光明,希望他们有出息。我的父母也是一样,他们对我给予厚望,但是,在我考试没考好时,没有过多的批评,而是鼓励我。



这让我想起了《小别离》中的方朵朵,她为什么对母亲有这样大的成见,觉得自己在母亲眼里就是一个“分数机器”?我想,这是因为她的母亲童文洁,太过于表现对分数的追求,而忘了孩子深层的感想,她忘了与女儿进行沟通,忘了告诉她自己为什么这么焦虑,她担忧的是她的未来,而不仅仅是分数。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确实是需要立起规矩的,因为那时的孩子小,不懂得什么人生道理,所以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扶持。

但是,我很想说,其实作为家长,不需要太过与别的家庭比较,只要做到适合自己的孩子的,就是有用和有效的。




当孩子长大到一定岁数时,就应该放手,教会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需要父母怎么做,就说,家长再尽力的配合。

或许有人会说,有的孩子很调皮,不受管教,只想到偷懒,那我想是不是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树立很好的规则,树立好自律。

因为,孩子并不是天生调皮,他们的不努力常常是幼年被压榨着生长的。让孩子在该玩的时候玩,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就不存在问题。



至于说“父母的爱是一种羁绊”,我想这是因为,父母将过多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了他承受不住的管束或爱。我觉得,父母之爱,应该“有度”,一张一弛,和谐自处。

还有,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作为家长自己就应该学会以身作则,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过一个观点:家长做好了,孩子自然没差。

就是这个道理!

话题:你觉得怎样做父母才好呢?我是橙子,关注我,为你解决情感问题!

晨曦橙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很赞同你的观点,父母之爱有时候真的是一种伤害。这是一个值得天下所有父母好好思考的问题 ,爱要有度,否则就是伤害。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家的邻居本来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小坤四五岁时因一场变故夭折,父母伤心欲绝哭的死去活来,大儿子大坤自然而然成了家里的熊猫级人物。他家经济条件在我们那里算是挺好的,家里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自然都紧着大坤。大坤特别喜欢吃牛肉,

我们都是好长时间才能吃一次牛肉,而大坤经常手拿着牛肉边啃边和我们捉迷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年直到坤变成了小胖子,可是他还是爱啃牛肉而且还有了很多好吃的零食,把我们都羡慕嫉妒恨的不行不行的。好些年过去了,直到去年我们领着孩子回老家过年才见到他,他已经是一个200多斤的大胖子,结婚8年了因为太胖至今没有孩子。唉,曾经对他的羡慕现在已成了惋惜。





80后学士


大家好,我是大V走天下,今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知道您看过家有儿女吗?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段,刘星埋怨自己什么才艺都不会,怪妈妈没给自己学习。刘星妈表示小时候报了艺术班,是自己不学!

刘星是这样回复妈妈的: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

这是一个成长的孩子的心声。

曾经被父母逼着学习乐器,美术,舞蹈的,长大后都会站出来感谢父母;而半途而废的,却开始埋怨父母起来,当初怎么就由着我的性子胡来呢?怎么就不稍微逼我一下呢?

龙应台对他儿子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走在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告诉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之后必然会后悔。

长大后的我们才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才明白任何学习过程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家长的“逼迫”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味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自己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只能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在想要放弃时,发挥父母的“威严”管教一下,对孩子要求严一点,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在孩子想要放弃某项学习的时候,对他说一声:“孩子,再坚持一下,我陪着你。”





大V走天下


中国式的父母,有时最无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可以付出一切,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满足孩子,甚至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包括夫妻关系在内的所有关系之上。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也时常被中国式父母的这种无私所感动。

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没有自我的父母很容易把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像是一种投资,我毫无原则的满足你的要求,你将来也需要这样回报我。结果孩子就不能走错一步、不能有丝毫偏差、必须金榜题名、必须事业有成、必须结婚生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对得起父母的这份爱,否则就是不懂事、不孝顺。

中国式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求孩子违心的听话懂事、学生时代要好好学习,工作后要好好相亲,不能让爸妈被邻居嘲笑。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或者天天在后面提醒孩子当初自己吃糠咽菜都是为了你呀!你现在这样做对得起我吗!结果就是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背着这个沉重的压力生活,物质上他们什么都不缺,可是精神就像一片沙漠一样,寸草不生,因为他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能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行走。

而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像动物,这样的父母难道不残忍吗?有时妈妈声泪俱下地痛斥,突然为孩子感到悲哀,更为这样的“中国式父母感到悲哀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苦心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真心地希望,他们不要在把自己逼迫地这般不幸的同时,还给孩子扣上沉重的精神枷锁。我们多想说,爸妈我们真的很爱你们,我们一定会努力,但是我们更希望你们可以过的很好——不是寄托在我的成绩、我的发展、我的婚姻上的,真正的,很好


羊舍妞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称不健康的家庭中的父母为“有毒父母”。

“有毒父母”的种类比较多,比如“家庭暴力型,语言暴力型、强势控制型等。

比如强势控制型家庭成长的孩子,大多敏感,羞怯、自卑、胆小、没有主见等。

导致孩子在职场和感情中受挫。

就算父母去世了,他们的思想已经深深影响到孩子。如果孩子没能解决好,这种影响还会影响下去,无限循环。

建议大家阅读苏珊·福沃德博士所著《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为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你提供解决之道。


终生学习与成长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种情况,父母之爱,本来是最纯粹的一种爱,但很多家长以“为你好”的名义,实际上干着伤害孩子的事,关键还不自知。

首先说吃,为了孩子身体健康,很多家长自己舍不得吃,给孩子买最好最贵的食品,逼迫孩子吃,有些并不是孩子喜欢吃的,或者有些是孩子讨厌吃的,比如,邻居一个小孩,她特别不喜欢吃鸡蛋,但她妈妈非要她吃,结果这个小孩常常背着她妈妈就把鸡蛋扔了,这不仅造成浪费,还让小孩从小就学会了撒谎。其实不吃鸡蛋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蛋白质,也可以变换做鸡蛋的花样,让孩子有新鲜感,从而激发孩子的食欲。

再说学习吧,有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据说2岁的孩子已经在报各种学习班,本该玩耍的年龄,却让各种学习班占去了,反而使孩子厌学,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使孩子们失去了创造性思维,更使他们失去了动手的能力。

最后说说责任感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责任感的培养应该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家里责任感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分担家务,可好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用做,哪怕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很多孩子愿意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但父母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黑黢黢的黑


问题表述与问题中心有偏差,这样表达:“以爱之名的粗暴式教育,对孩子有伤害”。

这个问题,辩证看待!

第一,父母有教子成才之责,也要有以爱教爱之义。如何教育孩子成才之余,让孩子学习到父母的爱,而不失于简单粗暴,让孩子只学会了暴力和恨,这很重要!

第二,别被“和孩子做朋友”的西方教育理念带进沟里(因为你一知半解!),孩子心智未成熟之前,父母在正确的事情上坚持原则毫不让步,甚至采用适度“强权”强迫孩子必须执行,这才是正确的教育!(但什么是对的,不要自己理解,向几千年教育实践的老祖宗学,这都是几千年来教育成功的实践经验!)


无霜刃


是的。许多爱,都是以爱之名,行伤害之事。因为所处时代不同,观念不同,三观不同,所处境界不同,许多父母就会把老传统老思想老观念,强加在儿女身上,使TA们对于自己面临的问题,无所适从。


醉梅入夏


这涉及到原生家庭话题了。

确实,有很多传统的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会为孩子规划,包办,日子久了,变成一种控制,父母需要孩子听话,发现没?是不是你们父母每次对你们生气时都会不自觉地说出“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都是为你好”

父母是爱我们的,不论我们年龄多大,永远是他们的孩子,太在乎了,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虽然我们在外形上已是成年人,内心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想要独立,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但父母还停留在我们还是孩子需要他们的照顾。所以,肯定会有冲突。

作为成年人,这个时候,需要多理解父母背后反常的行为,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