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報時呢?更夫的作用可不止報時

大家好,我是青墨,今天我們講講古代的更夫。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臺詞,我們都認為打更就是報時、防火的作用。其實打更的客觀作用很多,但從其本義來看,主要功能有兩,一是校準時間,所有人尤其是部隊和政府機構統一遵守同一個時間系統,避免大家的計時不一出問題,二其實也算是古代政府的一個社會公益服務。


古代如何報時呢?更夫的作用可不止報時


計時在古代是個大問題。白天可以靠日冕之類的計時,但晚上只能靠各種漏,如沙漏、水漏,或者線香來計時。不過這些東西窮人家可沒有,而大家作息以及勞役都需要計時,大到城門開門,小到飯店開門,都需要統一的計時,於是就有了打更。

其實國內外的各種大小鐘樓,主要也就這兩個作用。


古代如何報時呢?更夫的作用可不止報時


有個成語叫抱關擊柝,出於漢書(”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於皂隸抱關擊柝者“,地位由高到低,所以把抱關者和擊柝者放一起,意思就是地位卑微),這裡的擊柝者就是巡夜打更的。再說個成語,重樓擊柝,出於周易,意思就是多修幾重樓,添加巡夜人員,在這裡,“擊柝者”的功能有個專有的詞叫“扞掫”(hanzou,又作幹掫),就是巡夜打更之人,左傳裡邊,齊莊公就是因為跑過去睡別人的老婆,死於這群人手裡,原文是這樣的:“甲興,公登臺而請,弗許;請盟,弗許;請自刃於廟,勿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近於公宮,陪臣幹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牆。又射之,中股,反隊,遂弒之。”

古代如何報時呢?更夫的作用可不止報時


當然,那會並沒有打更這個詞,漏刻計時從漢太初年間才普遍使用,更點制度的詳細記載更是要到唐初,這裡只是說一下“打更”從最初幾乎是等同於“巡夜”,只是僅存在於軍隊中。


古代如何報時呢?更夫的作用可不止報時


詩經鄭風有這麼兩句:女曰雞鳴,士曰昧旦(翻譯---該起了~,讓我再睡會),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計時方法和標準,方法就是先秦十六時制,標準,就是...憑感覺,在後來更點制度出現之後,除了老百姓可能承擔不起計時的消費之外,就是更點制度的計算方法非常坑爹,以唐書為例,《新唐書曆法四》中:“各倍夜半漏,為夜刻。以減百刻,餘為晝刻。減晝五刻以加夜,即晝為見刻,夜為沒刻。半沒刻加半辰,起子初算外,得日出辰刻。以見刻加而命之,得日入。置夜刻,五而一,得每更差刻。又五除之,得每籌差刻。以昏刻加日入辰刻,得甲夜初刻。又以更籌差加之,得五夜更籌所當辰。其夜半定漏,亦名晨初夜刻。”


古代如何報時呢?更夫的作用可不止報時


簡單的說,今天和明天的“一更”時間是不一樣的,兩個更點中間的時間差,也是不一樣的,具體的算法要參考一個晨昏時刻表,根據季節移動晨昏標準線....


古代如何報時呢?更夫的作用可不止報時


那麼,更夫是如何掌握這項技能的呢?答案就是,他們不需要掌握,官府和寺廟等等設施會提供時間標準,各個地方也都設有譙樓鼓樓鐘樓等等設施,不然的話,可能會出現王丞相與隔壁李將軍家的打出來的更不一樣,因為每個更夫的責任範圍非常小,影響範圍也不是很大,通常是一個街道,甚至一個宅院。另外的話,打更這項服務,通常並非是官府提供的,更夫由里正,村正等募集,收入來源由本地人籌措,除了報時之外,還提供發佈警報,驅逐賊盜,甚至驅逐邪祟等等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