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神武,他效法其父朱棣,也想奪侄子皇位,為什麼很快敗亡?

今古大觀


朱高煦的確是朱棣諸子中最能打的,當年靖難之役中陣斬瞿能、擊敗盛庸、俘獲平安,朱高煦可謂是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是這麼剽悍善戰的朱高煦怎麼造反造的像個笑話兒呢?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一:支持朱高煦的武將集團早已失勢

眾所周知,朱高煦的爭儲資本是從靖難之役中積累起來的,可以這麼說,朱高煦的根基在軍中而不在朝堂,朝堂上的文官集團基本都是太子朱高熾的人。朱棣手下的大將們都非常喜歡朱高煦,比如成國公朱能、英國公張輔、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都是支持朱高煦做太子的。尤其是淇國公丘福,這人是朱高煦的鐵桿親信,朱能死後丘福基本上成了軍中第一大將,正是丘福的大力支持,朱棣才屢屢生出廢立太子的念頭。在朱高煦的奪嫡過程中,丘福出力最多,這個很好理解,畢竟戰友上位好辦事兒嘛!

可是,朱棣畢竟做了二十多年皇帝,這期間變故太大了,或者說朱高煦的運氣太差了!

永樂四年,成國公朱能病逝軍中;

永樂七年,朱高煦最大的幫手淇國公丘福中伏身死,此後朱高煦的勢力每況愈下;

永樂十五年,朱高煦離京就藩,徹底喪失了爭奪太子的資格!

由此可見,宣德初年,造反的朱高煦在軍中的勢力早已消亡殆盡,英國公張輔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時朱高煦曾秘密聯絡張輔一同造反,可是張輔一分鐘都沒猶豫直接把他賣了!支持朱高煦的武將勢力消亡殆盡,可是支持朱高熾朱瞻基的文武集團依然如日中天!這樣看來,朱高煦造反焉能不敗。

二:朱高煦就藩之後聲望逐漸衰減

前面說到永樂十五年,漢王朱高煦離京就藩,從此離開了政治中心長達十多年。雖然在外人看來,朱高煦仍然是地位尊貴至極的大明親王,可他也只能在地方上耍耍威風了。

朱高煦造反之時,手中人才簡直是匱乏至極,連一個像樣兒的將軍都拿不出手!朱高煦造反之時的五大軍事主官中,兩個指揮使,一個千戶,一個知州,還有一個就是朱高煦他自己,可見人心向背到了什麼程度,沒人願意投奔朱高煦,這反還造個什麼勁兒啊?

三:最關鍵的是手裡沒兵

作為藩王出身的皇帝,明成祖朱棣太明白藩王們心裡的那點兒小心思了,藩王們仗著自己手裡有兵有錢,時時刻刻都想過一把皇帝癮!因此,自打朱棣即位之後就開始著手削弱一眾親王的兵權,比如寧王朱權、代王朱桂等都被朱棣削了兵權。

那麼朱高煦作為最有資格爭奪帝位的親王,自打朱棣拋棄他的那一日起,他就註定是被打壓的一份子!永樂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的前一年,朱棣藉故把朱高煦的親信誅殺殆盡,並且削去了朱高煦的兩個護衛!兩個護衛可非同小可,親王護衛指的既是親王的私人部曲,一個護衛人數在3000-19000之間,朱高煦攏共也就那麼幾個護衛,損失可謂空前巨大!此次事件之後僅僅一年,朱棣就把朱高煦趕出了京城就藩到了山東樂安。

到了宣德初年,朱高煦造反時手中兵力實在是有限的很,如果他的兵力充足他就不會去明知危險還拉攏老狐狸張輔做自己的內應了。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朱高煦縱然是無敵猛將,兵力短缺之下也幹不成大事兒!

結語:都說朱高煦最像朱棣,這個的確不假。可是,朱棣造反和朱高煦造反基本沒有可比性,無論是從兵員實力、個人素質、謀臣武將、對手智謀等等各方面全都是不一樣的!朱棣從各個方面都完勝朱允炆,可是朱高煦卻各個方面都完敗於朱瞻基,因此我說,他從造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是失敗的結局!


李老師歷史課


朱高煦失敗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人才,在朝廷內缺乏舉足輕重之人。

朱棣去世,朱高熾即位不到一年便去世,隨後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即位。在朱棣在位期間,因年年征戰在外,命太子朱高熾監國,監國期間,朝廷上下乃至各州、府、縣道的人事任免都由太子朱高熾一人親自任免。要知道,當時整個朝廷都是偏向文治的國家,武將的地位是遠遠不及文臣的。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面就有一次朱瞻基與朱棣的對話,朱棣對孫子朱瞻基說:“你別看你眼前的父親是一個老實無用之人,其實他才是大明最有實權的人,整個大明的官吏選拔都出至他隻手,各地官員,不是太子府之人,就是太子提拔任用之人。”由此可見,在朱高熾作為太子監國期間,已經為後面朱瞻基上位,朱高煦謀提前預知結果。

朱高煦畫像

其二:個人能力,尚武不文。

朱高煦雖然有謀反之心,卻胸無韜略,史書記載,治軍尚可,監國不行。高煦此人年少時好狠鬥勇,跟隨眾世子到京城讀書期間不好學習,言行舉止輕佻無理,不學無術。成祖靖難之役後,便跟隨成祖在外年年征戰,其間幾經救過朱棣性命。成祖也曾說過,三個兒子之中,最像他的就是朱高煦,但因為自身心懷不軌,加上朱瞻基隨太祖征戰中,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都深受成祖喜愛,這也是最終朱高煦謀失敗的原因。

其三:失去先機,後發不能制人。

一次失去朱棣在征戰回來途中,因病重去世,當時朱高煦和朱高燧在軍中威望甚高且擁有重兵,但是因沒第一時間謀反,導致朱瞻基得以回到京城報信,朱高熾成功登上帝位,所以錯失先機。第二次是朱高熾病重,召朱瞻基回北京繼位。史書記載,當時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的途中截殺朱瞻基,最終沒能成功,朱瞻基成功到北京繼承帝位。此第二次錯失先機。

仁宗畫像


書院大先生


朱棣起兵靖難,歷經四年成功趕走侄子朱允炆,登基稱帝;朱高煦效仿朱棣,起兵靖難,結果被朱瞻基輕鬆擊敗,落了個“烤殺”的下場,造成如此不同的結局,主要歸結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能力上朱高煦沒法和朱棣相比。朱棣幼年跟跟隨朱元璋南征北討,更是師從常遇春、徐達等人,再加上在北平歷練多年,朱元璋一通殺戮之後,單論帶兵打仗能力,同時代基本是無敵的存在。朱高煦雖然經歷了“靖難之役”的鍛鍊,但這畢竟不是他的主戰場,前有朱棣帶領衝鋒,後有姚廣孝出謀劃策,朱高煦只能說執行戰術比較到位,距離一個統帥相差甚遠。

其次,能力上朱允炆沒法和朱瞻基比。朱允炆匆匆登基完全是個意外,朱元璋想要再培養他已經來不及了,於是採取了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殺掉可能對他產生威脅的大臣,本意是讓他再崗位上歷練成長,然而朱棣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而朱瞻基則不同,朱棣不喜歡朱高熾,之所以還立朱高熾為太子,就是因為喜歡朱瞻基,所以對朱瞻基的培養傾注了很大的精力,基本上只要有重大的活動,都會帶著朱瞻基,其他不說,單單是幾次北征就讓朱瞻基受益匪淺,因此朱瞻基繼位時雖然也很年輕,但相比朱允炆而言,能力好的不是一星半點。

最後,輔政班底上有差距。正如剛剛所說,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坐穩位置,把有能力的文成武將都給殺掉了,只留給了朱允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迂腐的讀書人,而朱棣、朱高熾給朱瞻基留下的確實以“三楊”核心的人馬,就算是朱瞻基不親征,朱高煦也不是對手。


文史並蒂


朱高煦這號人物,完全配不上“神武”二字,“有勇無謀”一詞倒更適合他!

都說朱高煦是朱棣幾個兒子中,最像他的一個。因此,朱高煦起初也是深受朱棣的喜愛,甚至一度讓朱棣動了想要廢掉朱高熾,改立朱高煦的心思。但事實上,朱高煦也就繼承了朱棣想當皇帝的政治野心而已,其他的謀略、隱忍和魄力,朱高煦可是一樣都不沾邊。

首先,不得不說的是,朱高煦打仗確實很勇猛。白溝河之戰,朱高煦率精騎衝入南軍陣中,陣斬都督瞿能父子;東昌之戰,朱棣大敗,麾下大將張玉戰死,也是幸虧朱高煦及時率軍趕到,擊退盛庸部南軍的追殺,才將朱棣救出。戰場上屢立戰功的朱高煦,自然要比肥胖多病又患有腿疾的朱高熾更得朱棣歡心。

所以,早在靖難之役期間,朱棣就產生了改立朱高煦為自己接班人的念頭。他曾摸著朱高煦的背說:“(你)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這番話的意思,想必也是不言而喻了。也正是因為朱棣這番話,極大的鼓動了朱高煦奪嫡的野心。

然而,朱棣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因為朱高熾寬厚仁慈深得朝中文官集團的擁戴,以及朱高熾有個英明神武的“好聖孫”兒子朱瞻基外。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導致朱高煦奪嫡的失敗,那就是他太“作”。

朱高煦居功自傲,仗著朱棣的寵愛,為人極度驕橫。他不光肆無忌憚的公然奪嫡,而且還不受約束,多行不法之事。當初,朱高熾被確立為太子後,朱高煦也被封為漢王,其蕃國封在雲南。按理說,朱高煦應該前往就藩才是。但一心想要奪嫡的朱高煦豈會願意離開京城,跑到遠在西南邊陲的雲南就藩呢?所以,他一再要求與自己的兒子一同留在南京,並最終迫使朱棣妥協。

成功留在京師後,朱高煦更是變本加厲,一再公然挑事。他先是向朱棣索取天策衛作為自己的護衛。然後,又請求在增加兩護衛,行事變得越發放縱。此外,朱高煦還時常以唐太宗自比,其不臣之心真可謂是昭然若揭。

而朱高煦的種種不法行為,最終讓朱棣對他越發反感。最後,一度到了剝奪其冠服,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的地步。試問,朱高煦如此驕橫囂張、有勇無謀的性格,有怎麼能成大事呢?

再者,即便朱高煦在朱棣時期不自己作死,到了朱瞻基時期,他也沒能力打敗朱瞻基。

靖難之役的勝利,除了朱棣自身的英明神武以外,其實還離不開朱允炆這個“二百五”的助攻。但很顯然朱高煦比不上朱棣,而朱瞻基卻遠勝朱允炆。試問,有了朱允炆這個前車之鑑,朱瞻基又豈會沒有準備,而重蹈朱允炆的覆轍呢?再說,朱棣自己通過靖難之役奪位,自然也不可能放任藩王的勢力座大,因此他在位期間,就已經明的暗的完成了削藩。

也就是說,即便朱高煦真有朱棣那般英明神武也沒有。因為,他那會已經完全不具備取勝的力量了。



這些歷史要讀


自古皇權無父子,骨肉相殘的事情是非常的多。朱棣奪位是經過了四年的拉據式殘酷的戰爭才成功的,而朱高煦為什麼會失敗呢?原因很簡單:他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怎麼能成功呢?

當年朱棣率領大軍長期同北方的蒙古部落作戰,部隊鍛鍊的戰鬥力非常的強。他打著*靖難*的旗號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剷除皇帝身邊的權臣齊泰、黃子澄等人。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隨父親征戰而且多次救過朱棣的命,朱棣是非常的欣賞他的勇武。

經過四年的*靖難*之戰,朱棣終於打敗朝廷的主力大軍,佔領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有人說被大火燒死了,但是沒有找到屍體;我的人說從暗洞裡逃跑了),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就是歷史上的明成祖。

後來明成祖朱棣在北征的途中病死,鎮守京城的太子朱高熾即位。這是個短命鬼,剛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死了。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朱高煦覺得機會來了,他想效仿他爹走朱棣的老路,在中途埋伏殺手刺殺朱瞻基沒有成功。

朱瞻基明知道是他叔叔朱高煦乾的,但是朱瞻基是城府挺深,不動聲色。派人在暗中監視朱高煦的一舉一動,朱高煦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經過一段時間後,他發現朱瞻基沒有行動,就認為啥事沒有了。於是暗中招兵買馬,準備造反。有一天在朝堂上,朱瞻基突然反臉,找了個理由把朱高煦給抓了起來,查抄了朱高煦的王爺府!打個朱高煦是措手不及,朱高煦的皇帝夢註定是南柯一夢。


隱者康司馬


朱高煦可以說是典型的有勇無謀,打仗或許是一把好手,但搞政治還真不行。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世子朱高熾因為身體原因留守北平,跟在他身邊的是二子高煦和三子高燧。朱高煦作戰勇猛,在軍中頗有威望,朱棣對他也青睞有加,甚至在南京城下,曾拍著他的肩膀說:“世子多疾,汝勉之!”這無疑給了朱高煦打了一陣雞血。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要冊立儲君,在世子朱高熾和二子朱高煦之間舉棋不定,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極言高煦戰功,但由於他過失太多,最終只封漢王,而立朱高熾為太子,事在永樂二年。

朱高煦藩國在雲南,受封之後理當就國,但朱高煦恃寵而驕,遲遲不肯就藩,朱棣無奈,同意其繼續留在南京。

由於朱棣的縱容,朱高煦一直謀奪儲位。他因在靖難之中戰功赫赫,且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而自比唐太宗李世民。

朱高煦除了索增護衛在,還多次在朱棣面前進讒言構陷太子及東宮屬官,太子朱高熾多次被斥責。

永樂十二年,朱棣北征返京,太子朱高熾迎駕稍遲,黃淮等東宮屬官更是被下詔獄,一直關到十年後,朱高熾登基才被到出來。

解縉因為“好聖孫”三個字被活活埋在雪裡凍死,這些都是朱高煦的手筆,但也實在不怎麼高明。

永樂十三年,朱高煦改封青州,可他仍不願往,朱棣疑他有心奪嫡,多次下詔催促,他竟心懷怨望,整兵謀反。

永樂十四年,朱棣回京,得知朱高煦前後不軌狀,且僭用御物,大怒,將其囚禁於西華門門內,剝奪冠服,準備將其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為其求情,方得免。將其親信盡數誅殺。

永樂十五年,徙封樂安州。暗中整備兵馬,伺機而動。成祖朱棣(這一點,有必要說明,朱棣駕崩之後,他的廟號是太宗,後來明世宗朱厚熜給他改為了成祖)崩逝之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他派人進京打探動靜,沒想到,仁宗直接將他招到京城,一頓賞賜,又遍封其諸子,要說仁宗確實厚道,稱得上“仁”。

可其還是不安分,十幾年來折騰來折騰去,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要造反,這本身從側面說明了他的失敗。

他造反的經歷就沒必要說了,太窩囊了,被他侄子一鼓成擒,父子相繼被殺。

朱高煦的失敗只能怪他自己,他是很有機會的。可從他自比唐太宗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他的失敗,唐太宗是上位了,可他上位後李淵兩個月後就提前退休了。

朱棣心想,老子拼死拼活打了四年,還要落個罵名才上位,你想鬧哪樣!


文談舊事


朱高煦的父親朱棣造反成功,成為了明代一位傑出的皇上。後來,朱棣的兒子朱高煦效仿朱棣謀反,卻以失敗告終,同樣是叔叔造侄子的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在我看來,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有勇無謀。

按常理來說,作為皇子享有天下最後的學習條件,朱高煦應該是學富五車才對,但他偏偏不是這樣。朱元璋在位時,曾經把自己的子孫召到南京來進行統一教學,因為朱元璋明白一個道理“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他想以此來提高子孫的文化修養和治國之道,可是朱高煦去了之後卻根本不當回事,天天吊兒郎當,言行舉止狂妄輕佻,這令朱元璋非常生氣失望。

而哥哥朱高熾卻恰恰相反,朱高熾為人宅心仁厚,性格沉穩,而且很喜歡讀書,所以朱元璋冊封孫子們的時候封朱高熾為燕世子,朱高煦為郡王,這不僅僅是因為朱高煦是長子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因為朱高煦的資質要比弟弟朱高煦強。

在朱棣登基之後,朱高煦天天做夢想著當太子。可朱棣心裡明白,大明的江山肯定不能交到一個不懂政事的人手裡,所以選擇了朱高熾為太子。不久朱棣又學朱元璋那樣立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朱高煦一看,這下完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沒戲了,所以他一不做不二休,就著手開始造反了。

他先是找藉口不去自己的封地雲南,然後幾次三番的指使人構陷太子,導致太子的很多親信被殺,想借此讓朱棣廢掉朱高熾,然後立自己為太子,計劃失敗後,又趁著朱棣北方的空檔,私自招募士兵,打算趁朱棣不在京城的機會殺朱高熾取而代之,並且擅自使用天子儀仗,朱高熾作為監國,並沒有對他做出處罰,只是對他進行了勸阻。朱高煦對哥哥的規勸不僅置之不理,反而變本加厲,等朱棣北伐歸來,知道原委後,差一點將朱高煦貶為庶人,幸虧朱高熾在朱棣面前說盡好話,才讓他逃過一劫,最後朱棣強迫讓他離開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樂安。

去了樂安之後,他並不老實,在朱高熾駕崩後,居然意圖半路截殺回京繼位的太子朱瞻基,結果又一次失敗了,因為他沒想到朱瞻基是何其聰明,早已經對他多有防備了。朱瞻基繼位後,對朱高煦進行了高規格封賞,以此來迷惑他,他居然信了,以為朱瞻基不堪一擊,然後就還想聯合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本是朱高煦的親信,這樣的謀略,簡直就是兒戲,所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朱高煦卻不具備這一點,等朱瞻基兵臨城下的時候,這貨一兵未發直接扔下全城百姓和親信,自己偷偷的去投降了。

朱高煦不喜歡學習,只喜歡舞槍弄劍,這一點,倒是頗得朱棣的喜愛。朱允炆繼位後,朱棣為了拖延被削藩的時間,派兒子去南京做了人質,到了南京之後,朱高煦天天惹是生非,他舅舅徐祖輝看不下去了就幾次三番的勸阻他收斂一下,他不打不聽反而偷了舅舅的馬跑回了北京,一路上還殺死不少官員百姓,他這麼一鬧,不僅自己殘暴的名聲遠揚 ,並且這件事也成了朝臣們對燕王削藩的口實。

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曾激動的對他說過一句“努力吧!世子多病”,他覺得這是朱棣要立自己為太子的意思,等朱棣登基後,就開始侍功自傲,常常以李世民自比,自信心開始極度的膨脹。因為他品行不端,而且早已是臭名遠揚,所以朝臣們大多對他敬而遠之,這導致他身邊的追隨者很少,所以在起兵時,他只能孤軍奮戰,沒有幾個幫手,很快就不戰而降了。朱高煦投降之後,被朱瞻基帶回北京關押了起來,有一次朱瞻基好心想去看望下自己的二叔,誰成想這貨不但不感激反而伸腿將朱瞻基絆倒了。朱瞻基龍顏大怒,就命人用三百多斤的大缸給他扣住了,朱高煦天生神力,就給頂起來了,朱瞻基又命人在大缸周圍點火,活生生給朱高煦整成了一道菜“瓦罐燜雞”。


風雨潤桃李


第一,封爵地域不同。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京,距當時的京城南京很遠。雖說有“不列土不領民“的桎梏限制,但囿於蒙古殘餘勢力的不斷侵擾,時隔不久朱元璋就逐漸放鬆對地處北方邊疆各位王爺的衛隊人數限制,像燕王,寧王等王府衛隊允許到五萬人,而實際就這有的也是超過的,比如寧王衛隊後期一度曾經達到七萬多人。而且,這些擔負守衛邊疆任務的王爺軍隊可以經常訓練,參加實際戰鬥,而朱高煦的封地樂安州在今山東境內,距首都北京很近不說,並不是邊疆,且朱棣即位之後吸取教訓,北部邊疆實際由皇帝自己來守衛,取消了王爺衛隊兼職國防軍的制度,朱高煦雖然有一定軍事才能,但沒有兵只靠自己的衛隊至多一萬多人,根本無法抗拒中央政府上百萬的大軍。

第二,時過境遷天下太平,明仁宗明宣宗是歷史上與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齊名的仁宣之治時期,人民期盼休養生息,厭惡戰爭,外部威脅最大的蒙古也基本消停,為個人名利發動戰爭不得人心。

第三,早年由於仁宗朱高熾身有殘疾,朱棣自己在立儲問題上左右搖擺,朱高煦在爭奪儲君之位時已經聲名狼籍,到宣宗登基後對朱高煦隨時隨地關注,朱高煦一有不軌舉動,中央立馬就能掌握,朱高煦沒有任何優勢,所以他的造反就只有失敗一條路。


道中道道而道


說句實話,朱高煦跟朱棣能比嗎?朱棣能甩朱高煦幾百條街,所謂的朱高煦神武,是說朱高煦打仗勇敢,簡單來說就是能打,但是要是隻要能打就能奪皇位,那麼朱棣都得靠邊站,要知道朱元璋最能打的兒子不是朱棣,是寧王朱權,但是寧王朱權還不是被朱棣給算計了。

此外,朱高煦的侄子是誰,朱瞻基。朱允炆跟朱瞻基有可比性嗎?還是沒有,朱允炆從小在宮裡長大,而且作為繼承人的培養其實也沒幾年,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繼位,區區五六年時間,朱元璋對於朱允炆的培養還不到位,只顧著替朱允炆減除威脅了,要不然朱允炆能一上臺就以那麼激烈的手段去削藩嗎?

再看朱瞻基,永樂九年(1411年),就被冊立為皇太孫,直到宣德元年(1425年)繼位,朱棣培養了十幾年,而且還不是在宮裡,據說朱棣五徵大漠,多次帶著朱瞻基一起去了,所以說朱瞻基是個上過戰場會打仗的,單人武力來說朱瞻基可能不如朱高煦,但是帶兵能力卻不一定如此啊。

還有一點,朱元璋給朱允炆留的班底跟朱棣給朱瞻基留的班底簡直差遠了。朱元璋光顧著給朱允炆減除威脅,武將都殺的差不多了,就剩像黃子澄這種腐儒書生了,最後朱允炆竟然派李景隆這種草包帶兵北伐,當然打不過朱棣了,至於靖難之役中像平安,盛庸這種名將,但是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使得投鼠忌器。再看朱瞻基的班底,號稱明朝最強內閣的以楊士奇為首的三楊內閣,還有名將張輔。再加上大封靖難功臣,將大批有經驗的武臣保留下來,加強中央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央和諸藩的軍事力量對比


楓葉0829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漢王朱高煦雖然真的很像朱棣,但他和朱棣還是有區別的,朱高煦從小便舉止輕佻,喜歡爭強鬥狠,遂被明太祖所不喜,

雖然後來在靖難之役,屢立戰功,明成祖也表現出,想立他為太子的想法,這讓他認為自己就是王朝的繼承人,也為後來造反留下了禍根,

因為後來楊士奇,解縉勸明成祖立朱高熾為太子,便遭到朱高煦的報復,最後導致解縉冤死,

所以朱高煦並沒有什麼容人之量,所以在明成祖,明仁宗(朱高熾),相繼去世後,便立即表現出造反的姿勢,

可他失敗的原因也就在這了,朱棣造反是因為建文帝削藩,並且還逼死了藩王,所以朱棣是出師有名,而朱高煦只是為了自己的野心罷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朱高煦這樣,自然得不到什麼人心,所以他造反很快被人告發,最後明宣宗(朱瞻基)親自御駕親征,兵臨城下,朱高煦只能投降。

所以朱高煦遠遠比不上朱棣,敗亡也就顯而易見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