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貸的“套路”有多深?

突發疫情和監管重壓之下,套路貸公司明面上的生存空間變得愈來愈狹窄,其私底下的“逐利”套路則愈發層出不窮。

套路貸的“套路”有多深?

2月初以來,《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21聚投訴”和“黑貓投訴”上發現了數千條關於網貸逾期的投訴,90%以上的投訴目的主要圍繞三點:高額利息罰息、暴力催收和延期還款被拒。

從被投訴平臺來看,逾百家網貸平臺都被消費者指年息高達38%—50%之間。投訴者指出,保險費、手續費、服務費、擔保費和逾期罰息等疊加費用成為一種通用的網貸“加息”套路,而這些費用在自己與平臺簽約時很少被提及。

是否超過年息36%是一個投訴關鍵點。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借款的本金應以實際收到的款項為借款本金,而借款的利息應根據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的規定:不超過年息24%的部分是受到法律保護的;超過年息36%的部分是違法的,被害人無需支付;年息24%至36%之間的部分則為自然債務,已支付不能返回,對方也不能通過法院強制執行要回。

其中,某平臺被超過百人投訴:在貸款產品宣傳之初,該平臺的工作人員就不斷誤導消費者,旗下產品優點多多,包括分期次數多,還款無壓力而且利息少等;在消費者與之簽署合約時,又搞“陰陽合同”,比如出借的本金莫名被扣保險費、告知償還36期實際簽署60期合同等;而當消費者償還到第36期時,才告知合同真相,並通過暴力催收“強制”延長收款至第60期。

對於套路貸而言,高額利息的實現往往附帶著暴力催收。從兩大投訴平臺的具體案例來看也是如此,被投訴的高利息平臺一般也是暴力催收的“高發區”,有時會受到雙重投訴。一位投訴人表示,自己向某網貸平臺借了1760元,卻被要求償還3600元,在自己表示拒絕後,該平臺催收人員給自己手機通訊錄裡的所有人群發威脅短信稱:投資人惡意欠貸,而對方正是這筆貸款的擔保人。

暴力催收的套路不僅包括髮布恐嚇信息。部分投訴人指出,人格侮辱、侵擾家人、登門威脅催收是相對更加難以忍受的事情。

延期還款被拒也是比較集中的投訴要點之一。不少投訴人表示,自己是因為疫情“不可抗力”才無法復工獲得收入,但網貸平臺依然保持惡意催收和高額罰息,這是不合理的。

網貸平臺私底下的“小動作”還不僅於此。“明明是3月8日才到期,3月5日就開始催還款了。”一位網友告訴記者,未到逾期時間就提前催收,借貸三年多時間,這是他首次碰到這樣的情況。

從2019年至今,監管層整頓互聯網金融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3月2日,中國銀聯發佈消息稱,將進一步加大對涉及套路貸等非法交易活動商戶和APP的偵測分析,並向相關收單機構發送風險提示。

中國銀聯還表示,不法套路貸平臺得以進行違規操作的原因,主要是不法分子或犯罪團伙利用網上被洩露的個人信息誘騙用戶貸款,同時個別收單機構在商戶准入和交易環節管理不嚴,未對商戶業務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借貸業務資質進行調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