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

宰少


說到孝莊,由於各種電視劇的播出,觀眾對她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耳熟能詳。當然,出於劇情需要,編劇們也在其中加了一些虛構的內容,其中傳播最廣的就是孝莊曾經下嫁多爾袞的說法。圍繞這一點,編劇們發揮想象,編出了無數悽美的愛情橋段。

而這種說法的一大依據,就是孝莊臨死前的一段話。

孝莊表示死後不願意與丈夫葬在一起,更願意和自己的兒子近一些

公元1688年,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她就是我們熟悉的孝莊太后,“孝莊”二字,是她的諡號的一部分。而在臨死之前,她卻給自己的孫子康熙出了一個難題。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這是《孝莊後傳》裡記載的一段話,大意是太宗文皇帝也就是她的丈夫皇太極去世已久,自己身份低於他,不應該再去打擾對方;如果再給自己建造墳墓的話,也過於浪費錢財,她不願意這樣;她內心最牽掛的還是康熙和順治,就讓她死後和順治葬在一起吧。

孝莊為什麼不願意和皇太極葬在一起?真的只是因為不想打擾對方嗎?幾百年以來,人們對其進行了多番猜測,有人說是因為皇太極十分寵愛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冷落了孝莊,所以她不願意和皇太極在一起;更有人說是因為孝莊曾經下嫁給多爾袞,辱沒了皇太極,所以她感到自己沒有臉面再與自己的丈夫相見,所以說出了這番託詞。

無論如何,孝莊去世後,面對她的遺言,康熙有些為難。在我國的歷史上,除非是犯了什麼重大錯誤,否則太后是一定會和她的丈夫合葬的,否則與禮不合;而且,如果孝莊和順治葬在一起,那麼應該是以誰為尊呢?

孝莊是母親,順治是皇帝,真的很難決斷。就算還是以順治為尊,那麼也要很大程度上改變陵墓的格局;但是如果不聽孝莊的話,似乎又對不起把自己辛苦撫養大的老祖母,這也是一種不孝。

就是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下,康熙也犯了拖延症,就先在順治的陵墓所在——東陵旁邊修建了一座“暫安奉殿”,來存放孝莊的靈柩,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他本人去世,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

存放了37年之久,孝莊的遺體是如何保存的?

有的人可能會產生疑問,不下葬,放在宮殿裡37年,孝莊的遺體還存得住嗎?這就太小看我國古代的遺體保存技術了,要知道,達官貴人們普遍重視自己的身後事,讓這門技術一直在不斷髮展。

孝莊的遺體,首先是放在宮殿的地下室中,這種地下室構造巧妙,能夠一直保持較低的溫度,而且在氣溫較高的冬天,負責看管靈柩的人還會放置許多冰塊填滿地下室,來確保溫度不會升高。

除此之外,孝莊的棺材材料也是不凡,是金絲楠木的,這種木料自古以來就為王親貴族們所青睞,用它做成棺材,密封性非常好,讓外面的空氣無法進入其中,自然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腐作用,至於它還會散發出好聞香味這一點,反而在其次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最終是落在了雍正身上

雖然孝莊的遺體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但是一國太后就這樣遲遲不下葬,也實在是不像話。在雍正登基後,他終於想出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在“暫安奉殿”這個地方為孝莊修建一座陵墓,因為在皇太極的昭陵的西邊,取名為“昭西陵”,這樣兩座墳墓雖然相隔千里,在名義上卻是一體。

同時,這座陵墓就在清東陵的旁邊,和順治的孝陵離的很近,這樣也就沒有違逆孝莊的意思,做到了兩全其美。

從此,歷代皇帝要拜祭先祖的時候,都是先到昭西陵拜祭孝莊,隨後再進入東陵。這種尊重,是孝莊這位歷經三帝,輔佐兩位帝王的傳奇女子應得的。

幾百年後,如今的昭西陵已經毀壞大半,和其它陵墓一樣,它也於1931年受到了盜墓賊的破壞,其中珍寶被劫掠一空。這也就更加讓人感嘆,無論生前擁有多大的權勢,死後也就萬事皆空,流傳下來的,不過是別人口中的一些奇聞野史罷了。


汗青正浩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因此屍體保存是非常麻煩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但其實屍體保存的科學原理並不複雜,只需要滿足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低溫,第二密封,有時可以輔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情況下,其實屍體是可以保存的。 通過分析史料,飛揚發現了極有利於孝莊太后遺體保存的三個條件:

第一,安放地點: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節: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絲楠木。

那麼這三個條件是如何實現和發揮作用的呢?下面,請聽飛揚為你一一道來。

一、安放地點:地下室,保證低溫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一些資料中我們發現,康熙孝莊皇后的地點在東陵,安放遺體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這個推斷是我們從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靈地都是在地下得出來的。



清東陵

因此我們推斷,孝莊皇后的停靈地也應該在地下。 我們都在夏天的時候都去過地下室,哪怕是炎熱的夏天,地下室裡都是十分陰涼的。因此將孝莊皇后的遺體放在地下,就保證了低溫的條件。

同時,康熙主持孝莊皇后封掩工作時耗費四天,可見不是簡單地放入地宮,而是進行過精密的掩埋,這樣又保證了密封的條件。因此,在滿足密封和低溫的條件下,使孝莊皇后的屍體的保存成為了可能。

二、拜祭時間:冬季,減少對停屍環境的影響

一塊肉在夏天腐爛的速度比冬天腐爛的速度快得多,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空氣溼潤,微生物活動活躍。而康熙在祭祀孝莊皇后時,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莊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這個時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時為祖母的忌日,康熙覺得這個時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時肯定要打開停屍的地方,微生物會因此侵入,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莊皇后,微生物不活躍,自然侵入少,對於屍體的傷害小。因此採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屍體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絲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後,多愛用金絲楠木棺材下葬,而金絲楠木本身具有一種延緩物體腐爛的作用。舉個例子,慈禧死於1908年10月,孫殿英在1928年盜了慈禧墓,時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見到空氣後才迅速萎縮。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絲楠木儲藏書籍,來達到防腐防蟲的效果。由此可見,金絲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莊皇后停屍,也正是使用了金絲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對於屍體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總結

綜上三點,孝莊皇后的屍體才得以有效地保留與防腐。其實細細分析,那個時候的古人已經掌握了屍體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而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歷史飛揚


這個問題還是我來給大家聊聊吧,孝莊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後因為康熙大帝對孝莊太后葬地的難以取捨導致靈柩停放在清東陵陵區風水牆外的暫安奉殿達37年之久。這期間遺體當然是在棺槨里正常保存的,並沒有採取所謂專門防腐的措施,因為清代皇家根本就沒有追求遺體不腐的傳統。



清代順治皇帝之後無論是皇帝、太后還是妃嬪死後,經過大殮遺體放入內棺後套上外槨,在棺槨上漆飾幾十遍金漆(漆飾次數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後棺槨無論是暫安停放還是奉安地宮都不在打開。那為什麼說清代皇家不追求遺體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滿族有火葬的傳統。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沒有進關的時候滿族就已經採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遺體了。在康熙年間所著的《大清會典》裡記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葬禮,裡面提到在皇太極駕崩一週年的時候將梓宮火化,然後由皇后、公主等撿殮骨殖的情形。請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宮升化,行練殮禮。皇后、公主等詣升化處舉哀,恭行練殮”。不只是皇太極,包括順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宮的。還有1981年對清永陵地宮的考古也發現努爾哈赤的叔叔愛新覺羅·禮敦和愛新覺羅·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宮。


▲清永陵地宮骨灰罐

那為什麼當時滿族會有火葬的傳統呢?其實這和當時滿族人遊牧、漁獵的生活方式相關,乾隆皇帝曾說過滿人火葬這個問題,他說“本朝兆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徙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顧用火化以便隨身奉持。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還在沿用入關前的火葬舊制,所以以後改用土葬之後也不會對屍體的防腐有什麼特別要求。換句話說,火化都能接受,遺體正常腐敗又有什麼不可呢。

孝莊太后靈柩暫安時的種種安排只是正常做法與防腐無關。

很多人都將祭拜時間、楠木棺槨以及地下暫安當做是為了遺體不腐胡亂關聯起來,其實根本就沒有關係。

⒈使用楠木棺槨是因為楠木耐腐、防蟲、不容易變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宮裡的傢俱、書櫃等都用楠木製作,這和防止遺體腐敗關係不大。
▲純惠皇貴妃地宮(那拉皇后棺槨早已腐朽,只能將純惠皇貴妃棺槨分開使用)

⒉祭拜時間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說成是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時大祭”和週年祭,四時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個時間,孝莊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麼週年祭當然就在冬天啦,還有祭祀並不會打開地下暫安處,只是在大殿裡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時間在冬天是為了防腐這個說法實在荒唐。
▲孝莊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暫安奉殿改建)

⒊孝莊太后靈柩暫安在地下這個說法還有待考證,史界對此也有爭議,我們暫且不談,就暫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這和防腐有什麼關係呢?根據史料清代皇帝棺槨暫安時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槨從京城殯宮奉移到陵寢附近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少則幾月多則幾年,所以這和防止遺體不腐沒有關係。

▲隆裕太后棺槨

綜上所述,清代皇家因為早期還在實行火葬舊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後才改為效仿漢族土葬的,所以對遺體的防腐並沒有特殊要求,也未見史料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而孝莊太后停靈37年之久,期間也沒有專門採取防腐措施。我覺得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對遺體的不腐有比較理性的認知,而且因為早期實行火化的風俗,使得皇家對遺體的不腐保存並沒有那麼在意,所以對孝莊太后靈柩裡的遺體並沒有採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孤竹公子


孝莊死後有遺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擾他。

  • 二,不想勞師動眾另外給自己建立陵墓,因為太費財力。

  • 三,捨不得離開兒子和孫子,希望以後能與兒子和孫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莊所謂的打擾先人顯然是託辭。孝莊本意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一是孝莊與皇太極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話,能不合葬?二是孝莊曾下嫁小叔子多爾袞,可能覺得無顏面對皇太極。


孝莊為何想與兒孫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話,一是太費錢財,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單。這都不是孝莊要做的。她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和兒子,和孫子在一起。



我們知道孝莊早年守寡,先輔佐年幼的兒子福臨登基,後來又輔佐年幼孫子玄燁當皇帝,全心全意,費盡心血。而且甘願做幕後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沒有想到篡權奪位。


在輔佐兒孫的過程中,孝莊與兒孫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莊想長長久久的和兒子孫子在一起。


孝莊的要求不可謂不高,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


康熙遵從奶奶孝莊的遺願,至於怎麼埋葬孝莊,康熙還沒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誰成想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過世,也沒有想出辦法。



康熙於是暫且先把祖母孝莊的遺體安放在一個地方,這處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進行了簡單的拆卸與重建,將孝莊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為“暫安奉殿”。


那麼防腐問題就放在了第一位。


屍體腐敗的罪魁禍首是細菌,要想做到屍體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當前的細菌殺死。

  • 二是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儘可能的隔絕空氣與水分,把溫度降到儘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


只有做好這兩項工作,才能達到屍體不腐的目的。



那麼按照步驟,做好這幾方面就可以了:


  • 先對孝莊的屍體用酒進行擦拭,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當前的細菌進行一個大的消除。

  • 再把孝莊的屍體裡三層,外三層的進行纏繞,目的是隔絕空氣。同時放入香辛料,水銀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後把屍體放到金絲楠木的棺木中,這些東西和材質對殺死細菌都有用處。

  • 最後,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層,相當於放入地窖。同時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塊,達到一個低溫保存的目的。


就這樣,直到雍正即位後,才把孝莊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歷史漫談君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因病去世。臨死前給康熙留下遺言:“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而安。



康熙按照曉莊的臨終遺言,沒有將她與皇太極合葬。這樣做遵照曉莊的遺願,自己是盡了孝心。但是又違背祖制和傳統,應該是不忠。康熙為此十分糾結,直到他去世,曉莊的棺材都沒有下葬,雍正即位後,才將曉莊正式安葬於清東陵,孝莊的靈柩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

按照常規,人死後下葬於土中,一年時間,皮肉與骨骼徹底脫離,三年後,棺材中就只剩下一堆白骨了。孝莊37年沒有下葬,要知道那時候沒有水晶棺,也沒有防腐的馬爾福林,孝莊的遺體是如何保持不腐呢?

其實,古人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許多,尤其是帝王之家,他們死後遺體的防腐技術是很先進的。呂后死去100多年後,墓葬被綠林軍盜掘,呂后的遺體竟然栩栩如生,最後還遭到綠林軍的侮辱。還有馳名中外的馬王堆女屍,兩千多年後並沒有腐爛。所以,孝莊37年沒下葬,屍體不腐也就不足奇怪了。

皇家的棺材都是用上等金絲楠木做成的,密封非常的好,基本上可以達到與空氣隔絕,金絲楠木有種特殊的香味,能抑制細菌的繁殖,這就可以大大延緩死體的腐敗時間。加之,棺材外還有一個槨,密封也很嚴實。與棺材一起,就能做到徹底隔絕空氣。棺材中沒有了空氣,又有金絲楠木持久的香味,孝莊的遺體置於其中不會腐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還有一點,孝莊的棺材37年沒有下葬,並非人們想象的就放在紫禁城裡。而是將其暫時安置在清東陵,康熙還命人將孝莊太后生前所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掉,用拆下來的磚木,在清東陵瑞昌山下建了一座奉殿。稱“暫安奉殿”,停靈於其”。後是學者據此推測,孝莊的棺材並非放置在安奉殿,而是放置在安奉殿的地下。這就和放在地宮中沒有什麼兩樣了。如此,孝莊的棺材就處於密封、深埋、恆溫中,而這三個條件足可以保正孝莊屍體37年不腐。


洛水清風


孝莊皇后就是一代賢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一生培養輔佐了兩代帝王:順治和康熙。她去世之後被封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孝莊的稱謂就是由此而得。1688年,孝莊去世,享年75歲,孝莊臨死之前,立下了三條遺囑:

一是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因為皇太極已經入土多年,如果合葬太勞民傷財,也會打擾皇太極的安寧。二是不要興建陵墓,原因也是太勞民傷財。三是,不要離順治和康熙太遠,因為孝莊時刻掛念著他們。


康熙是孝莊一手培養起來的,聽了孝莊的遺囑之後,悲痛欲絕,連忙答應。孝莊去世之後,康熙原本是要按照孝莊的遺囑辦的,但是其實也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按照孝莊遺囑是不修建陵墓,也不和皇太極合葬,也不能離順治和康熙太遠,康熙確實是挺糾結的。最後只得先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建於昌瑞山下,稱為“暫安奉殿”,將孝莊得靈柩奉在殿內,就這樣一放就是37年。

(康熙帝)

但是,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的靈柩也沒有別的安排,這件事就留給了雍正。雍正覺得如今孝莊太后靈柩的所在地就非常好,保護了康熙30多年,大清也一直風調雨順,所以雍正就下令將暫安奉殿整修,修了陵墓,將孝莊太后葬在裡面,命名為”昭西陵“。這樣也基本符合了孝莊的遺願。

(雍正劇照)

關於孝莊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古人有古人的智慧。

  • 首先,孝莊的靈柩放在地下室裡,底下的溫度要比地表的溫度低,而且陽氣少,更有益於保存遺體。而且靈柩常年放在地下室內,康熙帶眾人祭拜的時候也是選擇在冬天的時候去,因此遺體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 其次,孝莊的靈柩也不是用普通的棺木做的,而是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長週期很長,能散發出特殊的香味,還能防止蚊蟲,而且這種木材很堅硬,不容易變形,耐腐蝕力也很強。而且靈柩密封性很好,達到了一種真空的狀態,細菌無法生存,所以孝莊的靈柩幾千年都不易腐爛。
  • 除此之外,古代對於皇帝們的遺體都會精心保存,經常會用的方法就是冰塊防腐,孝莊作為被大家尊敬的太后,也有這個待遇,冰塊也使地下室的溫度保持很低,完全達到了防腐的效果。


不管是用了多少種方法,總之孝莊的後人對她是十分重視的,對於遺體的保存也用了很多心思,不過也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很大的。


小姐姐講史


按照滿清的祖訓,皇后去世之後,必須與皇帝同葬一起,但孝莊太后卻在臨終前卻留下遺言,說到:“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這樣的遺言,讓康熙很是為難,因為祖訓不能違抗,但是祖母的話也不能不聽啊!

於是,孝莊太后的遺體,從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一直放到了雍正二年才下葬,那孝莊太后的遺體到底是怎樣保存的呢?

保存遺體在古代,人們也是費盡心思,到康熙年間,已經有很多辦法保存,那我們來看看孝莊太后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

首先,密封,在棺材的選用上都是選擇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密封性好,並且香氣也有殺菌的效果,再加之清朝時期基本上都是選擇內棺和外棺,雙層保護,並更好的隔絕了空氣。

其次,防腐,在那個年代,棺材中會放一些香料,這些香料就起到防腐的作用。

並且孝莊太后死的時候已經是寒冬,康熙也將孝莊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除,重建一座奉殿,稱之為“暫安奉殿”,用來專門存在孝莊太后的靈柩,而人們也推算,很有可能康熙把靈柩放在了地下,因為這樣低溫能夠更好的保存遺體。

從以上兩點來看,古人也知道,保存遺體,需要的就是隔絕空氣、防腐加低溫。皇室家族保住一個遺體,辦法有很多,秦始皇的水銀辦法在那時已經落伍了,更多的是低溫、密封保存。

在清朝時期,無論春夏秋冬,已經不缺少冰塊,想要保存遺體只要有地窖和冰塊,就能讓屍體很長時間內不腐爛。

大家也都會疑問為什麼孝莊太后不跟皇太極合葬呢?以下是我的觀點。

第一點:不願再驚擾自己的丈夫,此時已經距離自己丈夫離世40多年,此前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死後,就已經驚擾自己的丈夫一次,再次打擾自己的丈夫,孝莊太后並不願意,況且自己的丈夫皇太極已經有人陪了。

第二點:康熙年間,國內也是戰事連連,而自己死後,不願在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自希望自己能夠簡簡單單安葬就行。

第三點:自己願意守著自己更愛的兩個後輩,順治和康熙,皇太極的清昭陵遠在盛京(現今的瀋陽),自己不願遠離自己的兒子和孫子。

民間有很多野史,說孝莊太后屈尊下嫁多爾袞,具體真假現在不得而知,如果是真的話,那很有可能這也是孝莊太后不願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吧。


歷史文武君


首先說一下,孝莊是她死以後的封號,她的全稱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某些電視劇裡孝莊,孝莊的喊著,著實讓人尷尬不已。題主是孝莊遺體37年未下葬,遺體到底怎麼保存的。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要想一想,孝莊為什麼不下葬,是因為政治原因,還是因為其他原因;滿族有沒有保存遺體的傳統風俗。

孝莊為何不下葬皇陵

孝莊的一生不可謂不偉大,他經歷了三位帝王,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對滿清入關以後的政局穩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康熙對自己的這位祖母是非常的尊重。

孝莊死前曾留有遺言: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

從遺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孝莊自己認為皇太極死的太久了,和他再合葬不太合適,而為了自己重新造陵寢又勞民傷財,所以還是算了吧,讓我和你父親(順治)葬在一起就好。


康熙算是孝莊一手帶大的,對於孝莊的感情極為深厚,他不忍違背祖母的意願,沒有將他和皇太極合葬,於是把孝莊安置在清東陵旁,修建了一座宮殿,也並未修建地宮。裡面有享殿和暫安奉殿各一座,孝莊的棺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

滿族對於喪葬的習俗是什麼

滿族在入關前早就火葬的傳統習俗,在女真人的傳統喪俗中,死者去世以後,一般情況下是“人死焚化之後,將骨灰置於錦緞袋或布袋中,然後移入甕罐內,通常為兩罐,將罐口對接套在一起,埋在地下,稱“寶宮”。而且清朝入關以後的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福臨及孝康、孝敬皇后也實行的是火葬。在儒家文化中,人死以後講究“入土為安”,而滿清入關以後,全盤接受了漢族文化的思想,也逐漸放棄了原有的火葬制度,改為土葬。甚至在同治年間還有一次大規模的禁止火葬的行動。


孝莊死後的遺體安置方法是否有利於防腐

孝莊死後,他的遺體被安置在東陵旁,直到康熙去世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還是雍正在位期間才把孝莊下載的問題得以安排好。前文已經說到,滿清的喪葬制度中並未有防腐的追求,不像是古埃及人不管皇族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追求屍身不腐搞成木乃伊那種。另外皇家陵寢所用到的金絲楠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屍體的腐敗,而且皇家陵寢的修建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在保護程度上都要高於普通陵墓,所以屍體腐敗速度也慢於普通陵墓。

當年孫殿英盜竊清東陵把慈禧太后的屍體挖出來時,據說慈禧的遺容跟活人一樣,但見了風以後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腐化,就成了我們看到的那張黑乎乎的照片。後世的科學家通過對清朝皇陵的研究,也沒有發現清朝皇陵對於屍體有特殊的處理和要求。所以孝莊屍體37年未下葬,跟遺體防腐處理沒什麼關係。


春秋亂舞


早期,孝莊停靈於孝陵邊上

孝莊死後,因為某種原因並未下葬,而是置棺於其子順治的孝陵邊上,離北京大約有250里路。孝莊死後,康熙命人拆了慈寧宮東王殿的五間房子,並把木料建材等運到了孝陵邊上的瑞山,在那裡用拆下來的建材建造了“暫安奉殿”,專門放置孝莊棺槨。這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雍正登基後的第三年,才就地下葬

關於遺體保存

棺槨的保存上頭已經說明,內部怎麼處理,因為沒像慈禧墓地那麼被盜,裡面具體什麼樣的,沒人知道。不過參考慈禧,以及歷代帝王家屍體處理方案,孝莊的屍斂應該運用了當時最新的皇家防腐術,水銀加草木灰。涉及皇家秘辛,具體方案也沒人知道,只曉得用了水銀、草木灰、石灰、香料、雲母片、硫磺、松香等材料。當然,棺材裡珍珠、玉器等也少不了,估計鋪滿了,像慈禧,她的棺材就用了珍珠50升

內部收斂完之後,棺材外頭還加了槨,估計有六七層槨,層於層之間,填充木炭石膏泥等。如此處理之後,水份既進不去,也出不來,基本上就等著安葬了

相比於皇家遺體保存術,估計人們更加八卦於為什麼停棺37年吧

皇家解釋是孝莊不忍心再去打擾皇太極安寧,又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可如此說法,康熙為什麼不當時就把她葬於孝陵邊上呢?經不起瞎捉摸的……

估計還是太后下嫁多爾袞靠譜,已經改嫁的人,不可能再把她和前夫同葬的。而多爾袞又被挖墳鞭屍,墳陵早已不在,更不可能和多爾袞合葬。思來想去,還是停棺於孝陵吧,後來的事,後來人解決……


靈石蘊珠寶


古代中國古老而神秘,在幾千年的時間長河中,有很多我們感到震驚同時又不解的事情。其中就有不少是21世紀的今天都無法做到的,而古人卻做到了,更有甚者,很多關於古代的謎案,至今找不到答案。我們自稱今天的科技社會十分先進,可是在古人面前似乎不堪一擊,比較讓人震驚的一件事就是古人的遺體存放技術。

至今為止,我們已經發現了不少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後仍然栩栩如生、皮膚有彈性的屍體,每次出土都會讓世界震驚。古代沒有我們今天的各種防腐技術,只有一些原始的材料,卻依舊做到了讓屍體千年不腐。據說孝莊皇后的屍體也採用了某種防腐技術,一直存放了很多年。

一、孝莊的遺願

孝莊皇后在中國歷史上可謂鼎鼎有名,她先後輔佐了中國歷史上兩位皇帝,即順治和康熙。今天我們還能在很多電視劇上見到這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孝莊去世之後,按理說應該與皇太極合葬,但是由於當時距離皇太極下葬已經過去很多年了,再開啟陵墓必定勞民傷財。況且孝莊也顧慮到會打擾皇太極的安寧,因此留下了遺囑,她死後不與皇太極合葬。另外也不修建陵墓,這一點還是考慮到了勞民傷財,最後一點就是下葬的地方不能離順治和康熙太遠。

二、37年放於暫安奉殿

孝莊用一輩子培養出了順治和康熙,死後依舊不放心,還想看著他們保護他們。孝莊去世後,康熙十分悲傷,雖說不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有違祖制,可是畢竟是孝莊的遺願。康熙只得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拆建於殿昌瑞山下,取名暫安奉殿,將孝莊的遺體放在了這裡。然而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繼位之後,孝莊的遺體還在暫安奉殿存放著,因為雍正考慮到,暫安奉殿的位置十分符合孝莊生前的遺願。

於是,雍正下令將暫安奉殿進行修整,修成了皇陵,也就是昭西陵,孝莊的遺體這才算正式有了歸宿。按照常理來說,屍體存放一年其骨肉就會分離,三年之內必定化為白骨,可是孝莊的怎麼就能一直在暫安奉殿存放37年之久呢?我們一直都知道古代的遺體存放技術比較神秘,之所以說神秘,是因為有很多技術至今我們都沒有找到“秘方”。況且在當時各種條件都比較落後的狀況下,古人居然還能想出這樣的方法,實在令人不解,同時又敬佩不已。

三、金絲楠木棺

那麼,孝莊的屍體又是怎麼存放37年之久的呢?首先作為皇家貴族,下葬所用的棺槨必定不是俗物,據說孝莊皇后的棺材是用金絲楠木做成的。這種材料之所以金貴,一是因為生長週期長,並且千年不易腐爛。此外該材料還會散發一種奇異的香味,這種香味有防腐的作用,能防止蚊蟲對屍體的破壞,這樣一來就延緩了屍體的腐爛速度。

四、極好的密封環境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下葬不僅有棺材,棺材外面還有槨,雙層保護之下使得屍體被存放在一個密封性極好的空間內。真空環境中微生物不易繁殖,這樣一來,也起到了很好的防腐作用。當然只有特殊材料的棺槨還是不夠的,很多皇帝在下葬的時候,為了保持屍體不腐都會使用冰塊來防腐。孝莊也不例外,這種低溫的環境也是屍體常年不腐的重要原因。

五、低溫的地下

我們再來看看大環境,據專家考證,孝莊皇后的屍體在剛下葬的時候就被放在了地下,這種環境就相當於地宮了。地下的氣溫不比表面,會比地上的氣溫低,並且常年不見陽光,再加上每逢皇帝祭拜必定是冬天。因此整個地宮的環境就相當於一個大冷庫,這也起到了“冰鎮”的作用,減緩了屍體的腐爛速度。正是以上種種的方法手段以及環境,才使得孝莊的屍體存放了37年都沒有腐爛。

總結

其實今天我們對於古代屍體千年不腐的秘密也只是探尋了一部分,還有很多是至今全世界都找不到答案的。例如著名的辛追夫人,能存放千年之久,肯定有非常手段。當然,今天我們也不知道在地下還有多少保存更完整、更讓人感到震驚的屍體,是我們沒有發現的。雖然古代沒有今天的福爾馬林,可是也有很多其他我們想象不到的材料,這一點讓我們不得不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