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邪:可不僅僅是引起“上火”這麼簡單

“火”是一種自然現象,燃燒的火有炎熱、升騰向上、色紅、蒸發水液、加快空氣的流動等特性。

熱之盛火之漸,故“火熱”常並稱。

人們在形容冬天穿衣少而仍手足溫暖的人為“火力壯”。其實,在古人看來,人的生命是由一團火來維繫的(習稱“生命之火”)。

這種生命之火,中醫稱為“少火”,認為“少火生氣”,即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氣”是由少火產生的。

這團“火”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體內太多的火,即為“火邪”

“火邪”

可以從外感受也可以自內產生。如流感流行時,患者會突然發高燒,面紅目赤,這是外感火邪所致;大量進食辣椒、大蒜、花椒、蔥、生薑、魚蝦、羊肉、桂圓乾等,會有目赤多眵、口唇生“火泡瘡”等“上火”的現象;生活、工作長期不順利,經常會“火冒三丈”等,這是內生火邪。

我們今天這節中醫基礎理論課,主要從外感的角度,來了解火(熱)邪。

火(熱)邪:可不僅僅是引起“上火”這麼簡單


“火(熱)邪的基本概念”

火(熱)之邪旺於夏季,但四季都可見。凡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火(熱)之邪。火(熱)之邪為陽邪,故炎熱、升騰為特點。火(熱)邪與暑邪區別是:暑邪是在夏至之後,火(熱)邪是在夏至之前;火(熱)邪四季均可見,而暑邪有嚴格的季節性,其他季節沒有。

火邪、熱邪與溫邪,異名同類,三者本質皆為陽盛,僅有程度之分,火為熱之極,溫為熱之漸,三者可分不可離,故溫、熱、火熱常混稱。三者不同點表現為:感受溫熱邪氣,一般引起周身發熱,如風熱感冒等;感受火邪,則見局部火毒之象為主,如大頭瘟、痄腮等。

火(熱)邪:可不僅僅是引起“上火”這麼簡單


“火(熱)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火為陽邪,其性炎上,故致病有熱而上升、多侵犯頭面等身體上部器官的特性。如發熱面赤,煩躁易怒,失眠,頭痛頭脹,頭汗出,耳鳴,面部起粉刺痤瘡,目赤腫痛,口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舌尖灼痛,牙齦腫痛出血等,民間習稱為“上火”。

上炎的火以心火、肝火、胃火最多。雖然同為火邪,由於病位不同,治療上也有區別。

如大家熟悉的“蓮子心”(蓮子中的青嫩胚芽)、淡竹葉、燈芯草等,能清心火。所以適用於心火上炎的煩躁、失眠、舌尖痛、小便赤澀(心移熱於小腸)等。

有這些症狀時,可用蓮子心,每次1~3克,泡茶飲;或用淡竹葉15~30克,煎湯代茶飲;若小兒心火偏旺,半夜哭鬧不安,可用燈芯草3克,加冰糖適量煎水飲。

苦丁茶、桑葉、菊花、決明子等,能清肝火。適用於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目眵多而粘,頭脹痛,頭汗多,耳鳴等。具體應用時還有一些細微的差別:

如目赤多眵,伴口中粘膩者,用苦丁茶少量,泡茶飲;

目赤伴頭脹痛,頭汗多,或鼻塞多粘涕者,用桑葉(也能清肺火)、菊花各15克,症狀重者可再加夏枯草10克,水煎服;

目赤多眵伴大便乾結者,用炒決明子15~30克泡茶飲等。

古代還有用菊花、蕎麥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等各適量,製成枕芯,以清肝明目,認為可“至老目明”。

黃連、蒲公英能清胃火。

適用於胃火熾盛的口臭,牙齦腫痛,嘔吐酸水等,可用黃連1~3克,開水泡飲(也能清心火);或用蒲公英30克,水煎服。若同時伴有大便乾結者,可選擇中成藥“黃連上清丸”或“一清膠囊”等。

2、火熱易傷津耗氣

火熱之邪最易迫津外洩,或消灼津液使人體陰液耗傷,故火熱邪氣致病,除有高熱之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飲、口舌咽乾、小便短赤、大便乾結、鼻咽乾燥等津傷之症。

火熱傷津的機制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火熱開腠理,“陽加於陰謂之汗”,迫津外洩造成的津液損傷;第二是火熱本身直接傷津液,“陽勝則陰病”。津傷常見於肺、胃、小腸、大腸等。

火熱之邪耗氣是指火熱之邪損傷正氣。其機制有二,一是在熱迫津洩過程中,由於津載氣,氣隨津洩,極易損傷正氣。二是火熱邪氣直接傷正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壯火食氣”“壯火之氣衰”。火熱耗氣常見氣短、乏力等症。

火熱傷人有三個關鍵點,第一是熱,第二是幹,第三是乏。熱代表熱盛;幹代表傷津;乏代表耗氣。其治療原則是清熱、生津、益氣。

清代有一首名方叫“五汁飲”,就是用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各適量和勻製成,涼服,不喜涼者,可燉溫服。用於治療溫熱病後期低熱不退,面赤,口渴,吐白沫,粘滯不暢,不欲食的一首有效方劑。

3、火易生風動血

火易生風,指火熱之邪侵襲人體易引起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之症,又叫“熱極生風”。

火易生風機制有二:其一,火為陽邪,侵襲人體致肝陽暴漲、充奮,筋脈舒縮失調而“熱極生風”。此乃天人一理。天之陽氣快速流動為自然之風”,人之陽氣快速流動為“人體之風”。其二,火熱之邪侵襲人體,往往燔灼肝經,劫傷肝經津血,使筋脈失其滋養濡潤,運動失調。

火易生風臨床可見高熱驚厥、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熱極生風”之症。是熱症(高熱)與動風症(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並見。一般見於小孩,高燒39-40℃時出現。可用中醫的急救三寶之一“紫雪丹”治療。

“血得熱則行”,火熱之邪能加快血行,使血不循常道而外溢,中醫稱“熱盛迫血妄行”,引起各種出血症。

肝火熾盛,可致目睛出血;肺火旺盛,則致咳血、鼻出血;胃火熾盛,則嘔血、牙齦出血;大腸火盛,則大便出血;心火旺盛,則小便出血等。

中醫治療一切火盛出血的名方有:“三黃瀉心湯”(大黃10克,黃連、黃芩各5克,水煎服)等;治療目睛出血,可用桑葉30克,水煎服;大便出血,可用槐花(槐樹的花朵或花蕾,又稱槐米),每次30克,水煎服。

4、火熱易擾心神

由於火熱邪氣是夏季主氣,是夏至前的火熱邪氣,而夏季又通於心,故火熱易擾心神。感受火熱之邪,輕者可以出現煩躁、失眠;重者擾亂心神,出現狂躁不安,甚則神昏譫語等症狀。

5、火熱易致腫瘍

火熱之邪致病常聚集在局部,腐肉成膿,見到紅腫、熱、痛的局部瘡瘍。《素問·癰疽》提到“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名曰癰”,《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說明火熱之邪傷心可見腫痛、腫瘍、瘙癢病證。如臨床上感受火熱時毒出現頭面紅腫熱痛的“大頭瘟”,可用《東垣試效方》的普濟消毒飲治療。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