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民以食为天,食以器为先。

称上古诞生的八大炊具为“上古八大神器”,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它们是灶、鼎、鬲、甑、甗、釜、鬶、斝,虽然大半都不认识,却并不妨碍它们烹、煮、蒸、炖,并带着先祖告别茹毛饮血,走向文明。

当然,就算集齐了这八大神器,也不会召唤出神龙。不过倒是能让我们重新正式铁锅、蒸锅、平底锅、不粘锅……

灶:造也,创造食物也

使用年代:远古至今

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释名•释宫室》云:“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是所有炊具的根基。

最原始的灶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把锅架在上面做饭,类似火塘。这种方式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仍有使用。从其繁体“竈”字从穴,能说明这一点

火塘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直到出现单体的可移动的陶灶: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文化遗址里,出土了一个鞋形支脚筒形红陶釜;在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出土了釜和灶连为一体的灰陶灶。进入秦汉后,用砖或土砌成长方形的连眼灶开始出现,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结合才能烹饪。厨房因此从餐厅中独立出来,列鼎而食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高台火灶普及,沿用至今。

鼎:选肉,列鼎而食

使用年代:远古至商周

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博物馆的鼎,无论方圆,均是十分庄严肃穆。说它是上古神器,不由得不服。

可是,它的初始功能,其实是做饭。

一万年前,古人用粘土掺细砂拉坯,做成圆腹、两耳、三足,晾干后入窑烧制,成品便是陶鼎。相比今天的锅,也就多了三条腿。做饭时,古人把肉、菜丢入,然后在底部生火,煮成一锅,美其名曰为“羹”,其实就是大杂烩。因为常年被烧,所以鼎出土后,腹下大都有烟熏火燎的痕迹。

青铜鼎是商周才出现的。因功能的不同分镬( huò )鼎、升鼎等,主要是用来煮肉和调和五味。不过青铜难得,大多只在礼仪场合使用,所以“钟鸣鼎食”才会用来形容豪门贵族生活。

鬲(lì):从水器到炊具

使用年代:新石器晚期至商周

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鬲,古代炊具,模样象鼎,境遇也像鼎。

与鼎不同的是,它是做饭的,而鼎更多用来做菜;鼎足是实心的,而鬲足是空心的;鼎足与鼎身不相通,而鬲是相通的。《汉书》有记载:“鼎,空足曰鬲。”

古人掌握制陶术后,就做出了小口、突腹、偏上有双耳的尖底陶瓶,用它来取水。虽然陶瓶汲水和倒水都很方便,但它放不平稳,古人就把三个尖底瓶捏在一起制成了鬲。三足不但站立很稳,贮水之余,架上柴火还可以煮水做饭,非常实用。

甑(zèng):又蒸馒头又争气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至今

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甑是古代蒸食器皿。最初是瓦器,外形为深腹盆,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孔。通常置于鬲、鼎、釜上,通过水蒸气加热食物,类似今天的蒸锅。

瓦甑一直沿用至今,儿时家中就用过,我们称之为甑子。和上古时期不同,甑的外形有了很大改变,类似木桶,有耳,中下方有四个凸出的竹块,安放圆形竹编篾片。做饭的时候,先将米用沸水煮至夹生,滤出米汤后,将之倒入甑中,再将甑子放入大锅,烧火蒸熟。蒸的过程中,要用筷子插米,使之通气。初次使用者,很容易蒸得半生不熟。蒸得好了,米饭松软适宜,口感甚佳。

釜(fǔ):我就是锅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至今

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有其他物体支撑着才能煮东西,可视为锅的前身,也可以视为锅。所以有“釜底抽薪”(锅下拿走柴火)的说法。如果有人装清高对你说,我家用的是铁釜,你大可反驳,釜就是锅,锅就是釜。

釜最初为陶制,商周为铜制,秦汉后出现铁制。带耳朵的釜叫鍪(móu)

随着高台炉灶的普及,釜这个曾经不方便的炊具,变得方便,它比鼎、鬲更为集中火力,也节省时间和燃料。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釜耐火、导热性能更好,逐渐取代鼎、鬲,成为炊器“扛把子”。

甗(yǎn):炊二代的命运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

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甗是复合炊具,上部是甑,下部是鬲或釜。下部烧水煮汤,上部蒸干食。

陶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为青铜甗,秦汉为铁甗。东汉之后,甗基本消亡。所以现代汉语中,没有甗相关的任何语汇。

东周之前,甗无论是陶还是铜多上下连为一体。东周及秦汉,流行由两件单体器物扣合而成的甗。不过都是一甑一鬲。只有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是一件长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相同的甑组成,不过,也仅此一例。三联甗看上去像长条桌上放了三个蒸锅。出土时腹、足有烟熏痕迹。它可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不知道是不是穿越者过去发明的?

鬶(guī):改良鬲的命运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

从“鬶”字就可以看出,它由鬲演变而来。将鬲的上部加长做有槽型的“流”(也叫“喙”),再装上把手就成了鬶。乍一看,像一个尾巴翘至脖子处的胖马。

鬶大概算是中国古代炊具中个性最为鲜明独特的一种,也是最短命的一种。它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同鬲一样,鬶也是利用空腹空足盛装、烹煮流质食物的。只是,它多了口和把手,可以作为餐具直接端上宴席。

斝(jiǎ):炊具酒具茶具

使用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朝

听说上古诞生的“八大神器”,成为当时美食界的“扛把子”

斝是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较大,三足、一耳、圆口、平底,然而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据说商汤王打败夏桀后,定其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只能用角。

山西襄汾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更早,制作很精美,很多人认定是酒器。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说明是煮东西吃的,与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是烹饪器物。由此推测,斝最初也是空足炊具,进入夏商周时期,才演变为酒具

文 | 回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