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作為三面環海的城市,為什麼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西瓜體育小咖


威海不能算“沒發展起來”

威海人口少,約200萬,只佔山東的1/50, 原屬於煙臺,1987年才獨立建市,人均GPD不錯。

如果按總量算,的確沒發展起來:

1. 人口不足,沒人就沒有工業、服務業,也沒有消費群體,吸引人才是威海的發展第一要務;

2. 沿海優勢並未充分發揮,一是本身港口條件不好,二是周邊競爭多:渤海里的煙臺港,黃海里的青島港、日照港,這還只是山東內部的;

3. 沒有政策扶持,既不是副省,也不是計劃單列市,底子也不厚。


但未來有希望,遇上一介有魄力的政府,著力打造宜居宜商的環境,用政策吸引人才,經濟起步後也會獲得國家資源傾斜,看好威海。


人在江湖方先生


我是在威海乾了近20年媒體工作的新聞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論人均GDP,威海排名全國前列,數值甚至高於上海。如果論城市發展水平,那威海基本可以與一些發達國家中排名相對靠後的城市媲美。

但我想作者的提問應該是指經濟總量和城市地位,因為相較同樣三面環海的遼東半島末端大連,長江末端上海,珠江末端香港,杭州灣末端寧波等城市來說,威海的經濟體量和城市地位的確不算太亮眼。但這個問題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威海的軍事價值。而其他幾個原因也都直接或間接與這條相關。威海一詞始於明代,是徐達的兒子徐輝祖建立的海濱衛所威海衛。後來隨靖難之役後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地位的確立,環渤海拱衛北京的四大衛所——威海衛,大連衛,煙臺衛,天津衛軍事地位空前高漲。相較於地處與附庸國朝鮮半島內灣的大連,相對靠內的煙臺和天津,威海衛作為敵人從海上來要面對的第一關,軍事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實上,清政府的北洋水師總部也設計於此。

這種情況下,威海的軍事重要性要遠高於經濟重要性。試問,在擁有足夠戰略縱深和替代城市的情況下,哪個執政者會把最先面對外敵炮火的軍事要地建成經濟重心和舉國財稅要地?

其次,威海作為租借地的歷史。近代以來,歐美列強在中國沿海建立起一個個租借地。雖然這些租借地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從中國龐大的肌體上吸血,但毋庸諱言,這幾個租借地作為商貿集中的區域,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日佔大連,德佔青島,英租香港和威海衛,葡佔澳門,以及擁有眾多租界的上海和天津,而這幾個租界各有不同。

首先與其說澳門是被強佔,不如說是葡萄牙商人死皮賴臉連蒙帶騙佔下來的。早在明朝,葡萄牙商人就藉口晾曬貨物要求在廣東某小島灘塗上長住。考據這灘塗一不產糧二還很偏僻,為了和葡萄牙人更好地做生意,明政府就答應了。事實上,就算中國最衰弱的時候,對付一個葡萄牙,拿回澳門也是很容易的。也正是基於其太不重要,所以明清和民國政府並沒有想收回,而本朝則因為其和香港毗鄰,所以解決香港問題後才好順便解決澳門問題。

而天津和上海則是眾多國家的租界,二者一面向首都北京,二面向中國經濟的膏腴之地江南,擁有強大的通商價值。這種情況下各國當然會好好發展兩地經濟。另外,擁有公共租界的廈門和廣州其實也是這種情況。

再來說大連和青島。大連是九一八前日本在華唯一的據點,青島同樣是德國一戰前在華唯一,在遠東地區也最重要的據點,對兩國來講擁有及其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只有這麼一塊寶地,當然要好好發展不是嗎?

最後說回威海。甲午海戰後,已經保不住這塊戰略要地的清政府順水推舟把威海租給了英國,還打著利用英國對抗日本的主意。但由於威海戰略位置太重要,所以清政府堅決不肯按香港島那樣把威海長租出去,只答應租30年,而且還要求保留威海衛城。也就是說,英國強租的只是古威海衛城周邊區域以及劉公島,對威海衛城行使政治管轄的,還是清政府。

這種情況下,英國當然會努力發展法理上完全歸自己做主的香港,而把威海放在次一等的位置上。此外,英租威海前後兩任總督駱克哈特和莊士敦均與清廷來往密切,莊士敦還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家庭教師,因此從傾向性上來講,租期屆滿後歸還威海衛基本是大勢所趨,這種情況下讓英國人砸大錢給威海修鐵路建基礎設施?你當他傻?

第三點就是現代地緣政治需要了。眾所周知,二戰後美國在日本韓國建立了軍事基地,因此近幾十年來威海的軍事地位更加凸顯。但北海艦隊之所以設在青島卻沒有選擇威海,一是青島所在的膠州灣是天然深水港,二則是上面所說的,如果有戰爭,威海將是第一個面對敵人炮火的地方,因此艦隊大本營後撤一些相對更安全。

經濟方面,威海作為對韓貿易橋頭堡本可以發揮更重要作用。事實上,90年代初中韓剛建交,就有一種說法稱國家有意建第六個經濟特區——威海,專司對韓貿易。可惜後來經過高層取捨,最終這個特區也沒能建立。也正基於此,當初新加坡的李光耀曾前後幾次訪問威海進行考察,可當設計特區的事情無果而終後,新加坡工業園最終落戶在了蘇州,成就了蘇州這個中國最牛逼的普通地級市。

而事實上從全國角度來看,當初中央的決策不可謂不英明。相較對其他國家的貿易,東北亞外貿本身就受地緣政治,朝鮮半島局勢等影響巨大。遠的不說,就近兩年薩德的事一出,威海經濟就受了巨大影響,人均GDP從四年前全國前十跌倒了去年的全國三十幾。這種情況下,只能說威海要發展成全國主要的經濟貿易中心,還不是時候。

但現在不是時候,不代表以後不是。相信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地緣政治勢力版圖的改變,威海未來有望從軍事前沿城市降格為二線甚至三線。那時坐擁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多條貿易航線的威海,將會迎來巨大的變化!











銀川往事


我在威海學習生活了7年,簡單說兩句粗淺的看法。首先,威海的好處就是乾淨,文明,環境宜居,空氣良好,寬敞乾淨的馬路上,還能在濱海公園散步,如果我是有錢的中產或富二代會選擇在這裡定居,買個海景房,無憂無慮好環境,很讓人心動。第二,威海的壞處是高消費,高物價,低工資,最重要的是房價與工資比例失衡,很多年輕人,或是喜歡安逸小城,或是喜歡這座乾淨美麗的城而選擇在這裡生活,買房子壓力很大。第三,威海人總習慣於當前,大家都知道工資低,但是都習慣於目前的環境,對普通人而言,好的方面就是大家都一樣,沒比較就沒傷害,壞的方面就是,想變得更好很難。

總得來說,我喜歡城市的整潔乾淨,討厭工資無法滿足更高需求的願望,就我個人來說,我期待未來,威海可以有長足的發展,讓每個想在美麗環境下定居的外來人,尤其是青年人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有更高的滿意度。


風一樣的男子le


發現大家有個誤會,認為只要是沿海城市,經濟就一定會超越內陸城市,發展不會差,好像不排進個全國前二十就浪費了沿海優勢一樣。實際上是,這過於誇大了沿海城市海洋優勢。

沿海,僅僅是這個城市的部分優勢,說明海洋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漁業,如果還是優良的港口,又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但是,就目前來看,也僅僅是如此而已。

首先過於誇大了沿海的對外貿易優勢。為什麼靠海的城市比較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是因為海運吞吐量大,成本低,但是也有缺點,就是時間太長,要是發往歐美地區,往往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

二是海港之間同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比如威海,周邊的煙臺港,青島港,遠一點的日照港,連雲港,都是它的競爭對手,在強者環立的局勢下,威海港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三是經濟不景氣的前提下,加上貿易戰,海外貿易的發展並不是那麼如意。自從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貿易一直處於萎靡的狀態,近來貿易保護主義又抬頭,更加劇了這種局面,所以很多海港城市的發展跟著放慢了腳步。這些年,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是靠擴內需,居民的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從熱衷存款到熱衷消費貸款,這是中國發展最大的動力。

四是高鐵的崛起,陸權時代來臨。2010年之後,中國高鐵大發展時代來臨,全國各地開始興修高鐵,高鐵將鐵路速度一下帶入300公里以上的時速,大大突破了陸運速度的限制,在這個背景下,不光大大加速了貨運之間的流通效率,人才之間的流動同樣大大加快,幾十年前靠鐵路發展起來的城市,如今又迎來了第二春。陸權城市的崛起同樣削弱了沿海城市的發展速度。

威海,作為一個沿海城市,港口地理位置尷尬,又遠離內陸,發展慢些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威海作為百年來的一個軍事港口,漁業資源又非常豐富,其實發展的已經很不錯了,雖然GDP的總量不高,但人均GDP一直排在前三的位置,2018年,威海人均GDP排行第二。

威海城建不錯,小城乾淨衛生,空氣質量高,不光吸引了眾多北方人過去定居,還有很多韓國人在此定居,這也從側面顯示了威海小城的魅力。


山東味兒


威海發展得相當不錯了,那些說威海沒有發展起來的,要不你就是搞錯參照城市了,要麼就是睜眼說瞎話了。

威海,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海濱地級市,1987年才脫離煙臺建地級市,建地級市的時間並不長。不過這麼一個並沒有太雄厚基礎的新興地級市,今天已經建成相當規模的城區,並且風光旖旎、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一個普通的地級市,能取得這個成就已經非常不容易。



威海市僅僅以區區兩百多萬的人口,實現近3500億的GDP,人均GDP、收入都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威海只是一座出身草根縣城的地級市,不是14座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不是經濟特區之一,更不是省會、計劃單列市。而今天威海卻發展得比位列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秦皇島、煙臺、連雲港、湛江、北海還有位列經濟特區的汕頭,還有特區省海南都要好! 今天,並沒有什麼特殊政策的威海,卻率先建立起了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湛江、汕頭高新區也僅僅是省級高新區!

威海除了是有名的商口、重要的軍港,更還構建起海陸空的高效交通體系,高鐵、機場、輪渡、郵輪母港等等設施齊備,威海大連輪渡、威海仁川國際輪渡富特色和獨特的競爭力。

今天的威海,已經領跑山東,更遠勝很多類似的沿海地級市,比如莆田、漳州、汕尾、連雲港、營口、葫蘆島等等,更是中國中小城市的振興崛起的典範。


武大東湖


我作為一個威海人,我覺得威海這些年沒有發展起來,有很多因素,首先威海作為地級市是從煙臺劃分出來的,體量跟煙臺沒法比,看看煙臺這些年的發展就知道了,都說威海是中韓橋頭堡,可那些年韓國在威海投資都是老動密集型企業,隨著老動力成本上升,和經濟危機,大批韓國企業撤處威海,在就是2008威海開始大規模搞房地產,掙快錢,而那時剛好是產業升級換代得時候好多錢都投入房地產,沒投入實業,造成今天威海變成了旅遊房地產城市,而實業沒發展起來


臭皮囊4


威海絕對是一座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中國只有這座城市讓我去了一次還想再去。我自己是土生的上海人,移民美國30年,我體驗和觀光了太多城市,只有這座城市感覺適宜居住,聯合國把她列為“最適宜居住城市”,不無道理。當你去過,融入其中,你才會發覺她的美在中國絕無僅有,就像她厚重的歷史和人文在中國絕無僅有一樣。不瞭解她的人,就做一次深度遊再來發表評論吧……


瑞蒙Raymond


威海人,熱愛家鄉,也希望它更好。但:

1.交通優勢不明顯。無論是飛機、高鐵線路都少,很多人坐飛機,都去青島,或者蓬萊。自我定位途遊城市,但遊客在青島、蓬萊下了飛機,很難有理由說服他們非來繞道來看看威海的海吧。

2.旅遊景點特色不突出。經典建設又紅又專,有劉公島、郭永懷紀念館、環翠樓等等。雖然有海景資源,但周圍有青島、煙臺、日照等,哪個沒有海灘。

3.旅遊服務管理跟不上。雖然南海有遊樂場,但設備維護實在跟不上,外面的鏽跡會讓你以為,這設備搖搖欲墜。

4.房地產當道,實體發展不足。自從領導來視察,房價一番接一番,但工資不漲,物價照漲,生存壓力與日俱增。

但我們的生活環境真的不錯,氣候適宜。



思睿明理


威海將來發展遠景也不強。這是因為:1、地理位置不利。雖處半島頂端,離韓日近,但南有青島,北有煙臺,兩市都強勢威海,一般置業投資去此兩市,威海受南北夾擠;2、是人流物流缺少。威海地處海邊境,偏遠邊緣,缺少人物流動;3:、資源匱乏。海產枯竭,又無其它資源;4、交通不發達。客運雖有高鐵,但貨運只有桃威地方鐵路,運力有限:5、人群觀念僵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求進心差。


威海老樹


想到華夏上班的打工者,注意了,一定要擦亮眼睛,華夏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經常與員工簽訂空白勞動合同,合同也不給員工;剋扣工資丶不交社保,所有人員不交公積金,動不動就罰款,增加公司收益,常年加班,也不付加班費,不讓休年假,在空白勞動合同上做手腳,侵害員工利益,挖空心思設置陷阱,讓你上當受騙,這樣的公司一定小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