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笑历史上“二百五”的来历

“二百五”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常见,它多用于形容自作聪明,或者脑袋不太好使的人。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好出洋相的人都有可能获此“殊荣”。从这点来看,二百五虽不是什么褒义词,但贬义的成分不算太重。

二百五本来是一个数字,是什么时候变成引申的含义,以及历史上它的出处,我们一起来探究下。

二百五的历史并不悠久,《说文》、《尔雅》、《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等全都无载,《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也很简略,不知出处。

而关于二百五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各有各的趣味性,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说笑历史上“二百五”的来历

1、战国苏秦的故事

据说,战国时期的苏秦是非常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列国合纵抗秦而受到各国国君赏识,领六国相印,权势可谓一时无两。

所谓树大招风,苏秦在齐国活动的时候,遭遇刺客袭击,不幸重伤而亡。

明目张胆在齐国杀人,这是对齐国的蔑视,齐王很生气。而且关键时刻痛失臣子,齐王也发誓要给他报仇雪恨,但他却没有下令立即捉拿凶手,而是想到了一个计谋。

他下令让人割下苏秦的头颅,悬挂在国都的城门上,张贴出告示说:“苏秦是内奸,杀他是为齐国除奸,死有余辜,应该赏黄金千两,望义士前来领赏。”

说笑历史上“二百五”的来历

告示一贴出,很快就有四个人前来领赏,都声称是自己杀的苏秦。

于是他们被带到齐王面前,齐王说: “你们可不许说谎。”

这四个人还是一口咬定是他们所为。

齐王说: “好,真勇士也,赏给你们黄金千两,可你们打算怎么分呢?”

四人回答:“平分,一人二百五。”

这时齐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对着说道: “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拉出去砍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被用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2、老秀才的故事

说笑历史上“二百五”的来历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可是始终不曾中举,最后终于放弃了,开始培养下一代。

老秀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成事,小儿子叫败事,老秀才此后的主要事务就是教他们学习,指望他们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一天,秀才要出门,吩咐大儿子写三百字,小儿子写两百字。结果秀才回来之后一看,发现两个儿子都只写了二百五十字,于是感慨: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3、银两的故事

说笑历史上“二百五”的来历

古代人用银子是按两划分,一般二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叫做“二百五”。

听罢以上三则小故事,是为博君一笑,也不禁感叹,中华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吾将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