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邪:可不仅仅是引起“上火”这么简单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燃烧的火有炎热、升腾向上、色红、蒸发水液、加快空气的流动等特性。

热之盛火之渐,故“火热”常并称。

人们在形容冬天穿衣少而仍手足温暖的人为“火力壮”。其实,在古人看来,人的生命是由一团火来维系的(习称“生命之火”)。

这种生命之火,中医称为“少火”,认为“少火生气”,即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是由少火产生的。

这团“火”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体内太多的火,即为“火邪”

“火邪”

可以从外感受也可以自内产生。如流感流行时,患者会突然发高烧,面红目赤,这是外感火邪所致;大量进食辣椒、大蒜、花椒、葱、生姜、鱼虾、羊肉、桂圆干等,会有目赤多眵、口唇生“火泡疮”等“上火”的现象;生活、工作长期不顺利,经常会“火冒三丈”等,这是内生火邪。

我们今天这节中医基础理论课,主要从外感的角度,来了解火(热)邪。

火(热)邪:可不仅仅是引起“上火”这么简单


“火(热)邪的基本概念”

火(热)之邪旺于夏季,但四季都可见。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热)之邪为阳邪,故炎热、升腾为特点。火(热)邪与暑邪区别是:暑邪是在夏至之后,火(热)邪是在夏至之前;火(热)邪四季均可见,而暑邪有严格的季节性,其他季节没有。

火邪、热邪与温邪,异名同类,三者本质皆为阳盛,仅有程度之分,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三者可分不可离,故温、热、火热常混称。三者不同点表现为:感受温热邪气,一般引起周身发热,如风热感冒等;感受火邪,则见局部火毒之象为主,如大头瘟、痄腮等。

火(热)邪:可不仅仅是引起“上火”这么简单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故致病有热而上升、多侵犯头面等身体上部器官的特性。如发热面赤,烦躁易怒,失眠,头痛头胀,头汗出,耳鸣,面部起粉刺痤疮,目赤肿痛,口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舌尖灼痛,牙龈肿痛出血等,民间习称为“上火”。

上炎的火以心火、肝火、胃火最多。虽然同为火邪,由于病位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

如大家熟悉的“莲子心”(莲子中的青嫩胚芽)、淡竹叶、灯芯草等,能清心火。所以适用于心火上炎的烦躁、失眠、舌尖痛、小便赤涩(心移热于小肠)等。

有这些症状时,可用莲子心,每次1~3克,泡茶饮;或用淡竹叶15~30克,煎汤代茶饮;若小儿心火偏旺,半夜哭闹不安,可用灯芯草3克,加冰糖适量煎水饮。

苦丁茶、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能清肝火。适用于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目眵多而粘,头胀痛,头汗多,耳鸣等。具体应用时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如目赤多眵,伴口中粘腻者,用苦丁茶少量,泡茶饮;

目赤伴头胀痛,头汗多,或鼻塞多粘涕者,用桑叶(也能清肺火)、菊花各15克,症状重者可再加夏枯草10克,水煎服;

目赤多眵伴大便干结者,用炒决明子15~30克泡茶饮等。

古代还有用菊花、荞麦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等各适量,制成枕芯,以清肝明目,认为可“至老目明”。

黄连、蒲公英能清胃火。

适用于胃火炽盛的口臭,牙龈肿痛,呕吐酸水等,可用黄连1~3克,开水泡饮(也能清心火);或用蒲公英30克,水煎服。若同时伴有大便干结者,可选择中成药“黄连上清丸”或“一清胶囊”等。

2、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或消灼津液使人体阴液耗伤,故火热邪气致病,除有高热之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口舌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鼻咽干燥等津伤之症。

火热伤津的机制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火热开腠理,“阳加于阴谓之汗”,迫津外泄造成的津液损伤;第二是火热本身直接伤津液,“阳胜则阴病”。津伤常见于肺、胃、小肠、大肠等。

火热之邪耗气是指火热之邪损伤正气。其机制有二,一是在热迫津泄过程中,由于津载气,气随津泄,极易损伤正气。二是火热邪气直接伤正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食气”“壮火之气衰”。火热耗气常见气短、乏力等症。

火热伤人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热,第二是干,第三是乏。热代表热盛;干代表伤津;乏代表耗气。其治疗原则是清热、生津、益气。

清代有一首名方叫“五汁饮”,就是用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各适量和匀制成,凉服,不喜凉者,可炖温服。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低热不退,面赤,口渴,吐白沫,粘滞不畅,不欲食的一首有效方剂。

3、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生风,指火热之邪侵袭人体易引起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症,又叫“热极生风”。

火易生风机制有二:其一,火为阳邪,侵袭人体致肝阳暴涨、充奋,筋脉舒缩失调而“热极生风”。此乃天人一理。天之阳气快速流动为自然之风”,人之阳气快速流动为“人体之风”。其二,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伤肝经津血,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运动失调。

火易生风临床可见高热惊厥、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热极生风”之症。是热症(高热)与动风症(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并见。一般见于小孩,高烧39-40℃时出现。可用中医的急救三宝之一“紫雪丹”治疗。

“血得热则行”,火热之邪能加快血行,使血不循常道而外溢,中医称“热盛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症。

肝火炽盛,可致目睛出血;肺火旺盛,则致咳血、鼻出血;胃火炽盛,则呕血、牙龈出血;大肠火盛,则大便出血;心火旺盛,则小便出血等。

中医治疗一切火盛出血的名方有:“三黄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水煎服)等;治疗目睛出血,可用桑叶30克,水煎服;大便出血,可用槐花(槐树的花朵或花蕾,又称槐米),每次30克,水煎服。

4、火热易扰心神

由于火热邪气是夏季主气,是夏至前的火热邪气,而夏季又通于心,故火热易扰心神。感受火热之邪,轻者可以出现烦躁、失眠;重者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等症状。

5、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致病常聚集在局部,腐肉成脓,见到红肿、热、痛的局部疮疡。《素问·痈疽》提到“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火热之邪伤心可见肿痛、肿疡、瘙痒病证。如临床上感受火热时毒出现头面红肿热痛的“大头瘟”,可用《东垣试效方》的普济消毒饮治疗。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